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島嶼邊際的藝術能量!從在地到國際,跟著三位策展藝術家揭開臺東的多元藝文風貌

探索島嶼邊際的藝術能量!從在地到國際,跟著三位策展藝術家揭開臺東的多元藝文風貌

藝術與時代相互並行,透過自然界的萬物指引,我們反思生活中一切轉變,並透過藝術的釋放舒展內心、重新認識外在世界。身處資訊流通迅速、變化極度多的時代,遠離都市解放煩憂、走入自然尋找自我,成為眾人嚮往的生活方式,而依山傍海的臺東正是這樣一處令人憧憬的所在,近年臺東這片土地的藝術能量,也正火花四射地綻放! 

隨著早前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動、充滿臺東意象及新識別形象設計的「台東藝文平台」嶄新誕生,眾多在臺東登場的精采藝術季、展演活動等也飽覽無遺,這回就從在地觀點、駐地體驗到國際視野,邀請南迴藝術季策展人陳宣誠、策劃  2022  臺東藝穗節山海搖擺》演出的「身知島製作」總監董桂汝,以及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李韻儀三位藝術家帶路,帶大家看見臺東豐富且極具生命力的滿飽藝文能量。 

_AS_4706
山海環繞的臺東,處處充滿蓬勃的藝文能量與生活激發的創造力。(照片提供 / 身知島製作)

以在地視角深掘豐富自然地景,南迴藝術季開展「藝術萌生地」 

 一年一度的南迴藝術季,循著臺東南迴公路沿途探訪,透過藝術創作深掘自然環境、生命與物質共存的意義,展現臺東文化底蘊與自然景觀的豐富性,藉由作品讓以藝術家、居民與訪客能感性地接觸並產生深度對話。本屆南迴藝術季由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策展,他認為藝術是一種心中的美,並非存於外在的他者,「透過創作把人帶入環境,藉由美的感受、記憶的延伸,是重新打開世界的方式。」陳宣誠分享道,南迴藝術季既是一場傳遞美的饗宴,而他也邀請出身在地的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系主任林昶戎、臺東女中美術班老師康毓庭共組策展團隊,希望加入他們對故鄉環境與人文的熟稔,喚醒大家關注在地環境議題,「臺東地形狹長、山海間的距離緊湊,近幾年因為公共建設與藝術的介入,甚至是經濟作物的差異,都讓地貌逐漸被改變。」今年的南迴藝術季便以「藝術萌生地」為策展主題,經過兩個月的田調、選址與創作,探索自然作用中的生命力與生長現象,從中尋求人類與環境共存的狀態。 

天空織鏡、微光懸亭-陳宣誠_800x800
2022 南迴藝術季策展人、藝術家陳宣誠。(照片提供 / 南迴藝術季、陳宣誠)

 

像是本屆由 8 組藝術、8 件作品帶大家遊南迴公路,他以臺東森林公園的作品為例:「這裡位於出海口旁造就的河谷地形,經過長年沖刷留下的堅硬地貌,因而缺乏中間層次的生態系統。」作品〈層山〉由「共感地景創作」與呂佩倫共同打造,從環境的聆聽與構築出發,連結人的軌跡與植物間的流動,透過彎曲成種植槽體的耐候鋼板,打造立體化的生態島,「透過在森林公園中塑造一處會隨時間改變的層疊地景,引發微型的生態觀察,使我們反思:什麼植物適合生存於這樣的地形?」陳宣誠認為,臺東擁有無可取代的豐沛生命力,環境本身將引導藝術家去閱讀、體驗,觸發無限的創作潛能。而由他與臺東女中美術班呈獻的《天空織鏡》,則透過作品將人放進地景中,汲取環境色彩的編織網與鏡面組裝,堆疊出隨著時間與觀看角度的差異變化,「宛如上帝放了一個杯墊在臺東的山坡地上,可以看到山間的嵐、多變的海與原始地貌的保留,在接近的過程中,反省、想像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1層山_共感地景創作 X 呂佩倫
南迴藝術季沿著臺東南迴公路,以藝術創作深掘自然環境、生命與物質共存的意義;位於臺東森林公園的〈層山〉從環境聆聽與構築出發在森林公園中塑造一處隨時間改變的層疊地景。(照片提供 / 南迴藝術季)

