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視覺藝術家鄒駿昇《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窺探不凡反骨繪畫視角

台灣視覺藝術家鄒駿昇《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窺探不凡反骨繪畫視角

倘若仔細端詳鄒駿昇筆下建構出的世界,會發現其實作品與創作者本人,彷彿有著一股相似的潛在氣質。那是一種低調、細膩、卻又總是在思索著什麼的狀態。當年那個為了追求夢想的他,毅然捨下穩定的美術老師工作,直奔英國主攻繪畫及插畫創作,轉眼間已經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視覺藝術家。然而,創作路上的轉折和變化,當然不是這樣一句話就能說盡的。藉著鄒駿昇近期舉辦《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鄒駿昇個展》的機會,就讓我們一探他創作路上的所思所想。

 

在這個無處不是影像的時代,人們選擇的觀看視角,其實隱然透露出每個人的內在個性。如果用這樣的邏輯來理解鄒駿昇視角下所繪出的一筆一畫,或許是個窺見藝術家內心世界的途徑。

 

許多人認識鄒駿昇是從他一系列以後腦勺為主題的「後視系列」開始,當年在倫敦的他,給自己訂了30天內要畫3,000張面孔的任務,就在幾乎完成大半之際,他突然反思起,怎麼畫了這麼久,卻從沒挑戰去畫出明明存在、卻總被忽略的背面視角呢?帶著這樣有點反骨的想法,他毅然挑戰了後腦勺這冷門主題,問起當初原委,他以一貫溫和又略帶幽默的語調說,「可能我自己的個性很不正經、很反骨吧,多多少少也反映在作品中。我自己沒有很刻意這麼做,但我就喜歡不完美的東西,有時候不完美反而比較自然。」

 

精彩創作 源於濃烈的個人情感

旅居英國的那六年,扎實的英式教育,的確將鄒駿昇訓練成跨界好手,學校開放式的工作室,裡頭臥虎藏龍,每個人專精的領域不同,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動畫⋯等等,學校強調的跨界,要求著他與各領域同學透過相互交流,進而汲取不同養分。因為跨足各個不同領域,有人說鄒駿昇的身分是難以定義的。

 

也因為那段期間的訓練,他的創作多了許多不同色彩,無形中培養出對藝術、設計等多方領域的見解與厚度。不論從他所畫的繪本插畫、設計作品,還是他策畫的展覽,總能在獨特的表達方式中,窺見藝術氣息與設計美感,並融入空間美學概念。在他的三本繪本《勇敢的小錫兵》(2012)、《禮物》(2014)與《軌跡》(2015)中,隱隱透著的懷舊情感,如書中所出現的大型工廠、熱氣球或飛船⋯等工業時代的描繪,皆呈現那相對緩慢的時代感。

 

在平面創作中,鄒駿昇論述故事的方式,透露著濃烈的個人情感,像是去年為台中市水利局打造插畫人孔蓋,出身台中豐原的他細細爬梳在地歷史,決定以「集散地」作為切入點,以豐原的美好年代中,穿梭於豐原丘陵地的客運與油罐車為主要元素,打造出滿滿台灣風味的作品。對他來說,接下這次合作邀約的原因很單純,「主要是為了想回饋家鄉與家人。像在現在的生活中,兩歲大的寶貝女兒,對我來說也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在英文繪本創作裡暗藏許多象徵女兒的符號,家庭對他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嚴肅中加點玩味 蘊藏對真實社會的反思

在鄒駿昇的筆下,每一幅畫都深具幽默詼諧,卻又寓意深長,畫中植入的各種圖像線索,在在表述他對各種社會現象的看法。英國繪本裡的裕隆汽車,傳達著他對台灣的濃厚情感;〈玩具車〉則反映著人性與社會價值的相互矛盾,在童趣的畫風中加入象徵暴力的槍枝,隱喻著看似風平浪靜的表向中,潛藏著各種人性的自我衝突與矛盾。

 

像是新聞畫面出現鯨魚因誤食垃圾導致擱淺的景象,聖經裡〈諾亞方舟〉描述上帝創造災難的故事,都讓鄒駿昇思考著,在現今的社會狀態中,人類不需要上帝創造災難,反倒是自己創造出許多災難。於是在〈諾亞方舟〉的畫作中,他以浪漫的手法描繪一隻隻瀕臨絕種的動物被熱汽球懸吊在空中,如此嚴肅的景象,卻有著別具特色的美感氛圍,亦成為他最愛的作品之一。

 

