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微縮住宅生活!川島範久與自然相繫的家宅設計

日本微縮住宅_川島範久_01

家宅是最貼近大眾的建築類型,適宜的經濟規模與尺度,也經常成為建築師們設計生涯早期的實驗場。2021年被《日經建築》雜誌選為「即將改變建築設計50人」之一,日本建築新銳川島範久親身分享他的最新住宅設計「豐田立體極簡住宅」,並解密日本為何超常出現超微縮住宅。

在窄仄的基地、僅高6公尺的建體中,川島範久爭取出三層空間的極致利用。
在窄仄的基地、僅高6公尺的建體中,川島範久爭取出三層空間的極致利用。

打造「與自然相繫、令人愉悅(delightful)的建築」,是川島範久始終貫徹理念。這位日本新銳建築師,由十數年建築家宅的設計經驗開始,逐步展開各色大小尺度的挑戰。他為一對夫妻與兩個孩子打造的新作品「豐田立體極簡住宅」,在今年春季終於竣工。由小見大,觀察他對空間的極致利用,從中能一覽他的實驗精神與信念。這棟微住宅位處日本島中段的愛知縣豐田市,寬3.6公尺、深度13.6公尺,總高度只約為6公尺的3層獨棟建築,窄仄且逼近鄰房的基地實在考驗他的設計巧思。「對我來說,面對『小型建築』就意味著必須考量『建築設計中什麼是不可妥協的部分』。」

今年甫落成的豐田立體極簡住宅,開放式設計直接裸露出木質結構,在這為一家四口打造的精緻空間透出一股暖意。
今年甫落成的豐田立體極簡住宅,開放式設計直接裸露出木質結構,在這為一家四口打造的精緻空間透出一股暖意。

後疫情時代讓家宅親近自然 

「自然」的元素顯然是川島範久不願妥協的堅持。他所設計的家宅中經常引入大量的自然光線和風,並採用來自大地的土石、木料等建材,「若生活中能充分感受到自身與自然、與他者之間的連結關係,對身心健康或創造力的提升都將產生正向的影響,而這也是感覺愉悅的根源。」他深信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和世間萬物息息相關,因此透過環境永續的設計,「希望居住者即便在大城市中,也不忘這份連結,從中獲得時時反身檢視自己與環境共處關係的機會。」住宅的通透性讓自然光的導入保持室內通年明亮,而通風平衡室溫變化,除了提升空間舒適度也達到節能的效果。「COVID-19前我就實踐著這份理念,現在再次確信導入自然光與通風設計的重要性。」

今年甫落成的豐田立體極簡住宅,開放式設計直接裸露出木質結構,在這為一家四口打造的精緻空間透出一股暖意。
今年甫落成的豐田立體極簡住宅,開放式設計直接裸露出木質結構,在這為一家四口打造的精緻空間透出一股暖意。

在機能上,川島範久不因預算及量體限制而犧牲耐震、永續、安全等需求,於是反覆思量材料、施工方法和設備,以最少的材料打造此宅。整體木結構、地基、配管等多採開放式設計,不只讓建築內外統一為溫潤的木質空間,也讓居住者能輕易掌握並加工改修自家宅邸,建築即能隨居住者的需求而變化,可持續性的設計可視為對全球環境變遷下,為城市住宅提出的新方案。

豐田立體極簡住宅一側的半透明牆壁,可以充分透入不斷變化的光線,同時保持與社區的適度距離感。
豐田立體極簡住宅一側的半透明牆壁,可以充分透入不斷變化的光線,同時保持與社區的適度距離感。

日本小宅空間的進化

豐田立體極簡住宅在限制中爭取空間利用的極致,那為什麼日本盛行這種超微住宅?川島範久說明這獨樹一格的發展,不只是因為島國的地窄人稠,而可追溯到他的老師難波和彦與再上一代的池邊陽。日本傳統家屋格局多是單間榻榻米的「均質空間」,全家人無論是吃飯、休憩或睡覺等等都在同一空間度過,池邊陽的「立體最狹窄住宅」完成於1950年代戰後復興時期,進一步挑高中庭格局,同一開放空間開始產生客廳、餐廳、寢室等「機能分化」。自此之後,當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房屋規模開始擴大,更加強調分化,家庭成員保有各自房廳的格局成為主流,取代象徵封建父權、以榻榻米為中心的空間,轉型為以椅子為中心、符合民主想像的核心家庭模式。