天空織鏡_國立臺東女中 X 陳宣誠-10
《天空織鏡》透過環境色的編織網與鏡面的組裝,堆疊出隨著時間與觀看角度的差異變化,藉著作品把人放進地景中。(照片提供 / 南迴藝術季)

在陳宣誠心中,藝術季的誕生的價值,不只是創作展示,最重要的是能從深入探訪的過程,賦予生態永續、土地關懷的理解,延伸展後地貌的影響力,「我希望能夠把人邀請到作品中,抑或讓作品融入自然。」身兼建築師、藝術家、策展人的他,也為自己的創作、藝術季本身灌注不同的思考:「當作品的尺度能邁向更大空間、大規模,更有機會真正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大自然裡小到ㄧ粒沙子、大到壯麗的岩壁,都擁有結構性的問題,建築師的專業身分,讓陳宣誠能在發展作品的同時,演繹自然環境整合的工作,比方邀請陶藝家從陶土創作拓展至地層環境研究,藉由藝術與土地的交融,深化實質的地方發展與建議,「從前期的田野調查、藝術家的特質、到作品與環境的選址,都能以建築學的視角提出討論,我們希望能夠開發出適合的工具與方法,去理解、記錄、創造,完整在地藝術的創作。」他認真地說。 

設置前
陳宣誠期許透過在臺東舉辦的南迴藝術季,以田野調查、貼合環境的理解,最終以藝術建構每個人對「在地」的不同詮釋。圖為陳宣誠另一個作品〈微光懸亭〉的場勘田調及後續施工過程。(照片提供 / 南迴藝術季)

「每個人看在地的層次視野都不同,有文化在地、物質在地、環境在地。」如今可見的,過去或許難以凝視,在地議題對陳宣誠而言,是一種「對不可見的找尋」,而南迴藝術季正能透過省思臺東環境的演變,思考什麼創作適合放在這片土地,因而能完備作品背後的意涵,「而『在地』不是誰說了算,這個問題必須透過不同面向及方法的探究,在每次推進、歸納與探索的過程,嘗試共同構築、接近『在地』視角。」 

微光懸亭_陳宣誠2

拼拼1124002
等候的亭、樹間的影、發光的石、漂浮的山,〈微光懸亭〉將候車亭改造為等待光線變化的場所,也是聚落中一座漂浮的山;而南迴藝術季正希望藝術以各種樣態走進大眾的生活。(照片提供 / 南迴藝術季)

跟著臺東藝穗節,於巷弄、山海間遇見臺東的藝術日常 

「生活在大山大海環境的節奏中,對我而言是一種生命中的滋養與療癒。」移居臺東第 6 年,跨領域表演創作團體「身知島製作」總監董桂汝侃侃談起,在這裡伴著孩子成長的過程,彷彿回到兒時在臺南鄉下長大的記憶,內在貼近自然的部分也被悄悄喚醒,過去將許多時間投入於專業的成長,生活變成只是「努力工作與奮鬥」,不知不覺消耗著生命的能量,「搬來臺東的時光令我非常珍惜、享受,活在大自然中,很多事物是難以言喻的,站在樹下望著整片遼闊的湛藍天空、凝視山的佇足、海浪的起伏,這裡的每棵樹都活得比我們久,萬物都流露著它的風采。」從生活出發,董桂汝認為臺東的一切能令藝術家們更接近內在的信任與未知,創作走向更加詩意、抽象的釋放,「當下每一刻都有著不同色彩和生命的變化,我更常去思考一種氛圍,讓每個人都能碰觸和萬物連結的感動。」 

拼拼1124003
臺東藝穗節參與團隊「身知島製作」總監董桂汝。(攝影 / 宋修亞)

 一如臺東藝穗節網站上那句發人深省的提問:「上一次覺得『生活』很美好,是什麼時候?」起於 2020 年的臺東藝穗節,深信自然一直都是最好的演出舞台、天地就是最好的劇場,去過深山樹林、也漫遊無邊海岸,不限制任何演出形式及場地,開啟無限場域演出可能,讓整個臺東都是藝術舞台。董桂汝和團隊在 2020 年首次舉行的臺東藝穗節推出《海洋之聲_島嶼的氣息》表演,以山海為景、以人文為本,藉不同載體與形式對話,向外人道出深刻的在地故事,「那一年的演出,像是自然給了我們的一個提問。」萬物有生有死,曾興盛茁壯的,也將漸漸消失以再度滋長,人也只是大自然生命循環的一部分,「在我們的生命階段,什麼是回歸自然?不只是回歸這片土地,更是歸於內在的本然。」 

