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樹之美學!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樹》從剪紙、攝影、插畫為大自然發聲

巴西藝術家Luiz Zerbini在畫布上構建了極其絢麗蔥鬱的幻想森林世界。

「與一棵美麗的樹相遇是件不同尋常的事情,也許我們與樹木初始關係中,審美成分就遠遠大於科學」—法國植物學家Francis Hallé

 

植物不僅是一種資源,也擁有保護人類避免未知災難的潛力,它們於地球上存在的時間比人類長,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然而隨著人類過度開發,非自然的森林大火接踵而來,如何維護生態永續竟在短短幾年成了棘手之事。植物界在生物領域中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而近幾年相關科學發現推陳出新,讓我們可以用全新角度認識這些生物世界中的元老成員。

 

樹木據稱擁有感官、記憶與溝通能力,同時能與其他物種共生,還可以影響氣候;隨著這些意想不到的能力一一揭曉,「植物智慧」這個迷人的假設隨之出現,也可能成為現今許多環境問題的解方。為了呼應「植物革命」的概念,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近期展覽《樹》(Trees) ,則邀請近50位藝術家、植物學家與哲學家,共同響應近期科學研究對樹木的新發現。

 

將原有法文展覽名稱「Nous les Arbres」轉譯英文為「We Trees」之意,闡述我們與樹之間的距離關聯,不僅是為陷入困境的樹木發聲,更試圖為它們重新找回被人類中心主義所剝奪的位置。策展人Bruce Albert表示:「摧毀大部分森林的那一刻,也是我們應該真正去了解植物的時刻。」

 

《樹》展覽揉合藝術家與研究人員的想法,延續了對生態議題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索。以多組大型作品為主軸,給予許多在美學或科學探索中與樹木建立強烈且親密連結的人士一個發聲管道,進而在面臨現今大規模毀林威脅下,將這些美麗且具生物價值的偉大生命呈現在世人面前。作品涵蓋素描、彩繪、照片、影片與裝置藝術,藝術家來自拉丁美洲、歐洲、美國、伊朗,也有巴拉圭大查科 (Gran Chaco) 地區的 Nivaclé 與瓜拉尼 (Guaraní) 等原住民族群,以及居住在亞馬遜雨林中心地帶的亞諾馬米 (Yanomami) 印地安族群。展覽深入探討三個敘述主線。首先是從植物學到新植物生態學演進中,人類對樹木的瞭解;第二是從體驗自然的蘊思到夢境般的轉換中,美學的不同樣貌;最後是透過記實觀察與圖片證據重現當前樹木遭受的破壞。

 

 

植物學家 Stefano Mancuso,他是植物神經生物學領域的先驅,並提倡植物智慧的概念。這次他與 Thijs Biersteker 合作創造為樹木「發聲」的裝置藝術,透過一系列的感應器,傳遞出樹木對環境與污染的反應,以及光合作用、根系溝通和植物記憶等概念,藉此讓看不見的世界現形。

 

 

旅居世界的法國植物學家Francis Hallé,他的筆記本記錄對樹木的好奇與讚嘆,以及對植物的精闢認識。像是他在對近百種樹種記錄觀察中,發現樹木彼此表現出類似「害羞」行為,這一化感效應使樹木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原因之一可能是這樣會讓光線通過,從而增加抵禦傳染病的能力,其作品體現科學與感受能力交會擦出的火花。

 

 

展覽核心反思人與樹之間的關係,也是Raymond Depardon的拍片主題。這部片透過愛樹人士之口,描繪出村莊廣場旁茂盛濃密的懸鈴木與橡樹,也將許多極為私人回憶和集體歷史記憶連結起來。

 

 

法國藝術家與植樹人Fabrice Hyber 在居住的旺代河谷種下約30萬棵樹,他在繪畫作品中,以充滿詩意的個人角度呈現對植物世界的觀察,並對根莖生長、能量與突變、活動性與變態提出質疑。

 

 

