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濱漁港化身海上美術館!2020「基隆潮藝術」彩虹泡泡、阿根納造船廠光雕等15組作品亮點

木罐子製作設計〈阿根納的船〉

也許你心中正吶喊著想盡速逃離2020年,諸多事情讓人心情時時刻刻七上八下,也許你有點厭倦這樣的日常,不過如同海浪有潮起潮落,在心緒低點時不妨用藝術來撫慰疲憊的心。自2015年開辦的基隆潮藝術節,全新展期從9月25日至10月11日登場,「2020基隆潮藝術節」將再度讓正濱漁港染上藝術氣息!

2020基隆潮藝術

2020基隆潮藝術節以「海的一日」為題,邀來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將港口日常作為出發點,藉由15組藝術家創作探討在地文化,從時間軸角度切入,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等視角去推測及架構港口的未來想像。從港口卸下的保麗龍箱、遠洋漁船、港邊商家,到夜晚限時點亮的阿根納造船廠,此區有如一個延伸的時間線,將基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濃縮成一日體驗。

海上美術館2020版

海水鹹味搭配初秋海風,去年深受好評的「海上美術館」,今年則再現正濱漁港,團隊找來一艘正休駛中的遠洋漁船當作展場,讓參觀者能夠近距離一窺漁民海上人生;船上共藏有三組藝術家裝置作品,身為台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的于安如,此次在漁上船打造《海龍宫之夢》,為狹小船艙提供最迷幻的空間體驗。


藝術家陳穎亭《晾曬的記憶》則可以想像成當船員在海上作業時會有的景致,她將常見的白色帆布手套作為揮灑載體,以漁港繡線與鐵鏽染,回憶著海上生活面貌。

基隆在地創生團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則邀請大家走入船上的灶咖,黑暗窄小的空間放著如同海上光明燈,由魚網和燈泡共同打造而成的裝置,一明一暗之間,彷彿黑夜裡海浪拍打著船幽微搖晃,十足神秘。


潮藝術資訊站

荷蘭設計團隊Martens & Visser《HOLONS》可說是本次潮藝術節最夢幻的作品,藏身於舊正濱派出所地下停車場中,由透明塑膠膜片所構成的條狀裝置,在動能驅動下搭配光影折射,進而產生出魔力沉浸視覺效果。裝置運轉以數位方式進行,並且以物理理論在材料和尺寸之間取得平衡,馬達裝置使物體轉動,不同的塑膠膜條似乎融化成液態氣體,類似海洋泡泡呼吸,忽大忽小、忽胖忽瘦,並搭配燈光效果仿若置身海洋呼吸之中。



旅台三年多的法國藝術家Margot Guillemot(莫珊嵐)帶來兩項裝置作品;《老人與海》以壓克力與鐵架形塑而成的雕塑,壓克力板上印及蒐集而來的攝影圖像,襯著光線所反射出的影子,頗有玻璃光感,而特別的是,她也以媽祖為形象打造出另一尊雕像,然而沒有太具象化的外觀,反而讓人充滿想像。



《大眾臉》則是其蹲點正濱里從附近居民的肖像中,創作一系列浮雕面具,讓前來的參觀者和附近居民之間建立一種面對面的另類舞台。


正濱漁港周邊

作為藝術節主舞台,正濱漁港周邊同樣匯聚各種型態作品,亮相正濱漁港彩虹屋一隅,宛如一顆顆糖果吊掛在房舍的作品,則是墨西哥籍藝術家Lua Rivera《祖母的海膽》,定居台灣的她採訪了基隆在地的海女阿嬤,以拼貼、編織等跨領域創作手法,將一顆顆色彩斑斕的海膽佈滿港邊天際,除了閃耀這片海域外,也向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海洋生活致敬。


藝術家王煜松《一層層- 丘陵,集散地,漁網,魚貨,鳥,港口》以回收而來的保麗龍箱模擬出小小漁貨城市。借鑒基隆依地形建造的樓房樣貌,不規則仿若迷宮的保麗龍白色空間,裡頭藏著水箱聲音,近距離聽竟會有種在水族館的錯覺,然而一旁成堆的漁網、港味鏽氣交織,那一刻你會恢復理智,這裡是貨真價實的漁港集散地 。