豐田立體極簡住宅半透明牆面與金屬網格圍籬設計,可看見川島範久對建築通透性的堅持。
豐田立體極簡住宅半透明牆面與金屬網格圍籬設計,可看見川島範久對建築通透性的堅持。

但隨經濟泡沫化,可支配的預算與空間縮水,核心家庭的理想逐漸崩潰,池邊陽的單間格局設計再度受重視。難波和彦的「箱之家-1」隨即問世,其面向道路立面的大開口讓室內保持通透,箱型的單純格局平衡了預算與空間機能,期待居住者調配住居空間的使用方式,達到「動態的舒適感」。川島範久說明:「兩種小宅設計面對的時代背景和課題各不相同,但本質上如池邊所說的『住宅設計的社會意義』並沒太大變化,他們積極發掘空間與建材可能性的設計,在充斥全球環境危機的當下更應該被重新重視。」這樣的空間哲學融會到川島範久的設計中。「住宅並非單一的私領域空間,裡面存在著各種個人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若追求光與空氣的通透性,勢必要與外部環境保有開放性的交界,但住宅內的隱私也必須兼顧。川島範久運用空間的留白作為緩衝,首先是維繫家族成員間的關係,通透大空間中採取漸進而曖昧的分節隔間,家人即便身處各處仍能感覺到彼此的存在;再來是保持家宅與街區間的連繫,利用露台或平地留空,加上視覺通透的半透明與金屬網格圍籬,形成私空間中的漸層交界,從內可安心一窺街區風景,從外也能隱約感受到宅內的氛圍。

SDGs博士的家在朝北處大量開口與設計高側窗,接收來自北方的穩定日光的同時,去除來自南方的風。
SDGs博士的家在朝北處大量開口與設計高側窗,接收來自北方的穩定日光的同時,去除來自南方的風。
落成於2020年的作品SDGs博士的家,是為一位專注研究環境政策的博士客戶打造的可持續性家宅。
落成於2020年的作品SDGs博士的家,是為一位專注研究環境政策的博士客戶打造的可持續性家宅。

公與私交界,小與大的轉換

「在重視個人價值觀及行為,必須與時俱進的當代社會中,像豐田立體極簡住宅這樣對內(家族)、對外(城市)、對自然(太陽、風)都保持開放性的連結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如他的其他住宅作品「一宮市的鋸齒屋頂」(2017),以在地老紡織廠鋸齒形屋頂天窗為靈感,斜頂朝北、採光面朝南以提供全年充足的陽光;而三代家宅「Diagonal Boxes」(2016)同樣注重隔熱保溫與空間通透性,客廳向南取光的開口設置半戶外的緩衝空間,半透明的牆壁和穿孔屋頂調節與城市的距離感。他總在人造與自然空間之中、在隱私與開放性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Diagonal Boxes內部空間。
Diagonal Boxes內部空間。
Diagonal Boxes由兩個方形量體交錯疊合,最大限度地減少投在鄰家的陰影,與周遭環境形成良好互動。
Diagonal Boxes由兩個方形量體交錯疊合,最大限度地減少投在鄰家的陰影,與周遭環境形成良好互動。

「人的尺寸是相同的,所以即便是建築量體較大的案子,也能將設計小住宅案時的一些巧思運用進去。」由小尺度操作奠基的理念,也被川島範久實踐在更大尺度的建築上。以他近年經手的中型規模商辦「REVZO虎之門」(2020)為例,面向街道一側的寬敞開口,讓自然光線完全穿透17公尺深的租戶工作空間,並讓陽台種滿植物;此外,商辦大樓「GOOD CYCLE BUILDING 001」(2021)則是將已有30年歷史的舊建築翻新,以「循環」的結構設計改善老建構,增加對自然光和風的獲取,並盡可能使用天然材料,以便建築用戶可以容易修改建設與維護,入圍Dezeen Awards2022建築再生項目。

一宮市的鋸齒屋頂造型與採光設計參考在地的老紡織廠。
一宮市的鋸齒屋頂造型與採光設計參考在地的老紡織廠。

日本小住宅設計不斷進化,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居住的基本需求,而川島範久透過設計,當居住者體感自身與周遭環境、與自然、與他人的相繫關係中時,或能找到真正的愜意生活。

