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白日夢工廠共同創辦人高耀威帶逛府城!騎上單車尋訪巷弄裡的好店

台南府城的昔與今!白日夢工廠共同創辦人高耀威帶路騎車翻像弄

來到台南十年,高耀威的城市探索也「騎」入第十年。從移居第一日起,他就成了單車愛用者,機車很少騎,汽車出遠門才開,趖(sô)來趖去騎出了無數條日常閒晃路線。與高耀威騎單車同遊,地點與地點間,途中被塞入很多串門子。停下、開門、打招呼,簡短小聊又各自忙去,省略打電話說要來這套,完全是一種「鄰居」感。

其實,從二〇一九年初起,高耀威的生活開始有點不同。他在台東長濱開了一家叫「書粥」的獨立書店,兩地生活靠著長途車行來搭接,與台南保持一半親密一半距離的關係。回來台南是巡田水,兜轉老地方,看看今天的台南是否與昨天不同。

最近他有些感慨,「今天奉茶二樓餐廳的最後營業日,好像在說一個台南時代要結束了。」環境在改變,古老城市並非高山湖泊般的恆永凝滯,以往城市用緩慢到難以察覺的速度送別,現下卻有點匆匆。

來到古老的水交社,嶄新的大馬路種著孱弱的行道樹,社區大樓巍峨林立,相比昔日成群低矮屋舍,老社區現在一片簇新。

image (3)_1

被遺落的小城故事

二〇一六年水交社市場拆遷最後通牒,高耀威為當地居民策劃了一場「神隱廢墟告別式市集」,也首次認識了這個老台南人充滿眷戀的地方。市場拆除後,道路拓寬,徵收老眷村也轉型,被大刀闊斧改造為文創園區,空地成了公園,老家成了藝廊,很有進步感的設計,也很有企圖心,看了覺得「理所當然」。

image (3)拷貝_2

但只要稍稍前進,來到光景依舊的警察新村,氣氛卻完全不同。在小巷弄靜靜騎著,屋內傳來模糊的電視或廣播聲,門口晾曬衣物與國旗一同飄揚。在村口的鐵拱門下,高耀威佇著單車的背影,好似某部電影的海報。小社區剩下不到二十戶人家守著,也在等著轉型,不知還有多少的最後時刻,高耀威想到就會來晃晃。

image (4)_2

image (5)_2

繞到古物店「畚broom」,隔壁就是咖啡館「a Room 」,兩家店都是好友吳駿凌(小吳)所開。這裡離高耀威家不遠,他有時來買開店所需物品,但大部分都是來找小吳純聊天。有一回需要五張椅子,小吳情義相送,高耀威過意不去,提議不如用客座播歌DJ來交換,結果只去了一次之後就忙起來,一直翹班到現在。高耀威覺得抱歉,小吳卻不怎在意,瀟灑說了句「有些事就像流星一樣」,突然想起這段,似乎也回答了水交社的從前與現在。

image (6)_2

那些沒客人卻不會倒的店

進入市區,騎在蝸牛巷、新美街、正興街之間,一路上有很多路線可以繞。

image (7)_1

image (8)_1

經過高耀威最常逗留的幾個地方,例如,從阿芬裁縫工作室、真善美戲院、阿田水果店到太郎中華拉麵,是他的看電影路線;偶爾會在新美街與民權路口停下,鑽入沒有招牌的阿伯家撿寶——誰知道,在灰色鐵捲門內會是一家古物店?

這家店的名字可能叫「快樂的二手貨」,小店不談精緻,零星卻認真打理,價格也實在便宜,五十元也能買。但要是來台南玩被帶到這,肯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對於這類「沒什麼客人卻不會倒」的店,高耀威抱持著興趣,認為那是必要之存在,就像開在很熱鬧的中正路上的客來思樂,偶爾不想被找到的時候,高耀威會去那兒看書、吃飯、寫文案、想企劃。

image (9)_1

「這種店在台南沒辦法很喧囂,也賺不太到觀光客的錢,但他們卻一直都在,有時候老客人會上門。如果這種店消失了,就暗示這座城市不需要『有的沒的』,台南就成了一個只談生意的台南了。」幾分鐘逛完,他笑嘻嘻買了一個線香盒,「有時也不是真的想買,只是想給他支持一下。」來到高耀威口中「沒有客人上門卻一直屹立不搖」的客來思樂,他偶爾去用餐,少數一、二次會遇到其他客人,大部分時間這裡都是空無一人。不過,這樣一家看似快倒的店,卻也默默開了二十八年半。

