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視覺藝術家鄒駿昇《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窺探不凡反骨繪畫視角

台灣視覺藝術家鄒駿昇《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窺探不凡反骨繪畫視角

倘若仔細端詳鄒駿昇筆下建構出的世界,會發現其實作品與創作者本人,彷彿有著一股相似的潛在氣質。那是一種低調、細膩、卻又總是在思索著什麼的狀態。當年那個為了追求夢想的他,毅然捨下穩定的美術老師工作,直奔英國主攻繪畫及插畫創作,轉眼間已經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視覺藝術家。然而,創作路上的轉折和變化,當然不是這樣一句話就能說盡的。藉著鄒駿昇近期舉辦《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鄒駿昇個展》的機會,就讓我們一探他創作路上的所思所想。

 

在這個無處不是影像的時代,人們選擇的觀看視角,其實隱然透露出每個人的內在個性。如果用這樣的邏輯來理解鄒駿昇視角下所繪出的一筆一畫,或許是個窺見藝術家內心世界的途徑。

 

許多人認識鄒駿昇是從他一系列以後腦勺為主題的「後視系列」開始,當年在倫敦的他,給自己訂了30天內要畫3,000張面孔的任務,就在幾乎完成大半之際,他突然反思起,怎麼畫了這麼久,卻從沒挑戰去畫出明明存在、卻總被忽略的背面視角呢?帶著這樣有點反骨的想法,他毅然挑戰了後腦勺這冷門主題,問起當初原委,他以一貫溫和又略帶幽默的語調說,「可能我自己的個性很不正經、很反骨吧,多多少少也反映在作品中。我自己沒有很刻意這麼做,但我就喜歡不完美的東西,有時候不完美反而比較自然。」

 

精彩創作 源於濃烈的個人情感

旅居英國的那六年,扎實的英式教育,的確將鄒駿昇訓練成跨界好手,學校開放式的工作室,裡頭臥虎藏龍,每個人專精的領域不同,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動畫⋯等等,學校強調的跨界,要求著他與各領域同學透過相互交流,進而汲取不同養分。因為跨足各個不同領域,有人說鄒駿昇的身分是難以定義的。

 

也因為那段期間的訓練,他的創作多了許多不同色彩,無形中培養出對藝術、設計等多方領域的見解與厚度。不論從他所畫的繪本插畫、設計作品,還是他策畫的展覽,總能在獨特的表達方式中,窺見藝術氣息與設計美感,並融入空間美學概念。在他的三本繪本《勇敢的小錫兵》(2012)、《禮物》(2014)與《軌跡》(2015)中,隱隱透著的懷舊情感,如書中所出現的大型工廠、熱氣球或飛船⋯等工業時代的描繪,皆呈現那相對緩慢的時代感。

 

在平面創作中,鄒駿昇論述故事的方式,透露著濃烈的個人情感,像是去年為台中市水利局打造插畫人孔蓋,出身台中豐原的他細細爬梳在地歷史,決定以「集散地」作為切入點,以豐原的美好年代中,穿梭於豐原丘陵地的客運與油罐車為主要元素,打造出滿滿台灣風味的作品。對他來說,接下這次合作邀約的原因很單純,「主要是為了想回饋家鄉與家人。像在現在的生活中,兩歲大的寶貝女兒,對我來說也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在英文繪本創作裡暗藏許多象徵女兒的符號,家庭對他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嚴肅中加點玩味 蘊藏對真實社會的反思

在鄒駿昇的筆下,每一幅畫都深具幽默詼諧,卻又寓意深長,畫中植入的各種圖像線索,在在表述他對各種社會現象的看法。英國繪本裡的裕隆汽車,傳達著他對台灣的濃厚情感;〈玩具車〉則反映著人性與社會價值的相互矛盾,在童趣的畫風中加入象徵暴力的槍枝,隱喻著看似風平浪靜的表向中,潛藏著各種人性的自我衝突與矛盾。

