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法國國家家具中心的前生今世!橫跨400年的國家級設計收藏資料庫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1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Mobilier National)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是隸屬法國文化部的行政機構。這個機構收藏、保護並出借國家級的家具給法國總統與總理府、各部會乃至法國政府駐外單位。這次我們親自走訪,為台灣的讀者揭開法國國家家具中心的神秘面紗,從過去的歷史到現在機構組織,帶大家一探究竟。

法國有一個很特別的國家行政機構,叫「國家家具中心」(Mobilier National),它的由來已久,自中古世紀晚期就已存在。當時的法國國王需要巡視領地,經常在不同的城堡居住,每一次旅途搬遷時,有專人負責國王與整個王室的家具、壁毯和金銀器具等。這些人不只是負責看管財物,還要將這些珍貴的家具和藝術品完美地擺設在國王暫居的城堡,以展現國王不凡的品味與排場。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9
法國家具中心桌椅收藏區,這些跨時代的家具出借政府部門,回到家具中心會進行保養維修。

1604年,國王亨利四世下令成立一個「皇室家具管理部」,將宮廷裡的這個差事轉換成一個行政管理部門。後來這個部門在喜歡藝術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和他著名的財政大臣柯爾貝手上發光發熱,掌管法國王室的珍貴收藏。法國大革命時,這些宮廷裡的收藏曾經遭到暴民的劫掠,直到拿破崙執政,才又重新恢復了「執政官家具管理部」,而拿破崙稱帝後,又變為「帝國家具管理部」。在經過了法國19世紀朝代更迭和二次世界大戰,最後這個機構就成為現在的「國家家具中心」。

幾個世紀以來,國家家具中心保管並修復法國最精緻與最優秀的家具、壁毯織品與藝術品,總收藏品13萬件。國家家具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提供家具與藝術擺設給法國政府高級行政部門使用,其中包含法國總統府艾麗榭宮、總理府、各部會以及外交使館等代表法國的公部門,13萬件收藏分散在世界600多處。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2
法國家具中心的收藏橫跨幾個世紀,是法國重要的設計檔案庫,也提供專家研究人員憑證進入尋找資料。

收藏的同時,國家家具中心也負責修復與保存這些歷史文物。其麾下包含了1601年亨利四世時期創立的Gobelins國家緙織壁毯工坊、1664年路易十四創立的Beauvais王家緙織壁毯工坊和Savonnerie地毯工坊,既保有古老的技藝又具有創新研發的能力。在7個修復工坊中,細分為以帷幔和垂飾等裝飾性的緙織工坊、專攻18、19世紀的家具緙織壁毯工坊與地毯工坊、修復椅子和床具等的木工坊、負責書桌或茶几等細木工坊和專門維修吊燈或鍍金銅器像鐘錶等的工坊。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6
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於1601年設立的Gobelins緙織壁毯工坊。

國家家具中心出借法國政府各部門的家具數量龐大,耗損也嚴重,每年以外交單位的損失率為最高。因此家具中心設有8名監察員,負責監督和控制藏品的維護與進出,同時還要對藏品進行相關的研究、出版與對外交流和展覽。而這8名監察員則是因不同專業領域而分成1815年以前家具、1815∼1900年家具、吊燈與銅器、1870年以前的緙織壁毯與畫作、1870∼1960年緙織壁毯與畫作、1960年以前地毯、1964年至今的緙織壁毯與地毯和1900∼1964年的家具、瓷器與雕塑等專家。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4
緙織壁毯就像畫作一樣,這些彩色的線材就是繪畫原料。

擁有340多位專業人士的國家家具中心,原是法國「國家級專業服務」行政部門(Service à compétence nationale)之一。國家級專業服務部門的各個行政機構,都是由顧問級的專業人士所組成,以提供政府各級部會各種專業的建議與服務,是法國政府行政體系十分特別的一環,像國家家具中心就隸屬於法國文化部。而自2022年1月起,國家家具中心脫離服務部會的角色,成為更獨立自主的公共行政機構。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3
緙織壁毯是法國的傳統工藝之一,是中古世紀法王出巡時懸掛在城堡室內牆面的藝術作品,國家家具中心麾下有兩個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王家緙織作坊,手工修復和製作壁毯。

