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燈會里山禾樂燈區亮點!森光霧果、觀山入林等6組迷幻光影地景作品

里山禾樂燈區的主燈,觀山後入林,是大肚山下與中央山脈間的台中,自原民時代再熟悉不過的地景互動。《觀山入林》即是轉化人與景的這般互動為作品隱喻。

2020台灣燈會即將隨著元宵節登場,做為新年度首場大型公共慶典,今年台灣燈會選在台中花博園區開展,除了有充滿奇幻想像的主燈外,位於后里森林園區的「里山禾樂燈區」,以「嶼生俱來」 為題,藉由6組藝術創作,用藝術家自身生命經驗閱讀自山脈到樹林的台灣脈絡,用原生木系材料在台灣與日本等策展團隊與居民協作下,回應台灣自然生態材料的實驗可能,同時結合農業再生,為燈會創建嶄新地景美學!

 

里山燈區希冀透過設計與技術,讓燈組不只是現場裝置,而是能讓民眾走進創作中,與自然環境、作品對話,顛覆傳統燈會的思維。由於后里以農業著稱,因此設計師無不絞盡腦汁,並聚焦於三大面向,且讓地景裝置作品在展會結束後,能夠達到90%回歸自然。

自然的姿態與選材

台灣自面對星空向上開始,擁有多達2/3面積的山林,如同世界其他森林環境一樣,在過去人們相信神靈在其中並賦予祭典儀式,這樣的自然環境,提供農業等在地知識與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直到人們遷移離開山林,另成文明與慶典活動。 因此從森林可以看到國家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脈絡,更能找到台灣未來另一個可能性;對於居住於山多平地少的國土的台灣民眾而言,未來學習如何與森林交流相處會是一門重要知識。 

創作者與自然文本

藉由當代慶典與台灣地理脈絡結合成新的自然文本,自山脈到樹林間,由巨觀、陵線、八面、行曲、聚合、交疊、饗宴等形式,並在建築師、工藝師、藝術家的操作下,交互那漫溢出的複雜協商關係,回應台灣自然生態與背後人文,組織台灣燈會地景新美學。全新的自然文本並不是為了優化對過去的想像,而是為了從矛盾當中建置對話而來。 

永續在地國際

以燈會場域將過往燈會傳承下來的軌跡,藉由農業生活與民眾參與,以及創出者的火花鋪陳出高效力與創造性兼備的藝術語境。

里山禾樂燈區作品亮點

《觀山入林》

藝術家:王銘顯、新山拓

里山禾樂燈區的主燈,觀山後入林,是大肚山下與中央山脈間的台中,自原民時代再熟悉不過的地景互動。《觀山入林》即是轉化人與景的這般互動為作品隱喻。

為了讓作品呈現真實自然,建築師王銘顯與日本藝術家新山拓聯手打造高達15公尺的大型創作,使用台灣中部山區的孟宗竹,作為結構骨材,創造出熟悉的林道體驗;在陰鬱的竹林樹梢,行者仰望一線天光。人與景,彼此曾經的吸引、交遊,即是里山精神愉悅的一面。 

里山禾樂燈區的主燈,觀山後入林,是大肚山下與中央山脈間的台中,自原民時代再熟悉不過的地景互動。《觀山入林》即是轉化人與景的這般互動為作品隱喻。

《源流—筌屋IV后里》

藝術家:范承宗

善於使用在地材料創作的藝術家范承宗,此次以台灣傳統捕魚工具「魚筌」為題,邀集上百位台中在地居民,參與工作坊課程學習魚筌編織工藝,協力製作出數百個單元體,並在上頭掛上寫著心願的竹牌。

《源流—筌屋IV后里》

人們手把手,圍成圈,團聚在一起,將源於島嶼卻逐漸消逝的珍貴手藝,再一次寫進我們的記憶中和身體裡。

《源流—筌屋IV后里》以台灣傳統捕魚工具「魚筌」為題,由上百位台中在地居民參與。

《纍纍樹光》

藝術家 : 林建華

創作團隊 : 構築設計 / 聯合治作 / 大切木業 / Sherpa connector / Tenz / 禹樂空間整合

呼應里山禾樂燈區主題「育光田,得光果」之景象。以柳杉卡榫實木主結構,結合傳統民居的抬梁式構架與現代卡扣式五金接合,並利用薄片柳杉製作光果燈組,薄片可透光,以原木的自然紋理傳遞里山之美,在黑卵石的水盤倒影中化為數倍層層疊疊、溫暖人心的光田碩果。基於對環境友善的思考,當燈會展期結束,可以百分之百完全拆裝與回收,還諸大地休養生息。