一宮市的鋸齒屋頂的屋頂、拱腹、牆壁和地板採大量白色紋理表面,讓採光得以在室內漫射和放大,展現光線隨時間的變化。
一宮市的鋸齒屋頂的屋頂、拱腹、牆壁和地板採大量白色紋理表面,讓採光得以在室內漫射和放大,展現光線隨時間的變化。

川島範久

1982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建築師,川島典久建築設計事務所所長,明治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高級助理教授。201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2016年獲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第7屆可持續住宅獎國土交通大臣獎、住宅環境設計獎2017年大獎、2020JIA環境大獎、Good Design Best 100、第25屆前田工程獎等眾多獎項肯定。

文|高綺韓

攝影|Jumpei Suzuki

圖片提供|Nori Architects

更多精彩建築專題請見 La Vie 2022/11月號《小建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世界博覽會時隔55年重返大阪,由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擔任會場設計總監,以「大屋根」為主軸,描繪此屆世博整體藍圖。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物的話題下,更引人關注他為何選擇木材?又是如何發想出此一兼具象徵意義與功能性的圓環廊道?藤本壯介接受La Vie視訊專訪,從頭談起他操刀本屆世博設計的歷程與想法。

回溯至20204月,藤本壯介收到邀請,詢問是否願意接下5年後大阪世博的會場設計總監一職。他坦言當時並沒有立刻首肯,其中之一的顧慮便是來自正準備迎接開幕的東京奧運。「東京奧運的籌備過程中傳出不少醜聞,不少參與其中的建築師、設計師或音樂家等創作者不得不辭去職責。包含空穴來風的誹謗言論,社群媒體上也有各種批判聲浪,目睹那時的狀況,我覺得參與國家規模的設計案,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他說。

夜晚打燈後的大屋根,呈現與白天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徴)
夜晚打燈後的大屋根,呈現與白天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徴)

此外,他也坦承當時不是很理解世界博覽會的歷史背景、在當代舉辦的意義。他甚至質疑,相較其他經濟高速成長中的國家,日本是否還有能量舉行這類國際級的盛會?假設答案是否定的,又該以什麼方式來呈現此次的世博?

然而,他的想法在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後改觀。在只能倚靠虛擬連結的疫情期間,藤本壯介再次體驗到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性。他說:「人們常說透過網路可以體驗一切,但在這個時代實際接觸外國文化、與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交流,反而變成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這也成為他說服自己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契機,決定親自策劃這場邀請世界各國訪客齊聚一堂的國際盛會。

2025大阪世博共有約160個國家參與。(攝影:蔡耀徴)
2025大阪世博共有約160個國家參與。(攝影:蔡耀徴)

兼具象徵意義和機能性的圓環廊道

「透過世博串聯起全世界」此一出發點,忠實地反映在今日大阪世博會場的整體設計之上。2017年日本向國際展覽局(BIE)爭取世博主辦權時,提出的場地平面圖狀似數個肥皂泡的集合體。為了和川普政權所造成的社會分裂抗衡,以「去中心」、「分散」為主題,刻意不設置地標性建築。但看著此一設計草案,藤本壯介提出質疑:「如果為了尊重多元,反而失去整體性、讓人感到零散,這不是很可惜嗎?也因此我認為需要一個媒介,可以在尊重多樣性的同時創造有機連結,並藉此向世界發聲。」

大屋根上標示有展館方位,方便觀眾釐清位置。(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上標示有展館方位,方便觀眾釐清位置。(攝影:蔡耀徴)

隨之誕生的,便是此屆世博的地標建築——周長2,025公尺、高1222公尺的圓環廊道「大屋根」。大屋根包圍著共84座國家/國際組織展館和8座主題館,彷彿圈出了地球的縮影;步行在展館間時,也會感受到世界各國的人們正共享著圓環所框出的同一片天空。

藤本壯介提到,細看各個國家館的腹地形狀,會發現少有單純的四方體,而是各自呈現些許複雜的多角形。這也呼應了此屆世博的主題「設計一個讓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大屋根內的展館彷彿一個個細胞,讓會場看起來就像一個會呼吸的有機生命體。有趣的是,完工後大屋根周長卻奇蹟似地與今(2025)年的西元年相同。問及這是最一開始就事先規劃好的嗎?他笑說,原先只有預估周長會落在2公里左右,沒想到會這麼巧合地出現這個數字,純屬「美麗的意外」。