 

像是新聞畫面出現鯨魚因誤食垃圾導致擱淺的景象,聖經裡〈諾亞方舟〉描述上帝創造災難的故事,都讓鄒駿昇思考著,在現今的社會狀態中,人類不需要上帝創造災難,反倒是自己創造出許多災難。於是在〈諾亞方舟〉的畫作中,他以浪漫的手法描繪一隻隻瀕臨絕種的動物被熱汽球懸吊在空中,如此嚴肅的景象,卻有著別具特色的美感氛圍,亦成為他最愛的作品之一。

 

在繪本《軌跡》的敘事發展中,鄒駿昇更藉由一位老台鐵技工與他所養的狗,追逐象徵「更快、更好、更理想」未來生活的小鳥畫面,帶領著讀者回顧台灣不同的歷史建築與車站,詼諧的畫面看似趣味橫生,然而事實上,他更想提醒的是,「正當追逐美好未來的同時,有時候停下腳步,好好感受身邊原本已有的美好事物,也是一種過生活的態度。」

 

鄒駿昇(Page Tsou)

平面與空間設計工作室「吉日」主理人,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被法國時尚雜誌《WAD》評為最傑出新銳之一。曾獲2011年美國3x3國際當代插畫藝術競賽全場最大獎(best of show)、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首獎等國際重要獎項,並參與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展,與擔任2017年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台灣主題館策展人等,多元藝術才華備受矚目。

 

文字/La Vie編輯部、賴郁秀

攝影/黃少柔

圖片提供/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2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他筆下的魔幻異世界,是記憶的殘影: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登台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記憶存在於虛實之間,靠近事發現場時生動鮮明,後又隨時間的流動模糊變形,在我們感嘆消逝時,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透過繪畫凝結記憶。台北藝廊奇想會現正展出Cream Ecoe首次海外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展覽圍繞記憶、時間與情感交錯等主題,透過藝術家夢幻、超現實的視覺語彙,探索那些隨時光流逝而樣貌模糊、餘韻卻仍繚繞內心的生命片段。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Always be in my heart〉。(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Blank〉。(圖片提供:奇想會)

記憶,不完全脫離現實的非現實感

色彩在Cream Ecoes的創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他經常選擇不易讓人直接聯想到現實世界的色彩,例如紫色、綠色,並搭配藍色來平衡整體調性,這讓他的作品充滿超現實感,引領觀者進入一個陌生又迷人的世界。然而,為了讓作品保持與觀者的連結,他在畫面中保留了現實中的元素,如窗戶、植物或山的輪廓,創造出一種「既陌生又親切」的氛圍,讓觀者能夠投射自己的想像,進入這個幻想空間。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Are you her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Space grav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ハテナ〉。(圖片提供:奇想會)

在本次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中,Cream Ecoes進一步深化這種創作方式,透過架空的建築結構、虛幻的景色以及非典型的色彩搭配,藉繪畫將記憶的殘影視覺化,並以獨特的筆觸描繪時間與情感的流動。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Not Entrance〉。(圖片提供:奇想會)

從音樂開啟藝術創作之路

Cream Ecoes最初從事音樂創作,因對專輯視覺設計與藝術表達感興趣,開始踏入繪畫領域。他善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提煉靈感,如電影、旅行、城市中的光影變化、建築造型與景觀結構,並將其轉化為畫面中的架構與氛圍,構築獨特的視覺敘事。雖目前以數位創作為主,但Cream Ecoes對未來的創作不設限,期待嘗試以顏料在畫布、紙板、甚至牆面上,進行更自由、開放的情感釋放。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Space egg storag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Pung Land〉。(圖片提供:奇想會)

