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棚、滴滴聲成靈感!香港實驗舞台劇《建築城市》用搖滾、古典樂表達對城市的衝擊想像

何超與海膽仔在竹棚架旁盡情投入演出

「沒有對城市生存狀態的研究,成就不了建築。」義大利建築學家阿道羅西(Aldo Rossi)

 

當演員舉著「本節目音量很大」牌子緩緩走向舞台正前方,看似令人會心一笑的舉動,卻也是讓你措手不及的甜蜜警告。「忘記一座城市,跟忘記一個人,有什麼不同。」這是香港文化團體進念‧二十面體再全新劇場作品《建築城市》所拋出的議題。建築是構成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不斷講求標新立異,華美造型的建築體,是否也正破壞消弭了大家對於城市的印象?

 

城市是人們的集體回憶,像回憶般連繫物件和地方情感,「城市不停在變化,沒有城市是永遠不變的,永遠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的城市。」台上三名演員輪流用國語、台語、粵語以及英語四種語言貫穿,述說著同句台詞,儘管整齣戲台詞不多又具重複性,卻也擁有著如魔力般的效果,以一種漸進的方式進入觀眾腦海中,進而在內心與台上演員產生一段心靈對話,搭配著香港特有的急促滴滴聲,快與慢之間的漣漪,也不禁讓人想起心中那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

 

取材自阿道羅西的同名著作《建築城市》,充滿無數異想的香港跨媒體導演胡恩威,此次再度運用其擅長的多媒體科技,投射出香港經典街道影像,以及那矗立於舞台上,可謂香港象徵的竹棚搭景,之所以選擇用竹棚當作此次舞台劇不可或缺的元素,胡恩威表示:「走在香港街頭,你會發現我們許多建築物外都會有竹棚現身,我想這是最能代表香港的一種意象。」,因此當初他在構思劇本時,即想用最為傳統的技術搭載新穎科技項目,描繪一段新舊並存的詩意城市故事。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當然有了具故事性的舞台還不夠,胡恩威也邀來鋼琴家KJ黃家正、何超與海膽仔樂團,用古典與搖滾樂碰撞出不同火花,更不用說還要結合香港城市中常聽著的打樁聲、紅綠燈聲甚至手扶梯聲響。對於跨界演出,向來給人百變印象的何超儀,這回用搖滾樂唱出香港城市生活態度,她表示自己過去就曾參與舞台劇演出,對於此番跨界新嘗試,興奮之情大於緊張,反而將自己當做是在一場城市建築裡的夢境中,用音樂盡情衝撞導演想傳達的靈感拼貼,「城市聲音其實類似噪音,屬於一些OFF BEAT的不規律聲音,噪音是無目的,亦無故事可言,但這就是生活的聲音。」。

 

然而要如何將自身的歌曲去搭配導演想要的風格,以及與古典鋼琴的對比,何超儀表示歌曲主要是由吉他手Don參與選曲,之後在一起和音樂總監于逸堯討論後重新編曲,而這些音樂同樣都帶著濃厚都市味道的搖滾與激情,能完美呼應本次舞台劇名稱。導演胡恩威補充之所以選擇使用搖滾和古典樂這看似衝突的兩種音樂類型,是希冀透過各式藝術元素拼貼轉化,表達城市的衝擊與多元風貌,而後半段層層堆疊而起的《Bolero》旋律,更像是建築物般一層一層串起人們與城市,也串起昇華了整場劇的氣氛。

 

除了音樂、舞台背景可看性外,演員們身上所穿戴的服飾也頗為吸睛,一身以回收物料重製的特色造型,是由香港知名時裝設計師盧聲前操刀,而何超儀那結合中國風花雕與獅頭的造型元素,搭配象徵香港建築特色的竹搭棚架結構旁靈活且自在的釋放演出,更讓表演添加狂野之情;不過太過投入的她,也笑說導演反而提醒她可以適時地稍微內斂一些。接下來,《建築城市》預計下一站將赴上海演出,導演表示或許之後也會加入不同語言元素,體現不同城市風情。

