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月津港燈節「城裡的月光」主展區開箱!22件聲光藝術演繹蝕月、藍月、新月意象

2023月津港燈節「城裡的月光」開箱!主展區22件聲光藝術作品演繹蝕月、藍月、新月意象

2023月津港燈節以「城裡的月光」為主題,1月14日至2月12日登場!Groupe LAPS、有用主張、禹禹藝術工作室、大聲光電⋯⋯等國內外超過50組藝術家,將透過4大展區共75件聲光作品,點亮月津港水域和周邊水岸空間,將聲光藝術融入城鎮巷弄,讓整座鹽水小鎮變成一座美術館;其中,主展區「藝術燈區」又以3種不同月相:「蝕月」、「藍月」及「新月」為子題,以聲光藝術表達古今中外關於月亮的故事與想像。

DSC05471
有用主張《月意》

「城裡的月光」演繹關於月的各種想像

從朔月、新月、弦月到飽滿的望月,月相變化萬千,也衍伸出各式不同的故事與想像,也許是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的民俗禁忌、神話中因吞下仙藥而奔月的嫦娥,或是大眾文化裡在滿月下變身的狼人、象徵愛與正義的月光仙子。

DSC05835
雙建號《月之召喚》

而對策展團隊「都市藝術工作室」來說,近幾年疫情籠罩全球,人們的情緒隨之上下擺晃的動盪,正體現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的箇中道理;而人們走到可以稍事喘息的現在,或許月光的能量一直默默守護著世界。因此,2023月津港燈節以「城裡的月光」為發想,邀請藝術家演繹各種源自月亮的靈感與想法。

DSC05517
沃手工作《點點星・月光光》

DSC05479
連敏盛《MOON MOVE》

1/15開幕活動:南藝大B群 X 身知島製作 & 艾怡良

1月15日晚上6點,2023月津港燈節開幕活動將於水月橋舞台區舉行,透過南藝大B群作品《夜市蜃樓》如超現實樓房般的特殊結構與燈光設計,結合身知島製作的現代舞表演,以光影變化與靈動水面呼應舞者舞姿。當天,金曲歌后艾怡良也將呼應「城裡的月光」主題,演唱與月光相關的組曲,讓音樂、舞蹈、藝術裝置共同為燈節揭開序幕。

S__51355654
南藝大B群《夜市蜃樓》(攝影:izzie pang)

4大展區亮點整理!

 主展區|以蝕月、藍月、新月意象演繹月亮奇想 

主展區3大區塊分別對應3個透過月相發想的子題:「浪漫蝕月」、 「超現實藍月」與「希望能量新月」,各區也被賦予相異的世界觀,營造出詩意、奇幻等多變的場域氛圍,期盼每個人都能在現場找到呼應心中所想的月亮想像。

FotoJet (2)
林建志《萬兔水號》/404 N.F《她說/Navis》

⭔ 浪漫蝕月區|禹禹藝術工作室《無盡光在》

禹禹藝術工作室《無盡光在》是一座位於水岸邊的竹編大型藝術裝置,以竹子形構彎繞曲折的路徑,邀請人們走進光影與樂音流動之中探索;竹材質樸的有機氣息和諧融入樹林,裝置在燈光的照耀下,在水面形成優美的倒影,近看、遠看各有美感。

DSC05505
禹禹藝術工作室《無盡光在》

DSC05560
禹禹藝術工作室《無盡光在》

⭔ 浪漫蝕月區|林書瑜《水月銀灣》

出自藝術家林書瑜之手的《水月銀灣》,由一系列大小星體構成,挨著水岸邊的大樹漂浮於月津港水域上。球體上的光點映射於水面,彷彿在水面形成一抹銀河,緩緩閃爍光芒;光亮同時也反射到岸上的觀者身上,如同天上的明月與星空相互輝映,映照著彼此。

DSC05461
林書瑜《水月銀灣》

⭔ 超現實藍月區|Groupe LAPS《Giant Spider》

來自法國的藝術團體Groupe LAPS,曾多次來台灣參與聲光藝術節如月津港燈節、台東光祭等,這次他們讓巨型蜘蛛燈光雕塑《Giant Spider》躍上水月橋,環抱整個橋身,讓60多隻組成巨型蜘蛛的燈管小蜘蛛,隨著燈光的明與滅,展現出相遇、追逐等動感姿態。

