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登台!集結手稿、多媒體影像、雕塑等展品,一窺怪才導演的創作世界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登台!集結手稿、多媒體影像、雕塑等展品,一窺怪才導演的創作世界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台灣站於2022年10月20日至2023年3月5日,於中正紀念堂1展廳盛大展出。本展收錄怪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超過500件的手稿及多媒體藝術創作,引領人們一窺這位世紀天才既怪異卻又令人目眩神移的創作世界。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將於10月20日在中正紀念堂開展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將於10月20日在中正紀念堂開展。

當代怪才導演提姆波頓

提姆.波頓(Tim Burton),被稱為當代最有才華的怪才導演,曾執導《剪刀手愛德華》、《陰間大法師》、《聖誕夜驚魂》、《魔境夢遊》等多部家喻戶曉知名電影及動畫片,他既狂放又獨特的視覺風格得以讓他在電影藝術界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波頓除了是當代怪奇、詭譎卻又充滿幽默的鬼才導演,同時也是一位畫家、一位作家和一位攝影師,以及集結詼諧怪誕與可愛怪異的風格大師。

展出波頓手稿作品之三-《無題(五花八門)》Untitled (Miscellaneous), c1980-1981
展出波頓手稿作品之三-《無題(五花八門)》Untitled (Miscellaneous), c1980-1981

展出波頓手稿作品之二-《無題(包圍)》Surrounded,1996
展出波頓手稿作品之二-《無題(包圍)》Surrounded,1996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登台

在提姆.波頓自由且種類豐富的創作中,總是融合了情感與潛意識的反射,並且以看似對立的「喜劇」與「恐懼」感受之間的相互作用、藉由想像力與憤世嫉俗之間的對比,呈現出童年與成年之間想法與情緒上的衝突,經由這樣概念所創作的作品,經常使人會心一笑且印象深刻。而曾於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展出的「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全球巡迴展,在2022年來到台灣,將帶大家一探世紀怪才的獨特魅力。

展區「節日奇想」示意圖
展區「節日奇想」示意圖

10大展區一窺創作世界

由提姆波頓工作室與時藝多媒體聯合主辦的「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展場總共分成10大展區,當中收錄的原創作品中包含了繪畫、素描攝影底片、雕塑和多媒體影像等,它們代表了波頓過去50年來的創作軌跡,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你我期待的電影周邊創作展品,展中還有超過150件從未公開發表的手稿及多媒體創作,帶領觀眾可以一窺這位世紀天才既怪異卻又令人目眩神移的創作世界。

展區「不曾公開的作品」示意圖
展區「不曾公開的作品」示意圖

展區「怪誕嘉年華」示意圖
展區「怪誕嘉年華」示意圖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 The World of Tim Burton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一樓1展廳(100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日期: 2022 / 10 / 20 (四)至2023 / 3 / 5 (日),週一不休館 

參觀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售票及入場 

資料提供|時藝多媒體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基隆潮藝術」4大亮點一次看!展區橫跨山、海與城:從基隆塔到防空洞,對話在地生活記憶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基隆藝文盛典「基隆潮藝術」迎來十週年,本屆將於9/2610/26登場,展覽規模較以往全面升級,展區從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一帶,延伸至基隆多個行政區——場景橫跨山、海與城,場域擴展至中山陸橋、基隆塔、信二防空洞、基隆市美術館等地標。全展集結19組藝術創作,串連藝術市集、派對、表演等,邀大眾以藝術視角開啟觀看基隆的嶄新路徑。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2025基隆潮藝術」將於9/26~10/26登場。(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由策展團隊「水谷藝術」策劃,邀請策展人陳晞與韓國策展人姜帝旭共同策展。基隆是一座在山、海、城之間的狹小腹地中,孕育文化多樣性的港都城市;關於城市生活與藝術文化的流動性,都因多元的族群文化、地理與自然環境,激盪出新的想像和故事。因此,全展以基隆的城市樣貌、自然環境與歷史脈絡為出發點,帶領藝術家深入各個城市場域,創造與城市文化共鳴的作品,企圖展現基隆文化流動性的新面貌。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策展人陳晞、姜帝旭。(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山展區:在城市高點與地底,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