除了管理、修復與出借珍藏之外,法國國家家具中心並於1964年戴高樂總統的第一位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時期成立「研究與創意工坊」,負責實現當代設計,目的是希望能奠定法國當代設計風格,希望這些從國家家具中心出借的當代設計能和其他時期的作品一樣成為法國設計的象徵。在上個世紀1980年代,國家家具中心曾經和Andrée Putman等法國知名設計師合作。這個企圖發展法國當代設計風格的計劃,至今都還持續著。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7
本次入庫的單人沙發MAVA是法國頂級家具品牌Maison Leleu第三代Alexia Leleu所設計,用色與線條優雅,設計概念結合了蒲團與座椅。

今年2月初的一個陰雨天,是法國國家家具中心2021年獲選當代設計作品的入庫日。53件由31位不同設計師所創作的作品,可以看見國家家具中心的多元與包容性。31位設計師的背景十分多元,有來自家具世家的設計師、專業科班訓練的設計師、時尚產業轉換跑道者、法國海外行省設計師、當地巴黎設計師或法國旅美設計師等,設計師們沒有相似的背景,他們的設計作品與使用材料也風格迥異十分不同。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5
這張由花崗岩和胡桃木打造的書桌Sidobre,以法國中央山地盛產花崗岩的Sidobre地區命名,是設計師Dimitry Hlinka與當地花崗岩協會合作,並由6代花崗岩雕塑師完成的作品。這張結合石材、原木與金屬的書桌在入庫當天非常吸睛,它的設計簡潔而且實體重量輕盈。

好奇國家家具中心遴選當代設計作品入庫的條件與過程?首先,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徵件,只要設計作品是原創,任何設計師、品牌或設計藝廊都可以報名參加。而被選上的條件有分幾個面向,從實際面來說,設計作品必須要符合法國政府機構的使用功能,比如說法國許多政府機構辦公室是古蹟建築,因此釘在牆上的家具皆不適宜,還有尺寸大小等也很重要。從技術與美感方面來說,必須要有原創性與設計師風格,並且與一般大量生產的工業設計有所不同。再來是設計師與其創作的社會責任,近年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問題,零廢棄、回收材質、或減碳等議題也是考量因素之一。而一旦被選上入庫的設計,根據法國法律規定,由創作者限定數量生產才是原創作品,因此國家家具中心要求被遴選上的入庫作品不能生產製作超過8件,以維持作品的特殊性。

法國國家家具中心_08
Torsion 2021是雕塑家Hervé Wahlen的手工黃銅燈具。

而作品入選國家家具中心,對設計師來說是無上的光榮,那不是什麼設計獎項,而是自己的作品成了歷史的一部分。一定要法國設計師的作品才會被國家家具中心選中?目前大部分的設計師都是法國人,有少數非法籍設計師的作品被選中入庫,但他們的作品是由法國藝廊或品牌製作完成。這是法國國家家具中心的另一個重責大任,就像安德烈‧馬爾羅所冀望的承先啟後並且發揚光大法式設計美學。而法國從總統、總理府,到各部會與駐外單位都和以前的法國國王一樣,是法式美學軟實力的傳播者。

文|何桂育  圖片提供|Mobilier National、14 Septembre

想一窺更多不可思議的收藏?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2/3月號《任性的收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反映人生狀態,對時間重量著迷的家!設計師方序中開箱與家具老朋友生活的日子

反映人生狀態,對時間重量著迷的家!設計師方序中開箱與家具老朋友生活的日子

設計師方序中的新家或舊家,可以說是拍一個角落,都可以被設計圈內辨認出來,儘管被媒體與友人曝光了不少,但隨著對老家具的癡迷與似乎沒有趨緩的購入,以及日日隨心情的軟裝調整與不同時段家中光影的變化,每次看都依然美麗,宛如老物件,隨時間而令人更加愛不釋手。

