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20台灣燈會藝術升級!林舜龍 X 豪華朗機工張耿華 揭秘主燈光之樹、永晝心機械花創作

林舜龍(圖右)與張耿華(圖左)的師徒關係,為本次燈會賦予世代傳承及共好的意涵。

2020台灣燈會將在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森林園區原址點燈揭幕,藝術家林舜龍操刀主燈《森生守護-光之樹》,與去年由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設計的大型機械花《聆聽花開的聲音》所重新轉化的《聆聽花開-永晝心》皆為焦點之一。鮮為人知的是,林舜龍還是張耿華在淡江高中時的美術老師,這層獨特的師徒關係,也為本次燈會賦予世代之間傳承及共好的深層意涵。兩人聊起這場號稱2.0版的燈會,言談之間不只是作品的理念及呈現,還有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殷切的展望及深愛。

林舜龍(圖右)與張耿華(圖左)的師徒關係,為本次燈會賦予世代傳承及共好的意涵。

Q:師生睽違許久,終於有機會在2020台灣燈會再續前緣,這樣的契機是怎麼來的?

張耿華:2018台中花博期間,豪華朗機工有機會設計《聆聽花開的聲音》這件作品,當時是以「花神」為核心概念。那時得知林舜龍老師也受邀在花博創作,做的是一件以「種子」為意象的作品《從天上掉下來的一顆種子˙籽仔》,就覺得兩者之間有種奇妙的連結。其實我並不會特別對外說我們有師生關係,但就這麼碰巧,不僅是開花與種子之間有連結,這樣的連結又呼應著我們的師生關係,滿有趣的。一方面是有感於這些巧合,另一方面今年的台灣燈會也希望可以延續去年花博的理念,就促成了我們再度同台展演。

Q:兩位能否分享這次為台灣燈會各自打造主燈作品的創作過程及理念?

林舜龍:去年花博那時候,我原本想做的其實是樹木,但後來受限於種種技術性問題,因此回歸到一切注目的根本—種子。那時候靈光一閃,浮現的便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種子,它並不來自基因改良實驗室,而是來自上天,是上天獻給我們的瑰寶。後來隨著花博落幕,這件作品也拆除了。剛好這次燈會以當地森林環境為一大特點,我心想:那不如從種子回到樹吧!於是,有了《森生守護-光之樹》這件作品。

今年1月總統大選剛落幕,社會還在對立的氛圍當中,希望主燈可以有縫補及修復民心的功能,因此,我特別以「團結」為意象,以原木板片結合鋼構,組立一座高度超過15公尺的巨大神木。22條主結構分別代表台灣22個縣市,以龐大的樹根汲取這片土地賦予的能量。隨著神木向上開枝散葉,可以看見368個鄉鎮市區的花苞花燈;而在樹枝之間,繼續長出的2,359片心形葉片,代表2,359萬台灣人民。樹上的公鳥、母鳥、雛鳥組成的溫馨家庭燈飾,呈現的是台中市的市鳥「白耳畫眉」一家和樂的榮景;同時還會有彷彿在樹梢之間飛舞的紫斑蝶,讓整件作品更顯繽紛多彩。

2020台灣燈會主燈《森生守護・光之樹》

有別於過往燈會多以旋轉作為亮點,這件作品希望能突出自然當中「光」的元素。像是樹冠、花鳥等都是運用耐候型壓克力板構成,當陽光灑在這些隨風搖擺的條狀彩色壓克力板片上,神木內部會布滿花窗般的斑駁色彩,就好像在充滿聖光的教堂裡。

而內部還有個龐大的氣球,它可以是太陽、夕陽,可以是滿月,也可以像外星球。我安排了一個與觀者的互動,隨著下方觀者的呼喚聲超過一定的分貝值,氣球便會緩緩下降。裡頭這樣的手法算是比較前衛,具有某種當代性,但在神木的外觀上還是希望能做到雅俗共賞。不管是在神木裡頭近觀,還是在外頭遠看,都會看到在自然天光和光秀展演下,幻化出呈現台灣這片土地張力的多元樣貌。

