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金術與迷幻藥──建築的閱讀樣貌│藝所青鳥

閱讀中發現建築,在建築裡發現世界

文心藝所書店|青鳥 系列講座第一季 

在「閱讀中發現建築,在建築裡發現世界」。

 

樣貌便不再只是形式

首先,曾成德院長讓聽眾想像:作家想像中的建築樣貌又是如何形成的?作為一名對建築感到趣味的人,又該怎麼去讀建築?他告知聽眾分別有幾種理解建築的方法,我們能夠稱之為建築人的閱讀?這也將在未來的主題中一一揭示。

 

書籍的銀行

當瞧見「與書有關的空間」這段文字時,我們最直觀地想到圖書館,但它的存在意義為何?這個場所/場域又給了我們哪些幻想?講者曾成德老師舉了各國幾處之例子:

韓國首爾──星空圖書館

 

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圖書館 

 

中國天津──濱海圖書館

書對建築,對空間,都賦予重要且相當有意義的角色。現代主義剛開始時,一位法國建築師 Henri Labrouste 建造了一間圖書館,他將書的作者與知識份子的名字放在房子立面之上,這也是首次非國王的身分。 

 

書籍的重要性也是許多畫家的主題像是《St. Jerome in His study》(書房中的聖傑洛姆)。在Antonello da Messina 著名的版本中可以看見黑暗畫面的中心之書是明亮的,這意味著知識的力量。我們得以透過這本書看見外在的世界,經由閱讀書籍的過程,知悉置限於我們所處的圓外的一切。換言之,我們要從「閱讀」中進行思辨,思辨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

 

圖書館場域的存在意義

時值千囍年,兩位瑞士建築師 Herzog de Meuron 與藝術家 Thomas Ruff 合作將圖書館立面以雜誌上的影像製成,宣示書所承載的知識或影像的重要,無形中也呈現對知識的渴望或崇尚,知識因此被分類。圖書館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搜集書及知識──的概念都是在十九世紀成形。

 

現代主義啟蒙以後,我們進入了另一種對藏書庫的理想形式──理解,這來自於分享,比如說:我們將知識拎出,相互審視,「分享」這件事轉化成各種可能,圖書館因此也成為了各式活動場所。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圖書館翻修後加入了砌茶空間,《華氏451度》的作者‎ Ray Bradbury 就在這完成該作品並紀念之,從那時開始,書香跟咖啡香的分享也開始了有了交集。

 

生長在數位時代的圖書館

分散的知識對Rem Koolhaas而言,已經到達了新的可能。在他的談論中,他希望所有訊息都可以分享,不論身分、富貴與貧窮,因此他在西雅圖的中央圖書館中建設了給街友上網的場所。 

 

他打破了世界上的階級,尤其是在知識的共享層面上,將資訊分享給每一個人。因此,Koolhaas所說的事情在數位時代來臨後,電子媒體的兇悍讓文明感到侵犯,而圖書館就是文明的載體,也試圖面對電子媒體的威脅。。他的設計中試圖描繪數位時代分享的概念,將百貨公司的電扶梯與知識的寶庫結合,往外擴散至任何角落。

 

謝文智建築師認為,構成一本書的要素就是文字,它是構成書籍的最小單位,如此一來才能成為書籍,成為知識,化解不平等與疾病,這是文字的魔力。這件事在文明裡的名詞就是教育,教育讓人類有平等的機會,讓社會擁有一種能夠擺脫凝固狀態的力量。

 

對於藝所書店的胚模想像

謝文智起初看待尚未成形的胚胎時選擇了多功能的模型,從平面上解決空間的延續。他想像著,無論作為展覽、藝廊與時尚走秀都將使之成為連續性的空間。另外,管理層面上首重的就是機能性,服務櫃台因此設立於樓梯下方,使之成為「藝廊」、「咖啡廳」及「書店」進出皆必須經過的區域。

 

我們在書裡找自己,藉由書的世界也讓我們可以更往外被擴張。

 

進行室內設計時遭遇幾種先天條件上的限制,例如:屋內的樑柱相當地雄偉強壯,將樑兩邊的牆補起來後形成二樓拱形書區的區域。另外,弧形頂的原因則是光線的漫射性更佳。咖啡區椅子的圓柱腳寬大化,移動時較不會發出噪音;玻璃屋裡的書牆、書架及書仔細看竟延伸至四處。

