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下一個台灣好設計!2019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起跑

「2019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4月1日起開始報名。

設計是一種推動創新的思維模式,提供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以應付當今社會面臨的各種挑戰,改善整體生活。然而,社會的發展、環境轉變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正使世界日益複雜,比以往更具挑戰;亞洲作為國際舞台的焦點,也面對同樣的挑戰。以人為本、主張創新的設計,正為這個時代帶來新契機。

 

還記得去年由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座教授林磐聳設計的《看見台灣,阿里山/茶田35號》展覽,榮獲「2018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嗎?該展是當年台灣唯一獲獎的大獎作品。

 

林磐聳以多年來手繪的台灣島嶼圖像,透過台灣設計師涂以仁打造成特殊包裝設計,參觀者可以在植物園內的木屋內一邊欣賞作品,一邊享受阿里山獨有的自然風景。此藝術活動由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和茶田35號合辦,不僅推廣阿里山的樹林和茶葉,也是一項聚焦生態旅遊、結合商業合作和市場行銷活動的實驗。

 

今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自2019年4月1日起接受全球線上報名。該獎項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創意香港贊助,自2003年起持續鼓勵優秀的亞洲設計作品創作,涵蓋服飾、傳訊、環境、產品及工業設計四大領域共26個組別,向全世界展示亞洲在設計和創新領域上的價值與觀點。

 

2018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回顧

 

  • 用更溫暖的方式接近逝者

          日本新型墓地設計「安堵」(&(Ando))

日本正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困境,加上都市人口非常密集,因此想在都會裡找出新的墓地空間變得越發困難。而曾設計無數寺廟、墓地和墳墓建築師押尾章治,他所提出的「安堵」設計,源自於日本以火葬為主流的墓園型態,由一系列白色圓柱大理石排列而成,並加入寫信的元素,創造與逝者更親近、溫暖的聯繫方式。

 

  • 昔日的監獄,今日的藝文場域「大館」

「大館」是香港古蹟活化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項,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香港政府合作進行,目前是由非營利的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負責營運。「大館」建築群包含三項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在古蹟活化計畫中,每一處空間細節都務求保存其原貌。2018年5月開放後,更被定位為一個創意和藝術中心,並舉辦當代藝術和表演藝術等活動。

 

自2003年創立的「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一直鼓勵以人為本的設計,提倡亞洲社會文化價值及可持續發展和科技,表揚解決亞洲問題的優秀設計方案成果,嘉許在區內有助提升人民生活素質的設計項目。項目是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DFA設計獎」其中一個獎項計劃,目的是從亞洲的觀點表彰卓越設計,帶領設計專才及企業的設計項目到國際。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評審團由香港及國際公認的專業設計師和專家組成,從對亞洲的影響力、整體的卓越表現、科技的應用、商業及社會上的成就等層面評選參賽作品。今年,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台灣好設計,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關於「香港設計中心」(www.hkdesigncentre.org)

香港設計中心於2001年成立,擔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策略夥伴,透過設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之都為目標,使命是利用設計思維和創新精神,為業務創造價值及改善生活素質。工作主要分為以下五大範疇:聯繫業界、弘揚人才、啟蒙創業、突顯專業以及融入社會。

 

Info | 2019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19年6月28日

報名費用:每個設計項目港幣$2,000

報名優惠:2019年4月30日或以前報名可享半價

報名網址:https://dfaa.dfaawards.com/ (只限網路報名)

 

Edit / Dana Chen, Sylvia Chung

Via / 香港設計中心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實驗金屬、蠟、砂石等「材質」,思考物的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台灣藝術、設計與工藝作品現蹤「2024米蘭家具展」!位於Isola設計展區的《弦外之音》特展集結同樣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4位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各自以擅長的媒材如金屬、織品、砂石、蠟等,展出共14件實驗性家具、家飾物件,企圖突破過往「功能性設計」的公式,反思「物」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由4位台灣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共同策劃。

