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時空漫遊指南展覽亮點!沙灣Villa、海浴走廊、城市紙雕等裝置作品8+

沙灣Villa:沙時間

先拋開基隆老是在下雨的刻板印象吧!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推動下,基隆市政府保存並修復許多歷史空間,也典藏許多基隆過往在地故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城市記憶,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推出文化觀光新品牌「基隆時空漫遊指南」,以歷史場景內容為基礎,帶來8組藝術裝置,以及結合聲音地景、在地風土滋味等體驗,濃縮出3種漫遊路徑,展開基隆設計旅遊行程!

本次「基隆時空漫遊指南」裝置藝術以基隆港、正濱漁會大樓與和平島周邊為主展場, 並與基隆水路遊程結合,呼應「時空漫遊」主題,打造「時空漫遊飛船」,邀請大家一起搭上重返大航海時代的航道,由水上搭船出發,於海上及陸上欣賞與歷史故事呼應的裝置藝術,一路暢行基隆400年的歷史與記憶。

KL3_3497

策展人桔禾創意張漢寧總監表示,這次特別將「基隆時空漫遊」分為三大主軸,分別是聆聽一捲山海mixtape、品嚐一口風土滋味,以探索一場時空漫遊,希望能透過這三個主軸,讓基隆豐富的歷史及觀光資源結合,帶給參與者豐富多樣的體驗。展覽找來在地建築插畫家Nuomi、視覺設計師陳普、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共同操刀,以區域歷史場景的文化內容為主題,各自創作精彩裝置作品,從8月19日至11月15日,三個月時間帶你穿梭基隆時空。

層層疊疊的記憶 

地點:和平島 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1626年西班牙占領和平島,在島上建了聖薩爾瓦多城,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歐洲城堡,也是西班牙帝國最遠的殖民地。1642年荷蘭驅逐西班牙之役,可說是台灣第一場國際戰爭,和平島也是天主教最早在台灣傳教的地方。現正開挖的和平島考古遺跡,埋藏了許多過去人們生活的痕跡。

10.層層疊疊的記憶

裝置以結構造型呼應考古遺址一層層堆疊的樣貌,現在的我們位於地表最上層,往下延伸的每一層土地,都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歷史,也乘載著層層疊疊的記憶。

 

遠洋的印記 

地點:和平島 諸聖教堂考古遺址對面台船大樓 

根據西班牙學者研究,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和平島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齊聚五大洲居民的島嶼,平一路考古現場所挖掘出的卡拉瓦卡十字架,便是是隨著當時天主教傳教士自遠洋世界到了各大洲的土地的最佳證據。

3.遠洋的印記 設計師陳普

由視覺傳達設計師陳普操刀,這次的黑青選擇魟魚作為形象,原因也是因魟魚廣泛分布於西班牙人世界貿易的航線,從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到亞洲地區都有牠的蹤跡。平一路考古現場所挖掘出的卡拉瓦卡十字架,便是是隨著當時天主教傳教士自遠洋世界到了各大洲的土地的最佳證據。

因此黑青裝置選擇結合這兩個符號,透過數隻魟魚呈現和平島的四個歷史時期。馬賽人所駕駛的雙邊駕艇代表了史前時期,而卡拉瓦卡十字架代表了西班牙時期。工業船的造型代表了造船工業興起的日治時期,最後由游泳圈的符號代表開放水上旅遊的現代。期待透過這樣的符號連結讓觀眾認識和平島的歷史,並回憶起那段豐富以及國際化的文化記憶。

 

幸福水路方舟

地點:和平島 渡船頭

和平島和平橋的福德宮,清代舊稱社頭土地公廟,廟埕是一處渡船頭。當時還尚未有和平橋,從基隆到和平島唯一的交通途徑便是透過船隻,渡船頭也成為以水路方式抵達和平島的第一站。

幸福水路方舟

本裝置呼應渡船頭之水路入口意象打造幸福水路方舟,串連社區與渡船頭的人文動脈,呼應和平島作為台灣迎向世界的入口,將繼續擁抱海洋,迎向國際。

 

幸福水路方舟2

魚市熱炒料亭 

地點:正濱漁會大樓

正濱漁會大樓是台灣漁業養殖現代化的起點。1934年因應築港工程,而在正濱漁港周邊設置許多公共設施,如魚類加工廠、造船廠、魚市場等,為滿足當時新築好之基隆漁港所衍生漁業行政管理之需求,臺北州水產會於1934 年於基隆漁港旁興建「水產館」,即為現今的基隆市漁會正濱大樓。

 

魚市熱炒料亭 設計師:Nuomi

由於正濱漁會大樓正在整修中,而施工圍籬「暫時」包圍著。作品選擇在大樓前方公車亭設置,基於對於漁業衍生空間的想像,作品運用放大版立體卡片結合快閃店(pop up shop)手法呈現。就像化身貓咪形象的老闆,運用他的摺紙法寶在此開設結合漁舖子的熱炒料亭(日治時期地圖上餐廳的標示名稱),未來貓老闆將把店舖「折」起來,持續在基隆隨機pop up,尋找開店地點。

