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5/17登場!以藝術轉譯白色恐怖歷史,提供觀者思考歷史的新路徑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將於5月17日正式開展,本屆策展以「傾聽裂隙的迴聲」為主軸,透過共學講座、工作坊及探訪受難者前輩與家屬⋯⋯等形式梳理白色恐怖相關歷史,以及綠島在地文化與白色恐怖之間的互動關係,再交由22組創作者以橫跨多元媒材的藝術作品轉譯,企圖提供觀眾在面對複雜、充滿歧異的歷史時,擁有更多想像、思考與接近的路徑,共同建構這段歷史對於當下的意義。

8auwaj07vfte96kdhcq8hbfj1ba4bx1l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主視覺。(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從綠島出發、以藝術為方法梳理白色恐佈歷史

本展由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蔡明君擔任總策展人、獨立策展人陳韋綸與蔡秉儒協同策畫,他們在籌備過程中不停自問:「藝術家們如何找到自身任務和角色,為白色恐怖歷史做些什麼?」於是,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讓藝術家們踏上一場歷史的探尋之旅,除了觀察、傾聽與重新省思複雜的歷史維度,在人權議題建立多元而扎實的觀察,亦扣合綠島的在地歷史及文化,思考白色恐怖,最終以裝置、攝影、錄像、聲音創作、文件紀錄⋯⋯等藝術形式演繹洞察。

Candy Bird〈一切順心〉All the best,
Candy Bird〈一切順心〉。(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3大子題串連白色恐怖、當代反思與綠島和人權

對於策展命題——「傾聽裂隙的迴聲」,我們該如何理解?策展團隊提到,在臺灣極具特色的歷史進程中,威權的代表未被明確地指出為加害者,而彼時的黨國集團在實體與精神上的遺緒,不僅從未失去民意支持,甚至仍掌控著政治與經濟權力。

鄭庾陞 Yooseung JUNG〈黃金洞女子們〉Women of Hwanggeum-dong 2
鄭庾陞 Yooseung JUNG〈黃金洞女子們〉。(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思考,透過綠島人權藝術季,要如何讓在白色恐怖這段時間裡,順應體制過著生活,或在當中獲取利益——相較於受迫害者的多數社會——的群體,了解那段歷史與制度的不公義呢?又如何重構綠島——白色恐怖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個場域——在這段歷史中的意義,以照亮她長期以來被忽略的歷史故事與文化?

於是,本展以三個子題:「穿梭歷史的縫隙」、「今日與回望」以及「過去的島嶼,當代的困境」,串連白色恐怖、當代的反思與綠島和人權,希望透過藝術傾聽裂隙裡頭以及另一頭的聲音。

歐陽文〈沿海岸線——海潮拍響島嶼的過去〉1
歐陽文〈沿海岸線——海潮拍響島嶼的過去〉。(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子題一|穿梭歷史的縫隙|6件作品 

白色恐怖如何帶來我們對於人權的省思?吳瑪悧以受難者高草為對象,邀請觀眾思考在威權體制下的不當審判與監禁,身而為人,是否該被如此對待;白色恐怖四十年的歷史裡有許多不同身份的人,測不準工作室邀請了執行者及雙重身分的後代對話與創作,希望透過桌遊的形式,邀請參與者試想不同脈絡與時空下的選擇,及其如何決定我們的未來。

綠洲山莊圍牆殘存著作者與年代不詳的樹木壁畫,使它們枝幹纏繞且扭曲的「外力」為何?蔡宛潔以根莖纏繞的盆栽,隱喻曾經在此的每個個體,嘗試傾聽他們所想傳達、訴說的聲音。

蔡宛潔〈我們在黃昏時渡河,那裏有一片樹林〉 2
蔡宛潔〈我們在黃昏時渡河,那裏有一片樹林〉。(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會客室本該是使思念的人能見上一面之處,王榆鈞為無法被傳遞、講述的情感,創作了歌曲,並以這些歌曲去連結在各處的人、事、物與場景的聲音,交織出一片聽得到卻看不見的思念之海,向受難者前輩在被監禁的時光中僅能組織小型管樂團聊以抒懷的心境致敬。

王榆鈞〈行方不明〉Miss-ing (攝影 蔡美娟)
王榆鈞〈行方不明〉。(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郭俞平的作品如同散文篇章,將各地搜集來的衣物拆解重縫,在雕塑、重製檔案的編組中敘寫一篇篇的視覺故事,並邀請觀眾走入其中閱讀。

郭俞平〈烏鴉的爪輕拍後離去〉
郭俞平〈烏鴉的爪輕拍後離去〉。(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過去將受難前輩困住、辛苦打石、或者只聞聲不見影的大海,成為了今日觀光勝地。羅懿君以潛水活動探索象鼻岩、將軍岩、三峰岩一帶的礁岩海岸,結合島上拾得的素材製作潛水裝備,提取海底暗湧下的身體經驗,呈現曾經禁錮於此的受難者的自由靈魂與精神抵抗。