在繪本《軌跡》的敘事發展中,鄒駿昇更藉由一位老台鐵技工與他所養的狗,追逐象徵「更快、更好、更理想」未來生活的小鳥畫面,帶領著讀者回顧台灣不同的歷史建築與車站,詼諧的畫面看似趣味橫生,然而事實上,他更想提醒的是,「正當追逐美好未來的同時,有時候停下腳步,好好感受身邊原本已有的美好事物,也是一種過生活的態度。」

 

鄒駿昇(Page Tsou)

平面與空間設計工作室「吉日」主理人,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被法國時尚雜誌《WAD》評為最傑出新銳之一。曾獲2011年美國3x3國際當代插畫藝術競賽全場最大獎(best of show)、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首獎等國際重要獎項,並參與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展,與擔任2017年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台灣主題館策展人等,多元藝術才華備受矚目。

 

文字/La Vie編輯部、賴郁秀

攝影/黃少柔

圖片提供/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2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一件畫作、一杯調酒、一場爵士樂,這間酒吧用感官帶你進入超現實大師的異想之境。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熱鬧市區,最近出現了一間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運用飽和色調的現代家具、塑造沉浸感的《Femmes》壁紙,還有20款從馬格利特創作生平發想的調酒,打造多重感官的藝術體驗。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紀念超現實主義大師的125週年冥誕

Bar Magritte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的Rocco Forte飯店內,靠近著名景點「馬格利特博物館」,讓旅客能夠完整地在馬格利特的家鄉深入其超現實世界。這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除了以馬格利特為發想的調酒酒單,也供應各式比利時經典小吃如炸薯條、肉派等。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飽滿色彩、強烈視覺的平行世界

Bar Magritte由Rocco Forte飯店集團的設計總監Olga Polizzi、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DO Design Studio共同打造,用色歡樂而繽紛,搭配活潑俏皮的紋理質感、裝飾藝術風格的彩繪玻璃窗,還有整間酒吧的視覺亮點——圍繞著座位區的壁紙。這張壁紙出自於倫敦壁紙設計師Adam Ellis,挪用了馬格利特的畫作《Femmes》(1922),原作畫面細節被放大、延伸,覆蓋了整個空間,與酒吧外形成對比,宛如兩個世界般。

為了搭配視覺強烈的壁紙,設計團隊選用同樣用色飽滿的家具,例如來自葡萄牙品牌Munna,帶有白色滾邊的綠色天鵝絨長沙發、珊瑚紅色的單人沙發,以及在布魯塞爾當地所挑選的特色燈具、桌子等。Bar Magritte還規劃了一處表演舞台,讓現場爵士樂演出,帶領客人回到馬格利特活躍的1920與1930年代。

世界調酒大師訂製,馬格利特啟發的20款調酒

別出心裁的酒單,由雞尾酒大師Salvatore Calabrese精心設計,是Bar Magritte致敬馬格利特的另一方式。Bar Magritte的酒單分為「他的作品」與「他的世界」兩系列,共有20款調酒,分別從馬格利特的經典之作、私人生活汲取靈感。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在「他的作品」中,以系列畫作為名的「Shéhérezade」(天方夜譚),是一款帶著柑橘香氣的馬丁尼;「Lyricism」是蘋果白蘭地搭上西洋梨的組合;「Magritte」則以藝術家熱愛的波爾多紅酒為基底,結合蘭姆酒、杏桃白蘭地、草莓酒與柳橙汁。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Shéhérezad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Lyricism」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從馬格利特人生故事取材的「他的世界」,包括向藝術家摯友薩爾瓦多.達利致敬的「Casanova」、以希區考克為命名靈感的「Film Maker」等——馬格利特曾與這位名導演合作過,也曾是一位業餘影人。無論是哪一款特色調酒,Bar Magritte都希望為客人帶來驚喜的香氣與口感,一如馬格利特的作品,帶領觀眾踏上夢遊仙境般的奇幻之旅。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Good Faith」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Magritt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資料來源|Bar Magrit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簡士揚個展登陸奇想會!古人現身當代生活場景,打破時間線性的「穿越美學」

張簡士揚台灣藝術家

在藝術家張簡士揚的畫中,古人們做著當代的事,他們騎摩托車、吃麥當勞、滑智慧型手機;幽默畫面配以鮮明色彩、流動線條,形成如真似幻的場景。像這樣的「穿越美學」,也成為他的創作標誌。

在全新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的概念,透過智慧型手機與手錶等「當代窗景」,延伸出跨越時代的人們與他者和世界互動、連結的生活方式。展覽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於台北藝廊奇想會Whimsy Works展出。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消暑〉/張簡士揚〈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讓古人穿越至當代,賦予當代日常古典意趣