 

《纍纍樹光》以柳杉卡榫實木主結構,利用薄片柳杉製作光果。

 

《森光霧果》
 藝術家:偶然設計  曾令理

 

以季節更替、生命流動為主題;樹林中的木製果實藝術燈組,霧氣從樹上灑落,由地燈打亮,有如走進迷霧森林,共構一場自然詩意體驗。 

《森光霧果》蜿蜒交疊的木條像是一顆空心的松果,結構紋理與樹梢的線條相襯。

霧氣依附著樹幹灑落,與樹林交織成宛如深山中的情境,視線模糊或清晰,迷霧中被光線引領著進入森林探險,群樹下發現了由曲木構成的發光體,蜿蜒交疊的木條像是一顆空心的松果,結構紋理與樹梢的線條相襯,是人造與自然的呢喃對話。

《森光霧果》

《里田浮光 》

藝術家:賴人碩建築師事務所/繼光工務所 游沅儒、吳建志 

夜行西台灣,偶然瞥見農民搭建木竿、掛上萬盞燈火映照樹木良田,勾勒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便以此發想,思考台灣的里山故事。

自然風貌的樹林、人為加工的木竿,形成「自然木頭」與「人造木頭」之間的差異與相容。木桿嵌入微小但溫暖的光,象徵農作物緩緩生長,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感受四季推移、作物消長。光,在這裡成為「人」與「自然」開始連結的介面,映照彼此,共榮共存。

《里田浮光 》

《樹的告白•石的應答》

藝術家:杉原信幸 、謝昆霖 

採集在地石材,打造顆顆來自大自然中的光容器,堆疊在所構築出的面,於石縫間露出溫暖之光,並與樹之間以光影對話,從外面觀看則可以見著樹的枝幹跟樹葉輝映光影美。

《樹的告白•石的應答》

除了6組地景作品外,園區亦以森林光雕營造情境,構築出「在農村中,春耕穀雨,夏至螢火,秋滿稻浪,冬生養息。」感性氛圍,並配合燈光釋放水霧呈現出光環境的特色讓全區呈現「漫步春夏秋冬,望見森川里海」不一樣的農村再生及生態保育的視覺境界與美感。

 

2020台灣燈會 里山禾樂園區

展覽日期|2020.02.08 - 02.23
展覽時間|每日 17:30 - 21:00 免費入場
展覽地點|台中花博后里森林園區

https://2020taiwanlantern.tw/

via 台灣燈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樓梯間,一場輕盈卻深刻的相遇正悄悄上演。由隈研吾發起的實驗團隊SEKISUI HOUSE – KUMA LAB,透過「Paper Clouds(紙雲)」這座漂浮的和紙裝置,把日本工藝、自然意象與未來建築研究一同帶進2025年倫敦設計雙年展,邀請人們重新想像材料與空間的邊界。

和紙雲朵飄進18世紀英國建築

走進由William Chambers設計的古典石階,你馬上就會被一片片的雲朵吸引目光。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

「Paper Clouds」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繪畫中「すやり霞(Suyari-Gasumi)」的技法,創造出如薄霧般若隱若現,卻又能呈現具體的質感。看似輕盈的裝置,背後卻承載建築材料創新的實驗精神:要如何在極致輕薄中,依然保有足夠的結構強度?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傳統工藝的當代技術突破

為了達成這種「有重量感的輕盈」,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而是製成濃稠的糊狀物,再以手指壓出格狀紋理,創造剛性與立體感。而每塊乾燥後的「雲朵」擁有如淺碗狀的造型,其輕如羽毛,卻具足夠強度懸掛於空中。KUMA LAB計畫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更多實驗,例如3D列印和耐候性塗料,希望未來能運用在永久性建築中。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雲朵上的格狀紋理,是以手指壓出來的(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材料、文化、藝術的交會點

「Paper Clouds」不只是一個視覺裝置,它也觸及聽覺與身體感知。本計劃邀請到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町碧為此創作全新作品,錄音過程中還特別捕捉了和紙貼近肌膚所產生的摩擦聲。共同策展人Clare Farrow認為,這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對話——從和紙、金線到18世紀石階,材料跨越時間和文化,日式工藝的輕盈感與英國古典建築的厚重彼此對照、也互相映襯。

即便隈研吾事務所(KKAA)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團隊之一,其仍然堅持透過這些小型計畫,找到持續創新的能量。隈研吾曾表示:「大多數業主都非常注重安全,希望重複既有的設計方式,只有在這些小實驗中,我們才有機會挑戰未知或是測試新材料。」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Paper Clouds」展出現場(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