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石質、金屬、陶瓷、生漆與複合媒材可以創造出什麼?答案是一場令人過目難忘的磅礡工藝演出。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展的「轉身之藝—從駐村看當代工藝」,集結了國內外藝術家創作及全球工藝型駐村研究,從不同視角重新詮釋在地創作的原力與型態,勾勒出土地、藝術、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最直截感官的對話。
隨著現代藝術對於材質、傳統工藝與純藝術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當代工藝也以煥然一新的面貌,掀起創意狂潮。長年致力推廣台灣工藝創作與傳承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從駐村的角度廣邀藝術者前往,利用在地的多種媒材,與本地文化多層次交疊、編織出帶有土地DNA和「哲思過程」的獨特感官意識;除了台灣藝術家在國內外駐村期間或駐村後受啟發轉身創作的作品外,也邀請3組國際藝術家分採現地駐村與遠距創作,共謀一場以「工藝」為名的長卷鉅作!
「駐村行動」展現當代工藝流動與交融的詩意
從媒材或技法作為主要核心的展覽並不少見,但它們呈現的,大多都是帶著「個人風範」、一種承襲主觀色彩或性格濃厚的自傳宣言。工藝中心期望將藝術裡「個人」的部分轉化,由外而內通過「進駐」的概念,來觀看不同工藝創作的發展樣貌;特別是從藝術性、精神性、共融性以及公共性的角度出發,打破工藝以自身為中心的思想軸線,而是強調每位藝術家通過感受在地文化後輻射出去的表現形式。正如同本次策展人洪秉綺所說:「『藝術進駐』是近年對藝術創作者來說,很重要的創作模式。這股到異地進駐、吸取當地養分的過程,不僅讓藝術家了解在地文化、歷史、政治和社會等議題,開拓對異地的認知,亦進一步地認識在地媒材,與在地藝術家或同期駐村的藝術家、策展人流動交流,發酵未來創作和發展的重要元素。這次用『轉身』為題,不單可以當作一個動態的動作,往回看也有『再升級』的意念。」
像是一段從個體物件到客體關係的創作,這場「駐村行動」從背後的創作者延伸至大眾面前文化等議題的形式,既穿越了藝術家自己的本位框架,也埋伏著對工藝中心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回應。由於南投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許多材料都可以就近取得,這也使得位於南投縣草屯鎮的工藝中心,擁有同時具備設備、技術人員和居住空間的獨特進駐場域;藝術家在當地生活與創作的同時,能和藝術志工、當地居民及不同工藝師交流互動,在創作之外,更產生了人與人之間有機的相處,形塑出這次駐村計畫特有的「跨文化、超領域」的人文特色。
走進當代工藝現場的不同縱軸象限
這次於工藝中心「轉身之藝—從駐村看當代工藝」的展覽,也深入探究19位藝術家不同的作品,以「連結在地」、「觀照自身」、「衍生對話」與「重新演繹」4個子題,拉展出不同樓層與不同象限的表現創作。
以「連結在地」為題的一樓,精巧規劃三位國際藝術家的進駐創作,分別讓藝術家有時間觀察在地及探索在地媒材。像是墨西哥藝術家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的創作,就在駐村期間模擬生物會在巢穴附近撿拾物件的習性,在南投找尋適合的媒材,就近收集用竹子及纖維打造搭建的數座空間裝置《庇護所》,以繽紛色彩及偌大開口,邀請參觀者前往互動。
日本藝術家中村綾花,也同樣在駐村創作期間,藉著近三年來與搭檔杉原信幸在台對原住民的研究,受到其敬神文化啟發,利用工藝中心通透的空間,以南投的紙,打造出呼應賽夏族特別的「舞帽」;用紙編帽子作為原型,創作出串連整個展場、象徵連結著神靈與人們的帽子橋作品《霑舞帽》。
另一位因疫情無法入境的日本藝術家秋山清,則是將作品調整為遠端創作,邀請在地參與者提供對他們來說屬於草屯的物件寄到日本,就物件、圖片與信件的來往說明創作出《繫:9個故事》作品;只是,透過遠端,創作仍有如瞎子摸象,無法像在現場觀察互動來得更貼近當下,也讓人反思當移動性移除後,該如何重新定義「駐村」。
而穿行二樓到四樓,則能瀏覽探索藝術家內心世界的「觀照自身」、闡述藝術開始與他人對話的「衍生對話」及工藝是否可以有其他對話可能性的「重新演繹」主題。總是被生活的脆弱和周遭環境的瞬息萬變牽引,擅於創作圍繞在人與外在環境關係、以陶作為裝置創作媒材的陳宜艷,則以《模糊之境》和《我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的現地裝置作品,透過地理上的邊界傳遞長年紮住國外游離的心境。
而作品多以中華文化和宗教為主軸、喜愛藉創作反思物質和心靈衝突異同的王筱璦,作品運用與藏人互動學到的掐絲沙畫,結合埔里當地紅土,以生活周遭常見的小植物為靈感將其放大,不僅是對於大自然的崇敬,也悠然於可以暫時脫離城市繁忙的步調。本次展出印度TIFA駐村期間系列創作的鄧文貞,在複合媒材裝置《日常包裹》創作上,以軟雕塑回憶每日中午打開餐點包裝所見的驚喜;纖維創作《瓦力土地》則以麻繩與當地老布,勾勒原住民瓦力(Warli)部落與土地相處的四季風俗,傳達這族群對大自然的崇拜。
黃千倫在第一次出國駐村後,改變過去水墨創作模式,轉向從編與刺繡的方式結合水墨的專業。從個人成長文化和信仰經驗出發,並將這些具有意義的回憶,經過重新編碼及組合成為新的物件,乘載私我記憶的符號與圖像,組合為新的集合與詮釋。而近年來關注傳統媒材與工法,聚焦對「夯土」實作與研究的彭譯毅,試圖將其形式從傳統中解構,並建構一套符合現今生活模式的造型姿態;有感水泥化建築佔據整個城市,步調的快速,讓手作只留在過去記憶中,於是他將夯土脫離拔地而起的意向,從建築物轉為傢俱的形式,讓土的記憶又可以再進入到日常生活中。
|
|
這次的展覽,除了每層展牆的主題引言之外,更展出了3位國外藝術家和19位台灣藝術家的「靈感牆」,邀請藝術家提供各自創作的靈感來源,解開展覽總是只能呈現最終作品成果的「結果性」,朝著更開放、能閱讀、觀看靈感旅程的靈活情境走去。誠如洪策展人所說:「此次『轉身之藝-從駐村看當代工藝』一展,透過各個藝術家前期的駐村創作,讓參觀者可以看到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同時在藝術志工的協助下產出『活』的互動。」從新藝術到後現代,用工藝無法忽視的體積律動,傳達出豐富當今社會、歷史、文化和政治等領域認知的剛柔詩意。
展期|2020.05.02-10.18
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文化館(542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
地址|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