台灣南端最會動的藝術節!屏東落山風藝術季亮相恆春海口 30組「與風對話」創作亮點

屏東落山風藝術季亮相海口港 集結30組「與風對話」藝術創作

炙熱陽光永遠是國境之南最好的歡迎賀禮,台一線海天交錯的蔚藍畫面映入眼前,即便從北到南一路上風塵僕僕,然而眼前這片天然景致,倒成了讓人忘卻喧擾煩憂,具療癒效果的催化劑。正值落山風季,恆春半島隨時颳起的風力不容小覷,對外地者來說,這是冬日造訪時的意外驚喜,然而這個居民為生存與之對抗的自然現象,卻讓在地人又愛又恨。

 

從與風對抗到與風對話

多數人走訪恆春半島的目標,是直奔擁有陽光、沙灘與湛藍海水的墾丁,然而在半島的門戶入口處,其實有片曾懷抱藍色夢想,卻始終被遺忘的小漁港「海口」坐落於此。隸屬於車城鄉的海口,十多年前為了發展海路觀光,曾大動作在港口興建候船室以及漁市場,然而落成後卻因為觀光成效不彰,幾年下來成了全台有名的「蚊子館」。

 

 

一度懷抱的藍色海洋夢,卻如那一望無際的深藍海洋,蒙上憂鬱色彩氛圍。如今這片閒置渡船的接泊老港口,搖身一變成了能體驗也能欣賞的藝術場域,曾打造台南藍晒圖、安平樹屋的幕後推手劉國滄,利用當地落山風特性,將劣勢轉化成優勢,引領多位藝術家與團隊,在港口沙灘區打造進30組涵蓋環境、聲音、表演與生活設計的裝置藝術,讓海口從與風對抗,進階成與風對話的「落山風藝術季」新生藝術基地。

 

讓沉寂多年小漁村新生 30組藝術作品齊亮相

為什麼挑中海口?出任落山風藝術季策展人的劉國滄表示,因為這裡是恆春半島的入口、古瑯橋灣文化起點,曾獨立與美國簽署合約的自由之地,歷史底蘊深厚;加上山、海、港口、沙灘與社區齊備的條件,地理景觀同樣引人入勝,長久以來卻蒙受墾丁旅客過而不入的委屈。她希望藉著「落山風藝術季」舉辦料將重新喚起社區活力,將往昔精彩揉入當代藝術體驗、激發非旺季旅遊能量,徹底實踐地方創生精神。「海口這邊一向不太熱鬧,所以很期待藝術季帶來的活力,」海口村村長王春葉說:「更希望未來每年都有不同的藝術品進駐到海口!」。

 

落山風藝術季邀請包括四位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青壯輩藝術家們共襄盛舉,作品陳列於海口村、港邊堤防、沙灘與草原等地,讓民眾得以在最自然開闊的環境中進行視覺、感覺與聽覺的多重體驗,穿梭於海口處處是驚喜。

 

海口戶外裝置-港口

如同大船入港的海口候船室,大面玻璃窗反射著波光粼粼的海面,當陽光照耀時,宛若港灣上的一枚鑽石,極為亮眼。在這裡,可看見攝影師陳伯義走訪海口當地的「瑯嶠顯影」,重拾與修復瑯嶠灣(恆春古名)的歷史影像。昔日與現今的場景交疊,不僅讓人見識到過往美好,也看見並省思瑯嶠灣的演進變化。

 

「留白的翅膀」透過排灣族百步蛇與鷹的神話圖騰,再現熊鷹飛羽的故事,也訴說早期恆春半島多元族群迭代的瑯嶠灣。古時瑯橋的發展,南排灣族是最關鍵角色。百步蛇與鷹是排灣族重要的圖騰,有其特殊的意涵。團隊創作了一個留白的形象,將邀請恆春地區的南排灣族原住民創作者在藝術季期間,完成屬於其文化圖騰。

 

正對著候船室的「海口碳航線」,透過舊船與木炭的結合,象徵過去美好的「海口炭」時代,也藉此希望此歷史文化與價值被更多人記住。

 

海口戶外裝置-沙灘

走出候船室往一旁的白沙灣走去,無人秘境沙灘頓時成了藝術家發揮創作的殿堂,藝術家王瑞亨的作品「記事本」利用風的力量在沙灘上繪圖,彷彿書寫無法預料的時間痕跡。

 

藝術家游文富「迎風竹浪」運用8萬根長竹籤,通過如海洋般的漸層色澤,配合落山風的節奏,與作品合奏一首天然交響詩曲。

 

隨風搖擺起伏的「記憶的沙丘」,由藝術家羅宗慶打造,仿沙吹動的流動感有如海波浪般。

 

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所打造的「走那飛魚」,將風、魚加上擬人化的腳,以略帶幽默的方式呈現有趣畫面,並乘著落山風動力來轉動風車,白天與夜晚時感受更不同,隨風搖擺的裝置如寶石處處閃爍,有如躍出海面拍打著銀色水花的飛魚。

 

藝術家陳宗寶的作品「幸福長虹塔」,在白天帶來希望、迎接遠處歸來的漁民,到了夜晚,在暮色中發散的七彩霓虹則是如此溫暖幸福,守護著到此一遊的民眾。

 

有如大型頭痛藥的裝置「順風耳的困境」,由藝術家梁任宏打造,藥丸外觀樣式搭配笑臉與苦臉不同表情,像是在訴說落山風吹得人頭疼,卻又是不可忽略的在地特色,討喜紅白膠囊造型,也彷彿現代媽祖佇足於此。