「物」是什麼?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一切皆物。」不過物(Obejct)究竟是什麼?往往我們只由兩個角度端看,一是「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What it is made of?),以及「它用來做什麼」(What it does?)。《弦外之音》受「物導向」的哲學觀念啟發,撥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從材料、製程、空間關係等角度切入,探索「造物」於生活的狀態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張家翎・金屬|觀看「人與物」、「物理與物性」關係的新視角

擅長以「材質物性」發展創作脈絡的張家翎,以金屬的色彩質變為核心,創作《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透過金屬薄膜反射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顏色,讓鏡像的「虛部」疊合周圍環境的「現實」,創造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曖昧狀態。本系列最初在2022年東京設計藝術展(Designart Tokyo)亮相時,僅以小型物件、材料形式呈現;這次進一步拓展為家具家飾,應用工業規格管材發展出立鏡與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

另一件與「雜波ZAP」團隊共同開發的燈具雕塑《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則以鋼索構築張力的懸吊結構,並利用鋼索的導電性作為正負電路,讓中央懸掛的燈管亮起。

透過這兩件作品,張家翎在人與物(視覺感知和鏡像物理)、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之間,提供另一種觀看、認知物的維度。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

李佳玲・織品|穿梭時空,用當代手法凝鍊歷史

以織品為創作媒材的李佳玲,在藝術與設計邁向全球化、流行化的過程中,從地方的物質文化、自然與人文歷史中得到啟發,萃取並融合東西方文化、新舊樣態,述說人與物之間的故事。

這件以台灣靈感的軟雕塑《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講述了蘭嶼和白花蝴蝶蘭凋亡的故事,李佳玲以傳統絎縫(Quilt)工藝柔軟地刻痕出紋理,模擬原始人類社會的石雕記事行為。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

《軟花瓶》(Soft Vase)靈感則來自1998年的打撈沈船事件「黑石號」,當時漁民在印尼沿海發現一艘從唐代中國航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船隻,上頭載滿了千年前的陶器、金屬工藝品、碗碟等,這些文物被稱為「唐代寶藏」,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文物窖藏。李佳玲打造一只瓷器,外觀帶有千年前沉於汪洋、被珊瑚包圍的古老意象,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體驗。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軟花瓶》(Soft Vase)。

賴亭安・砂石|實驗數位製造、傳統技藝結合的可能

專注於材料實驗、未來工藝的賴亭安,延續自身3D砂材列印系列作品,繼續探索人造物、自然物之間的界線。《積石》(Fieldstone)從傳統石牆堆砌中汲取靈感,聚焦數位製造與傳統石匠技藝融合的可能,思考如何從數位精準控制的3D砂材列印中,製造出具有自然幾何且有功能的「石頭」;透過數位製造與參數設計,呈現出模擬「自然」而能精準堆疊積層印製的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3D砂材列印作品。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積石》(Fieldstone)。

張庭瑄・蠟|流動美感中藏有對生命、時間的感知

張庭瑄以蠟材為主角,善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創造流動、有機、轉瞬即逝的美感,探問著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認知。這次他帶來3個作品系列,其中《重塑》(Dipping)以最為古老的蠟燭浸泡製法(Dipping Candle)出發,層層堆疊出現代物件樣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重塑》(Dipping)。

《流動之形》(Water Mold)以水作為形塑流動物質的模具,找尋與變動共存的方式;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流動之形》(Water Mold)。

《物生》(Living Form)則以抽象型態模擬生命的脈動,以泛靈角度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生的景象。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物生》(Living Form)。

匯聚「噪音」,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弦外之音》不僅暗示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音」字也意有所指。日本平面設計杉浦康平提出的「造型思考理論」表示,無論是騒音、嘈雜、喧囂,或風聲、馬嘶、器物的擊打音都是「噪音」;然而這些聲響皆構成「音」的元素,只要透過剪裁、銜接、組合的巧思,或許能碰撞出新的旋律,譜成篇章。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the New Antique》。

而《弦外之音》正代表了來自不同視點的細碎聲音,4位創作者藉由非傳統材質的創新研究、當代加工製造的表現手法,將物由傳統功能性意義釋放,並脫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思考物的本質、相互作用和存在方式,帶回人與物之間先驗(獨立於經驗)的存在關係,共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弦外之音》

