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塩田千春親解展覽作品的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北美館登場01

此次在北美館登場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為國際巡迴的第一站,塩田千春本人也親自來台佈展;而在4月30日的開幕記者會中,塩田千春更帶逛展覽、解說作品理念,接著就來聽聽塩田千春親解創作過程故事!

延伸閱讀> 塩田千春專訪!邀請觀眾進入作品與震顫的靈魂共振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去向何方?》

塩田千春:首先看到的第一個作品為《去向何方?》,這意味著我們在現代這個社會中,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資訊,然而過多的資訊,反而會讓你不知道要前往哪裡,而這艘船也是如此,它要往前或往上走,但你卻不知道船要航向何處。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去向何方?》 

《在手中》

塩田千春:接著往裡面走後,我們看到這個作品《在手中》,這個手其實是用女兒的手去翻模做成的元素,而這個小小的手中好像抱著很多很多東西,讓她的手心幾乎無法再容納,而這些東西可能是人的思想或是人的願望等,那大家如果仔細看的話,上面用黃銅做成的固體中,還藏著鑰匙,它象徵著未來的希望;而這兩個手掌併在一起的姿態,也有點像是在祈禱。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中間為《在手中》。 

《蝶倚向日葵》

 《無題》

《成為畫》
塩田千春:《蝶倚向日葵》是我在5歲時畫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左上角有署名 但是這個時候我還不太會寫自己的名字,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字是寫反,但這也讓我長大後想到,原來我在不會寫字的時候就已經會畫畫了;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學會很多文字很多語言,卻失去了畫畫的能力。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最右為《蝶倚向日葵》。 

這個作品旁是我最後一幅油畫,我其實是油畫科,但發覺我不管怎麼畫都會有其他人的影子、好像在模仿他人,因此遇到一些瓶頸,我就沒有往繪畫這條路走,而這就是我留下的最後一幅油畫。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無題》  

在大學時期,我一直在煩惱畫畫這件事情,我就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我成為一幅畫,醒來隔天後我就做了這個行為藝術作品《成為畫》;而我身上的紅色,不是一般的顏料,是很難擦掉的瓷漆,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顏料都附著在我身上很難洗掉,我甚至還要剪掉一部分的頭髮。儘管這顏料對我的身體帶來一些傷害,但我還是認為,這樣的表現形態呈現出我真正想要表現的東西,比較接近我對畫畫的認同,所以從我最後一幅油畫到《成為畫》,在我一生當中,的確是跨了很大一步。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成為畫》  


《從DNA到DNA》

《嘗試.回家》

《一條線》

《浴室》

塩田千春:接下來在這個房間所看到的作品的影像,象徵了我不斷在尋找自我的旅程,但我仔細看這些作品,不管是影像或是攝影作品也好,這個時期我用了很多自己的身體,去創作這個作品、創作自己喜歡的行為藝術。 

《浴室》這個錄像作品是我泡在滿是泥水的浴缸裡面,一樣是越洗就越髒,去除不掉這些泥水,這是我剛到柏林時,心裡面有很多困惑,不知道我是誰、要往哪裡去,這般的掙扎時期所做的錄像作品。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不確定的旅程》

塩田千春:在這個展場中,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鐵製的船,船在我記憶當中是個很重要的象徵;我小時候住在大阪,但我爸媽的老家在高知,所以小時候要回爺爺奶奶家,常常得從大阪坐一個晚上的船到高知。但這艘船在海上航行時,如果遇到較大的風浪,可能會搖晃,讓人覺得有點危險與恐懼,這讓我感受到渺小的人類處在浩瀚宇宙中的感覺。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 

而這些紅色的線就是毛線,我經常使用毛線,是因為這個線材經常會糾結在一起,它可能有些地方會緊繃、有時會斷裂,這就和人跟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非常像,因此這是我相當喜歡運用這材質的原因。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 