 

在港口另一岸河堤,藝術家鄭乘騏、梁賴昌共同創作的「落山風-魚仔」,以釣竿模擬海口港常見的甩竿動作,50支釣竿順隨著風的節奏甩竿,成為詩一般的畫面。而若走累了,也不妨躺在忘憂吊床上,享受融入海天一色的風景。

除了上述作品外,落山風藝術季此次也集結台灣四所大學建築、空間設計系學生,齊在海口港灣周邊發揮創意巧思,打造出與自然、人文、地理與歷史對話的藝術裝置。除了有藝術季能看外,為期四個月的落山風藝術季,還將邀請居民與參訪民眾來趟生態旅遊、手作體驗等運用當地資源物產的各式工作坊,未來並有露營、市集、藝術家李維睦帶領「台南人劇團」與在地居民合作的海口社區劇場等系列活動。想體驗全台最會動的藝術季?今年冬天到恆春半島吹「落山風」,感受不一樣的南國風情!

 

屏東落山風藝術季 地理風流

時間:2018/10/26(五)—2019/03/03(日)

地點:車城鄉海口港、恆春鎮龍磐公園

https://www.lsfaf.com/

 

Text、Photo: Ian Liu

via 落山風藝術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中,位於鹿港公會堂的「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展區,邀請觀眾走進彰化的稻田圳流,走進如祭品如山的普度場景,也走進自己內心最虔誠的祈願,在這趟平安之行裡,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

從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

「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由創意團隊「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在地文史團隊「發落文化」、空間團隊「三分之三設計 3/3 TRIO DESIGN」攜手打造,從彰化人生活中最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帶領觀眾體會繁複厚禮中蘊含的殷切祈願與平安信念。展區位在1928年興建的縣定古蹟「鹿港公會堂」中,前身曾為奉祀蘇府王爺的「萬春宮」舊址,也曾作為鹿港八郊(指八個商會)之一的「廈郊」所在地,後轉作地方聚會場所「公會堂」,百年來始終承載著民俗與公共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地方節俗化作討喜的當代符碼

為了讓節俗以更親切的姿態走進當代人生活之中,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以寄寓濁水溪的藍色調為主色調,搭配象徵歲時流轉的圓環線條;至於畫面上彷彿一躍而出,可愛龍虎形象則脫胎自虎型端午香包「虎仔香」及端午迎龍王的「龍王頭」靈感,將地方節俗化作鮮明討喜的當代符碼,也在飽滿視覺中寄寓滿滿的平安意象。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

從此概念出發,當人們走進「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首先將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當製作供品的職人身影在眼前開展,對照現場「頂桌」與「廈桌」上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觀眾將發現,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以及為所愛之人祈求的真心實意。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循著信仰的軌跡,共行平安之路

循著信仰的軌跡走出家門,案桌旁的仙界工藝畫作,則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營造出神祇視角的仙界氛圍,也邀請觀眾將視角拉升至神祇的高度,俯瞰彰化四時節慶景象,共行平安之路。此時,映入眼簾的是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循著圓盤向外延展,八大民俗節慶自「拜天公」至「謝下元」次第展開,以物件搭配圖文講解,節俗脈絡在眼前逐漸清晰,成為可感知的文化風景。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開五感體驗,感受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除了靜態觀賞,平凡製作與發落文化更邀請觀眾在此展開五感體驗:嗅聞巨型端午「虎仔香」散發出的艾草與菖蒲香氣;聆聽由鹿港出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親自誦唸的〈鹿港普度歌〉;並在互動設計團隊「馥谷餘」打造下,踏入沉浸式遊戲,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最後,更可於馥谷餘以科技轉譯「花壇迎燈排」的互動裝置中,輸入自己的姓氏,生成專屬「字姓燈」,體驗成為頭家爐主,與家族共享神祇護佑的榮耀時刻。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體驗完饒富意趣的互動設計後,接著別忘記抬頭仰望,彰化的真實模樣在眼前展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溪流邊的人群、家戶前的香案、普度時澎湃的「普肉山」,以及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此時,耳畔同時響起彰化出身的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為展覽量身打造的音樂,聲影交織之間,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歷久不衰的習俗,至今仍緊緊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一字排開的平安小物,到鹿港童玩「葫蘆問」

最後,讓我們轉身走進「平安行」,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呈現人們如何在日常裡寄託祈願、守護平安。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來到台上,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觀眾更可在遊戲後抽取共26款獨家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在趣味互動中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從靜態凝視到身體參與,這趟涵蓋拜天公、慶上元、迎媽祖、安營、慶端午、贊中元、祭水圳、謝下元等民俗文化的彰化之旅,也在此緩緩落幕,留下平安的餘韻與祝福。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沉浸式遊戲讓人彷彿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

展期| 10月10日(五)- 10月26日(六)週日至週四10:00-18:00;週五至週六10:00-20:00
地址|鹿港公會堂(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 72 號)
音樂演出|10月11日(六)15:00 - 15:30 文開國小・南音雅月
                  10月12日(日)15:00 - 15:30 華龍國小・北管新傳
文史導覽|10月18日(六)08:00 - 10:00 民俗愛好者黃雅君老師 X 拜天公平安採買
                  10月19日(日)15:00 - 17:00 民俗愛好者李宗學老師 X 找尋鹿港平安物

資料提供|平凡製作、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