 

藝所書店巧妙地利用曲線、弧拱將空間力量拉出來,Louis Kahn所設計的金貝爾美術館便是如此。不管時代或地區,最優秀的建築永遠長存。 

 

暫時的尾聲:啟蒙之書

Umberto Eco的《玫瑰的名字》是講座、藝所書店的設計及建立的啟發來源。

 

二位講者分享了一些擁有啟發性的書籍,例如:《LA MAISON DE VERRE. PIERRE CHAREAU.1988.》、《1000 Chairs》、《北京法源寺》、《城邦暴力團》;劉克襄的《蜂鳥皮諾查》也是陪伴謝文智度過低潮的學生時代的書。《西洋美術辭典》、《中國工藝美術辭典》都是在設計上十分有幫助的工具索引書。

 

未來,我們將以連續性的主題繼續探討建築與閱讀的連結性,將邀請謝宗哲老師分享除了實地觀看建築外,是否擁有別種形式的媒體?也邀請漆志鋼老師為我們提供他如何學習建築的方法與書單。第三個主題,建築作為再現分身,以何種他法來呈現自己?我們會邀請張鐵志先生、阮偉明老師與曾成德院長對談。最後,我們特別幸運地邀請到張大春先生,他將與我們談故事、說寫作。最後一講則是曾成德院長以艾可 Umberto Eco 的說法 "無盡的名單" 說明連結欣賞、閱讀建築作品的樂趣,作為藝所書店第一系列的總結。

 

神遊物外:建築、雜誌與網路 // 謝宗哲 x 曾成德

■ 日期|2019.05.18(六)

■ 時間|15:00-17:00

■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漆志剛 x 曾成德——新手上路:入門建築的練功秘笈

■ 日期|2019.5.25(六)

■ 時間|15:00-17:00

■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大師經典:親炙大師的經典愛藏 // 曾成德 x 蔡瑞珊 主持

■ 日期|2019.6.1(六)

■ 時間|15:00-17:00

■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三場套票購買連結|https://reurl.cc/pov24

 

文字:王詩媛、李岱樺

攝影:謝定宇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 Music迎來十週年之際,於美國洛杉磯揭曉全新落成的工作室「Apple Music Radio」,集音樂、影音、Podcast等內容製作於一地,更將舉辦現場演出、見面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致力成為創作者與音樂產業的重要基地。

自創立以來,Apple Music Radio舉辦眾多全球首播、深度專訪、驚喜演出等活動,致力於成為全球藝人與樂迷即時連結的場域。透過策劃嚴謹、由創作者主導的敘事方式,Apple Music Radio期望加深聽眾與音樂之間的連結。而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持續以幫助他們以多元形式的工具、平台來訴說自己的故事。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圖片來源:Apple)

為音樂人打造的一站式創作基地

位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強調為音樂人量身打造,設有齊全的創作與表演設備,包含兩座配有空間音訊播放功能的錄音室,還可作為訪談或即興演出空間使用;一座超過350平方公尺的表演舞台,未來除了用於現場演出,也將舉辦粉絲見面會和放映會等;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當然還有專業的混音室、攝影棚、剪輯室、錄音室等,支援社群媒體、Podcast等全方位的內容創作。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圖片來源:Apple)

全新的Apple Music Radio不僅展現Apple對音樂串流的創新野心,更涵蓋了多元媒體內容,重新定義其製作、體驗與分享方式。未來,Apple Music Radio將與紐約、東京、柏林、巴黎等地的創作空間密切合作,更有意持續拓展新據點。

Apple Music十週年特別節目同步登場

此外,為慶祝Apple Music十週年,Apple Music Radio也推出為期一週的特別節目與現場內容,回顧這十年間的關鍵時刻、獨家發行、幕後故事與里程碑。自7月起,Apple Music Radio還展開倒數特企,揭曉過去十年Apple Music上最常被串流播放的500首歌曲,並開放完整播放清單《10 Years of Apple Music: Top Songs》供大眾收聽。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圖片來源:Appl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飲水生活注入永續美學!GROHE Blue Fizz 開啟質感生活中的氣泡水體驗日常