「山展區」聚焦城市新地標——基隆塔及信二防空洞,邀請觀眾從城市的「高處」與「地下」,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基隆塔由建築師邱文傑團隊設計,靈感來自港區橋式起重機,64公尺高的塔橋結構與87公尺長的廊道,讓人得以眺望整座港都風景。動力藝術家王仲堃與雕塑藝術家徐瑞謙將分別在塔頂與塔底進行大型立體創作,讓建築與作品形成呼應。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基隆塔。(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王仲堃《隨風搖曳的聲物》。(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信二防空洞是基隆現存最大的防空設施,在結合天然洞穴岩層與人工砌鑿的環境裡,藝術家張欣語將帶來聲光裝置;來自日本的豬股亞希(Aki Inomata)則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天任教授合作,在基隆的環境中呈現其經典創作《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微觀寄居蟹如何在結合生物設計與城市地景的透明殼之間交替遷徙。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信二防空洞。(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豬股亞希《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海展區:回望港灣歷史,對話在地記憶

「海展區」沿著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港、觀海平台、阿根納造船廠遺構等地展開,藝術家們深入港邊的文化與歷史脈絡,打造出一系列與在地記憶對話的作品。

韓國藝術家金岐大將在基隆城際轉運站大頂棚,以鮮豔的線材構築一座巨型雕塑,同時也作為供觀眾穿行的建築空間;透過網的形式,詮釋基隆多層次的歷史,及其作為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門戶的地緣意義。

來到觀海平台,排灣族藝術家張恩滿與八尺門一帶「奇浩部落」合作,呈現1960年代東漂北上的族群記憶,詮釋都市原住民社區的歷史。在阿根納造船廠遺構旁,藝術家陳普創造出名為「Mossmo光獸」的巨大裝置,交織歷史、工業與自然的想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陳普《Mossmo光獸》示意圖。(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在正濱舊漁會大樓內,由藝術家賴彥勳攜手韓國音樂家東熙、研究者林佩儒,共製結合雕塑裝置、音樂表演與動態影像的計劃型創作《海潮・舟潮・離》,向正濱漁港勝利巷中、於二戰後留在基隆的韓國人社區與離散文化致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正濱舊漁會大樓。(圖片來源: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

此外,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的韓國藝術家任興淳,將帶來與美軍進駐歷史對話的動態影像;泰國新媒體藝術家Wuttin Chansataboot則計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何攖寧副教授合作,帶來轉化基隆環境基因編碼的聲響與動態影像裝置。

城展區:在城市日常空間展開藝術漫遊

「城展區」讓人在城市日常空間中與藝術不期而遇,展區串連基隆城際轉運站前大頂棚、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爬梳基隆城區的歷史紋理。

成員橫跨臺灣、美國與日本的酷兒藝術團體「HomoPleasure」將於至善大樓打造《人魚壽司店》裝置藝術,呼應在地日、夜場文化。行為表演藝術團體「酸屋」在中山陸橋發起現地共創行動《回眸》,發想自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序幕中舒淇飾演的女主角Vicky行走與回望的影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中山陸橋。(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千禧曼波》於基隆中山陸橋拍攝的經典場景。

自小成長在基隆城區的藝術家吳柏葳,組織模特兒與造型設計團隊一起來到委託行街區,將這裡曾經的摩登貿易文化,藉由與在地店家的合作、訪查與再製,翻轉成一家「Y2K藝術快閃空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藝術家吳柏葳。(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藝術家倪嘉隆Nio Ni將在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帶來氣囊裝置《彩嶼山獸》,同時也將其走訪基隆嶼的經驗,創作成一本期間限定的繪本,引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想像基隆嶼的鬼斧神工。長期探索光環境的藝術家謝榕蔚,則將於海洋廣場打造《懸日平台》,讓觀眾置身在魔幻平台之中,感受基隆碼頭的日與夜。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倪嘉隆Nio Ni《彩嶼山獸》示意圖。(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藝術市集、派對、表演共織藝術慶典