標記著時代 嘲諷著現在

對台南人來說,客來思樂是一個時代的標記。它那老派洋氣裝潢,來自台南也曾流行的咖啡簡餐店,裡頭有電視機,而每個座位都有一部電話,在還沒進入「黑金剛」的大哥大時代,是設計給投資客看股下單用。在景氣神話時代,客來思樂是炒股蝙蝠俠的蝙蝠洞。


客來思樂是由老闆夫妻經營,掛「簡餐」招牌卻賣現炒料理,套餐菜色令人驚訝,也可一夥人來吃合菜,滷牛肉片、翡翠羹、左宗棠雞、臭豆腐都是招牌。菜單上還可見超級古老的飲品「蛋黃蜜咖啡」,在冰咖啡打入一顆生蛋黃,由客人自行攪開喝。置身在此,門裡門外的時間感大概相差三十年吧。

image (10)_1

另外一個有趣的洞,則是藝術與美術系夫妻邱榆桓(大桓)與范紫緹(Ziti)所開的Error22(鼴鼠)。Error22從開張至今始終處在「未完成」狀態,所用裝潢材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如:裸露的鐵皮屋鋼架、冷凍廠房的塑膠門簾、老氣的藍色地毯,三樓展覽入口也好像做到一半,用水桶撐著斜屋頂。就只有廁所特別講究,完整度高到不可思議,好像逃離地球的某種裝置。

「這家店充滿了各種嘲諷,曾經帶一個藝術圈的朋友去,他一到門口就說,這不是店的風格,這就是當代啊!」而菜單一道絕妙的「生日蛋糕」,端來真的插上蠟燭,高耀威與朋友點來,也很應景唱生日快樂歌,可現場沒有任何人生日,整場歡樂惡搞像行動藝術。

image (11)_1

當續集再起的時候

在正興街的日子,高耀威見過台南小店文化的最盛時期,只有幾坪大、主人住在裡頭、幫客人製作皮件的衛屋茶事,三個人就客滿的斗侍咖啡,以及「木子到森」木屑滿屋的樣子。「那時的台南有草祭二手書店坐鎮,一幫年輕人很有勇氣,開了兩倆咖啡、慢慢鳩工作室這些大膽的店,那時台南的氣場很強。」

「現在台南的店面租金貴,硬體條件太高,很多店只能朝向大眾口味,風格或企圖心一看就明白,越走越一致。」對於不想走這條路的店家,高耀威真心支持,也實際相挺。他說:「這就是我生活必須的店。」

在很多地方都打下句號的時候,自由創業者的台南是否全篇終了?騎了一圈才明白,莫名其妙的選店名單背後,其實有高耀威對台南的某種嚮往,他心底肯定希望會有新的「續」跳出來吧。

帶路人

台南「白日夢工廠」共同創辦人 高耀威

1976生,曾為廣播電台活動主持、製片公司企劃,以及數位內容音樂行銷企劃。2010年來到台南創業,曾在正興街發起地方創生運動,發行在地獨立刊物與各種市集活動。現為台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老闆以及專欄作家。

image (12)

資訊

T-Bike「水交社文化園區站」租賃站點租車
台南市T-Bike公共自行車

騎乘路線

Start:水交社文化園區

水交社為日本時期的海軍基地,得名自海軍將官俱樂部「水交社」,並有安置海軍航空隊軍眷的宿舍群,光復後建物移交給中華民國空軍,又有「雷虎的故鄉」或「飛機眷村」之稱。如今,水交社轉型為文化園區,不同時代的眷舍建築裡有不同主題展,並有餐飲品牌進駐,為台南新興的散步地。

水交社文化園區
地址:台南市南區興中街118號
電話:06-2633467

>>警察新村

image (13)

位在水交社的西南邊,為1960年興建、台南最大警察宿舍,現仍有20戶人家居住,保存了舊眷村的社區樣貌。數年前,曾有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師生來彩繪牆面,以「迷你彩繪村」掀起一陣打卡熱潮,如今社區營造痕跡也風化斑駁。

警察新村
地址:台南市南區大城路一段193巷

>>畚broom

畚broom與a.Room系出同門,畚broom的前身原是老闆小吳經營的古物店Roomy,因為a.Room隔壁的建築師私宅空下,小吳索性把商店功能轉移到此,主要販售歐洲、台灣、日本的古物之外,也有展示了很多小吳自行改造的傢俱傢飾,吸引不少室內設計產業者來客製。

畚broom
地址: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234巷16號
電話:06-2097997
FB:broom design 畚

a Room房間咖啡
地址: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234巷17號
電話:06-2097979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館的建築為日本時期台南州廳,1910年由台南廳長松木茂俊請建,由總督府營繕課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銅瓦馬薩式屋頂配上正門立面的圓柱形衛塔,建築造型十分優美。2003年改制為國家臺灣文學館,典藏許多台灣近代文學史料。

