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館:摩登時光】展現小城魅力!展場設計呼應木都美譽、引領觀者漫步嘉義街道

2022 臺灣文博會嘉義館

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登場,其以「摩登時光——大通小城」為題,除在展場中運用大量木材質,呼應嘉義「木都」的美稱,也建構出一條從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到嘉義火車站的時空軸線,引領人們漫步其中時,發現觀看嘉義的嶄新視角。

>> 2022臺灣文博會系列報導總整理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53
從2022文博會嘉義館的主視覺,到展場中的空間設計,皆可窺見光影變化。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AAAC0134
由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打造的嘉義館展場,運用了大量木材質,並玩轉光影變化,讓人舒適在展場中走逛。 

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摩登時光」

由「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徐景亭、「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攜手策畫的嘉義館,以出身嘉義市的畫家陳澄波之作〈展望諸羅城〉為出發點,引領觀者順著其畫作中的動線、東西向的交通要道「大通」(今日的中山路),從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到嘉義火車站,重返彼時的摩登時光。值得一提的是,展場中也展出了〈展望諸羅城〉數位版畫,除能對照展覽內容,也讓人們遙想大師創作該幅作品時對於家鄉的深厚許盼。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13
嘉義館以出身嘉義市的畫家陳澄波之作〈展望諸羅城〉為出發點,引領人們循著百年至今的時空軸線。找到觀看嘉義的新視角。 

S__88793106
展場中也特別展出了陳澄波〈展望諸羅城〉的數位版畫。(攝影:Adela Cheng) 

以陳澄波畫作〈展望諸羅城〉延伸發想

嘉義館中的第一個子區,以始建於日治時期的「嘉義樹木園」為題,本次策展團隊透過實地勘察、訪談與整理,梳理出今日嘉義樹木園的代表性樹種,再邀請剪紙藝術家Wuba Yang以剪紙呈現這些植木的葉子,也讓觀者更了解這座城市中的森林文史與知識。接著的「常民信仰區」,則攜手大象設計的潘岳麟共創,除從城隍廟的東市場採買許多日常祭拜、祝壽擺宴的祭祀用品,也復刻東市場常見的磚瓦做為展台,搭配上方由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的手工燈籠,展現這座城市豐沛的民俗文化。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27
由剪紙藝術家Wuba Yang打造的剪紙藝術品,呈現出嘉義樹木園代表性植木的葉子。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78
嘉義館的「常民信仰區」攜手大象設計潘岳麟共創,上方的燈籠則由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97
展台復刻東市場常見的磚瓦,上頭擺放著許多祭祀用品,帶領人們了解民俗文化。 

再現小城摩登精神與時光

嘉義館中央的「中央噴水圓環」,以市民集會廣場為概念,將舉辦實體講座與工作坊,呼應日治時期的嘉義圓環,為聚集各色人群的公共空間;而在文博會期間,將有來自嘉義或近年來參與嘉義相關藝文活動的設計師、文化人、品牌主理人現身分享,或是帶領民眾參與實作,再現彼時的摩登文化思潮。展區旁的候車亭,則象徵著嘉義火車站,觀者可坐在這曾有「全島第一摩登車站」之稱的嘉義車站候車亭,翻閱隨本次文博新出刊的《本地 The Place 09:嘉義市》,或是欣賞眼前以減法設計為重點的嘉義車站改造影片。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38
以市民集會廣場為概念的「中央噴水圓環」區,將舉辦講座與工作坊。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65
觀者可坐在候車亭,欣賞以減法設計改造嘉義車站的影片,或是翻閱新出刊的《本地 The Place 09:嘉義市》。 

以大量木材質呼應嘉義木都美譽

最後的「日光款待所」,與嘉義在地團體「嘉義女流會社」合作,搜羅了嘉義市特色店家產品,包含林聰明沙鍋魚頭、新台灣餅舖、錦龍醬油、湯城鵝行、里響咖啡、奮起福、一茶工房、愛木村等品牌,歡迎民眾選購,將嘉義如日光般的熱情能量帶回家。特別一提的是,由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打造的嘉義館展場,運用了大量木材質,帶出嘉義的木都美名,從天而降、逾6千根的木條,既呼應了現今嘉義市仍有著至少6千棟的木造房屋,也營造出壯觀的空間氛圍。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DST02049
隨本次臺灣文博會全新出刊的《本地 The Place 09:嘉義市》;該書延續先前一地一冊的形式,由編集者新聞策劃,並由同時為嘉義館策展人的黃銘彰主編。 