 《內與外》

塩田千春:歡迎大家走進這個《內與外》作品裡面,裡頭的牆面可以看到一些照片,這是在東西德解體後,當時東德做了很多新的建設,有很多類似這樣工地的場景,我當時就從舊工地去撿了很多窗戶,我覺得窗戶帶來了很多的想像。

比方說以前東西德明明說著是同樣的語言、同樣的語種,卻被一道圍牆所阻斷,那這些人在自己家裡,透過這些窗戶,他們到底在想什麼、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也可能有些人他們是情人、是家人,卻因為柏林圍牆的關係,常常無法見面,這讓我非常好奇他們心裡在想什麼,於是創作了這樣的作品,而這也是跟人的記憶非常有關係的象徵媒材。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內與外》 

《時空的反射》

塩田千春:《時空的反射》可以看到兩件白色的洋裝,我的作品中也可以經常看到白色洋裝這樣的東西,因為我覺得衣服就是人類的第二層皮膚;大家現在看到作品中有兩件洋裝,事實上也是真的放了兩件洋裝,但你同時會覺得很像鏡子反映出來的影像。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時空的反射》 

在這裡面也有鏡子,一方面也有洋裝,因此你可能會困惑,你現在看到的到底是鏡射還是真正的洋裝呢?它其實也是提醒我們在觀察事情的時候,你看到的到底是事物的真像還是虛像。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時空的反射》 

《靜默中》

塩田千春: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台燒焦的鋼琴,這其實是來自我9歲時的一個記憶,當時我們家鄰居失火了,他們家鋼琴也被燒掉了,而因為鋼琴是木製的,放在房子裡容易讓火勢繼續延燒,他們就把鋼琴丟到院子裡。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靜默中》 

我隔天出去就看到鄰居家的中庭有台燒焦的鋼琴,雖然它已經壞掉無法再發出聲音,但這個燒焦鋼琴的影像對我來說非常有震撼力,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面;大概過了20多年左右,我再次把這個影像化為作品,我把一些絲線從鋼琴身上延伸出來,雖鋼琴無法再發出聲音,但我用這些線代表聲音,好像它可以再演奏一樣。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靜默中》 

 《繫著微小記憶》

塩田千春:我其實本來就很喜歡收集小娃娃屋裡面的物件,但在收藏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把它們化為作品,而在2019年森美術館的個展中,我想到或許這些東西也能變成作品;那仔細一看,這些物件當中,有很多都是出現在我過去作品中的象徵,比如一些鋼琴、椅子、床鋪、洋裝等等,因此我就試著用紅色的線把這些東西連在一起,它們自然而然就呈現出一些故事性。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繫著微小記憶》 

《外在化的身體》

塩田千春:《外在化的身體》也是在森美術館個展時的新作品。當時聽到森美術館館長邀請我辦個展時,我冒出來的第一句話便是:「活著真好!」我可以活到現在,做這麼多作品,有人來邀請我做這個展覽,真的非常高興,但隔天我去回診時,醫生告訴我癌症又復發了、需要治療,而我也不免動了手術做治療,我的身體確實變得愈來愈健康,但在西洋醫學上,必須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接收醫生的指令,在這過程中,我有一點點覺得我的靈魂跟不上這個身體。

我不斷思考說,如果今天我的肉體不在這個世界上,現在我腦中的這些想法與情感,會去哪裡?於是在這作品中,上面是一些切得很細的紅色皮革,下方是用我自己手腳翻模做成的銅塑,這之中,我利用一些網狀的東西或紅色的絲線,將它們連在一起,我企圖用這個作品傳達出,我想要連接我的靈魂與肢體這樣的感覺。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外在化的身體》 

《集聚—找尋目的地》

塩田千春:在這展場中,大家可以看到大概400個行李箱,這些是我在柏林跳蚤市場收集來的;其中有些行李箱會動,那我覺得這些在動的行李箱,很像今天如果要去旅行或遠行整理行李時的早晨,你可能心情會有點浮動或躁動,但同時你的心裡會有些你想回去的地方,或者是你思念的人等等,這就象徵著這些紅線,它擁有一個把你往回拉的力量。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 