臺灣文學館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電話:06-2217201
官網:國立臺灣文學館

>>客來思樂

店裡常常是無人狀態,卻是台南文人偶爾會來的秘密場所,草祭二手書店的老闆蔡漢忠也是常客之一。不過,在客來思樂必須要耐得住「等」,最好選在從容的時候去。老闆點完餐必先送上一杯檸檬紅茶,可以一邊喝著飲料,一邊看書,慢慢等上菜,有種台南老派的優雅。

客來思樂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68號
電話:06-2224261

>>真善美戲院

image (14)

最早為日本時期宮古座戲院,是需要跪坐欣賞的榻榻米座位,台南人戲稱宮古座為「艱苦坐」(台語)。老戲院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如今成為專播藝術電影的真善美戲院,充滿復古風的空間設計,在大廳擺了好幾張大飯桌,不是看電影也能進來坐。

真善美戲院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4樓
電話:06-2229768

>>Error22(鼴鼠)

image (15)

這家店處在未完成狀態的設計,透露出沒有包袱的定位,在這裡可以看見各種風格或議題的當代藝術,但它也不會指出你「正在看一場展覽」,而是你自己走了進去,成了展覽的一部分。擺賣的有趣小誌(Zine),常分不清楚是獨立出版,或是某藝術家的創作。

Error22(鼴鼠)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1號2F
FB:Error22(鼴鼠)

 

台南六大必訪新景點:親水廣場、眷村、港濱園區、博物館,來場親子知性小旅行!

一閃一閃亮晶晶 精選九個台南夜間景點,不怕晚上無處去

作者:李佳芳

本文轉載自微笑季刊2020冬季號《單車,小城探路,非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微笑台灣 官方網站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登場的「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延續前兩年嘉義「美」字圖鑑精神,今年以時間、空間、生活的三大「美白」為重點,並聚焦於「興中街」這條街道。活動串聯20+1間店家,以符號燈具展、集章體驗,引領人們走進街區光影之間,尋找屬於嘉義生活的留白。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今年持續攜手嘉義策展團隊辵辵計画,與大象設計、平凡製作、種種影像等各領域在地團隊,舉辦「嘉義美白圖鑑」活動。第一年「嘉義美街圖鑑」聚焦成仁街,以「一抹青綠幽雅」捕捉街區氣質;第二年「嘉義美物圖鑑」走訪「蘭井街」,以「磚橘色的時代縮影」作為代表色光。今年則回望興中街的昔日繁盛——生活用品店與修繕商鋪交錯林立,百工百業在此交會,彷彿「虹彩流轉,匯聚成光的總和」。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街道的「空間留白」

「空間美白」體現在近年嘉義市積極推動的「舊屋力」、「老屋卸妝」、「嘉有木屋」等政策,同時,在地業者主動修繕、居民以美感意識維護街區,保留空間給來往的訪客行人,街道美白得以落地實踐,也讓更多人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之美。而《嘉義美白圖鑑》所指的白光與虹彩,化作店家門前的一處遮陽、一幢老屋的呼吸,邀請人們在日常的縫隙裡放慢腳步,於光影交錯間,特別為「生活留白」。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折射街區的多彩風貌

主視覺延續「美」字為主體,以透明虹膜為底,從不同角度遊走於海報前,能看見彩色虹光,仔細看更藏有轉化各店特色為信號燈具的形狀符號。而裝飾於海報兩側小弧角,經巧妙的合併排列後,也代表各色店家集結,呈現出閃閃的光芒。而今年「街徽」設計,以興中街的「中」字為核心符號,象徵街區的凝聚與綻放,字形如同光芒四射的萬花筒,每一道延伸出的線條,映照著百業百工的獨特樣貌,這些光彼此交織、閃耀,彷彿將街區的故事與文化折射成光譜,綻放出興中街專屬的繁盛與活力。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20+1間店家特色化為符號燈具

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如「三宅一室」前身為醬油工廠,傾倒醬油流淌的狀態;抹茶販售專門的「京製茶」,為手刷抹茶時轉動意象圖形;第三任經營逾15年持續為衣物把關的「佳佳洗衣坊」是掛衣架造型;外牆有台式米字鐵花窗欄杆設計的「楓茶記 嘉義中山店」。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在活動期間,串聯店家除掛起不同的燈具信號物在店內,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在展覽中將呈現所有串聯店家從平面符號,由3D列印出20+1種不同立體的曲線、弧形、直線等造型,想像從平面符號到立體燈具轉化過程的樂趣。人們更能拿起手機彷彿現代偵探一般,掃描燈具對應店家的介紹,就能以手機觀看串聯店家的環景實境及聆聽認識店主和街道的故事。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活動拿專屬限量周邊