DSC00728

_DSC8393
移居臺東都蘭的董桂汝,認為臺東的人文與地景建構的生活,深深啟發著藝術家的創作能量,透過與自然的深刻連結,也將促使人們對許多議題重新思考。(上圖-攝影 / 宋修亞,下圖照片提供 / 身知島製作)

 

以都蘭為居住與表演推廣地的她,深深體會這裡擁有多元豐富的人文結構、和大自然緊密地環繞共生,「來到都蘭,我更加相信舞蹈離人不遠,音樂、舞蹈、人文、歷史,整個劇場加乘在一起,有了感受就有機會觸動,成就作品本身的價值。」今年於臺東藝穗節策劃的《山海搖擺》節目,分為兩個主軸:「生活的歌」採環境劇場形式,在都蘭社區的宅院、教會、集會地等,將部落的人文生活融入表演,「那是更在地的,實實在在每天從日常裡發展出的創作!」;「與自然歡慶」則以東海岸衫原海域為表演背景,感受表演藝術與自然地景的連結,董桂汝說:「這些串連起來都是生命的介面,生活是不可言喻的,我們每天都在閱讀自己的生命劇本,透過一次次的提問,收集自己內在的感受、想法和意念。」

 

拼拼1124005
臺東藝穗節讓表演場域超越劇場,走入巷弄、漫遊山海,甚至也以「工作坊」與「駐村創作」方式推動藝術下鄉與表演藝術啟發教育。(照片提供 / 身知島製作)

 

跳舞不純粹為了藝術,更是為了找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親密關係,「當背後集結了這麼多人文歷史、生活節奏,展演早就超越了觀看本身,而是背後訴說的意涵。」從臺南到臺東,也藉著藝穗節推動藝術下鄉、舉辦駐村創作與工作坊,讓藝術走入生活,董桂汝不斷思考著,除了舞蹈和演出,期待透過創作去探索和傳達什麼?「創作不僅只有身體、舞蹈,更是背後所有故事的總和。」作品本身的展演或許僅有一、兩次,董桂汝說真正重要的是,觀者將能以不同的視角,帶著觀看後的記憶回到自己的生命,再重新品嚐這個地方,產生另一種對話,「藝術創作的意義就在此時此刻,化為學習生命的一條路。」回到生命和生活的選擇,我們要如何活著?董桂汝帶著真誠的笑語反詰:「有時我會一整個早上都坐看看風的流動、枝葉擺盪。臺東的創作是從土地上長出來的藝術,回到表演本身、存在本身,在這裡演出的那一刻,天地就是觀者,表演者將不再在乎『有沒有被觀眾看見』,而是成為海浪和天地的一部分。」 

DSC00789-編輯
董桂汝說,臺東的魔力是讓演出回到表演本身、存在本身,天地就是最好的觀者。(攝影 / 宋修亞)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匯集多元族群相會,交融豐沛國際藝術能量 

走過 20 餘年的歲月,致力於東海岸視覺藝術創作發展的記錄、觀察,累積這塊土地上獨特而流動不息的藝文能量,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李韻儀笑著說道:「在臺東,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距離都剛剛好,多元族群共生、加上國外移民交融,造就這裡成為一個包容性非常強大的地方。」許多人從小生長於人口稠密的都市,卻失去了自然互動的信任與緊密感,「當一個人想尋找內在最純粹的關係時,臺東的生活氛圍提供了一個適合對話的場域。」 

李韻儀個人照1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李韻儀。(照片提供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李韻儀)

由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從 2015 年開辦以來已邁入第 8 屆,於東部海岸風景區內創作與東海岸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或空間美學結合的作品,展現東海岸特有的大地美學,累積多位藝術家、自然與土地豐富的交流互動,不論在當地或國際上的關注都逐年增加,從原住民文化、跨國藝術交融出豐沛的藝術、音樂創作,李韻儀認為:「臺東擁有大山大海遼闊的自然空間,提供許多藝術家更大的揮灑空間。」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並非由官方單方面催生,更是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緩慢醞釀出來的,藝術節的誕生又衍生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常常在談地方創生,我認為這就是創生的可能性,不只是來旅行、創作、觀看就離開,而是真正留下來生活。」 