 
 
而向來求新求變的何超儀,也將繼續帶領「何超與海膽仔」搖滾樂團繼續用音樂征服大家,預定在4月6日展開一次紫色幻樂搖滾派對「The Classic Purple Psycho Experience」,並與台港兩地共7組樂團、音樂人齊共襄盛舉。

 

 

Josie & The Uni Boys 何超與海膽仔樂團

"The Classic Purple Psycho Experience" 音樂會

 

時間:6 Apr 2019 (Sat) 8:15   11:15 PM

地點:匯星STAR HALL(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3F )


共同參演樂團:

LMF 大懶堂

24HERBS 廿四味

JAN LO(秋紅樂團主唱)

DH(地獄貓樂團主唱)

激膚樂團(台灣樂團)

怕胖團(台灣樂團)

 

Info|進念.二十面體

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專業表演實驗藝術團體,透過光、影、聲、空間等科技詮釋多媒體創作與劇場演出的互動關係,由跨媒體舞台表演空間,到跨界別政治民生空間,到跨地域國際文化交流空間,從流行普及到社會禁忌,由傳統到當代,成立至今共創作200多部劇場作品,曾受邀前往歐洲、亞洲、美洲等八十多個城市演出和文化交流。

 

Text:Ian Liu

via  進念.二十面體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鏡:KAGAMI》製作團隊Tin Drum: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用MR科技留下永恆

專訪《鏡:KAGAMI》製作團隊Tin Drum: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用MR科技留下永恆

2023年3月,不畏挑戰電影配樂與聲音實驗、被樂迷暱稱「教授」的日本音樂巨匠坂本龍一終不敵病魔逝世。然而,他生命最後的演出卻被混合實境(MR)技術保留了下來,成為永恆。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於2月23日~5月11日登場,《鏡:KAGAMI》也即將再現坂本龍一身影,而MR藝術工作室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親自解密,如何用48台同步攝影機與MR眼鏡施下科技的魔法。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鏡:KAGAMI》宣傳海報。(圖片提供:Tin Drum )

拉丁文有一句格言Ars Longa, Vita Brevis(生命短暫,藝術恆久長存),深為坂本龍一所鍾情。他自2014年罹患咽喉癌,死亡如陰影隨行,可創作精神不滅。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回憶兩人合作機緣,或許早在2019年就展開了,那是在美國洛杉磯一場酒店的表演,坂本龍一非常有活力,演奏優雅依舊。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到了2020年初時,他正在思考自己所能留下的遺產,以及這次演出延續他與觀眾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種(生命邁向盡頭的)預感,更可能是個很實際的原因——他已經經歷過一次激烈的癌症療程,無法不意識到自己有限的生命。」

拍攝於2020年底在東京進行,第一天一早坂本龍一看了腫瘤科醫生,確認癌症復發。Todd提到演奏當下他在情感上非常投入,「我記得他變得很削瘦,那絕不是虛弱,但作為導演,我不希望讓他過度疲憊。」而他在20233月下旬去世,隨後6月在美國紐約The Shed首演的《鏡:KAGAMI》,似乎也成為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一場寧靜而優美的悼念。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於2020年12月在東京參與動態立體捕捉過程的側拍。(圖片提供:Tin Drum )

不是生命盡頭,而是音樂永存的精神

坂本龍一的作曲技巧早在Todd的龐克少年時代留下印記——他當然不只聽過《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著名的電影同名配樂,最早可能是1981年的《左腕之夢》(左うでの夢)——熱愛音樂的他中學時代開始做音樂記者,接下來10年投身音樂和電影。他曾擔任英國搖滾樂隊Joy Division傳記電影《控制》(Control)的製片人,電影斬獲坎城影展、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等獎項。