張耿華:這次燈會《聆聽花開-永晝心》是從去年花博《聆聽花開的聲音》衍生而來。去年花博的策展規畫其實是呈現從高山到海平面的地景,在這樣的前提下,主要的視覺調性還是以綠色為主,於是,在《聆聽花開的聲音》這件作品時,我們比較大膽地採用存在於自然中、與初生階段生命經驗貼合的紅色為主色,創造出一朵龐大的機械花,拉出跟展覽本身的對比性。

聆聽花開的聲音 照片出處-豪華朗機工

對來說,在這次的燈會當中,可想而知絕大部分的作品將是繽紛絢麗的。所以,當我們得知這次要重啟這朵花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件作品保有它的突出性,同時又不過度搶走周遭作品的目光。最終,我們決定將花朵的色彩收斂成單一的白色。考量到作品仍需帶點科技感,我們在傘布上選用帶有珠光塗層的布料,讓白色不單單是白色,在強烈的光源底下,時不時能瞥見七彩的炫光效果;至於在照度相對低的狀態下,整朵花則會彷彿一個在銀河中閃爍的球體。

〈聆聽花開-永晝心〉由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改造重啟,純白的外殼可隨著燈光效果自由變換樣貌。

相較上回納入較多與民眾互動的感應裝置設計,有鑑於這次人流勢必更大,讓單一民眾確實感受到觸發了互動並不容易,因此我們反而選擇將作品中互動的元素降低,備著但不一定用,取決於現場狀況—也許在白天和夜晚,隨著人流的落差,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切換,但絕對不會「為了互動而互動」。雖然作品本身相對單純,但在與周圍環境、聲光展演的搭配之下,依然會有豐富的視聽感受,而且會和同在入口處老師的主燈作品有所呼應。

Q:除了《聆聽花開-永晝心》是延續花博期間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燈會結束後,《森生守護-光之樹》也將直接就地保留作為地景藝術作品,落實永續精神。兩位對此有什麼想法?

林舜龍:過去每次看燈會都在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多地方花那麼多錢做的主燈,最後都跑去哪裡?這次燈會,隨著主管機關觀念的改變,有了將主燈就地保留再利用的契機,甚至將這點明白列在標案裡頭。因此,在設計這件作品時,考量的便不再只是燈會期間,而是永久性的維護與保存。為什麼這次作品有別於過往主燈無法旋轉?原因就在這裡。由於作品量體夠大,《光之樹》未來應該可以作為展演教學空間使用,讓更多人了解舉辦花博或燈會的歷史及精神。

2020台灣燈會主燈〈森生守護-光之樹〉由林舜龍操刀,以團結為意象,並結合互動性裝置,將台 灣土地多元的張力透過繽紛的感官體驗呈現。

張耿華:建立良好的維護機制是永續的關鍵,所以不只是觀念的改變,相關單位也要了解往後養護機制的必要性。因此,我們就常常在思考,作品本身還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價值?最近,教育部在推行的108課綱在談素養、跨領域,或許我們的這件作品就是很好的教材。也就是,大家不必設限認為它就是燈節的燈,或者只是藝術文化領域的作品,它還有很多可能性。

最近一部紀錄片《自信台灣21世紀之路》,在談「文化自信」這件事。我一直覺得文化跟自信是相輔相成、不斷堆疊而來的,只要沒人帶頭開始做,那就會逐漸喪失;但一旦有人願意作為先驅者,那就有機會。放長遠來看,儘管當下看起來成效有限,它也許已經在不少人心中種下種子,只是等待哪一天成長茁壯而已。當這樣的先例多了,觀念就會逐漸翻轉,產業就有機會變更好。

Q:從過去參與海內外大型藝術展演活動的經驗出發,有什麼值得台灣燈會借鏡的經驗?對於未來的燈會又有什麼樣的期待?