面對正濱漁港最知名的手工炭烤吉古拉 ,旅荷台灣設計師詹喬鈞《我依然等待著你》則利用海上漂流物,創建出一座繽紛海上宮殿,從遠處看像是高第所打造的西班牙奎爾公園(Park Güell),抑或是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無論是哪一種,可以確定的是一座荒誕奇幻飄島已靠岸。


設計師楊水源以幽默手法入題、在地五金行的視角,創作出《五金學:正濱五金》小攤販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他以觀察漁港生活與區域人文作為起點,研究正濱的海港五金,深入了解正濱漁村的產業鍊,到五金行、漁網店、漁船船員、製冰業、焊鐵、油漆等職人交流,理解當地模糊未定的通俗、習慣、文化、生活方式,試圖將這些習得的智識進行歸納與濃縮,創作一個能展示、說明道地風土的「五金系列」。

造型簡單,看似配角的五金經常僅具有單一功能,卻總是以它的力量輔佐、支撐著物件存在;它們同時也具有「現地性」,反映出當地的環境氣候、風俗、產業形態和住民構成,因應人的需求而生,一個簡單的五金,便能顯現一個地區的獨有現象,可以說是在地生活的縮影。

擅長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步里赫森《溯》,則以水意象貫穿作品與街邊城市景象。正濱漁港隨著潮汐匯聚了生命,日復日年復年留下時代的軌跡,存在這個小鎮的一磚一瓦、人們的記憶。藝術家將日出、日落到黑夜影像投至作品上,緩緩地爬升,也像是梳理整座城市的年代記憶紋理。

新媒體藝術家丁建中《暗潮3.0》為夜晚的正濱漁港帶來夜間的海洋意象,溫暖陪伴夜釣客與旅人;發亮燈光搭配著隨風擺盪的裝置,成為浪潮中的感性微光。

船型光雕亮相阿根納造船廠

身為正濱漁港周邊必訪景點的阿根納造船廠,此次在《沉默》、《返校》指定場景製作團隊「木罐子設計製作」操刀下,化身為台灣最大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


本次潮藝術節展期從9月25日至10月11日,除了上述作品外,同時也有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吳天章的「潮汐1884」於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特別展出;2019民眾票選最愛的兩件作品《大地衣著》、《呼吸》也回到岸邊等待大家造訪;展覽期間每周日上午10時將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節、正濱漁港間的關係;10月3日(六)流浪教室舉辦設計工坊,帶領民眾以創作形塑自己的漁港印象。另有由策展團隊親自帶領的導覽活動,體驗海的一日散步趣,可於展覽期間平日報名參加。

2020 基隆潮藝術節:海的一日

時間|2020 / 9 / 25 (五) ─ 2020 / 10 / 11 (日)

地點|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校官眷舍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策展人|陳彥安

參展藝術家|丁建中、于安如、王煜松、木罐子設計製作、步里赫森、星濱山共創工作室、陳穎亭、楊水源、詹喬鈞、Lua Rivera、MargotG uillemot、Martens & Visser

特別邀請|吳天章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ciao/

text:Ian Liu

via 宜東文化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十月,是設計的月份! 走進「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看見創意靈光如何改寫城市模樣

秋意漸濃的十月,設計迷「年度必追」的盛會「2025臺北設計獎」風格登場!臺北設計獎以「五城門」為品牌識別意象,不只象徵以設計為鑰,開啟通往未來的「創新」、「永續」、「美學」、「社會價值」與「國際交流」五道門,也吸引全球4,772件作品「推門而至」,經四大洲、11國、28位專家層層評選後,由最具創新精神的入圍作品齊聚臺北,為城市注入蓬勃設計能量!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走進「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感受全球設計靈光