「自童年以來,音樂對我就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形式,因此我一直想要與音樂藝術家建立深刻的關係。」Todd分享坂本龍一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似乎永遠活在當下,大多藝術家在拍攝空隙多會回到梳化間,可他樂於交流,與他談小時上學的故事、談自己的父母,「甚至像都會生活(urbanity)對他的意義等人生觀念,我們還談論建築家Frank Lloyd Wright的落水山莊和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簡直所有事情都聊。」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3年6月《鏡:KAGAMI》在美國紐約外百老匯劇院The Shed上演時,劇場外搭配展出。(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鏡:KAGAMI》的曲目包含著名作品〈Energy Flow〉 和〈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以及很少演奏的〈The Seed and the Sower〉等。當Todd問起坂本龍一是否有還未發表的曲子,他從包包中拿出註記為〈BB〉的樂譜,那是專為紀念精神上的父親、義大利名導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而作,只有葬禮上導演的家人聽過,而這也成為表演末曲。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觀眾將戴著MR眼鏡,浸淫在優美的環繞音效之中,或能聞到特殊的香氣,在長達1小時與大師共遊的音樂旅程中,可以坐著看表演,或可自由漫步、探索。Todd說,「環景式的呈現擴大觀眾視角的潛力很吸引人,基本上很公平,沒有人會坐到不好的位置。」這種體驗既集體,又很是個人。

而「鏡」,正意味坂本龍一不老的虛擬鏡像。要說服觀眾眼前不只是虛假的電腦CG人物,Tin Drum必須透過容積擷取技術(Volumetric Capture),以48台攝影機每秒60格高規格同步錄影。

最初Todd計畫請坂本龍一演奏只有加重按鍵的鍵盤進行拍攝,盡可能簡化樂器的體積、結構避免遮擋鏡頭,「當他想以一架真正的演奏會三角平台鋼琴錄製時,技術難度倍增,超過這領域中任何人曾嘗試過的,而實際上之後也還沒有人做到。」音樂家對演出的堅持讓Todd同意了,可5個月後取回拍攝資料時,他坦言心中一冷,形容一半的畫面中坂本龍一看起來「就像一顆裂開的栗子」,不過最後還是克服了,順利重現坂本龍一風雅、充滿生命能量的身姿。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劇場空間之中,戴著耳機的觀眾圍成一圈,觀賞坂本龍一回歸人世般的身姿。(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以 MR 施下虛實交錯的幻覺魔法

技術並非一蹴可幾,在2016年創立Tin Drum之前,Todd曾在英國遊戲開發商Eutechnyx擔任北美區總監,參與美國NASCAR汽車競賽的遊戲製作。他獲取賽事許可,同時與Fox Sports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指導過場動畫、動作捕捉,就是在這時,他接觸到XR技術、產生了興趣。其後他又加入到Magic Leap的開發團隊之中,一個致力開發商用AR(擴延實境)、MR眼鏡的科技品牌——這成為Tin Drum現在使用的設備與技術基礎。

在人們印象中,ARMR技術大多是透過螢幕(如手機、平板電腦)呈現,如同風靡一時的手機Pokémon GO遊戲,可他偏好能結合耳機聽覺的MR眼鏡。「我覺得螢幕過於主導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們中介了人的體驗,讓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沉浸其中。」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The Shed的演出中,觀眾佩戴著MR眼鏡,體驗露珠般穿過雙手的MR特效。(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Tin Drum2019年英國蛇形藝廊打造的《生命》(The Life),「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表演以虛擬形象躍身展廳,一時轟動,甚至在2021年成為佳士得拍賣首部賣出的MR行為藝術作品。《生命》由32台攝影機錄製,製作自然沒有新作《鏡:KAGAMI》複雜、虛像活動範圍較小,卻也讓他們初探MR科技的表現性,奠定下基礎。