建築師Cesare Leonardi 與 Franca Stagi 共同整理出一套概念標準與系統,他們定居在義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納,花費近20年的研究時間,細緻而有條理地觀察四季的城市樹木,用鵝毛筆繪製出212種樹種的黑白手繪圖,每一種分為帶樹葉和不帶樹葉的,比例都是1比100。詳細說明樹木類型、陰影與色彩變化,而這本珍貴「樹料」圖集《樹木的結構》(The Architecture of Trees),集結550張精美插圖更成為樹木愛好者的聖經。

 

 

哥倫比亞藝術家Johanna Calle以朦朧剪影呈現高聳樹木,帶來詩意與細膩的表現,也凸顯出面臨不可逆的毀林威脅時,這些巨大物種的不堪一擊。

 

 

巴拉圭導演Paz Encina構築的夢幻世界,將樹木內化為回憶與童年的保護傘;美國建築師事務所Diller Scofidio+Renfro建築工作室製作了一個環繞式電影《EXIT》。他們收集巴西、喀麥隆和印度尼西亞這三個熱帶雨林地區的森林砍伐數據,經過地理編碼和程式語言處理,轉化成震撼影像。

 

 

借鑑熱帶植物園和當代城市標誌,巴西藝術家Luiz Zerbini以直覺的美學為主要依歸,而非嚴謹的科學事實。他以熱帶植物園以及都市現代化為靈感,勾勒出一場想像的樹木聚會,眼前盡是蓊鬱。

 

 

秘魯攝影師Sebastián Mejía以一系列棕櫚樹為主角的黑白照片,來頌揚樹木超乎尋常的生存策略,其中也包含著人與自然的緊張關係。

 

 

卡地亞基金會花園是1994年由藝術家Lothar Baumgarten所建,此次亦成為展覽巧妙延伸。觀眾可以在花園漫步,近距離欣賞 1823 年由Chateaubriand 種下的黎巴嫩雪松等樹木,這些壯觀的林木激發建築大師Jean Nouvel創作出帶有反射與透明元素的建築,玩轉內外空間的對話,同時產生「轉瞬即逝的情感」。

 

 

在宛如大自然縮影的森林之中,保留了某位藝術家在樹幹上留下的手痕,義大利雕塑家Giuseppe Penone的青銅樹木雕塑也將在基金會的花園中展出。另外還有已故法國新浪潮導演Agnès Varda特別為此展覽發想的雕塑作品。最後,在秋天Theatrum Botanicum花園將成為美國藝術家Tony Oursler 影片裝置藝術的自然配角,時間為期一週。

 

《樹》展覽為樹木找回被人類中心主義剝奪的地位。參展人透過藝術與科學,展現對植物世界的好奇,並印證哲學家 Emanuele Coccia  所言 :「沒有所謂純粹的人類,植物存在於所有人類之中,而樹木是一切經驗的起源。」。

 

 

展覽資訊

地點:地址: 261 Boulevard Raspail, 75014 Paris, 法國

時間:即日起至2020/01/05

https://www.fondationcartier.com/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Cartie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畫布上的贏家!6大QA解析尼德蘭《畫師們》的生存攻略

奇美博物館隆重推出年度壓軸大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精選近60幅館藏的尼德蘭畫作展出,並結合科學檢測、藝術史研究,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的繁榮盛世。本專題為讀者整理展覽6大Q&A,讓民眾可以了解本展概念與重點,感受當年畫師們所處的藝術環境。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仿)彼特.庫克.范.艾爾斯特作品〈東方三賢士的朝聖〉,這種三聯畫的製作相當有趣,中央的圖像皆會先量產,可依顧客的需求或其他考量選擇兩側的圖像進行組裝。(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Q1】為什麼以尼德蘭為主題?