在此之際,臺北設計獎也推出入圍作品展與系列活動,邀請設計迷直擊設計現場,與全球創意共同脈動。其中最受矚目的「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自10月25日至11月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2、03展間登場,邀請觀眾近距離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也不妨參與現場互動問答,了解臺北設計獎核心理念,完成問卷還可獲得限量品牌周邊小物。而在看展之後,更能前往入口處的「臺北設計獎咖啡館」,在綠植與燈飾交織的空間裡,一邊啜飲咖啡,一邊交換觀展觀點,讓靈感在此交會。不只如此,展覽期間更有線上抽獎活動,觀眾只需上傳觀展照片至「臺北設計獎TDA」臉書專頁,留言「#臺北設計獎TDA」並標註2位好友,即可獲得抽獎資格,讓觀展更添趣味。

另一方面,展期中也以寵物共居與生活紓壓為題舉辦講座,分享如何從日常汲取靈感,並將霎那靈光轉化為具體實踐。其中由「閏年設計」設計師Lea陳欣怡主講的「毛孩共居新美學:設計 × 空間 × 友善生活」分享如何在居家與公共空間中兼顧人與寵物的需求;由「SPUTNIK」創意總監賴逸勳帶來的「設計與陪伴:寵物產業的下一波時尚浪潮」則討論時尚品牌如何將時裝思維延伸到毛孩身上,帶動跨界合作與新市場的發展。不僅讓設計更貼近生活,也呈現出當代設計師如何以溫度與創意回應時代需求。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國內外設計人齊聚古蹟,迸發超越想像的創意實力

而在展覽與講座之外,「臺北設計獎」也在10月29日晚間於松菸「不只是圖書館」舉行「設計師之夜」交流餐會,邀請近百位國際評審、入圍團隊、贊助企業與設計公協會代表齊聚古蹟,共同見證臺北作為全球設計交流平台的文化底蘊。其中Google德國穿戴設備團隊工業設計主管Christoph Gredler、澳洲Studio Ivanova創辦人暨執行總監Annie Ivanova,以及西班牙IMO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創辦人Lain Satrustegui三位國際評審更將分別從產品、視覺與空間三個面向切入,與臺灣設計師面對面交流,帶來國際視野,也激盪出跨文化的思考火花。至於壓軸的頒獎典禮則將於11月21日在晶華飯店登場,揭曉年度各獎項得主之餘,也為這場為期一個月的設計盛宴劃下完美句點。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從入圍作品展到系列講座,從設計師之夜到頒獎典禮,2025臺北設計獎的每個環節,都回應著「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的核心精神,也讓臺北設計獎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串聯創意與公眾的開放平台。歡迎人們一起迎著秋風,打開設計之眼,看見臺北如何以自己的節奏,實踐設計之都的多元想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共生之境,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坐落於台灣北海岸的「子隆山房」,是映現雕塑家張子隆畢生創作經驗和美學理念的藝術園區,也是一座海納多元藝術交流的創意私塾。園區內「藝術家之屋」是展演和藝術交流基地,更設有可眺望山海景色的觀景平臺;依傍山勢而建的步道,則被原生植栽和石材圍繞,點綴與地景相映的雕塑,景色優美。來到這亦能透過展演、雕塑工作坊、茶席等活動,體驗手作樂趣及與自然共處的逸致。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與自然共處、親近在地社區的藝術聚落

張子隆是台灣戰後重要的雕塑家,畢生致力推廣環境雕塑與空間美學。他不僅熱愛雕塑,也傾心建築,更曾參與東京迪士尼建設工事,卸下臺北藝術大學教職後著手策劃「子隆山房」,親自參與設計與監造,並在北藝大門下學生、現任園區藝術總監梁海莎的共同努力下,於北海岸孵化一方藝術基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5年成立至今十年,子隆山房以「建立藝術、自然與生命的連結」為核心理念,透過展覽、工作坊及表演等形式,將張子隆一生的雕塑經驗與創作理念,化為激發想法、沉澱身心的藝術棲地。藝術能量不只在園區內湧動,更流竄至至北海岸一帶:子隆山房於當地推動環境藝術設置,並與國家風景區和社區合作,讓雕塑融入在地自然景致;同時與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等醫療機構合作藝術照護計畫,透過藝術傳遞療癒力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8年,子隆山房進一步創立「台灣環境雕塑協會」,並以「石門雕塑中心」之名成為計畫執行場域;隔年再加入Res Artis國際駐村網絡平台,積極推動國際駐村創作計畫,吸引來自美國、澳洲、瑞典、日本、法國、韓國等不同文化背景及跨世代的藝術家參與,逐步蛻變為向世界敞開的藝術村與跨域平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3大亮點空間:藝術家之屋、駐村工作室、景觀庭園