DSC05888
Groupe LAPS《Giant Spider》

DSC05706
Groupe LAPS《Giant Spider》

⭔ 希望能量新月區|大聲光電《空間樂團#1-新月》

當太陽、月亮、地球的相對位置改變,我們所見的月相便會隨之變動,月亮消失於天空稱為「朔」,朔之後出現如彎鉤的月光則是「新月」,開啟又一輪的月相輪轉。《空間樂團#1-新月》由藝術家姚仲涵領軍的大聲光電創作,以透著綠色光暈的圓象徵新月,並巧妙透過綠光新月、樹林、人行步道旁的光噪機共3種層次的光源,重新演繹太陽、月亮、地球3個天體之間的關係;每隔5分鐘展開的聲光展演,讓月津港水域彷彿化身宇宙劇場。

DSC05622
大聲光電《空間樂團#1-新月》

有趣的是,作為主角的綠色新月並非自體發光,而是透過螢光感光元素,留下聲光展演時強烈的照射光源,並轉化為屬於自身的發光量能,就如朔與新月輪替之間的能量轉換。

DSC05676
大聲光電《空間樂團#1-新月》

⭔ 希望能量新月區|莊志維《夜裏有光》

月亮反射了太陽,成為我們眼中的月光。藝術家莊志維《夜裏有光》以反射、折射等手法,在河道周圍特別漆黑的場域中,讓一束又一束的綠色光線透過鏡面反射、水面折射指向四方,形成一個可見卻不可觸及的虛空間,巧妙比擬月亮間接發光的特性,也呼應月的遙不可及。

DSC05666
莊志維《夜裏有光》

⭔ 希望能量新月區|詹維欣《片刻》

由藝術家詹維欣創作,以數百張雪白色紙牌形成矩陣所呈現的《片刻》,呼應著占星術中的紙牌元素,令人想起占卜家時常透過感知月之能量預言的神秘畫面。藉由間接光與微風吹拂,構成《片刻》的紙牌們將會輕輕飄動,每片彷彿都散發著自己的頻率,尋找著磁場相應的某人;又或正在與月亮對頻,捕捉來自朔月、新月、望月不同的神秘力量。

DSC05632
詹維欣《片刻》

⭔ 希望能量新月區|黑川互動媒體藝術《Tzolk’in Light》

在時鐘、手錶等現代報時工具尚未發明時,先人總透過日昇月落感受時間的流動。有感於月亮與時間的連結關係,黑川互動媒體藝術以馬雅古文明曆法中的基本週期「Tzolk’in」為作品命名,並以馬雅月曆圖形標為主要意象,借助水幕投影技術,透過點、線、面在三維空間中的展現,比喻銀河之門正要開啟,正如月亮所象徵的能量——在無盡的黑之後,新的光亮正蓄勢待發。

FotoJet (1)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Tzolk’in Light》

《Tzolk’in Light》視覺效果變換節奏緊湊,每5分鐘一次的展演看起來非常滿足。作品乍看只有一個光源、忽現空中的水霧支撐,看似單薄,卻能呈現經複雜演算而成的動態圖像,天空中、水面上的成像如在比賽誰表現得更精彩般,激烈地翻攪著。

DSC05656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Tzolk’in Light》

 新創展區|用虛實交錯的觀景窗,打看受限時代中的可能 

以「見山仍是山 見水仍是水」為主題,共展出4件作品,試圖表現出在受限的時代下,創作者如何開啟現實與虛構的觀景窗,打開嶄新視角。其中,404 N.F布置尺幅約77公尺的《乾燥的山和水》成為亮點,展現微縮地景般的禪意;藝術家李承亮《休息中站》利用金屬工業製品組合成一座小山,成為讓旅人精神停歇的中繼點;陳婉宜、吳聯吟的《爆炸、折射、發散》再現鹽水蜂炮視覺意象;廖昭豪則透過《消波塊與後石頭》,在現代地景中融入與消弭的人造物,帶來衝突與融合的反思。

 徵件燈區|探尋光的可能性 

以「傳說-光譜邊界」為策展主題,透過22件水域作品以及橫跨立體裝置、多媒體影像、表演藝術⋯⋯等領域共8艘「藝方舟」,探尋光的樣貌與可能性。

 巷弄燈區|以光引領民眾走入城鎮角落 

19件作品則遍布月津港鄰近的小徑,以光線為引,邀請人們走入巷弄探索城鎮角落,比如設於連成巷的《月之流域-星河》引領民眾步入浩瀚星河,造月工坊則有從綠地竄向天際的《苗木林森》以及以鏡面反射小屋呈現的《一個屋簷下》,引導觀眾探索周遭場域。

帶一顆月亮回家!