聊起歷經長期的觀察,對國際藝術家而言,臺東有什麼樣的藝術和文化魅力?李韻儀表示:「各種族群交集共生在一起,卻能保有各自的文化、風格與思維,每個人都很不一樣,又能和諧的互動,這樣迷人的人文風情,在東海岸是非常明顯的。」這是除了自然地景上,最吸引國外藝術家的特質,她舉例今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藝術家菅野麻依子的創作,東海岸大地藝術季本屆首度成功拓點到綠島,而這位第三次參展的藝術家,利用在綠島礁岸撿拾的漂流木,更在當地居民的協力下完成作品〈聯〉,如靜靜躺在草皮上的巨大串珠,她形容曾經在海上漂流的高山木頭,因自然力量而被不斷雕琢,讓人想起早年乘著黑潮從台灣到日本的人們,象徵「被黑潮串起的太平洋島鏈,獻給地球母親的項鍊」;馬來西亞藝術家張國耀則藉由〈山海匿境〉為在地的環境打造由隧道交匯所形成的隱匿空間,都展現了國際藝術家對臺東的觀點,令人感動。 

2022眾島之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菅野麻依子作品_聯_綠島
連年參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日本藝術家菅野麻依子,在綠島居民的協助下,完成〈聯〉這串奉獻給地球的項鍊。(照片提供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張國耀-匿境山海
馬來西亞藝術家張國耀的〈山海匿境〉,運用自然素材創作,讓觀覽者走進作品內或自由席地而坐、或乘涼歇息,希望透過與作品的互動,進一步思考人與環境的互存價值。(照片提供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與國際視角相互呼應的,也有在地藝術家的共鳴,像是出身臺東都蘭部落的纖維藝術家哈拿  ·  葛琉,作品〈我在月光海,我很勇敢〉以鋼筋作為結構及塑形,竹子作為包覆,圓型線條流線完全融入大山大海,白水泥基座更在磁磚馬賽克拼貼增加活潑色彩也易保留,感受駐留大地母親懷抱之感。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代表性的「月光 • 海音樂會」,由月升日落、浪起潮退等自然現象的動態展演亦是會令人難忘的體驗記憶,李韻儀便分享:「我 20 歲時第一次在東部看到從海平面升起的月亮,那是影響我一生的神聖一刻,直到現在遇到困境,還是會想起那令人屏息、平靜的畫面。」 

拼拼ㄅ1124006
左圖:臺東都蘭部落的纖維藝術家哈拿 · 葛琉的作品〈我在月光海,我很勇敢〉(攝影 / 宋修亞)。右圖: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月光 • 海音樂會」(照片提供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許多人心中的「藝術」在許多人心中仍是難以親近的存在,李韻儀認為:「人文視覺藝術、地景創作,本身就具備與人溝通的本質。」大海、青山、長河,自然遼闊的美已經令人讚嘆,為什麼我們要放一個人為的作品呢?「地景創作很重要的出發點,並不是完成一個作品本身,而是傳遞人如何重新走入自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當凝視風景時,眼前只是景物本身,「但透過藝術家的視野,或許能對人產生意義,甚至和生命結合在一起,連結身體與精神性的感知,以不同的面向感受自然、和周邊的環境產生關係,進而有機會擁抱新的感動、啟發。」 李韻儀感性地說,每一位藝術家的個性都不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並非想要創造深奧、難以觸碰的事物,而是融合生活和感官,將「人」放到最小,依存大地和背景創作,彰顯大自然賦予更深刻的意義。 

吳韋廷-希望、詩與旅人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今年也有新銳藝術家吳韋廷以數位科技結合精密運算,打造出〈希望、詩、旅人〉作品,也象徵新一代創作者們的創作趨勢與嶄新應用。(照片提供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有位原名 Nogdup(巫度)、曾居於尼泊爾藏區的藏族藝術家,幼年時經由臺灣蒙藏委員會特別計畫來臺求學並更名為歐舟,爾後留在臺灣生活,他提出:「風景不只是用眼睛觀看,而是能以每一個毛細孔去感受,宛如沉浸溫泉中,感受身心靈被洗滌、毛細孔被打開,彷彿重獲新生,臺東的自然就擁有這樣的力量。」過去這裡是遠離主流社會的後山,一如李韻儀說的,如今整個環境更容許每個人、容許年輕世代投入喜歡的領域,此處如今成為不少人安身立命的歸屬。 