 

捎一只金黃歲月的明信片 

地點:要塞司令部 官邸

一張張蓋上許可印章的明信片,訴說著時代寫下的快樂園。曾在午後的沙灘上被蚊子叮醒,享在金黃的陽光下買涼水解熱,愛在寧靜的海水中給魚群包圍。沙灘、海水、快樂園,他們用黃金年華,在金黃沙灣,一起寫下曾經的大沙灣海水浴場歲月風光。

12.捎一只金黃歲月的明信片 設計師:成若涵

基隆要塞司令部是日治時期北台灣的軍事指揮中心之一,其管轄範圍涵蓋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後龍等地區,1909年改為「基隆要塞司令部」。當時因軍事區域管制規範,只要是發行基隆風景的明信片,都需要印上「要塞司令部許可」的印記方能發行。本裝置以紙雕為創作手法,運用金屬材質,打造立體裝置。

 

沙。時間、海浴走廊

地點: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室內

沙灣Villa「沙。時間」擷取「沙灣、時間、空間」的意涵,呼應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佇立於大沙灣海水浴場旁,見證海水浴場空間的轉變。位於海岸邊的眷舍,在當時一開門便望向海邊沙灣,類似今日「海景第一排」的舒適愜意建築,因此沙時間亦反映著輕鬆地在沙灣空間消磨時光,享受美好的意涵。本裝置特別於室內打造沙灘場景,並搭配時空漫遊指南聲音地景的創作,期待觀者能在此傳統建築中,用眼睛、聲音、身體感受過去大沙灣海水浴場的氛圍。

6.沙灣Villa:沙時間

「海浴走廊」則運用要塞司令部官邸之「緣側」(日式建築中常見之建築物外緣門廊空間)空間,呼應本區域過去的沙岸樣貌,特別打造沙畫體驗,描繪您心中的那片沙灘。本裝置也與基隆在地植栽達人,像風一樣餐廳主理人:Benny合作,運用綠意植栽與沙灣場景呼應,讓人在感受空間的同時,也享受山海自然帶來的美好。

 

1.沙灣Villa:海浴走廊

 

與浪之間 

地點: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室外

台灣首座海水浴場大沙灣海水浴場位於基隆,開設於孤拔濱(クールベー濱)為清法戰爭中法軍登陸的歷史地點,此地從軍事要塞逐漸轉化為休憩場所,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從基隆火車站前來遊玩。

8.沙灣Villa:與浪之間

本裝置「與浪之間」以隨風飄逸的藍色布簾象徵海浪拍打的節奏,總是溫柔的包容每個人。踏上佈滿沙子的步道,彷彿踏入時空隧道,回到大山灣海水浴場的黃金年代,感受海邊愉悅風情。

 

望港 

地點:基隆燈塔

日治時期,日人為了強化與日本的連結,選擇具天然港口且區位靠近日本的基隆,開始進行全台第一個現代化港口計劃,而基隆也因築港工程,搖身一變為一港口都市。隨著每一期的工程,來台從事工程的技師和工作人員,多居住在當時的仙洞町和昭和町,也有築港職人的聚落在此形成。

2.望港

裝置以望遠鏡遠望作為發想概念,透過西岸望向港口的角度呼應基隆自古以來具有的航海冒險精神。望遠鏡的造型同時也像是傳聲筒,邀請民眾透過耳朵傾聽及眼睛觀望,認識基隆築港工程的記憶。

基隆時空漫遊指南 8大策展時空飛行 

展出期間|2020.08.19~2020.11.15(沙灣Villa期間限定展期至9/6)

地點|基隆市和平島考古遺址、和平島渡船頭、正濱漁會大樓、要塞司令部官邸、基隆燈塔

Google Map裝置地圖

基隆時空漫遊指南Line帳號

via UID Create 桔禾創意整合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的最新長片作品《三廳電影》(The Trio Hall)入圍2025年柏林影展Forum單元,將於2月舉辦世界首映。這部誕生自美術館的作品,以瓊瑤式浪漫文藝類型片為靈感,顛覆觀眾的功能與角色,讓觀眾化身參與者及共製者,產出一部呼應尖銳的社會議題的政治喜劇。

蘇匯宇長期以來打造出其獨特的藝術實踐,創造懸置於公共和私密領域、擬像和現實、紀實和虛構之間的巨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巧妙地使用檔案材料,運用「補拍」(Re-shooting)做為美學策略,創作出重塑現實的新作品,重新檢視過往歷史、禁忌、遭受誤解的人物和事件,並且通常是指涉著臺灣的歷史與社會。

《三廳電影》:觀眾成為電影的製造者

長片《三廳電影》誕生自蘇匯宇在台北當代館的同名個展《三廳電影》。2022年,當代館邀請蘇匯宇策劃一個關於視覺藝術、電影與表演交會貫穿的展覽,希望促進觀眾對於藝術的多元理解與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匯宇以《三廳電影》為主題,引用1970年代末期的通俗電影名詞「三廳電影」(又稱三廳戲),隱喻政治、社會與藝術之間隱晦的交互作用,並設計了「打開電影製作」的展覽體驗。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三廳電影》展覽開放大量觀眾親身參與,成為電影的製造者。在兩半月的展覽期間,蘇匯宇也向現場觀眾持續展示初剪的影片,以及多場現場表演與數個獨立的錄像作品。