「很多的軟件如櫃子、燈、椅子都跟著我們一路走來,我看到它們就會覺得很安心,搬家感覺上是讓這些老朋友換一個地方生活。」方序中談起舊家與不久前完成的新家,其共通點為通透的採光與生活其中的植物、貓咪、老物件與自己,空間裡的光線讓生命有種期待感,而這些老朋友們只是換個地方安心地延伸出豐富的連結。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與好八,右圖為家中高處宛如公園燈的照明,細節滿點。 (攝影:林祐任)

特別的是,現在這個新家空間幾乎等於他自己,每一個細節、需求、想像都發自內心, 宛如他的身體,他既在這個身體裡面,同時這個身體也在支持著他,「現在的我節奏更慢,對於不僅是生活,甚至作品上也會有這樣的改變,更緩慢、更溫柔。比如說以前可能會更想要去展現自己,可是現在卻很希望是在慢慢地吐納之間,更自然、沒有這麼得 往外,在這樣的呼吸節奏中長成現在這個年紀、這種身體狀態,還有面對接下來生活的 一種彈性。」說完他低頭摸摸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笑說:「好八也老了!」

(攝影:林祐任)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許久的貓「好八」。(攝影:林祐任)

異材質拼接、混搭年代的多重宇宙

方序中以前的家尺度較小,加上是租房,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但他依舊會小範圍地軟裝,「我20幾歲在設計公司當小主管的時候,就會跟每一個設計師說,不要把一個你會待很久的地方變得很無聊,要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因為工作時間很長,這樣會比較自在或是比較能夠抒發自己的想法。」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而這一次,他花了整整一年,與本事設計的謝欣曄(小右)將老屋大範圍改變,在挑高的通透採光空間中打造驚喜格局,以異材質拼接區分場域,多元光源與分層照明增添氛圍,並在家具與角落細部點綴幾何建築的浪漫巧思,許多不同個性的材質與設計相處得很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例如一進門的西曬小露台養著茂盛的植栽,小煙囪與水泥地板則暗示即將進入空間的過道,老房子厚牆上的水洗圓形孔洞讓人在室內就可以看見是誰進來。

進入室內則是原本老屋留下的墨綠色蛇紋岩,中央的樓梯做了獨特緩衝平台,利用屋子的窄邊精算成穿透感的收納式書架,好八或姪女都喜歡在其中鑽著玩,也替鐵質樓梯增添輕盈穿透性。

方序中曾創作繪本《不圓的圓》,因此家中也有不少幾何圖形,例如水洗的圓孔 洞。(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曾創作繪本《不圓的圓》,因此家中也有不少幾何圖形,例如水洗的圓孔 洞。(攝影:林祐任)

樓梯旁是可以當客房使用的墊高和室,平常一個人使用時能感受全場域的隱私性,也是方序中享受老音響與不同音樂的地方,空間中使用的空心木與軟件使聲音不至於聽起來空洞,反而形成獨特音域;更有趣的是,在二樓牆上3個幾何圓孔洞的點綴下,和室外觀竟像一艘潛水艇。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新家客廳一隅與墊高的和室。(攝影:林祐任)

而廚房則是方序中除了客廳以外,常待並注重的地方。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是期許自己有多點時間做菜,空間整體結合蛇紋石、深色木頭與乾淨牆面的設計,被許多朋友說像他位於大稻埕的聲音咖啡店「Sidoli Radio小島裡」。

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特別訂製,鋼管細節呼應空間並帶有摩登太空感的時代語彙,混搭著高度差不多的各式椅子如德國學生椅、餐椅——這也是方序中對於非制式化空間的追求,不論家具或人,在這裡都能自在隨意地找個地方待著。

開放式廚房以蛇紋岩檯面為延伸,整體色調和諧,上方系統櫃側邊特別以建築感細節 收邊。(攝影:林祐任)
開放式廚房以蛇紋岩檯面為延伸,整體色調和諧,上方系統櫃側邊特別以建築感細節 收邊。(攝影:林祐任)