臺東,佇立面對遼闊世界的最前緣,而隨著近期全新登場的「台東藝文平台」新網站與識別設計,將能帶大家看見臺東更豐富多元的可能性,透過藝文活動反芻當下,也讓各種團體、個人能夠互相學習、對照,思考共創更好的未來,使藝術能量持續發生碰撞,將不同領域的人串連、留下,讓每一刻相遇產生難能可貴的意義。

※「台東藝文平台」即將正式上線!更多資訊請鎖定「臺東縣政府文化處」FACEBOOK 粉絲專頁

※ More Info:
 南迴藝術季:FACEBOOK 粉絲專頁
 臺東藝穗節:官方網站FACEBOOK 粉絲專頁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方網站FACEBOOK 粉絲專頁
 
 

採訪 & 撰稿 / Elvi Tang

共筆 & 編輯 / Irene Lin(WONDER)

攝影 / 宋修亞

攝影助理 / 傅少頴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入選英國旅遊雜誌《Time Out》全球最酷40個街區的台北市中山區,終於迎來「心中山線形公園」南段、一號出口所在地帶落成揭幕,無疑使得原已人潮不斷的南京西路周邊巷弄更引市民與旅客聚集。不妨趁此煥然一新之際,跟隨誠品生活南西推出的《台灣老屋。新浪潮》風格老屋地圖來趟城市小旅行,探索區內今昔共演的百年風華。

以「跨文化生活聚場」為定位的誠品生活南西近日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邀來英國插畫家Tom Parker繪製、深耕老屋研究10年的老屋顏工作室攝影,共同推薦北市西區多處被賦予新生命的老宅。

精選內容好比日本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亦造訪過的「AKA Café」,藉咖啡香氣還原街區獨有格調之餘,其綠蔭庭院更曾獲頒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又如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的非典型茶飲空間「Wangtea Lab」,以融合花果蜜香氣的Draft系列促成香檳般的優雅口感和品飲體驗。另當然也包括前身為今日戲院的誠品生活南西5F書店和夾層,除保留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外,原來挑高的觀影空間現被改造為閱讀書區、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一切巧妙交織新舊氛圍⋯⋯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完整地圖和遊逛路線盡收《台灣老屋。新浪潮》,且除提供線上閱覽外,紙本刊物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捷運台北車站、台北101/世貿站、西門站機場捷運A1遊客中心限量贈閱。以下展開介紹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詳細路線,本週末就能約上三五好友四處走走看看。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點此隨即線上閱覽。

▶ 行程#01:大稻埕,迪化街「風格洋樓」散策

順著時光軌跡窺探百年建築——迪化街散策路線首推2016年被登錄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建築的古蹟碾米廠「大稻埕葉晋發商號」,一幢紅磚砌成的洋式立面街屋,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如今更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漫步後的小憩之地則可來到曾被《紐約時報》旅遊專欄〈36 Hours〉報導的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在洗浴空間重現台式磨石子浴缸的同時,北歐老件家具愈發彰顯中西合璧的巧思;房內皆配置一台彷彿來自1960年代的Philips 200老黑膠唱盤,裝上外殼即可如隨身聽般攜至戶外,其餘多樣勾起復古情懷的藏品亦值得細細玩味。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悉心傳承文化的「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由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裹上布幔,呼應著過往洗衣店將焙籠間借作烘衣使用的空間脈絡。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最後,藏於紅磚洋房內的「AKA Café」,運用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勾勒日治時期富貴人家生活樣貌,滿屋幽靜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行程#02:中山,赤峰街「文創空間」尋訪

走進赤峰街巷弄間的文創藝術空間「志文裝訂行・赤空間」,能一併欣賞近百年歷史的精美洋樓花瓶柱、歷經50年晴雨的樸實台式老宅鐵窗花,裡頭乘載數萬文字的鉛字牆面,更足足見證了台灣書籍與印刷品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外部同時能夠欣賞到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外部同時能夠欣賞到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作為老屋一員,續寫城市記憶

至於座落幹道、同樣延續城市記憶的誠品生活南西,不僅外觀上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4樓樓面特別注入磨石子、木窗格與百葉窗等老屋元素;裝修上化為館內餐廳Waku Waku Burger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亦可見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懷舊感和現代感未來仍並存且相成。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此次邀集55組以上國內外藝術團隊,於四鄉五島展出超過50件作品,邀請大家來場跳島藝術之旅!