來到燈節現場,不只能沿著水岸欣賞各式月亮想像,策展團隊更特別設計「城裡的月光」造型提燈,讓民眾可以自行組裝,把一顆月亮帶回家。提燈點亮後,將顯影台南知名古蹟與地標堆疊出的城市意象,「月津八景」之一的赤兔望月、鹽水煙火則在一旁點綴,訴說著府城400年來的變化。若想了解後續提燈發放、購買資訊,請關注月津港燈節Facebook粉絲專頁

DSC05486
路徑規劃設計《城裡的月光》

2023月津港燈節「城裡的月光」

展期|2023年1月14日~2月12日

展區|台南鹽水月津港親水公園與周邊水岸空間

資料、圖片|都市藝術工作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登場的「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延續前兩年嘉義「美」字圖鑑精神,今年以時間、空間、生活的三大「美白」為重點,並聚焦於「興中街」這條街道。活動串聯20+1間店家,以符號燈具展、集章體驗,引領人們走進街區光影之間,尋找屬於嘉義生活的留白。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今年持續攜手嘉義策展團隊辵辵計画,與大象設計、平凡製作、種種影像等各領域在地團隊,舉辦「嘉義美白圖鑑」活動。第一年「嘉義美街圖鑑」聚焦成仁街,以「一抹青綠幽雅」捕捉街區氣質;第二年「嘉義美物圖鑑」走訪「蘭井街」,以「磚橘色的時代縮影」作為代表色光。今年則回望興中街的昔日繁盛——生活用品店與修繕商鋪交錯林立,百工百業在此交會,彷彿「虹彩流轉,匯聚成光的總和」。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街道的「空間留白」

「空間美白」體現在近年嘉義市積極推動的「舊屋力」、「老屋卸妝」、「嘉有木屋」等政策,同時,在地業者主動修繕、居民以美感意識維護街區,保留空間給來往的訪客行人,街道美白得以落地實踐,也讓更多人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之美。而《嘉義美白圖鑑》所指的白光與虹彩,化作店家門前的一處遮陽、一幢老屋的呼吸,邀請人們在日常的縫隙裡放慢腳步,於光影交錯間,特別為「生活留白」。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折射街區的多彩風貌

主視覺延續「美」字為主體,以透明虹膜為底,從不同角度遊走於海報前,能看見彩色虹光,仔細看更藏有轉化各店特色為信號燈具的形狀符號。而裝飾於海報兩側小弧角,經巧妙的合併排列後,也代表各色店家集結,呈現出閃閃的光芒。而今年「街徽」設計,以興中街的「中」字為核心符號,象徵街區的凝聚與綻放,字形如同光芒四射的萬花筒,每一道延伸出的線條,映照著百業百工的獨特樣貌,這些光彼此交織、閃耀,彷彿將街區的故事與文化折射成光譜,綻放出興中街專屬的繁盛與活力。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20+1間店家特色化為符號燈具

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如「三宅一室」前身為醬油工廠,傾倒醬油流淌的狀態;抹茶販售專門的「京製茶」,為手刷抹茶時轉動意象圖形;第三任經營逾15年持續為衣物把關的「佳佳洗衣坊」是掛衣架造型;外牆有台式米字鐵花窗欄杆設計的「楓茶記 嘉義中山店」。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在活動期間,串聯店家除掛起不同的燈具信號物在店內,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在展覽中將呈現所有串聯店家從平面符號,由3D列印出20+1種不同立體的曲線、弧形、直線等造型,想像從平面符號到立體燈具轉化過程的樂趣。人們更能拿起手機彷彿現代偵探一般,掃描燈具對應店家的介紹,就能以手機觀看串聯店家的環景實境及聆聽認識店主和街道的故事。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活動拿專屬限量周邊

今年「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周邊以白光、美白為題,推出一系列5大活動周邊,包含:輕巧尺寸便於攜帶,收錄串聯店家故事的小冊與集章頁於一體的「集章摺頁小冊」;從不同角度觀賞可折射出多彩虹光的「虹彩主視覺海報」;奶油白色的「美字小徽章」;委託嘉義在地廠商「美學權威 Beauty Authority」製作的「透明水光面膜」,以及吊掛於展場中的「3D列印符號燈具」。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11月1日至11月30日至串聯店家索取摺頁小冊開始集章,集滿5間,可獲得嘉義美白圖鑑活動海報、美字徽章;集滿15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集滿20+1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展出於展場的燈具一盞(燈具造型隨機贈送,不開放挑選,於展覽結束後取件)。兌換方式及地點可見活動IG。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興中街」散策路線推薦!