從大屋根上眺望的會場景色。(攝影:蔡耀徴)
從大屋根上眺望的會場景色。(攝影:蔡耀徴)
夜晚的水舞秀在此廣場上演,站在大屋跟上可清楚欣賞。(攝影:蔡耀徴)
夜晚的水舞秀在此廣場上演,站在大屋跟上可清楚欣賞。(攝影:蔡耀徴)

屋頂是日本建築最具特色的部分

大屋根扮演此屆世博的門面,除了象徵意義外,具備的功能性也不容忽視。漫步在幅寬約30公尺的大屋根之下,可以躲避日曬雨淋。若迷失方向,也可以由木造梁柱上標誌的數字立刻確認所在位置。大屋根的頂部則更兼具展望台的功能,搭乘電梯、手扶梯便可以由上方俯瞰世博會場以及夢洲的海天一色。藤本壯介說明,最初在思考如何引導人流動向時,腦海中逐漸浮現了大型環狀步道的輪廓。日後才加上「屋頂」,並賦予其串聯世界的意象。

搭乘手扶梯通往大屋根上方,可俯瞰世博會場與夢洲的海天一色。(攝影:蔡耀徴)
搭乘手扶梯通往大屋根上方,可俯瞰世博會場與夢洲的海天一色。(攝影:蔡耀徴)
有著大型環狀步道的大屋根,其下方也成為觀眾躲雨的處所。(攝影:蔡耀徴)
有著大型環狀步道的大屋根,其下方也成為觀眾躲雨的處所。(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設計,也讓人聯想起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在1970大阪世博設計的「慶典廣場的大屋頂」。藤本壯介坦言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出於日本的氣候特性,屋頂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構造。他說:「屋頂是日本建築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創造了景觀和空間。可以說在日本設計建築時,最終還是會回到屋頂這個原點。」藤本壯介也提到,他十分敬重丹下健三,很榮幸可以勝任和當年丹下健三相同的會場設計總監一職。在籌備過程中也好幾次忍不住想:「丹下先生若還在世的話,他會怎麼操刀2025年的世博呢?」

大屋根的環狀步道,編輯實測走完一圈大約40~50分鐘。(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環狀步道,編輯實測走完一圈大約40~50分鐘。(攝影:蔡耀徴)

「除了木造別無選擇」

今年3月,大屋根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物」,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也向世界宣告日本具有打造大型木構建築的高度技術。藤本壯介的建築師事務所在巴黎也設有據點,他提到,包含歐洲、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在10年前便開始關注木材的永續性、大型木構建築的可能性,活用木材吸碳、可再生的特性,透過建築讓木材和自然環境產生良性循環。然而,相較海外的積極動向,日本坐擁超過千年的木造建築歷史、豐富的山林資源,卻鮮少有相關的討論聲量。他說:「在木造這個領域上,有時甚至會被海外的人說日本有些落後。」也因此,藤本壯介在初始階段便提案要以木材作為大屋根的主要建材,「除了木造別無選擇。」

大屋根的木造結構有諸多細節值得觀賞。(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木造結構有諸多細節值得觀賞。(攝影:蔡耀徴)

然而日本國內仍少有大型木構建築的實例,包含在短時間內從國內外調度大型木材、將原木製作為集成材的加工技術,前所未見的大規模工程,在在考驗了日本工匠與工程承包商的手腕。此外,大屋根的結構採用和清水寺相同的「貫工法」,以榫接方式固定梁柱。最初因為建築體內外部的高低差,在耐震問題上碰到難關,所幸在木材接合處加裝金屬螺絲、鐵板調整之下,才終於以當代工法通過了耐震規範。受訪當下甫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返回日本的藤本壯介說,當地許多人對他說:「你居然完成了這個瘋狂壯舉。」

大屋根的通透結構,是攝影畫面中優美的前景點綴。(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通透結構,是攝影畫面中優美的前景點綴。(攝影:蔡耀徴)

值得一提的是,大屋根所使用的建材一部分來自於福島縣浪江市的木材加工廠「WOODCORE」。之所以和WOODCORE合作,除了具有災後復興的象徵意義之外,藤本壯介更肯定其技術能力。他解釋,大屋根所使用的集成材體積非常龐大,在日本國內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工廠屈指可數,而WOODCORE正是其一。「不僅止於象徵意義,更希望能透過大屋根向世界展現福島所擁有的精湛技術,促成實質的復興。」他說。