Todd也喜歡傳統電影,但觀眾並未能親自在場觀賞,2D表演影片不如在表演當下的演廳中感受即時,「MR4D電影使我們有能力感受事件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現場。」此外,傳統電影中導演能事先決定作品呈現,但這不會在現場演出中發生,而XR技術更讓觀眾能移動視角,自由選擇觀看方向,「在表演當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從前無法讓觀眾與表演影音紀錄中的那一刻建立起真正的聯繫,但MR技術讓我們有這種可能性,對我與Tin Drum是勝過一切的刺激。」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The Shed的演出中,觀眾能在劇場中自由走動,體驗露珠般穿過雙手的MR特效。(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XR領域的眾多技術中也包含VR(虛擬實境),為什麼他獨愛融合ARVRMRTodd解釋VR全然的虛擬世界剝除與現場的關係,不太吸引他,形容是「如此孤獨的體驗」。MR技術能含納實體空間,每場演出都是當下、獨特的互動,這次《鏡:KAGAMI》就將與國家戲劇院產生新的化學效應,他興奮地說,「當表演出現在舞台上,讓我們有機會進入彼此的世界,存在於觀眾的視野中與之共舞。」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讓觀眾與藝術的聯繫成為永恆

Todd說起創立Tin Drum的初衷,「我一直對創造藝術家和觀眾之間更深入連結的體驗感興趣,希望這些能夠長期存在於公共領域之中。」建築正是最與人們日常相關的藝術形式之一,Tin Drum導演Yoyo Munk2021年倫敦設計節中與日本建築家藤本壯介合作《梅杜莎》(Medusa),將V&A博物館的拉斐爾展廳(Raphael Court)打造成虛擬作品與實體空間、現代與古代、自然與人造建物交會的場所,「我相信這件作品之所以產生如此深刻的意涵,是因為Yoyo Munk將藤本壯介的概念並置在不同時代的視野中。」這會是Tin Drum未來繼續深入研究的領域之一。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1年倫敦藝術節中,Tin Drum與日本建築家藤本壯介合作,將V&A博物館拉斐爾展廳變換為古今虛實交錯的空間。(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談起近期,他透露團隊導演Mary Hickson正進行新作,而英國近年代表性劇作家Simon Stephens也為他們撰寫一種全新形式的敘事劇場,並由劇場名導Sarah Frankcom執導。

談到XR技術,自然聊到2021Metaverse瘋潮,那以平行虛擬時空連起一切的未來想像,因XR技術還未成熟,價高、未能普及化而暫時褪去。

Todd分享現在作品已觸及數萬人,他正步步實踐Tin Drum連結人們的心意。技術限制始終存在任何創作之中,他認為這迫使創作者必須更有創意,「幻術一直存在人們周遭,特別是在劇場中透過光的亮與暗表現,這也能輕鬆藉由精巧的程式碼實現,所以無論是什麼機制,我只希望它能讓我們的觀眾有所感受。」

(圖片提供:Tin Drum )
《鏡:KAGAMI》讓觀眾戴著MR眼鏡,感受混合實拍紀錄、虛擬特效與現場環境的畫面音效,體驗既集體又私密的觀賞經驗。(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這也如同當今的AI,他認為面對一陣陣新科技的突破,不應恐懼,也不該過譽,「就像任何工具一樣,它們是否實用終將根據我們願意為作品付出的努力而定。」就如同《鏡:KAGAMI》之中,科技就是表演的載體,但他更重視藝術造就人們共感的作用。「所有科技的光采終將隨時間淡褪,但藝術是永恆的。」如同坂本龍一為這次表演幽默寫下:「跨越千年萬年的共情,啊!可惜電池撐不了那麼久。」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圖片提供:Tin Drum )

Todd Eckert

Tin Drum創辦人、執行長;《鏡:KAGAMI》導演。過往長年投入音樂、電影領域,2007年擔任電影《控制》(Control)製片人,獲國際殊榮無數。其後任英國遊戲製作公司Eutechnyx北美區總監,並於2012年起擔任MR科技公司Magic Leap內容創意總監。2016年成立MR藝術工作室Tim Drum,團隊代表作有2019年與Marina Abramović《生命》(The Life)、2021年與藤本壯介《梅杜莎》(Medusa)、2023年與坂本龍一《鏡:KAGAMI》。