與整體空間有點不同的,是二樓未曝光過的臥房,「房間有一點點軟爛感,是你可以讓自己稍微軟爛一點的地方,所以它很簡單。不能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一個要經過他人視線的地方。」 

客廳廁所外是一個種滿植物的小工作台與好八的地盤。(攝影:林祐任)
客廳廁所外是一個種滿植物的小工作台與好八的地盤。(攝影:林祐任)

對不同個性老物件的偏愛及照顧

「我很喜歡老東西,我覺得新的東西在購入第一天之後就會開始變廉價,但是老東西你每一天多用心照顧它一點,它就越來越有價值。價值不是來自於售價,而是它本身的重量、故事。」擁有平穩老靈魂的方序中跟許多鍾情老東西、家具的業者或藏家變成朋友,甚至剛剛等採訪的空擋又下單了一張椅子。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我喜歡那種生命的重量感,比如說帶有一點紋路的皮、帶一點油脂的木頭、一點點生鏽的鐵件,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我不是那種追求全新事物的人。」方序中更舉例,比如說像197080年代,許多家具都有建築的影子,因為那時候對於空間的想像被打開,所以設計語彙的使用開始變化,再早一點的時候則可能是更古典的展現,但將這些不同時代與個性放在一起,空間卻無比和諧。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喜愛空間的人是把空間變成他的樣子,而不是像主題樂園變成某一個年代,有新的、太空版、摩登的、包浩斯、幾何建築物……,跟自己喜歡的物件相處會讓自己很有安全感。」老物需要伯樂懂欣賞,更需要細心照顧打理,而惜物之人必能惜情,人與物件和空間產生的情感連結與偏愛,也是讓人起床會期待、出門會想回家的原因。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 與方序中一起生活的朋友

 百靈Braun音響系統 

「大家都說百靈是Apple設計的前身,設計師看到都會融化!」百靈的音響系統系列在尺寸上能互相搭配、簡潔的線條省去多餘的裝飾,面板堅持設計師Dieter Rams的設計哲學,將「視覺噪音」降到最低,巧妙的傾斜棱鏡讓使用者能從任何角度觀察磁帶的計數器,經典的綠色電源開關光用 看的就覺得很療癒。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幻影吊燈Phantom Lamp 

「當初要買這個房子時就決定要用這個燈,因為很少住家有這種挑高尺度,很喜歡這盞燈有些生命體的展現,如有點建築感的骨架、輕盈結構與彈性布料,從每個角度看都不太一樣。」燈體以金屬為框架,外層以軟性樹脂噴絲纏繞成型,彷如蠶絲結繭般,呈現 細膩的霧面質感。方序中與室內設計師討論燈的高度許久,以這盞燈替這個家進行重要的初步定調。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1970s 德國棕色皮革鋼管扶手椅 

這張德國1970年代單椅,以結構感的鋼管襯托時代感的美麗皮件——鋼管椅框大器俐落、皮革椅墊蓬鬆厚實,從頭至腿提供各部位絕佳的飽滿支撐,「當你坐在上面,可以感受到兩種材質的結合、人會陷下去,相當舒適。」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Light House dinner table No 1 

這張餐桌是與光屋Light House的老闆小葉一起討論設計的,在有限空間的權衡下設定最大的8人尺寸,同時不希望使用者入座時碰觸到任何桌腳結構。結構都是用手工單車的工法來做,細節以單車工法零件呼應空間,例如客廳椅子也有用這種USM的大鋼管。細節滿滿,例如品牌文字、小小摺痕與可以當掛鉤的轉折處。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丹麥扶手單椅 Gesture Chair 

「看到把手我就融化了!」丹麥設計師Hans Olsen 1957 年的設計,其特色來自於椅背延伸到扶手包覆性的線條與一體成型的設計,與日本設計師皆川明的布料搭配,增加 了視覺感受的層次與溫暖深度。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Pipistrello Lamp 蝙蝠燈1965 