大屋根以開放式的廊道區隔出會場內外,但置身其中卻又能感受到建築所帶來的莊嚴氛圍。(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以開放式的廊道區隔出會場內外,但置身其中卻又能感受到建築所帶來的莊嚴氛圍。(攝影:蔡耀徴)

透過建築推動人們反思生活型態

而問及日本大型木構建築的可能性,藤本壯介抱持著樂觀態度。他解釋,雖然大型木構建築在日本尚未普及,但這並不代表木構不受歡迎,畢竟在日本每年皆有無數的木造個人住宅誕生。若能克服包含集成材的加工技術問題、建材相關的法律規範,再積極地活用豐富的森林資源,日本的大型木構建築十分具有潛力。藤本壯介目前進行的案件中,位於岐阜縣飛驒市的複合式設施「soranotani」也可視為大型木構建築之一。他提到「soranotani」是長寬各約100公尺、2層樓高的建築,在現今日本的建築法規中要整棟採用木造仍有困難,不得已之下只好將建築體分割,再透過外觀與配置營造出整體性。

行走在大屋根其中,可感受到建築的偌大。(攝影:蔡耀徴)
行走在大屋根其中,可感受到建築的偌大。(攝影:蔡耀徴)

對國際發聲的同時,藤本壯介也試圖在日本國內,對大型木構建築的可能性和永續性提出討論空間。世博閉幕後大屋根的存留與否,日本國內正反意見不一。但從建築工法到展期間的維護方式等過程,藤本壯介期盼大屋根的這個先例,能拋磚引玉成為後世的參考。他也指出,為了短短半年的世博展期而進行龐大的建設,最終卻幾乎都會被拆除,著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站在設計總監的立場,他認為世博未來若能更長期地進行總體規劃,在一開始討論哪些展館可以留下,或許能更永續地利用建築也說不定。

藤本壯介的建築經常模糊室內與戶外、人工與自然的界線,讓多樣元素並存其中,此一特色也呈現在大屋根之上。(攝影:蔡耀徴)
藤本壯介的建築經常模糊室內與戶外、人工與自然的界線,讓多樣元素並存其中,此一特色也呈現在大屋根之上。(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以簡單卻強而有力的造型,包容了世界各國的多樣文化。(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以簡單卻強而有力的造型,包容了世界各國的多樣文化。(攝影:蔡耀徴)

藤本壯介也說,面對永續議題,建築師的使命之一便是如何透過建築,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除了大屋根,他也以自身在南法蒙貝利耶(Montpellier)的作品「白樹(L'Arbre Blanc)」為例,設計出一座陽台如同開枝散葉向外凸出的集合住宅,讓人們的生活動線不止步於室內,更能延伸至戶外,進而發展出更為節能的生活模式。「自然與都市環境的融合」、「森林」等關鍵字,對出生於北海道的藤本壯介而言,是作品不可或缺的核心。他以大屋根向世人展示了未來建築的可能性,更令人好奇今後他會再如何以建築,帶領我們觀看都市風景。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攝影:蔡耀徴)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攝影:蔡耀徴)

藤本壯介
1971年出生於北海道。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後,於2000年成立了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2014年獲得法國蒙貝利耶國際設計競賽最佳獎,並打造了「白樹(L'Arbre Blanc)」,隨後陸續在歐洲各國的國際設計競賽中獲得最優秀獎。在日本,他擔任了2025年大阪世博的會場設計總監。近年主要建築作品包括匈牙利音樂之家(2021)、石卷市綜合文化設施(2021)、白井屋旅館(2020)等。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蔡耀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藤本壯介大型個展東京森美術館登場!從設計圖、建築模型、大型裝置作品,回顧其25年的創作軌跡

藤本壯介大型個展東京森美術館登場!從設計圖、建築模型、大型裝置作品,回顧其25年的創作軌跡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將於7月2日至11月9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首次大型個展,「藤本壮介の建築:原初・未来・森」將全面介紹他從初期到目前於世界各地進行中的各項計畫,透過設計圖、模型、竣工照片、裝置作品,呈現其跨越25年的創作軌跡。