文|吳哲夫
攝影|Luigi and Iango、Ryan Muir
圖片提供|Tin Drum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倫才子Puma Blue 3/31台北開唱!空靈而迷幻,用輕聲呢喃擁抱生活中的陰翳

英倫才子Puma Blue 3/31台北開唱

Puma Blue的音樂有種魔力,深邃聲音搭佐慵懶呢喃,讓聽者無論身處何處,都有被溫柔包覆的感受,像是賴進羽絨被中、或被桑拿的熱氣包圍、或落盡泳池深水的環抱⋯⋯極致沈浸。

2024年春天,這片環繞聽眾於無形的柔軟音牆,要從倫敦飄洋過海來到台北——「夜的無盡絮語:Puma Blue Live in Taipei」即將於3月31日在The Wall開演。

英倫才子Puma Blue 3/31台北開唱
「夜的無盡絮語:Puma Blue Live in Taipei」即將於3月31日在The Wall開演。(圖片提供:OFF TIME)

因失眠而生的樂音

從小深受失眠困擾,寫詞譜曲對Puma Blue來說是殺時間的遊戲。他藏於倫敦南邊的克羅伊登(Croydon)小鎮,將關於精神疾病、死亡、孤獨的心情,關於長姊尋死、暗夜無眠、戀情膠著的故事,轉化成一曲又一曲遊走於Bedroom Pop、Jazz Fusion和Trip Hop之間的美作。他歌中呢喃般的絮語,訴說著親密亦壓抑的愁思,讓人憶起Jeff Buckley的獨特唱腔、King Krule歌中暗藏的內斂憂鬱。

英倫才子Puma Blue 3/31台北開唱
Puma Blue。(圖片提供:OFF TIME)

從文學和電影搜索靈光

當Puma Blue以〈Want Me〉為題,用浪漫嗓音描摹欲碎的心,將苦楚唱進聽眾的心坎時,他才22歲,成名極早。

雖然年輕,Puma Blue卻有著不淺的藝術底蘊,常在歌中引入文學、電影意象,如2017年發布的首張專輯《In Praise Of Shadows》援引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隨筆名作《陰翳禮讚》之名,借書中所記載日本自古即意識到「陰翳」(陰影)之美,並特意將其保留於生活之中的獨特美學,來詮釋自身音樂在黑暗中尋光的理念。

2023年專輯《Holy Waters》則直取德國當代電影大師文・溫德斯(Wim Wenders)經典作品《慾望之翼》意象,描繪一渴望體驗人世情感的暗夜天使,自投凡間後的絮絮叨叨;名曲〈Pretty〉也可見天使形象——Puma Blue背著翅膀浪遊於紐約街頭,腳步搭上慵懶爵士及Lo-Fi樂音,上演一場歌者向大師致敬的行動。

讓天使為你引路

這次將Puma Blue帶到台灣的主辦單位OFF TIME形容,「若是暗夜難眠,點盞單燈,放上Puma Blue的歌,便覺得孤獨裡彷彿能生出一片大霧,而落凡的天使將聞訊悄然現身,悠悠絮語裡乘載失重的意識,領著靈魂向更深處前行。」這次Puma Blue將帶上樂手以樂團全配編制進行演出,想在擁擠卻疏離的城市難得地與人共感孤獨?就讓他為你引路。

英倫才子Puma Blue 3/31台北開唱
Puma Blue。(圖片提供:OFF TIME)

夜的無盡絮語:Puma Blue Live in Taipei 

日期|2024年3月31日(日)

時間|19:00 開放入場,19:30 開演

地點|The Wall Live House

票價|一般預售 $1,690/現場 $1,890,購票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