義大利女建築師Gae Aulenti1965年設計的獨特燈具,以蝙蝠為靈感,燈罩造型優美、高度可伸縮,複雜結構在當時經過一番嘗試才得以生產。「我覺得它會讓空間裡有個比較破格的可能性, 意外地它跟這個空間其實非常融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Lucitalia Kandido Table Lamp 1983 

由保時捷設計師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Lucitalia 所設計的後現代檯燈。此設計特有的三角形底座和頂部燈罩由3個金屬桿相連接,金屬桿可伸縮或旋轉,頂部燈罩的內側為圓頂造型,具有反射光線的巧思,將光線以120度的角度均勻地向下照射。 「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它會跟空間產生一種間接照明, 使空間更洗鍊俐落。」 

(攝影:林祐任)
(攝影:林祐任)

方序中

現任設計工作室「究方社」創意總監,參與的專案跨領域遍及專輯包裝設計、企業品牌規劃、裝置藝術及典禮視覺統籌等,擅長以「說故事」的設計方式呈現「溫度」,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擔任「小花計畫」系列展覽策展人,並持續參與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策展計畫。

文|馮興妍

攝影|林祐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直擊展會現場!從主會場到重點區域,看見家居設計趨勢

【2024米蘭家具展】直擊展會亮點!從主會場到重點區域,看見家居設計趨勢重點

4月中旬的米蘭,是與設計相遇的時刻:我們不單單走訪了家具展主會場,還「遠道」城内與城外的重點設計區域發掘最新潮流,為這國際最知名和最大型的設計展抽絲剝繭,抓出未來家居設計的宏觀趨勢重點。當然,讓人喜見的則是台灣設計在這裡所嶄露的頭角,已開始綻放。

米蘭國際家具展開幕日入口,人潮洶湧。(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米蘭國際家具展開幕日入口,人潮洶湧。(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米蘭國際家具展在異常「熱情」的春季天候中拉開帷幕。打著「Where design evolves」(設計進化之地)的主題,新設計不僅占滿了 Rho 主會場的家具、廚衛、辦公等領域展廳,也在主辦方「自營」的裝置策劃下,為到訪者提供了宛如逛「美術館」的體驗。像潛意識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就以名為「Interiors by David Lynch. A Thinking Room」(思想室)的裝置,讓訪者可透過獨處空間做內心的審視,並且同時有效反思室內裝飾的製作,以及家具與室內裝飾購買者之間深刻的、有時是共生的關係;而意大利設計雙人組 Formafantasma 則設計了「Drafting Futures」(起草未來)展廳。這個結合了演講平台和書店的空間,自去年起已經為展會帶來了緩衝片刻。而今年的「綠意」則更為展會增添一絲自然氣息,在「趕場」時亦能閒逛片刻。

大衛·林區的「思想室」中,以大型且舒適的座椅讓訪者進行繪圖,宛如進行冥想的過程。(攝影:Yen_甄健恆)
大衛·林區的「思想室」中,以大型且舒適的座椅讓訪者進行繪圖,宛如進行冥想的過程。(攝影:Yen_甄健恆)
Formafantasma 設計的「Drafting Futures」展廳,結合了演講平台和書店空間。(攝影:Yen_甄健恆)
Formafantasma 設計的「Drafting Futures」展廳,結合了演講平台和書店空間。(攝影:Yen_甄健恆)