奇美博物館自1990年代起,逐步累積了豐富的西洋藝術蒐藏,其中尼德蘭繪畫為博物館的重要典藏,加上今年適逢「臺南400」,400年前臺灣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世界相遇,成為臺灣進入世界史舞台的契機,因此,館方希望結合蒐藏已久的尼德蘭繪畫,帶領大家從藝術出發,回到400年前的尼德蘭,提供一個觀看當時世界彼端的角度。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首度展出楊.斯汀作品〈酒館內的嬉樂人群〉,諷刺當時人們隱藏在道德禮俗社會風氣下的真實面貌。(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Q2】尼德蘭在哪裡?

今日所知的尼德蘭(the Netherlands),是荷蘭(Holland)的正式國名,但在歐洲早期歷史中,尼德蘭是一個地區性的概念,泛指涵蓋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與法國北部等地,由於這個區域的地勢平坦低窪,所以又稱為低地國地區。在「畫師們」展覽中,除了講述17世紀荷蘭地區的藝術風貌,也溯至16世紀法蘭德斯的藝術,以及其對後來荷蘭藝術的影響,讓大家有系統性地一窺尼德蘭繪畫的樣貌。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以古今地圖對照,讓觀眾了解「尼德蘭」的位置。(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Q3】當時的時代背景?

16世紀起,尼德蘭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歐洲貿易樞紐,商業繁榮帶動藝術市場蓬勃發展。藝術蒐藏不再是貴族專利,中產階級也熱衷蒐藏藝術品,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購買畫作來蒐藏或裝飾家居,加上廣大的畫作出口需求,造就市場龐大供不應求的現象。為因應需求,繪畫工作坊運作興盛,而快速、精準地仿製圖像成了工作坊裡學徒與畫工們的必備技能。這樣獨特的藝術創作背景,展現當時藝術市場的營銷策略,也反映買家的蒐藏行為與宗教信仰,在西洋藝術史上別具意義。

這次「畫師們」特展,便是希望介紹這群喜愛創作且努力作畫的尼德蘭畫師,提供一個穿越時空的透鏡,觀看當時畫師們的作畫環境、概念、模式與策略,同時感受當時藝壇百家爭鳴的景況。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以帆船與海為意象,指出大航海時代帶來當地的繁盛。(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Q4】畫師最愛畫什麼?

尼德蘭繪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畫家們各有專精,也能自由選擇創作宗教畫以外的作品題材;除了受到當時信奉的喀爾文教派,不推崇呈現聖經故事圖像的影響,也回應了購買者的品味喜好及市場需求。靜物、風俗、風景等過去作為襯景的元素,搖身一變成為畫作的獨立題材,使得尼德蘭繪畫獨樹一格,題材包羅萬象。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此外,當時的畫師也會模仿大眾喜愛的風格與題材進行創作,以確保作品熱銷,也有買家會要求畫師模仿特定的畫風來創作。有時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創作上也會依專業分工,由好幾位畫師依自己所長,合力完成一幅畫作。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展出法蘭斯.德.蒙佩爾作品〈冬日的風景〉,為17世紀尼德蘭獨特的風景畫類型之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Q5】這次展出什麼作品?

「西洋藝術」一直是奇美博物館的主要蒐藏之一,其中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不僅題材完整、風格圖像經典,更不乏諸如: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亞德里安・寇爾特(Adriaen Coorte)、楊・斯汀(Jan Steen)等名家之作。此次特別精選近60幅作品,其中更有16幅為首度亮相,展品主題涵蓋歷史寓意、肖像、風俗、靜物、風景等,完整呈現尼德蘭藝術的多樣風貌。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展出安東尼.范.戴克工作坊的作品〈沙瓦王子騎馬像〉,展現人物意氣風發、尊貴不凡的氣勢。(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荷蘭國寶級畫家亞德里安.寇爾特作品〈紅醋栗〉,刻畫出晶瑩剔透、果汁飽滿的樣貌。(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Q6】有哪些單元規劃?