文博會嘉義館小檔AAAC0086
嘉義館的透明DM中,融合了綠、藍、紅、黃這4色,這些顏色也貫穿整個展場,比如代表嘉義車站的黃色,即出現在候車亭上方的木條底部。 

2022 臺灣文博會嘉義館

時間:2022.08.05 - 08.14  10:00 - 18:00

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海豚步道 M2區

定時導覽:平日 (一至四)  12:00-13:00、15:00-16:00;假日 (五至日)  16:00-17:00

講座&工作坊課程可點此查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 David Carson 的解構視覺,到顏伯駿的觀看語言!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讓經典不只換裝,而是進入一場可被感知的文化體驗

當經典邁向當代,設計語彙也被重新打開。麥卡倫攜手美國平面設計大師 David Carson,為經典雪莉桶與雙雪莉桶系列換上全新包裝,並以此為靈感,打造《雪莉新裝360體驗》沉浸式展覽。《La Vie》邀請設計師顏伯駿進場體驗,從創作者的視角觀看、詮釋與拍攝,記錄設計如何在場域中被感知,也重新打開人們對麥卡倫的閱讀方式。

麥卡倫(The Macallan)自 1824 年創立以來,便以雪莉桶釀酒工藝聞名,攜手美國 Coopers Oak 橡木林場並收購西班牙 Vasyma 製桶廠,打造自家雪莉橡木桶供應鏈,新酒與頂級雪莉橡木桶交融下,酒液逐步發展出細膩而層層遞進的風味表現,形塑出麥卡倫引以為傲的風格標誌。到了今年的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這份經典被轉譯為更當代的語言,從 David Carson 操刀的包裝視覺,到延伸出的沉浸展覽空間,品牌首度以「設計」為對話開場,讓人重新感受經典麥卡倫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情緒層次。

MCL

從包裝到場域,設計成為對話的路徑

設計師顏伯駿說,「真正的顛覆不是推翻,是讓原本的秩序容納新的語法;真正的敬意,也不是膜拜,是讓傳承有再被閱讀的可能。David Carson 把麥卡倫的典雅與他一貫的直覺性並置,創造出一種介於經典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區!」而展覽以「360」為名,分別對應三大酒款(經典雪莉桶、雙雪莉桶、臻彩系列)、六大標柱(最高品質的橡木桶、雪莉酒潤桶工藝、渾然天成的自然酒色、精緻小巧的蒸餾器、麥卡倫莊園與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層層拆解麥卡倫的文化底蘊,讓觀者用身體進入設計邏輯的邊界。這不只是關於視覺的閱讀,而是關於場域如何讓設計變得立體。

MCL

拆解與再閱讀

踏入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就像翻開一本逐頁拆解的讀本,設計邏輯在錯落與重構中緩緩展開。入口以象徵雪莉桶紋理的弧形木牆作為開場,引導觀者穿越時間年輪,走入麥卡倫的傳奇時光;緊接著,步入「感官走廊」,幽深的紅光映照著品牌走過兩世紀的重要節點與關鍵人物,走廊盡頭的螢幕,播放著來自赫雷斯的桶匠訪談與雪莉酒介紹,搭配曲面解構符號與牆面上的「瓦德比諾 Valdespino」雪莉酒,讓觀者穿越至雪莉桶誕生的原鄉脈絡。

MCL

進入展覽核心,視線被瓶身、照片、圖騰與色塊組構的裝置吸引,一如漫遊 David Carson 拼貼而成的意識流場景;麥卡倫的六大標柱,從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到麥卡倫莊園,在此被重新拆解並串連為動態時間軸,引導觀者參與一場關於橡木、潤桶與陳年的演化歷程。

MCL

琥珀色燈束切入瓶型輪廓,讓酒液的層次與情緒感受浮現眼前;而鏡面牆體則轉化為反射與凝視的界面,邀請每個人將自我置入麥卡倫敘事中,成為風味旅程的一部分。「這些空間其實都不是直白翻譯 David Carson 的設計,」顏伯駿說,「它們是把 David Carson 那種打破線性、重組敘事的感覺變成立體的,每一站都是一種推進!」他特別提及場內大量出現的紅色光影與陰影重疊:「紅色不只是裝飾,它其實像是一種引導,讓你走進麥卡倫情緒的內裡。」

MCL

與經典重新相遇

顏伯駿說:「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是一個開放的命題,而不是一個被定義的結論。

MCL

你可以從工藝進入,也可以從感覺進入;從歷史進入,也可以從視覺進入。品牌若能容納多重入口,代表它願意承擔多重解釋。」對他而言,成熟的品牌不怕被讀錯,它只怕失去被閱讀的慾望 —— 而這一次,麥卡倫選擇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開啟這場深層對話。