而在牆邊有3個打開的行李箱,裡頭放著一些像是報紙或照片等的象徵性物件,其實這些都是跟人的回憶有關的東西。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 

舞台設計作品(此展間不開放拍照錄影)

塩田千春:這個展間專門介紹我為舞台設計所做的作品,可以看到我和德國很多劇團的合作。常有人問我說做這種舞台設計和做裝置藝術的差別在哪?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舞台設計的作品觀眾欣賞時間是有限的,因為觀眾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看完然後離場,但如果是在美術館裡的裝置藝術,通常我們不太會限制觀眾他想要用什麼樣的距離或時間去觀賞作品,因此,我覺得「時間」是很大的差別。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而我自己的裝置藝術有個很大的主題,為「不存在的存在」,所以你大概看不到有任何類似人這樣的形象出現在我的作品裡,但舞台藝術不一樣,它一定會有群演員或舞者出現在我的作品當中,這也是我覺得非常大的不同,雖然跟我平常熟悉的裝置藝術不大一樣,但做舞台設計,我可以跟整個團隊合作,比方說我要跟燈光設計配合、要去聽導演的意見等等,我也非常享受這種和大家一起創作作品的感覺。

《關於靈魂》

塩田千春:這是我在展場中的最後一個作品,稱作《關於靈魂》,我生病後就開始思考靈魂這件事,因此針對靈魂,去對德國的小朋友訪談,問他們說:「你覺得靈魂是什麼?你覺得靈魂有沒有顏色?你覺得靈魂從哪來?會前往哪裡?」等等這些問題。而我之所以會做這個作品,是因我得知癌症復發時,我女兒差不多10歲,身為一個母親我當然非常擔心,萬一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的女兒怎麼辦,那我也很好奇跟我女兒差不多年紀的孩子,他們是怎麼想像靈魂這件事情?因此才有這樣的發想。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關於靈魂》 

不過實際上,如果你一開始就去問小朋友靈魂是什麼?對他們可能有點難,於是我們先問說你有沒有養寵物,因為寵物壽命通常比人類短,那你覺得寵物有沒有靈魂?有的話是什麼模樣?就從這個方面去切入。這個訪談中,有很多非常非常精彩的答案,因此我們把它放在展覽最後,希望大家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收穫。

塩田千春(鹽田千春)2021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展期:2021.05.01 - 2021.10.17 (週一休館)

地點:北美館 一樓 1A、1B 展覽室

門票票價: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線上看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導覽塩田千春重要作品 


因應防疫措施,北美館休館至6月28日,而北美館近日釋出由館長王俊傑帶逛「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的影片,邀藝術迷們一同線上走訪展覽,欣賞《不確定的旅程》、《靜默中》、《集聚—找尋目的地》等大型裝置作品,並精選導覽塩田千春創作歷程的重要作品!

延伸閱讀>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新上任!計畫籌備二館、人才培育、國際共製 不做簡單的事


  線上語音導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宅在家聆聽展覽解說

因應防疫措施,北美館自5月15日至5月28日休館,暫停對外開放;此時待在家的民眾不妨下載「臺北市立美術館TFAM」App,聆聽裡頭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語音導覽,以及搭配線上導覽手冊,更加認識塩田千春這位藝術家與她的作品。

>> 北美館官網下載app

臺北市立美術館TFAM App提供的塩田千春個展語音導覽,除設計貼近展場動線,且能隨時隨地收聽,民眾可先藉由App及線上導覽手冊來欣賞其作品。欲體驗者,可至app store和google play輸入「臺北市立美術館」搜尋下載;上述語音導覽及導覽手冊皆是免費,防疫期間就好好宅在家、來場藝術之旅。

導覽手冊點此下載

186513635_3906032622844046_3127087467165485879_n_1

文字整理、攝影|Adela Cheng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攝影:林冠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