從匯聚20+1間串聯店家的「往前咖啡製作所」為起點,觀看串聯店家的不同平面符號轉化為立體燈具的展覽後實地走入街區;造訪嘉義市靈感創意空間「諸羅設計塾」,感染嘉義小城日常醞釀的文化魅力;細看「慈龍寺」牆上林玉山濕壁畫的細語,遙想嘉義畫都美稱由來;聆聽「仁武宮」裡四個愛與四個不滿足的故事,觀看嘉義市市定古蹟文化之美; 最後停留在由舊興中派出所華麗轉身後的「西門交誼創新所」,感受嘉義市街區生活的細節與魅力。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串聯特色店家4選!

黃記涼麵涼圓|無名攤車到店面的家傳手藝

黃記涼麵涼圓位於文化公園旁,是一家主要販售涼麵與涼肉圓的在地老店,店內的人潮時常絡繹不絕。有夏季限定的粉條、粉粿冰,以及冬季限定的紅燒土魠魚。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口側邊的銀色招牌有著可愛的圖案,是大家喜歡拍照留念的空間,不論等候外帶餐點或內用座位,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停留。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佳佳洗衣坊|不負所托的時代技藝

走進佳佳洗衣坊前,會先注意到門上印著「精緻、乾洗、水洗」的標語,彷彿在一開始便向訪客預告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這裡是一家傳統洗衣店,有別於常見的自助洗衣,仰賴的是店主專業判斷與一身手藝,協助顧客清洗及整燙特殊材質的衣物。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前鐵皮屋簷下的一小塊空地,很適合與朋友坐在這裡聊天、想像過往時光。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coffee PANTRY|城中散步路上的茶水間

位於興中街的 coffee PANTRY,致力於成為散步途中可短暫歇腳的場所,像城市的茶水間,讓人愜意享受休息時間。店內供應咖啡,並與北中南品牌合作甜點,店外座位區呼應店主豐瑋的經營理念,是以簡約素材呈現復古與童趣,並納入街道色調,座椅改用木材以強化一體感,與室內形成區別。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店外屬於較 chill、不受約束的空間;在這裡可悠閒坐下,細細體會街區風景。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京製茶 Kyo Cha|品茶哲學裡的一期一會

隱身於忠義街的京製茶 Kyo Cha,有著簡潔俐落的木質外觀,招牌上的「茶」字俐落揮毫,安靜地在此薰上一絲清冷的木香與禪意。京製茶的靈感,源於店主 Allen 和 Zoe 的一場京都漫遊,當時看著茶粉在眼前被刷開的那份新鮮感,以及這種既簡單又貼近日常的體驗,成了創立品牌的初心。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一入門的客席區,座椅旁擺著店主 Allen 喜愛的小松樹盆景,靜靜陪伴著來客,也替空間添上一抹精巧的綠意。坐下時,可以同時感受到室內的日式氛圍與街區的流動;既能觀察街角互動,也能讓時間慢下來,留下一段放空、細細品茶的片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 興中街串聯店家 ✶


|黃記涼麵涼圓 
|聖塔咖啡 
|鵲鷗 Chill 
|興。台式海鮮酒食
|佳佳洗衣坊
|穀谷
|coffee PANTRY
|餘生咖啡館
|C’EST C’EST
|諸羅設計塾TiROSPACE
|Forward Roasters/往前咖啡製作所


✶ 衛星街區串聯店家 ✶


|河司康River Scones 
|ONCEMORE 摘杯茶飲 
|樂檸漢堡 THEFREEN BURGER
|楓茶記嘉義中山店
|巴倫司康
|京製茶
|西瓜珈琲
|睦嶋咖啡
|蘇比黛西SOUPYDAISY
|三宅一室 

資料提供|辵辵計画、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