「畫師們」特展以四大單元帶出豐富的知識內容,包括:「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有哪些作品主題?」、「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前三單元依序帶領觀眾認識近代早期尼德蘭的藝術市場、畫家訓練、作畫過程與開創的多元繪畫主題等,第四個單元則將觀眾視角拉回當代博物館研究人員的角度,思考研究、定位古代藝術品時遇到的難題,一同發現畫作底下的謎團。展場也穿插各種體驗設計,讓觀眾更能輕鬆理解各個面向與重點。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藉由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資料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展現多元豐富的尼德蘭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 展覽名稱:《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

  •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特展廳

  • 展覽日期:2024.10.26-2025.8.31(週三、除夕休館)

  • 展覽時間:9:30-17:30

  • 票價資訊:全票400元、優惠票350元、雙展套票(常設展+特展)450元

  • 更多資訊請見官網

奈良美智《朦朧潮濕的一天》前進屏東!展出手稿、陶器、攝影作品,線上預約方式一次看

奈良美智《朦朧潮濕的一天》前進屏東!展出手稿、陶器、攝影作品,線上預約方式一次看

奈良美智在台10年巡展計畫「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3站落腳屏東美術館,展期自2024年12月20日到2025年5月25日。此次展覽採線上預約制,12月10日中午12點開始預約,邀請民眾一起欣賞奈良美智作品。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為台灣創作的繪畫《朦朧潮濕的一天》2021年首度曝光後,在當時造成熱烈迴響,奈良美智也表示希望將畫留在台灣,再續與台灣的緣份,因而展開「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10年巡展計畫。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在台十年巡展計畫「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三站決定落腳屏東,此次展覽由文化總會、奈良美智基金會、屏東縣政府共同主辦。(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在台十年巡展計畫「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三站決定落腳屏東,此次展覽由文化總會、奈良美智基金會、屏東縣政府共同主辦。(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

此計畫首站從工業城市轉型成為台灣藝文重鎮的高雄啟航;第2站首次前往離島,於和洋混合式建築澎湖開拓館展開;第3站則即將前進國境之南屏東,在有著70年歷史的屏東美術館與大家見面。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三站將於超過半世紀歷史的屏東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三站將於超過半世紀歷史的屏東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主視覺融入屏東意象

文總分享,「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展覽主視覺由屏東在地的吉林垣有限公司操刀,透過主視覺上的車廂窗景變化,呈現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一起旅行的意象,並以「山」、「海」、「星空」等自然景色,象徵墾丁的沙灘、大武山壯麗景色,及屏東的璀璨星空。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展覽主視覺由屏東在地的吉林垣有限公司操刀。(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展覽主視覺由屏東在地的吉林垣有限公司操刀。(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展出繪畫、陶器、素描及攝影作品

文總也提及,「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將延續澎湖站展品,包含巨型繪畫作品《朦朧潮濕的一天》、陶器作品、素描及攝影作品等,而此次不同的是,吉林垣有限公司特別在美術館白盒子般的空間裡,營造出有如「家」一般的氛圍,有著奈良美智與展品一起「回家」的概念,也代表奈良美智的創作與屏東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在此交融。

屏東美術館(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屏東美術館(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同步販售周邊商品

另外,屏東站也將在美術館附近的的屏東演武場設置周邊商品銷售點,販售海報、明信片、托特包、手機殼等商品,民眾可於欣賞展覽後,就近購買奈良美智周邊產品。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將於主展區周邊的屏東演武場設置展售點。(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將於主展區周邊的屏東演武場設置展售點。(圖片提供: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

奈良美智特展屏東站如何預約?

由文化總會、奈良美智基金會、屏東縣政府共同主辦的「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即將於12月20日在屏東美術館正式登場,展期從12月20日到2025年5月25日,採線上預約制,預約時段自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半,並於12月10日中午12點開始預約,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奈良美智特展文化總會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粉絲專頁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屏東」
⌂ 展期:12/20 ㊄ 至2025年5/25 ㊐ (周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展覽時間:09:00-17:30
⌂ 展覽地點:屏東美術館202展覽室(屏東縣屏東市中正路74號)
⌂ 參觀採線上預約制  12/10 12:00正式上線開放預約

資料提供|文總、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