展覽日期|米蘭家具展期間 2024.04.16-04.21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Isola Design District(Viia Carlo Farini, 29, 20159 Milano MI)

2024 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名單出爐!能自己削成喜歡形狀的鉛筆、水滴般的便利貼等4件作品亮點

2024 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名單出爐!能自己削成喜歡形狀的鉛筆、水滴般的便利貼等4件作品亮點

2024年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名單揭曉!KOKUYO DESIGN AWARD為日本文具用品、家具製造商「KOKUYO」,於2002年起舉辦的設計比賽,而本屆以「primitive」為主題,期盼人們「重新定義本質」,打造出在未來能保留本質的產品。而此次一共有來自日本國內外1,480件作品參賽,最後選出1件大獎與3件優秀獎。

已有20多年歷史的KOKUYO DESIGN AWARD,是項國際產品設計競賽,其不僅從中選出優秀的產品設計,也將與獲獎者一同把得獎作品商品化;至今,已有20多個作品化為獨具特色的產品。

而每一年的KOKUYO DESIGN AWARD徵件主題皆有所不同、並反映出社會面貌,本屆以「primitive」為題,這一詞原本是描述接近自然的「原始」狀態,以及未經打磨、提煉或開發的「根本」狀態,不過在此次的設計大賽中,KOKUYO將其解讀為「重新定義本質」,徵集在未來能保留「本質」的產品設計。也就是說,若我們回到「primitive」去想像未來時,將會看到什麼樣的進化型態?當人們重新省視熟悉的存在時,或許就會發現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呼應此次KOKUYO DESIGN AWARD的年度主題「primitive」被詮釋為「對本質的重新定義」,KOKUYO在獎盃與獎狀的設計上,都結合了展現「洞察本質的視覺」的「眼睛」元素。因此,獎盃是以放大鏡為題的設計,獎狀的視覺則融入了眼睛。

2024年KOKUYO DESIGN AWARD的獎盃與獎狀設計,皆融入了「眼睛」的元素。(圖片來源:KOKUYO)
2024年KOKUYO DESIGN AWARD的獎盃與獎狀設計,皆融入了「眼睛」的元素。(圖片來源:KOKUYO)

✷ 得獎作品亮點 ✷

大獎

作品名:削鉛筆
得獎者:伝野 輔
2024 KOKUYO DESIGN AWARD大獎由伝野 輔這件有趣的「削鉛筆」設計奪得,如同作品名稱,使用者能親手將這款鉛筆削成想要的形狀。伝野 輔提到,他從小手就偏大,無法好好握著標準尺寸規格的鉛筆,因此他的握筆方式較獨特、也被人糾正過,他考慮到其他人也有因為使用統一規格的鉛筆而感到不便,啟發他設計出這件「削鉛筆」作品。

優秀獎

作品名:Memento
得獎者:田中 聡一朗
現代人將筆記記錄在紙上後扔掉,而在遠古時期,人們將字母刻在石頭或獸骨上,之後會自然風化掉。而這件「Memento」是塊像鵝卵石般圓潤、能在桌上使用的小型白板。若只是要稍作紀錄,可以寫完再擦掉;若是想要慢慢品味的重要字句,則可以不擦掉、放置著,使其成為桌上的一道風景。

作品名:移ろう色鉛筆
得獎者:大原 衣吹
每個人應該都有被花香或綠草地吸引駐足的經驗,植物的生長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我們每天看到的日常風景增添了色彩。而大原 衣吹以此為發想,設計出這件以顏色變化來表現出種子發芽、長出葉子、開花到枯萎的一生的「移ろう色鉛筆」;就像是植物花朵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外觀,色鉛筆也會跟著人們的使用而變化顏色,讓使用者能體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作品名:滴付箋
得獎者:フカタカ(佐藤 貴明、深沢 真緒)
如同作品名稱,「滴付箋」是款看來像是水滴般的便利貼,也由於其具有一定的厚度,當人們在翻閱書本時、能自然地翻到想要的那頁;你也不用在意使用細長形的便利貼時會露出突出的一端,因而可以更自由地在書本的任何位置留下標記。

資料來源|KOKUY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