米蘭家具展之國際觀

難以忽略的是,後疫情時代的義大利設計業已顯其保守的一面:不僅家具形態在過去幾年來都呈同質化——譬如渾圓的大型沙發——而且在各大家具品牌如 Cappellini、Poltrona Frau 和 Zanotta都選擇於城中建立起旗艦店後,主會場的「快閃展廳」也變成了考量之外。因此,家具展還有什麽「好看的」?——論家具趨勢,不少品牌以相中其他北歐品牌的缺席趁機彌補這一空缺:亦即為義大利設計裹上亮彩與淡雅的色澤:這可堪稱「Scanditaly」(北歐義式)的趨勢。像 22 號展廳中的塑料大廠牌 Kartell, 就看見淡紫色的崛起。而城内,Moroso 和 Zanotta 皆將其與霓虹黃色做搭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Kartell 的淡紫色家具,來自於 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 AALAND 系列。(攝影:Yen_甄健恆)
Kartell 的淡紫色家具,來自於 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 AALAND 系列。(攝影:Yen_甄健恆)
Moroso 的展廳内,恰巧看見北歐感的色調搭配。(攝影:Yen_甄健恆)
Moroso 的展廳内,恰巧看見北歐感的色調搭配。(攝影:Yen_甄健恆)

另外,顯然的是,不少日本設計品牌也加入成為家具展(乃至設計週)的成員。從木料家具做主的Maruni,到開設旗艦店的 Time & Style,還有策劃出最佳展廳設計——至少在我們的眼中——的 DAFT about DRAFT 等,都彰顯出日本設計已在義大利設計業界佔一席之地。加上今年的 ADI 設計博物館還策劃了「ORIGIN of SIMPLICITY」(簡單之起源)日本設計展,想必日本與義大利設計交流已如火如荼進行中。而未來,誰將會繼深澤直人、吉岡德仁和 Nendo 成為新星呢?

DAFT about DRAFT  今年的展廳設計,不僅視覺性搶眼,也展示出品牌欲進入服務型室内設計的野心。(攝影:Yen_甄健恆)
DAFT about DRAFT 今年的展廳設計,不僅視覺性搶眼,也展示出品牌欲進入服務型室内設計的野心。(攝影:Yen_甄健恆)
「ORIGIN of SIMPLICITY」展覽一覽,充滿了經典與新晉的日本設計。(攝影:Yen_甄健恆)
「ORIGIN of SIMPLICITY」展覽一覽,充滿了經典與新晉的日本設計。(攝影:Yen_甄健恆)

台灣設計在米蘭

今年入駐到米蘭的台灣設計,可說是空前地多。首先要提的就是分別於 6 個區域中展出共 13 件作品的許向罕。從花上 6 年時間才得以推出的 X 桌子系統(Cappellini 出品)到入駐於 Palazzo Litta 的個展「UNobject」——甚至還有獨特的舞蹈表演!——他的成就可説是實至名歸,自 2018 年參與衛星展出道以來,就一步一脚印地實現設計,即使充滿無限可能與挑戰。X 桌子的最大特色,就是利用模組化的概念,讓整體底座也透過易於維修來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並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

許向罕設計的 X 桌子系統終於在今年順利推出。(攝影:Yen_甄健恆)
許向罕設計的 X 桌子系統終於在今年順利推出。(攝影:Yen_甄健恆)
「UNobject」展覽的舞者策劃有著極高的「圍觀」價值。(攝影:Yen_甄健恆)
「UNobject」展覽的舞者策劃有著極高的「圍觀」價值。(攝影:Yen_甄健恆)

另外,向罕的作品也出現在台灣設計研究院所策劃的「台灣館」之展。這個以「台灣設問」(Who is going to raise the questions?)為題的策劃就希望能探索設計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突顯設計思維有助解決全球問題的價值。當中參展的 15 件設計作品,不僅都擁有金點設計獎的肯定,也在永續循環、友善環境的原則下,為全球業界提供新選擇。當中最具人氣的設計,就非柏成設計的 Bloom 椅莫屬。這個以建築思維重塑舒適結構,就採用了廢棄皮革並以花朵狀設計節省 80% 包裝空間,進而能顯著降低碳排放。

台灣館展覽現場,以白色充氣材賦予既有空間思考對話的意象,襯托來自台灣的設計提問和解方。(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灣館展覽現場,以白色充氣材賦予既有空間思考對話的意象,襯托來自台灣的設計提問和解方。(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樣從衛星展出道的曾熙凱,也在擔任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後,第二年與副教授林曉瑛協同當屆畢業生到米蘭展覽。今年入駐到駐米蘭台北辦事處就以「ONE KM² CLUSTER IN TAIPEI」(台北一公里内)的主題策劃,向世界展示年輕設計師們將台北的傳統加工、材料採購聚落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所碰撞出的精湛結晶。其中,讓人驚嘆的就有像謝家昀以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五金件所組成系列燈具。