林舜龍:土地不同、人不同,不同國家的經驗絕對無法直接轉移,只能作為參考。台灣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應該要想辦法找到、甚至創作屬於台灣的元素,而燈會就是契機。從30多年前的「社區總體營造」,到去年開始的「地方創生」,我們應該已經可以慢慢感受到屬於自己的「台灣味」,腳踏在泥地上,同時面向國際,與世界對接。

去年台灣燈會在屏東,首次捨棄了以該年生肖為主燈的傳統,以黑鮪魚為主燈,展現地方特色;而今年的燈會將是第二次翻轉,也就是「2.0版」,除了地方特色,也要呈現台灣精神。我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燈會已經不一樣了,而且,未來每一年都要繼續不一樣。農曆新年到元宵,是家族難得團聚的時節;而燈會這樣子的場域,能夠讓大家有共同的經驗,共同將這片土地內在的強大能量轉化,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張耿華: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北,我們之所以做了聖火台裝置,其實是受到電影《打不倒的勇者》感動,才決定接下這個艱鉅的任務。電影描述1995年,南非總統曼德拉如何與國家橄欖球隊隊長,透過世界盃橄欖球賽,讓剛擺脫種族隔離制度不久的南非,從黑人與白人的分裂中重新凝聚,而這項運動賽事最後團結了社會與未來國家發展的共識。這讓我們相信,做這個聖火裝置是有意義的,而今年燈會或許也有團結社會的意義。

事實上,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無論是博覽會、藝術祭、運動會,還是現在的燈會,參與創作的藝術家使命都不盡相同,所以,藝術家要看清楚在這個使命底下要完成的事情;不過,適時從藝術家的角度回看自我創作要傳遞的東西,這也絕對不能忽略。我認為,我們得一直在錯綜複雜的結構中尋找良好且有效的對話方式。

我有時候會覺得,所謂「形式」其實都是被建立出來的,過往的燈會或許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從其他國家的例子裡,看見我們可以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所以,我會說,這兩年台灣燈會的不一樣,其實是一種發現自我的過程。坦白說,未來的燈會會如何,我不知道,但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都應該長出屬於自己的樣子,值得大家期待。

2020 台灣燈會

日期:2 月 8 日(六)至 2 月 23 日(日)

地點:台中后里森林園區

「光之樹」正式開燈時間為 2 月 8 日元宵節當天晚間 7 點,之後每小時整點展演 1 場主燈秀。

https://theme.taiwan.net.tw/2020taiwanlantern

林舜龍

以藝術家身分活躍於法國、台灣、日本等地,不斷探求各媒材之可能性與表現形式,其著名作品除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春光乍現》、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聆聽》、衛武營文化藝術中心《平行語境》外,《跨越國境.海》、《跨越國境.潮》更在日本瀨戶內藝術祭展出。

張耿華

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主攻雕塑及機械裝置,以混種跨界為創作概念,作品風格走向以簡潔乾淨形式表現出輕鬆意境,取材於自然環境,討論奇觀社會中的人性思維,希望在極度科技及極度人文這兩個極端中取得和諧,激發創意。

文|黃銘彰 攝影|林政億

圖片提供|華麗邏輯、達達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內文收錄自La Vie 2020年2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共生之境,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坐落於台灣北海岸的「子隆山房」,是映現雕塑家張子隆畢生創作經驗和美學理念的藝術園區,也是一座海納多元藝術交流的創意私塾。園區內「藝術家之屋」是展演和藝術交流基地,更設有可眺望山海景色的觀景平臺;依傍山勢而建的步道,則被原生植栽和石材圍繞,點綴與地景相映的雕塑,景色優美。來到這亦能透過展演、雕塑工作坊、茶席等活動,體驗手作樂趣及與自然共處的逸致。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與自然共處、親近在地社區的藝術聚落

張子隆是台灣戰後重要的雕塑家,畢生致力推廣環境雕塑與空間美學。他不僅熱愛雕塑,也傾心建築,更曾參與東京迪士尼建設工事,卸下臺北藝術大學教職後著手策劃「子隆山房」,親自參與設計與監造,並在北藝大門下學生、現任園區藝術總監梁海莎的共同努力下,於北海岸孵化一方藝術基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5年成立至今十年,子隆山房以「建立藝術、自然與生命的連結」為核心理念,透過展覽、工作坊及表演等形式,將張子隆一生的雕塑經驗與創作理念,化為激發想法、沉澱身心的藝術棲地。藝術能量不只在園區內湧動,更流竄至至北海岸一帶:子隆山房於當地推動環境藝術設置,並與國家風景區和社區合作,讓雕塑融入在地自然景致;同時與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等醫療機構合作藝術照護計畫,透過藝術傳遞療癒力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8年,子隆山房進一步創立「台灣環境雕塑協會」,並以「石門雕塑中心」之名成為計畫執行場域;隔年再加入Res Artis國際駐村網絡平台,積極推動國際駐村創作計畫,吸引來自美國、澳洲、瑞典、日本、法國、韓國等不同文化背景及跨世代的藝術家參與,逐步蛻變為向世界敞開的藝術村與跨域平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3大亮點空間:藝術家之屋、駐村工作室、景觀庭園