要說目前最受矚目的建築家,操刀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的藤本壯介,絕對是其中之一。藤本壯介成長於自然資源豐富的北海道,幼時所見的雜木林構成了記憶深刻的風景,而他也在如東京般的大城市、錯綜複雜的小巷與並存的雜亂景象裡,看見「凌亂之中蘊藏著溫和秩序」的森林特質。無論是由細小枝葉組成的森林,還是城市巷弄裡的盆栽、自行車、招牌等日常物件,對藤本壯介而言,它們都是貼近「人的尺度(human scale)」的存在;森林與都市都具有層層交疊的複雜結構,是生命誕生與循環之地。

(Photo: David Vintiner)
藤本壯介(Photo: David Vintiner)

以「森林」為創作核心

而森林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存在,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自然狀態。「森林」這個概念也一直是藤本壯介的創作核心,從生涯初期便一直透過不同形式實踐於作品之中,他也相信,這個「森林」的概念能成為未來建築與社會的藍圖。也因此,此次展覽便以「原初・未来・森」為副標題。

從嶄露頭角到陸續完成矚目作品

回顧藤本壯介生涯,他在建築界嶄露頭角,是從2000年參與「青森縣立美術館設計競圖方案」獲得高度評價開始。此後,他陸續完成許多引人注目的作品,像是以「書籍之森」為靈感、書架環繞排布的「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館‧圖書館」;運用白色鋼管構成立體格子的「2013 蛇形藝廊展亭(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陽台如樹木般向外延展的「白樹(白い樹)」集合住宅;融入公園綠意、模糊建築與自然界線的「匈牙利音樂之家(ハンガリー音楽の家)」,以及2025大阪世博中的代表性建築「大屋根」。

《武蔵野美術大学美術館・図書館》2010年(Photo:DAICI ANO)
《武蔵野美術大学美術館・図書館》2010年(Photo:DAICI ANO)
《ラルブル・ブラン(白い樹)》2019年(Photo: Iwan Baan)
《ラルブル・ブラン(白い樹)》2019年(Photo: Iwan Baan)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Photo: Iwan Baan)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13(Photo: Iwan Baan)
匈牙利音樂之家 2021年(Photo: Iwan Baan)
匈牙利音樂之家 2021年(Photo: Iwan Baan)

勾勒建築全貌的「模型の森」大型裝置

而在本次的大型個展中,將展出一座名為「模型の森」的大型裝置作品,其運用藤本壯介從早期到現在建築項目中的模型、素材、作為構思想法的物件所構成,並依照年代順序排列,形成如「森林」般的樣貌,同時也將呈現各建築之間如何連結、發展,勾勒出藤本壯介建築的全貌。另外,展覽也將展出與建築史學者倉方俊輔合作的創作軌跡年表,其除涵蓋藤本壯介作品,也將他的語錄與建築觀點,置於各時期的建築和社會事件中,讓觀眾能從歷史脈絡中更理解藤本壯介的建築發展。

《模型の森》(展示風景預想圖)©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模型の森》(展示風景預想圖)©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將作品擬人化呈現

有趣的是,此次也透過將「石卷市複合文化施設」(2021年,宮城)、匈牙利音樂之家等藤本壯介作品「擬人化」的方式,藉由建築之間的「對話」,使作品背後的特色、設計理念得以自然呈現。

匈牙利音樂之家 2021年(Photo: Iwan Baan)
匈牙利音樂之家 2021年(Photo: Iwan Baan)

重現5分之1比例「大屋根」

值得一提的是,2025大阪世博會場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的——「大屋根RING」(環形大屋頂),將以5分之1比例的模型(約5公尺高)在展覽中亮相。人們除能實際體驗「RING(環)」所構成的內外部及其之間的空間關係,也能概覽整體構造,進而具體感受「世界が多様でありながら同時に1つになる(世界雖多樣,卻同時融為一體)」的設計理念。另外,本展也將呈現大屋根從構想到完成的各階段資料,帶領觀者回顧其發展脈絡與討論過程。

「2025年大阪・関西万博」大屋根リング模型(展示風景預想圖)©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2025年大阪・関西万博」大屋根リング模型(展示風景預想圖)©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2025年大阪・関西万博」大屋根リング模型(展示風景預想圖)©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2025年大阪・関西万博」大屋根リング模型(展示風景預想圖)©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大屋根在今年3月正式獲得「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之金氏世界紀錄,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在今(2025)年3月正式獲得「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之金氏世界紀錄,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藤本壮介の建築:原初・未来・森
展期:2025.7.2(水)~ 11.9(日)
地點:森美術館(六本木ヒルズ森タワー53階)
門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森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