2025基隆潮藝術也將於東岸商場策劃藝術市集「Sky Arena」,讓市集與藝術作品之間相互呼應,成為基隆潮藝術的最佳會面點。展期間也將推出一系列派對、表演、導覽、講座等活動,從不同面向探索城市紋理,如藝術團體「HomoPleasure」將於晶鑽舞廳舉辦藝術派對;韓國音樂家東熙則將與表演藝術創作者合作,在正濱漁會大樓帶來現場演出。

2025基隆潮藝術

展期|2025.09.2610.26

展場|山展區(基隆塔至信二防空洞)、海展區(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會大樓、原民會館觀海平台與阿根納造船廠)、城展區(中山陸橋、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有時候一個簡單卻強而有力的圖像符號(Pictograms),其所象徵的意思可能甚過用千言萬語解釋。不過這些小巧的圖像符號,其創作過程遠比它們的簡單外觀要複雜許多。為此,倫敦日本文化中心(Japan House London)以此為主題,攜手日本設計中心(Nippon Design Center)合作,共同推出《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展覽,於2025年7月29日至11月9日登場!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追溯圖像符號歷史,展現日本減法設計美學


自古以來,圖像符號便是人類溝通的橋樑。從1.5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古埃及陵墓雕刻的象形文字開始,人類便嘗試以最直觀的圖像記錄、傳遞訊息。

隨著時代演進,這些簡化的形象逐漸發展為更具規範性的符號系統,從中世紀的圖騰與徽章,到現代隨處可見的交通號誌、公共設施指標,圖像符號早已超越語言,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界線的共通語言。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日本在推進這種視覺語言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本次展覽正是呈現日本在推動圖像符號視覺語言上的重要地位。倫敦日本文化中心策展總監Simon Wright 表示:「一個圖像能傳達多少訊息?它能超越語言嗎?無論是在手機、汽車儀表板,還是逃生出口,圖像符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對於這些符號的發展與普及影響力不容忽視。」

展覽亮點:從1964東京奧運運動符號設計,到互動成為符號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由日本設計師大黑大悟擔任策展人,「對我而言,一個有效的圖像符號,必須同時兼顧美感與一致性。更精確地說,不只是每一個圖像本身的美感,而是當整套符號並列時,是否呈現出統一且和諧的視覺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將深入探討世界各地圖像溝通的悠久歷史,以及當代圖像符號的設計過程;同時,也讓大家去想像若生活在一個沒有圖像符號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進而思考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帶來的重要性。特別是,展中所展示的圖像符號,皆是以對形狀的精細把握與極簡剪影為特色,而這正是日本「減法設計」的經典美學。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像是1964年東京奧運時,由於當時是戰後的日本再度迎向全世界,日本設計中心深知需要一套能夠優雅跨越語言障礙的視覺溝通工具,因此設計出了第一套完整的運動圖像符號,奠定往後國際體育賽事的標準。2020東京奧運時,更進一步打造首個動態運動圖標,各種創新都展現了日本在圖像符號設計上的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代人使用手機時熱愛的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絵文字」,e 為「圖片」,moji 為「文字」),則要回溯至1999年。當時隸屬NTT DoCoMo公司i-mode行動網際網路平台團隊的設計師栗田穰崇,為了讓用戶能更有效率地透過圖像傳達訊息,從日本漫畫、漢字和街道標誌等處獲取靈感,設計出第一套176個emoji,近年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收藏。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也將展出2019年時,由日本設計中心發起、大黑大悟出任藝術指導的「Experience Japan Pictograms」 計畫。計畫旨是要透過超過600個針對不同文化需求的專屬符號,提升國際訪客在日本的旅遊體驗。本次透過實體展覽,讓大家看見富士山、相撲力士、神社等帶著濃厚日本文化的符號,並提供獨一無二的視角來認識日本的美學與視覺遺產。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場還包括兩個互動展區,其中一個為沉浸式互動區域,參觀者可藉由 3D 圖像模型親身體驗「成為圖像符號」的感覺。另一部分則提供各種圖像符號的「元素組件」於白色光板上,讓大家自由拼湊、創作屬於自己的符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此外,Japan House London也與英國日本協會共同舉辦「My London」設計比賽,邀請中小學生設計象徵他們心中倫敦的圖像符號,優勝作品將於展覽中展出。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
展出日期:2025/7/29-2025/11/9
展出地點:Japan House London The Gallery
免費參觀,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