2022年開展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軸,帶領人們揭開這座島嶼長年醞釀的芬芳;第2屆主題「生紅過夏」則象徵藝術島持續蓄積與蛻變,逐步孕育成一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這項以5屆10年為願景的長期計劃,如今邁入第3屆,歡迎大家今秋登島,親身感受馬祖的魅力。

→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拍楸」(pha-jiu)為本屆主題

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用藝術的力量訴說馬祖故事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另外,本屆的形象影片,也特別與創作者「國美」合作,從閩東語「逐逐日」(意指每一天)出發,以「5cm小人物」視角,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定格動畫與費納奇技法,採集四鄉五島不同身份的島民日常生活,有大廚、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燈塔守、風燈師傅、釀酒師傅及老漁夫,共同編織出每一日的島嶼風景。

展期歷屆最長、超過50件作品

此次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以下帶你搶先看有哪些精彩作品。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多元藝術創作,走入島嶼日常

藝術家甘銘源在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曾於前兩屆創作《漁火》、《漁光》的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與黃貞燕郭美君共同策劃民俗文物館主題特展「十人十海」,並在橋仔五間排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朱威龍,則於山隴澳口以風動裝置《漁夢》,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3屆藝術島也有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襄盛舉。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的策展人,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創作,並邀集4位藝術家透過攝影與錄像作品,呈現出北竿島既寫實又神祕的雙重樣貌。南竿珠螺海灣長堤,則迎來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將過往的前線風景轉化為當代島嶼的自我定位。科技藝術家黃心健以「馬祖女婿」的身分,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新竹生活美學館今年也特別邀請過往曾參與藝術游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重返馬祖探索東莒西莒的島嶼記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發電廠、軍事據點、報社、前線電影院,都是藝術展演場

擁有獨特閩東與戰地文化的馬祖,此次也將軍事據點、報社、老宅、前線電影院等場域化為藝術展演場。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將帶領人們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追尋昔日的榮光與記憶。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將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一段移動的島嶼之旅。建築師林聖峰在后沃聚落打造地景作品《海量》,重釀家屋記憶,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進馬祖日報故事館,可見吳柏葳打造的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與島民一同重返軍旅時期的全家福時光;也可造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由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的「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的訊息,也寫下自己的思念,寄給過去或未來的親朋好友。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到南竿的舊體育場——這座曾承載無數島民記憶的場域,在拆除改建前最後一次開放,迎來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代表作《哥吉拉計畫2025》。昔日的前線電影院、位於西莒的中正堂,則可以觀看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乘夜船前往東引,在1935年起造的祥記商店內,欣賞走路草農/藝團《常備記憶》,窺見國家與個體之間、台灣家庭所共有的影像記憶。還有經建築師改造完工後,首次打開的26、53與77據點,將展現軍事據點轉譯與再生的能量,讓藝術成為連結歷史、空間與未來想像的重要媒介。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首次啟動國際徵件,邀請國際藝術家登島共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首次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來自六大洲各國藝術家踴躍參與,共收到213件投稿作品。其中,加拿大的台裔創作者李佩珊,將於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透過裝置呈現權力對弈下,「棋子」們獨特的美麗與哀愁。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與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為媒材,頌揚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緊密不可分割,也說明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營區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徵件作品外,也有多位國際藝術家受邀參與本屆創作。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於北竿島設置《夢之亭》,透過潛意識的夢境,映照出馬祖島嶼的自然與歷史,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與海洋同夢共眠的空間經驗。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共創計劃,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舉辦工作坊,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透過藝術連結台日之間的跨海情誼。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也於西莒展出代表作《Big Other》,引領觀者重新觀看與反思島嶼邊界與他者的關係。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各式聯名設計,一起感受四鄉五島魅力

此外,今年藝術島也與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品牌合作,包含全家便利商店、臺虎精釀、iPASS一卡通、去趣、yoxi、iRent,以及馬祖人引以為傲的馬祖高粱,期盼藉此讓更多人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產生興趣,進而吸引人們親身前往,感受島嶼藝術的魅力。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台灣設計師WHOSMiNG,以第三屆主題「拍楸」,及由藝術家伊祐.噶照創作的第二屆續留作品「海就是我的陸」為主題,繪製一卡通圖片,透過透明卡片的設計,讓插畫與實景結合,期待大家帶著「馬祖國際藝術島」一起去世界旅行。(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X台灣插畫家WHOSMiNG、藝術家伊祐.噶照首次共同合作。(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9/5-11/16
藝術島各項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