今年「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周邊以白光、美白為題,推出一系列5大活動周邊,包含:輕巧尺寸便於攜帶,收錄串聯店家故事的小冊與集章頁於一體的「集章摺頁小冊」;從不同角度觀賞可折射出多彩虹光的「虹彩主視覺海報」;奶油白色的「美字小徽章」;委託嘉義在地廠商「美學權威 Beauty Authority」製作的「透明水光面膜」,以及吊掛於展場中的「3D列印符號燈具」。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11月1日至11月30日至串聯店家索取摺頁小冊開始集章,集滿5間,可獲得嘉義美白圖鑑活動海報、美字徽章;集滿15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集滿20+1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展出於展場的燈具一盞(燈具造型隨機贈送,不開放挑選,於展覽結束後取件)。兌換方式及地點可見活動IG。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興中街」散策路線推薦!

從匯聚20+1間串聯店家的「往前咖啡製作所」為起點,觀看串聯店家的不同平面符號轉化為立體燈具的展覽後實地走入街區;造訪嘉義市靈感創意空間「諸羅設計塾」,感染嘉義小城日常醞釀的文化魅力;細看「慈龍寺」牆上林玉山濕壁畫的細語,遙想嘉義畫都美稱由來;聆聽「仁武宮」裡四個愛與四個不滿足的故事,觀看嘉義市市定古蹟文化之美; 最後停留在由舊興中派出所華麗轉身後的「西門交誼創新所」,感受嘉義市街區生活的細節與魅力。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串聯特色店家4選!

黃記涼麵涼圓|無名攤車到店面的家傳手藝

黃記涼麵涼圓位於文化公園旁,是一家主要販售涼麵與涼肉圓的在地老店,店內的人潮時常絡繹不絕。有夏季限定的粉條、粉粿冰,以及冬季限定的紅燒土魠魚。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口側邊的銀色招牌有著可愛的圖案,是大家喜歡拍照留念的空間,不論等候外帶餐點或內用座位,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停留。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佳佳洗衣坊|不負所托的時代技藝

走進佳佳洗衣坊前,會先注意到門上印著「精緻、乾洗、水洗」的標語,彷彿在一開始便向訪客預告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這裡是一家傳統洗衣店,有別於常見的自助洗衣,仰賴的是店主專業判斷與一身手藝,協助顧客清洗及整燙特殊材質的衣物。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前鐵皮屋簷下的一小塊空地,很適合與朋友坐在這裡聊天、想像過往時光。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coffee PANTRY|城中散步路上的茶水間

位於興中街的 coffee PANTRY,致力於成為散步途中可短暫歇腳的場所,像城市的茶水間,讓人愜意享受休息時間。店內供應咖啡,並與北中南品牌合作甜點,店外座位區呼應店主豐瑋的經營理念,是以簡約素材呈現復古與童趣,並納入街道色調,座椅改用木材以強化一體感,與室內形成區別。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店外屬於較 chill、不受約束的空間;在這裡可悠閒坐下,細細體會街區風景。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京製茶 Kyo Cha|品茶哲學裡的一期一會

隱身於忠義街的京製茶 Kyo Cha,有著簡潔俐落的木質外觀,招牌上的「茶」字俐落揮毫,安靜地在此薰上一絲清冷的木香與禪意。京製茶的靈感,源於店主 Allen 和 Zoe 的一場京都漫遊,當時看著茶粉在眼前被刷開的那份新鮮感,以及這種既簡單又貼近日常的體驗,成了創立品牌的初心。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一入門的客席區,座椅旁擺著店主 Allen 喜愛的小松樹盆景,靜靜陪伴著來客,也替空間添上一抹精巧的綠意。坐下時,可以同時感受到室內的日式氛圍與街區的流動;既能觀察街角互動,也能讓時間慢下來,留下一段放空、細細品茶的片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 興中街串聯店家 ✶


|黃記涼麵涼圓 
|聖塔咖啡 
|鵲鷗 Chill 
|興。台式海鮮酒食
|佳佳洗衣坊
|穀谷
|coffee PANTRY
|餘生咖啡館
|C’EST C’EST
|諸羅設計塾TiROSPACE
|Forward Roasters/往前咖啡製作所


✶ 衛星街區串聯店家 ✶


|河司康River Scones 
|ONCEMORE 摘杯茶飲 
|樂檸漢堡 THEFREEN BURGER
|楓茶記嘉義中山店
|巴倫司康
|京製茶
|西瓜珈琲
|睦嶋咖啡
|蘇比黛西SOUPYDAISY
|三宅一室 

資料提供|辵辵計画、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