而這樣人與海的關係,可以在歐陽文前輩於1950年代所拍下的綠島的居民生活與景觀瞥見,對比今日礁岩雖仍佇立於海岸線上,然而人們的生活,以及來到島上的目的,早已迥異於當年。

羅懿君〈潛行者〉1
羅懿君〈潛行者〉。(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子題二|今日與回望|8件作品 

1950年代協助新生訓導處攝影部的陳孟和前輩,持著相機在多處為島嶼留下了影像。2010年末,幾位後來的人循著當年的照片重新拍攝;2023年的今天,劉紀彤以文字回應這些同一地點不同樣貌的風景,三個世代的人,透過這些風景照片連結了起來。這些照片被印製成明信片,邀請觀眾從綠島寄出,將人權故事向外傳遞。

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後來的人寄出的風景〉
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後來的人寄出的風景〉。(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書本作為思想交流與表達意見的物品,卻同時也是白恐期間許多人被定罪的原因之一。陳曉朋將白色恐怖資料庫中的統計數據,轉化成一張張彩色書頁,在沒有文字的書中呈現出政治受難者與綠島的色彩。

白色恐怖離今天的孩子是近還是遠?蔡宛璇與他的女兒澎科萌共同發展創作,透過11歲孩子的眼睛觀察藝術季在創作與研究過程中的活動,提出了在成人充滿定見的世界裡所忽略的另外一種觀點。今日的觀點可以如何呈現?受難前輩槍決前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不僅是獨裁政府存在的證據,也是過往極不對等的權力與暴力的彰顯,張卉欣以「取消」影像的方式,將影像視為某種歷史留下的聲音(檔案),在今日持續喧嘩。

澎科萌+蔡宛璇〈十一歲的手記〉1
澎科萌+蔡宛璇〈十一歲的手記〉。(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另有創作者以音樂為載體,重構歷史敘事:鄧兆旻邀請音樂人重新編唱1934年的〈雨夜花〉,將歌曲擬人化成為具有意識的「人」,向觀眾娓娓講述其顛沛的歷史進程中,一個人/物為求生存,如何被詮釋、被(不)理解或被禁/噤聲。同為改寫歌曲,勞麗麗以無聲的卡拉OK為形式,透過三首歌曲思考作為一位香港人的自主性,在本展中以此呼應近代歷史中,因政權替換亦在不同層面受到影響的綠島。

也有藝術家從異地回望台灣——今日的香港,不斷提醒著我們歷史可能如何重複上演,三十二年前白色恐怖的緊張情勢,是否可能對應今日的臺灣?Candy Bird以綠島為故事發生的場址,揉合了他在綠島駐地的觀察、對話以及當今臺灣的政治局勢,虛構了兩位間諜的故事,將作品所在地的肅穆氛圍連結到我們所處的當下。

本展如此多的藝術作品,都嘗試以創作回應歷史,但創作到底是生活的調劑還是為了自我完成?張紋瑄以作品思考同一物件在個人生命經驗與客觀敘事的差異,過往受到監禁的前輩,如何藉著「創作」行動來換取他們在思想上的空間,創作之於個人的意義又是為何?

張紋瑄〈File_新秩序_普通生活_火燒島〉
張紋瑄〈File_新秩序_普通生活_火燒島〉。(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子題三|過去的島嶼,當代的困境|8件作品 

這座島嶼的住民與其環境之間的關係,經常在政治目光與觀光產業的討論中被忽略。吳克威與蔡郁柔透過重訪火燒島聚落,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座島嶼上頭的山林、動物、人、作物、以及大海之間的故事,並邀請我們思考人們的生活與日常,是如何受到政治與經濟的形塑與轉變。同樣受到這座島嶼的地景和環境所召喚的阮芬林,在沒有觀光客的冬季的綠島,獨自待了三個星期。他的作品透過串連深入地下的人權紀念碑、學校中的運動場、綠島的自然地景等場景,邀請我們思考到自然與人和環境以及生死的關係。

阮芬林 NGUYEN Phuong Linh〈紀念碑、遊樂場和島嶼〉The Monument - The Playground - The Island 1
阮芬林 NGUYEN Phuong Linh〈紀念碑、遊樂場和島嶼〉。(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如何以勞動轉譯歷史?利羅伊.紐則是以竹子和綠島當地回收的材料,與國小學生合作創造出既是船又是承載生活與生命的居所,以此連結菲律賓與臺灣在現代化進程中相似的前殖民歷史、環境處境與文化經驗;張恩滿則與同屬臺東大鳥村Tjuljaviya家族的表姐們,共同編織傳統網袋sikau的過程中,分享自身在黨國治理下的意識型態轉變,與他們對於自身處境的思考。