身兼產品設計師、藝術家雙重身分,現為迪士尼(Disney)大中華區特聘藝術家的張簡士揚,無論創作載體為繪畫、平面視覺、產品等,都流露著古典氣質與現代元素交織的「穿越」美感。而這次他在奇想會舉辦的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由繪畫做主角。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奔馳吧〉/張簡士揚〈雲端情人〉。(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凝視著一支落單的衣架、一件牆角的花瓶、一團陌生的煙霧,或某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碎片,思緒便墮入了另個維度,Déjà vu的感受瞬間襲來,或則想像開始馳騁。「記憶」成就了這些奇異的心念幻象,令我們懷疑這是曾發生過的虛擬現實?還是極可能成真的超未來時空?張簡士揚的創作動機便源自於此。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鴛鴦戲水〉。(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4點解析張簡士揚的創作觀

張簡士揚的繪畫主題,看似描繪日常生活情境,卻又以敏銳纖細的眼光,探討時空的游移與彈性,是日常生活和超現實想像的結合。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張簡士揚描繪古人從事當代活動的一系列繪畫中看出端倪;在他的筆下,古人衝著浪、戴上耳機刷著碟、穿起泳衣彈吉他⋯⋯生活感與穿越美學在他的畫中揉合。

01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場景的意義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經常出現在張簡士揚的作品當中,他對此解釋:「古人象徵打破時間是線性的觀念;太陽眼鏡則讓人看不出年紀與人種;當代生活是和現在生活連結的方式。」像是畫作〈switch tennis〉 背後創作的動機,就是隨機與線上的參與者一起打球,但對方是誰、來自哪裡一點都不重要。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switch tenni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2 以「窗」為題,串起古今與世界連結的生活模式

在這次奇想會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這個古典元素,且不再在意古今場景的界線消弭,反而更進一步,以當下人類所擁有的「日常科技能力」去擁抱時空的疆界。他首度釐清,「『穿越』並非是我創作的主軸,記憶與日常事物才是,透過窗景,我們能夠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修修臉〉/張簡士揚〈跨時空網戀〉。(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窗引入了光源,框取了可見的視界,讓意識與想望延伸。在張簡士揚的新作當中,窗景改以手機、智能手錶等各種穿戴式屏幕呈現,這些畫面不單單只是創作者一人的觀看視角,還代表了當代人群於虛擬雲端的集體展演和分享,不管是直播、視訊、即時動態,雲端的即時呈現成了當代人文風情的載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直播早安〉/張簡士揚〈龍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3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激發靈感,人因過去而有如今的自己

人類意識與活動之間的觸發關鍵,亦是張簡士揚想透過繪畫探究的命題。經典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中,男主角一席關於他相信靈魂轉世並四散成碎片的發言,曾給了張簡士揚相當的既視感。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愛在黎明破曉時》劇照。

他認為每個人在這世界上,總會有機會遇到與自己特別投緣或獨具心電感應的瞬間,這些遭遇,很有可能是碎片與碎片的再度相遇;每一個當下的自己,也都與過去的自己有所連結,只不過在沒遇上之前,誰都沒料到這竟會成真。這份念想,得以從《跨時空交流》中見得,張簡士揚創作這系列畫作的起心動念,便是相信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自己與過去的連結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跨時空交流》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4 儘管AI當道,人性才是最重要的

不只從電影延伸創作想法,法國電音團體Daft Punk成員Thomas Bangalter在解散之後所發表的看法:「我們一直都站在人性這邊,而非技術那一面......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機器人。」同樣也解答了張簡士揚繪畫中總是援古證今的姿態。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Daft Punk。

在AI與人性之間,張簡士揚選擇揣摩人們情感與依戀的出口,這點反映在他創作〈Human After All〉的過程中——在AI是否取代人的議題下,人性與科技應該有所區別,人性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Human After All〉。(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與他者、時空共譜的童話寓言

綜觀《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展出作品,各種穿戴式螢幕畫面的溝通方式,呈現了當代人的觀看方式和習慣,就好像以前的人開了一扇窗,為了讓視野與想法破框延伸;身在當代的你我,也透過科技產品和世界互動產生新的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The Musician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看張簡士揚的作品總會會心一笑、心生共鳴,因為他描摹的不只是自身獨有的私人經驗,而是與他者、時空所共同譜寫的童話寓言。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龍樹》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張簡士揚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

展覽期間|2024.03.09-03.31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