漫步子隆山房,隨處可感受張子隆對手作親造的熱愛、對自然的傾慕、對藝術教育的理念,以及嘗試將藝術帶入人們生活中的念想。園區主體建築「藝術家之屋」,藉循環材料砌築質樸紋理,三層樓場域涵蓋交誼廳、視聽教室、挑高展覽廳、辦公室等多元空間,築起藝術交流與教育推廣之地;像是城堡的塔樓則設有360度全景瞭望台,可遠眺白沙灣落日和七星山綿延山景。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援引日本美學構築的「聽溪館」和「望山房」,主要作為創作者駐村的起居和工作空間,建築周圍被綠意和溪流環繞,時刻有大自然為創作傾靈感;未有藝術家駐村時,兩處日式空間也採預約制開放體驗和租借。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戶外錯落依傍山勢而建的原石步道與景觀平台,保留原生植栽與石材,且四季皆有相應的花卉更迭,讓藝術品與自然地景相呼應,每一處都洋溢著「與自然共處」的美學精神。對張子隆而言,子隆山房不僅是創作的棲地,更是終身不斷完善的雕塑作品,是他無可妥協、用盡一生追尋的藝術夢土。

「我的創作方式,是執著於好好地把一件事研究徹底,享受過程,因為喜歡而做。」——張子隆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雕塑藝術妝點園區,展現萬物湧動生命力

作為藝術基地,子隆山房於室內外空間展示的眾多藝術品自是一大看點,展品鋪排方式強調藝術與環境之間的共鳴,如張子隆作品〈流動〉中的鐵件將隨時間變換色彩;梁海莎的雕塑以貝殼、花朵等自然形態捕捉生命初萌的瞬間。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此外,「藝術家之屋」二樓設有65坪、挑高4.2米的專業展覽空間,除了不定期策劃特展,亦常態展出張子隆的創作。長年專注於石材、木材與金屬雕塑的他,創作靈感源自現代主義及日本文化對素樸精緻美感的追求,在具象與抽象間探索,最終回歸簡約造型,以對「形」的嫻熟掌握,講求「360度皆能欣賞」,尤其以人體為主題,展現人類生命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並以圓潤曲線表達對女性孕育生命的敬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歷經十年淬鍊,子隆山房已成為北海岸深具代表性的藝術聚落,是當地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社區凝聚的樞紐。朝下一個十年邁進,子隆山房於202510月迎新開幕,不只品牌識別、網站、硬體等皆迎來新貌,也更著力於落實「私塾」初衷,以園區內廣達百坪、設備完備的雕塑工作室為基地,策劃入門和進階雕塑工作坊;亦同步推出雕塑與詩歌聯展《人間四季》,及茶席、瑜伽、頌缽等多元活動。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剛入門雕塑藝術想體驗手作樂趣,「一日雕塑家」工作坊引領學員親自感受石頭質地與紋理、打磨石材,製作屬於自己的小型石雕。想更深入習得雕塑精髓,「石雕創作大師班」則由張子隆親自授課,並有專業助教隨堂輔助,學員將在12堂課的學程中,逐一學習美學基礎、模型製作、放樣、打磨等知識與工序,從無到有完成一件由自己構思、適合珍藏及展示的石雕作品;並在子隆山房團隊專業協助下執行佈展及打光,舉辦公開成果發表會。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八甲57

電話|02-26383633

參觀票價|500 元/人(含一份茶水、點心)

開放時間|需預約參觀,週四、週六及週日10:00-18:00開放預約

注意事項|需於兩週前事先預約,預約及工作坊、體驗課程報名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駿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