Cream Ecoes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

展期|2025.02.2803.23

時間|13:0020:00,每週二、三公休

地點|奇想會 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入場費|低消一杯飲品

用陶瓷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劉子瑜個展《漸變》登陸TAO ART,集七年創作軌跡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從台北Restaurant A到倫敦Restaurant Gordon Ramsay等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可見到陶瓷藝術家劉子瑜的食器作品,它們低調襯托料理、也細緻為餐桌增色。可劉子瑜的創作不僅止於功能性,更延伸出獨樹一幟的藝術性,她將兼容並蓄、有機而和諧的美學,貫穿於嚴謹的創作實踐之中,展現出陶瓷創作、原始的自然力量與自我意志之間的深刻連結。

睽違三年,TAO ART推出劉子瑜個展《漸變》

即日起至2025年419日,台北藝術空間TAO ART推出劉子瑜最新個展《漸變 Gradations》,集結藝術家過去7年來累積的作品及創作靈光。展名「漸變」一方面點出了釉燒過程中所經歷的質變,與物質本身的可變性;另一方面則隱喻藝術家多年來的探索與創作軌跡,及作品逐漸長出的豐富樣貌。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談及創作時的心境,劉子瑜說:「在我的作品中,我最享受的是去實驗色彩的漸層變化、各種色調之間過渡的微妙差異。」上述特質也能見於《漸變》個展之中,以下精選幾件亮點作品帶看。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杏福〉。(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用陶瓷凝結自然美景

近展場入口處的細長圓柱造型陶瓷作品,是劉子瑜從2020年延續至今之作。她藉由流釉質感和高低排列組合,敏銳捕捉不同光線、不同時間之下的感性經驗:〈春寒料峭〉色彩細緻、富漸層變化,令人聯想台灣山林間的濕潤綠意,襯著藍天與雲霧繚繞的遠景;〈秋老虎〉的瑰麗釉色混合了草葉綠、橄欖綠、冷杉綠和芥黃,宛若秋陽斜落於山林、穿越樹葉間隙,瞬息萬變的景色。

對劉子瑜而言,暫時放下對器皿實用性的思考,追求自由表達,是一種嶄新的發現;這次她也首次展出全新水彩紙本創作,呼應陶瓷作品對自然意象的捕捉。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寒料峭〉。(圖片提供:TAO ART)

最大展間中呈現寧靜的暖色家居氛圍,以劉子瑜最為人熟知的「餘」系列為主角,並展出精彩的大幅作品〈春夏秋冬〉。其中的亮眼新作還有「池塘深處」系列,她運用礦物塗料創造具流動感、空間感的背景,並在閃爍溫潤光澤、富動態感的魚群之間覆上一層金葉,重現一幅池塘落葉的場景,將瞬間凝結為永恆,寧靜而雋永,蘊含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感受。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夏秋冬〉。(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融有趣想像,轉譯古典器物

這次個展中,劉子瑜也再度挑戰由傳統形制的器物發想,融入有趣和想像性的當代元素。她讓南宋青釉龍虎尊上經典的靈獸形象,變身為既像龍又像蟲的龍蝦;器蓋上,在中國傳統中象徵朱雀的鳥被巧妙地換成小螃蟹。而傳統形制的鳳耳紙槌瓶上,則棲息著優雅的蒼鷺,以她特別喜歡的灰藍色調與漸層釉色效果表現。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Lobster Jar〉。(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Heron Vase〉。(圖片提供:TAO ART)

自在遊走於功能性、藝術性陶瓷創作間

劉子瑜與陶瓷藝術的相遇,是美好的偶然。她出生於美國加州,大學修讀商業經濟學和法語,畢業後曾想赴法國烹飪學校進修,但在啟程前邂逅並愛上陶瓷藝術,因此決定攻讀陶瓷碩士學位,以結合自己對陶土和美食的熱情。如今,劉子瑜的陶瓷作品散見於全球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儘管她的創作著重於功能性,但並不受其限制,她以功能性的形式作為設計的起點,最終成品遠不止於實用的餐盤或碗具,而是蘊含深刻意義、質樸與奢華並存的獨特作品。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劉子瑜個展《漸變》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19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