漫步子隆山房,隨處可感受張子隆對手作親造的熱愛、對自然的傾慕、對藝術教育的理念,以及嘗試將藝術帶入人們生活中的念想。園區主體建築「藝術家之屋」,藉循環材料砌築質樸紋理,三層樓場域涵蓋交誼廳、視聽教室、挑高展覽廳、辦公室等多元空間,築起藝術交流與教育推廣之地;像是城堡的塔樓則設有360度全景瞭望台,可遠眺白沙灣落日和七星山綿延山景。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援引日本美學構築的「聽溪館」和「望山房」,主要作為創作者駐村的起居和工作空間,建築周圍被綠意和溪流環繞,時刻有大自然為創作傾靈感;未有藝術家駐村時,兩處日式空間也採預約制開放體驗和租借。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戶外錯落依傍山勢而建的原石步道與景觀平台,保留原生植栽與石材,且四季皆有相應的花卉更迭,讓藝術品與自然地景相呼應,每一處都洋溢著「與自然共處」的美學精神。對張子隆而言,子隆山房不僅是創作的棲地,更是終身不斷完善的雕塑作品,是他無可妥協、用盡一生追尋的藝術夢土。

「我的創作方式,是執著於好好地把一件事研究徹底,享受過程,因為喜歡而做。」——張子隆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雕塑藝術妝點園區,展現萬物湧動生命力

作為藝術基地,子隆山房於室內外空間展示的眾多藝術品自是一大看點,展品鋪排方式強調藝術與環境之間的共鳴,如張子隆作品〈流動〉中的鐵件將隨時間變換色彩;梁海莎的雕塑以貝殼、花朵等自然形態捕捉生命初萌的瞬間。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此外,「藝術家之屋」二樓設有65坪、挑高4.2米的專業展覽空間,除了不定期策劃特展,亦常態展出張子隆的創作。長年專注於石材、木材與金屬雕塑的他,創作靈感源自現代主義及日本文化對素樸精緻美感的追求,在具象與抽象間探索,最終回歸簡約造型,以對「形」的嫻熟掌握,講求「360度皆能欣賞」,尤其以人體為主題,展現人類生命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並以圓潤曲線表達對女性孕育生命的敬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歷經十年淬鍊,子隆山房已成為北海岸深具代表性的藝術聚落,是當地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社區凝聚的樞紐。朝下一個十年邁進,子隆山房於202510月迎新開幕,不只品牌識別、網站、硬體等皆迎來新貌,也更著力於落實「私塾」初衷,以園區內廣達百坪、設備完備的雕塑工作室為基地,策劃入門和進階雕塑工作坊;亦同步推出雕塑與詩歌聯展《人間四季》,及茶席、瑜伽、頌缽等多元活動。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剛入門雕塑藝術想體驗手作樂趣,「一日雕塑家」工作坊引領學員親自感受石頭質地與紋理、打磨石材,製作屬於自己的小型石雕。想更深入習得雕塑精髓,「石雕創作大師班」則由張子隆親自授課,並有專業助教隨堂輔助,學員將在12堂課的學程中,逐一學習美學基礎、模型製作、放樣、打磨等知識與工序,從無到有完成一件由自己構思、適合珍藏及展示的石雕作品;並在子隆山房團隊專業協助下執行佈展及打光,舉辦公開成果發表會。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八甲57

電話|02-26383633

參觀票價|500 元/人(含一份茶水、點心)

開放時間|需預約參觀,週四、週六及週日10:00-18:00開放預約

注意事項|需於兩週前事先預約,預約及工作坊、體驗課程報名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