在餐桌上倒出一杯剛打好的氣泡水,細緻的氣泡自杯底攀升,在澄澈的玻璃杯裡顯得格外晶瑩透亮,讓人感受到清新與健康,成就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對重視生活質感的現代人來說,喝水不僅是補充水分的生理需求,更是品味與態度的延伸。來自德國的廚衛品牌 GROHE,始終以優雅簡約的設計語彙和頂尖實用技術,形塑現代人心中的理想居家樣貌。這一次,GROHE 將目光投注於日益成為生活風格話題的氣泡水潮流,推出全新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以更貼近日常的姿態,為居家飲水帶來便利、時尚與永續環保的全新提案。

grohe

解決未說出口的日常困擾

氣泡水無論是日常飲用、咖啡酒精等調飲創作或煮飯醃肉入料理皆宜,用途廣泛之餘,綿密的氣泡口感又充滿歡快驚喜,使得氣泡水機成為人手一台的居家配備。不過回想過往使用氣泡水機時,是否曾發生在想喝的那一刻,才發現氣瓶早已用罄,來不及即時更換?或者發現氣泡濃度總是靠運氣?以及懶得清洗零件或搬重瓶水回家,久而久之讓氣泡水機成了廚房的擺設......,這些務實的使用情境,GROHE 全都納入考量,因此 GROHE Blue Fizz 也正是針對這些未被解決的細節設計出發,讓氣泡水真正回歸「即開即飲、直覺設計」的初衷,更藉此將氣泡水生活的永續性普及於日常。

grohe

作為 GROHE Blue 淨水系統系列的入門之選,GROHE Blue Fizz 共推出雅致款與豪華款 2 種規格,兩者皆搭載一鍵式打氣技術與 CO₂ 濃度調節旋鈕,讓使用者能夠依據個人喜好,精準選擇柔和、中等或強勁的氣泡,從些許的口感趣味到刺激暢快氛圍的追求,GROHE Blue Fizz 皆貼心符合期待,隨時享受完美比例的氣泡水。

grohe

實現輕操作、輕打理的理想便利性

直覺的操作設計不僅止於使水質一鍵碳酸化,無需額外測量與調整,豪華款亦設置 Type C 充電式的液晶顯示螢幕,得以即時查看 CO2 鋼瓶的使用量與剩餘容量,來得及為下次填充做準備。

grohe

再者,CO2 鋼瓶的換瓶方式也簡易便利,採用快速旋轉提取機制,就算是長輩或小孩也能輕鬆上手。搭配 0.85 公升的快接式旋轉水瓶與卡扣式設計,安裝牢固;噴嘴材質則選用不鏽鋼,使用過程更衛生且易於清潔。對講求細節、生活節奏講究效率的族群來說,這樣的「輕操作、輕打理」正好滿足對日常便利的想像。

grohe

質感美型讓氣泡水變成生活風景

除了完整的功能面向,GROHE Blue Fizz 也保有品牌一貫的設計語言。採用霧黑色金屬外觀,不論是簡約北歐風、摩登工業風,或現代優雅風格的廚房,都能無違和地融入空間之中。機身設計精煉,佔用面積小,即便是單人租屋、小家庭也能靈活擺放,甚至在餐桌上直接操作,置於客廳、書房等任何想隨時取用氣泡水的空間皆相容。

grohe

實踐永續飲水理念的開端

GROHE 延伸對於廚衛用水的專業,將產品能量也挹注於氣泡水機,除了優化使用體驗,GROHE Blue Fizz 更回應了當代人對環保的期待。透過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不僅省去搬運瓶水的麻煩與長期成本,也降低一次性塑膠瓶的使用量,也讓居家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更貼近永續,體現品牌對於「地球責任」的落實,並在便利性與環境保護之間力求平衡。

grohe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優雅回歸生活的本質,透過貼近人心的設計細節、直覺的使用邏輯,默默把關水的質地,讓氣泡水真正走進生活,成為你料理前的一口清涼、閱讀時的一杯神,或款待好友時的精緻搭配!

grohe

更多產品訊息,請至 GROHE TAIWAN官方粉絲專頁

文字 / Diane Tang     圖片提供 / GR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