「ONE KM² CLUSTER IN TAIPEI」展覽一角。特出設計品包括謝家昀的燈具。(攝影:Yen_甄健恆)
「ONE KM² CLUSTER IN TAIPEI」展覽一角。特出設計品包括謝家昀的燈具。(攝影:Yen_甄健恆)

在臨近的「Isola Design Festival」(伊索拉設計節)區域,四位台灣設計師則攜手帶來了一場名爲「UNDERTONE」(弦外之音)的聯展。他們的作品,從鋼材(張家翎)、紡織品(李佳玲)、到砂石(賴亭安 )和蠟(張庭瑄)——這些原料和成品雖不盡相同,但整體上卻因爲都是探索了「造物」在當代的價值與新義,進而充滿了實驗性的前衛感。像家翎的燈具雕塑「Circuit—Sequence」(迴路——序列)就與雜波 ZAP 團隊共同開發導電系統,所以讓構成懸吊結構的鋼索也能同時導電,為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中,提供了另一種認知物的維度。

「UNDERTONE」展覽一隅,包含了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和張庭瑄的作品。(圖片來源:UNDERTONE、攝影:羅立)
「UNDERTONE」展覽一隅,包含了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和張庭瑄的作品。(圖片來源:UNDERTONE、攝影:羅立)
由張家翎設計的燈具雕塑「Circuit—Sequence」(迴路——序列)(圖片來源:UNDERTONE)
由張家翎設計的燈具雕塑「Circuit—Sequence」(迴路——序列)(圖片來源:UNDERTONE)

裝置設計獎,花落誰家?

與一般設計週不同的是,米蘭的大型裝置和策展設計也享有人氣與追捧的獎勵。而今年從 1,100 多個參展項目中成功超越了其他如藝術家 JR、谷歌等設計,並榮獲「Fuorisalone」(城内展)的「最佳展覽獎」的就有來自捷克共和國玻璃品牌 Lasvit 的「Re/Creation」(再/創造)裝置。
該裝置是在品牌藝術總監 Maxim Velcovsky 的策劃下,在 Palazzo Isimbardi 的中庭建立了一個可以讓思想自由漫步的空間。 但其初衷還是為了展現出新技術:熔融玻璃(fused glass)。最終成果——10 個大型玻璃拱門的結構——就得以帶出一種靜奢感,讓觀者大感驚嘆。

「再/創造」裝置成功重新定義玻璃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攝影:Yen_甄健恆)
「再/創造」裝置成功重新定義玻璃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攝影:Yen_甄健恆)

有趣的是,日本設計團隊 we+ 也在今年有傑出的表現,其設計的兩個不同的裝置都讓人印象深刻。該團隊除了在全新建築「園區」Dropcity 進行了粉末的研究展,也在 Palazzo Litta 的中庭内策劃另一個大型裝置,並在「城中展」獎項中獲得「特別提名」(special mention)獎項。這個名爲「Straordinaria」的裝置,出自於義大利廚房抽油煙系統公司 Elica 的委托,旨在創造出連續流動的交替色調,喚起空氣和溫暖,就像是雲朵般輕盈,且如 Elica 產品所能帶來的功能與便利。這一看似為「社交網紅」的裝置,卻意外地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完美地啓動了新感受。

「Straordinaria」在微風徐徐的飄動下,讓人看的心曠神怡。(攝影:Yen_甄健恆)
「Straordinaria」在微風徐徐的飄動下,讓人看的心曠神怡。(攝影:Yen_甄健恆)

2024 米蘭國際家具展兼米蘭設計週
展期|2024年4月12日~21日

文字、攝影|Yen_甄健恆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