誠如藝術家自述:「這場展覽是一個電影/展覽(Cinematic Exhibition),或其實就是一個影視生產場域。從分鏡手稿、製片會議、甄選、排練、武術指導、排舞、編曲乃至拍攝現場,都將是觀眾得以體驗的過程。最終,一支充滿尖銳議題與地獄梗的政治喜劇將在展覽尾聲誕生。這一切經歷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我們何不將沙文主義、殖民、冷戰、流行文化、大眾媒介、科技與眼前迫切危機到困境一次性的予以解決?」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在最終產出的長片中,蘇匯宇運用一系列新創作的攝影影像和裝置,將過去和現在、東西方軍國主義、電視節目和雜誌、「紅綠藍」及「紅黃藍」色彩系統、各類標誌、現代主義式的懷舊元素、藝術典故和援引語錄,從杜象到歐普藝術、從凱吉到白南準等符號,形成一幅諷刺拼貼。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片中結合了多段於展覽期間所拍攝的影像,並以綜藝節目作為偽裝,探討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地緣政治的緊張,並揭露歷史製造的「背面」。長片《三廳電影》不僅模糊了藝術媒介、手法與類型的定義,也令人期待該片來到影像製造的終點,是否會與展覽內容大相徑庭?

《三廳電影》將巡迴放映

《三廳電影》的製作,正如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所言:「⋯⋯透過奇觀與所觸發的集體記憶,創造了觀眾和重現事件之間的認同感。」又或如藝評人游崴寫道:「在《三廳電影》開幕活動中,令人格外意識到的是:藝術家除了是導演,也在『扮演導演』。在當代藝術體制所給予的這個充滿後設色彩的作品框架中,觀看幾乎要超前影像生產,或換句話說,在影像在尚未成為影像之前,已被觀看所貫穿。」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運用一系列元素形成一幅諷刺拼貼(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而當代館也宣布,將持續支持這個「永遠正在拍攝的計畫」,除了於2025年10月將與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合作其下一站巡迴展出,11月更將返回臺北,放映其最新版本。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20年前的紐約中央公園,佇立著綿延數十公里的橘紅色門框,透著光的布幔在雪地中飄揚。這個在當時為市民帶來震撼感受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組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如今,壯觀的七千多座大門雖不復見,卻在即將開展的《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中能夠身歷其境體驗!

「包裹」世界的藝術家夫妻檔

藝術家夫妻檔克里斯多珍妮克勞德有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背景,克里斯多出生於保加利亞、珍妮克勞德則出生於摩洛哥,兩人於1964年遷居至美國紐約。

克里斯多在求學時期學習繪畫、雕塑、建築與裝飾藝術,認識珍妮克勞德後,兩人於1961年首次合作,於德國科隆港打造戶外臨時藝術作品《Stacked Oil Barrels and Dockside Packages》。自此之後,兩人便一直合作無間,持續創作各項公共藝術與室內裝置作品。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兩人在世期間,於全世界各地進行許多宏大的藝術計畫,最著名的便是以帆布「包裹」著名地標的系列作品,巴黎凱旋門、巴黎新橋、雪梨海岸、柏林國會大廈都曾參與其中。除此之外,還有大型地景藝術作品如《Running Fence》、《Surrounded Islands》、《The Umbrellas》、《The Floating Piers》、《The London Mastaba》等。

延伸閱讀:2021被包裹的凱旋門!盤點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遍佈全球的8件地景藝術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2021,巴黎(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Surrounded Islands》,1983,邁阿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Umbrellas》,1991,美國與日本(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20年後,重現中央公園的7500道門

《The Gates》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於2005年為紐約中央公園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並覆蓋上同樣色調的布料,為這座地標性的公園帶來嶄新意象。適逢《The Gates》創作20週年,紐約藝術中心​​The Shed策劃《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展覽,以新世代的技術與媒介,為觀眾重現二十年前在中央公園的感受。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Gates》,2005,紐約(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於《The Gates》本身,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展覽還攜手XR工作室Dirt Empire與Pixels Pixels,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並帶領觀眾認識作品背後的故事,理解藝術家歷經25年的協商,終於得以將創作計畫付諸實現的過程。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為《The Gates》繪製的素描(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圖片來源:The Shed)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揭開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生前未完成的多個創作計畫。這些計畫凸顯了兩位藝術家與紐約的深厚情感連結,以及他們的雄心壯志與創新精神。觀眾將能從素描、模型等展品中想像這些未竟之作,也能一窺平時少見的、大型公共藝術背後的創作思考。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原先在東京進行《The Daiba Project》,然後來和參與團隊產生意見分歧,並取消計畫(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曾於1969年提出將《Wrapped Tree》計畫實踐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實踐之作》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

展覽日期|February 12 – March 23, 2025
展覽地點|The Shed(545 W 30th St, New York, NY 10001美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