MCL

誠如顏伯駿所說,「當觀看被重新訓練,品牌不必提高音量,只需要說對語言。」在展場尾聲,麥卡倫以一連串能「被參與」的設計細節,打開更多與經典重新連結的方式。

MCL

於展場來一杯層次豐富、尾韻帶有甜味的雙雪莉桶純飲,或選擇清爽果香的Highball,週末你可以點上由「2025亞洲最佳酒吧」The Public House Maltail打造、以經典麥卡倫雪莉桶風味為靈感的限定特調;玩一場藏有互動攝影驚喜的盲盒遊戲;寄出一封寫滿真摯話語的明信片;現場購買麥卡倫經典酒款,還能享受質感緞帶包裝的儀式感,讓這些互動與走逛片刻,與麥卡倫威士忌一樣,在記憶中慢慢熟成。

MCL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10位藝術家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擔綱策展人,邀集台灣、日本、泰國、英國及法國等10位藝術家,透過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交織共28組創作,試圖回應當代最為迫切的提問: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我們所見,真源自我們所選嗎?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驅動下,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觀看,但事實上,我們所見有時並非源自所盼。如今,觀看已是表演、身分再造的一部分,更是個體與群體的角力場。策展人法咪咪表示,展名「WE ARE ME」指向集體與個體的共生與矛盾:在數位影像分享時代,「自我」的樣貌逐漸在群體的凝視中成為「我們」;副標「我(們)到此一遊」則回應大眾文化中「到此即表態」、「觀看即表演」的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台灣藝術家謝佑承以光影裝置檢視影像生成的本質,《大幕》與《雨點》兩件作品構築虛實交織的沉浸空間。(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這場展覽就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探索著在影像泛濫、人人都能自稱創作者的時代,藝術被觀看的各式嶄新可能;同時剖析「我」與「我們」的界線,是如何被生成、被消解。再回望展名暗藏的巧思:當「WE」置於鏡面,反射出的既是「ME」,亦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暗示著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從兒童純真視角切入主題

首度於台灣美術館機構展出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常客。他擅長以幽默視角轉譯日常物件,此次帶來裝置作品《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將稚真問句 “Is empathy a superpower?” 印於巨型黑色氣球,並置放於展場通道,迫使觀眾直面這道純真提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以融合神話、兒童文化與政治隱喻見長,此次為展覽及基隆城打造新作《4−6位紙鈔上的孩子》,以台灣千元鈔票的隱藏人物為切口,結合基隆在地廟宇觀察,於作品中交織遊戲、童趣與批判性。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殊榮的重量級藝術家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攜成名作《極度疲憊》首度來台展出。這件被視為後網路藝術(Post-Internet Art)始祖的作品,以電腦桌面為舞台,重組網路素材、美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組織「史密森學會」典藏,揭示資訊過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學習知識的方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同樣回應科技社會與人類情感行為的關聯,台灣藝術家鄭先喻作品《這可能是你》揭露演算法下的身份幻象,作品不斷輸出演算法生成的個資檔案,擾動個人隱私與真實身分的邊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的新作《Being… Us?》,則透過AI光影生成後人類幻影,挑戰對「生命」的既有定義。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日本藝術家YANG02則進一步探索科技時代的社會與倫理議題,他曾透過《永久的暫時性》一作,運用無價值判斷的自動導引車(AGV)將隱蔽幕後的佈展過程公開,藉此反思便利性背後的資本機制。此次則帶來新作《慢速迷你4DW——逃離現代價值觀》,將原先的高速競賽改造成「慢速競賽」,使觀眾體驗「放慢」蘊藏的價值,挑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迷思。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深入感知,將記憶與時間具象化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以轉化動漫人物的色彩聞名,新作《連合島漫遊》將觀眾最具情感連結的動漫角色,轉化為多格抽象圓盤,呈現網路世代共享記憶的軌跡。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陳松志的《無題-KEE》則讓觀者走在鋪滿銀色亮粉的地毯上——當足跡化為記憶殘留,時間即隨著身體的移動被具象化。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聶永真設計主視覺!以「觀眾凝視白牆」暗喻觀看的多種解讀

本展由聶永真操刀的主視覺設計也值得一看!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究竟注視的是藝術,還是透過藝術映射出的自己?展覽也由此發展出一組明信片套卡,觀眾可於展覽中取閱、蒐集;離開展場後,這些明信片將成為展覽的物理延伸,承載著關於「我(們)到此一遊」的某種見證。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

《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02.0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參展藝術家|陳怡潔、陳松志、鄭先喻、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謝佑承、納溫.努通、山內翔太(Shota Yamauchi)、yang02(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