張恩滿〈Rawus Tjuljaviya與表姐們〉
張恩滿〈Rawus Tjuljaviya與表姐們〉。(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多位藝術家從社會議題切入:共同創作的阮金紅、蔡崇隆與史旻玠,於監禁房中以外籍看護及工廠的生活處境為題,將政治人物人權議題的口號和移工現時面臨的處境進行並置,透過反身性的視角思考臺灣經濟發展與移工命運的諷刺對比;咖容琳娜.布瑞秋拉以大觀社區迫遷案為背景,由受迫遷者在被拆除的家屋裡演出,講述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政府與人民間的不平衡關係,提醒我們今日轉型正義,是否也該面對綠島的新生訓導處興建時徵收土地的問題;鄭庾陞的作品關注光州民主化運動期間提供支持的性工作者,同樣是投身運動的人,卻因為她們的特殊身份而成為了匿名的示威者。

本展多件作品與女性與弱勢族群相關,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見今日在不同地方被邊緣及忽略的聲音。

咖容琳娜.布瑞秋拉  Karolina BREGUŁA〈塵埃〉Dust 1
咖容琳娜.布瑞秋拉 Karolina BREGUŁA〈塵埃〉。(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鄭庾陞 Yooseung JUNG〈黃金洞女子們〉Women of Hwanggeum-dong 1
鄭庾陞 Yooseung JUNG〈黃金洞女子們〉。(圖片提供:綠島人權藝術季)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為期4個月,展期間將舉辦各類型的工作坊與導覽活動,帶領觀眾更進一步了解藝術季,嘗試將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透過轉譯傳遞給大眾及下一代。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

時間|2023年5月17日至9月17日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

官網Facebook

參展藝術家完整名單|

Candy Bird、王榆鈞、阮金紅(越南)+蔡崇隆+史旻玠、阮芬林(Phuong Linh Nguyen,越南)、利羅伊.紐(Leeroy New,菲律賓)、吳瑪悧、咖容琳娜.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波蘭)張卉欣、張恩滿、張紋瑄、郭俞平、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陳曉朋、測不準工作室、勞麗麗(香港)、鄭庾陞(Yooseung Jung,韓國)蔡宛潔、蔡宛璇+澎科萌、蔡郁柔+吳克威、歐陽文、鄧兆旻、羅懿君。

資料、圖片|綠島人權藝術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入山城尋光做夢!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展:乘著藝術窺探未知,探索生死、靈魂、地獄等議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存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魔幻也赤裸寫實;也是許多民間信仰、身心靈療儀式中,通往過去、窺探未來的通道。

啟發於夢的無盡想像,《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帶人們在蜿蜒的山城裡,迎著光、走進夢,以10組藝術家之作為中介,一同在本我、非人與另類時空的溝通之間,探索未知、窺視未來,爬梳生死、地獄、靈魂等命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幕市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為何以「夢」為題?

經歷疫情的衝擊,站在科技奇點的臨界,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不安和恐懼,於是許多人寄託於科學解釋外的儀式,如宗教、占卜、身心靈療等,期待能窺探未來事件和未知世界,藉以尋得心靈慰藉。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不只新人類,早在千年以前的人類祖先,就已透過非科學方式尋求理解世界的方法,如中國殷商時代巫師占卜、南美洲馬雅文明祭司的預言等;人們懷抱著對未知的恐懼、崇拜與好奇,費盡心思想獲得訊息或啟示。這種科學難以闡述的溝通過程,正如人類在夢境中,總會獲得細微、而不易被察覺的訊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你是否曾做過預知夢?活著活著,忽然覺得眼前畫面有種既視感,想了想,才發現是在夢裡出現過。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都曾體驗、擁有的平行時空,也是人類潛意識的引路人,乘載無法估量的思緒;偶爾還是泛靈與民間信仰中窺視過去與未來的通道。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夜夢》作品帶看:探問地獄、生死、未知,講述寶藏巖故事

我們將在十字藝廊與陳瀅如的作品相遇,藉由影像,從宇宙視角感知生死,探討靈性實踐。接著遇見在半樓廣場搖曳生姿的藍蓮花〈從風中來〉,這是張乃仁闡述靈魂流動與匯集的花園。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從風中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山城53展間成為與外星人、與人類「未知」對話的空間,詹宏祿透過互動元件〈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尋訪人類心靈,探究恐懼、期待和偏見的投射。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在轉角二號,〈如樹之生,默思禪行〉黃晞竭與寶藏巖歷史聚落中古樹的合作,樹木如何看待人類短暫虛幻的生命?透過裝置與表演開展生物間的共生道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展在防空洞遺跡的〈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是姚瑞中、海闊拉帝、李可共創之作,以「地獄可能空滅嗎?」、「若能證空性何處現地獄?」等提問,藉互動裝置及影像,呈現信仰場景與反思。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夢幻、溫柔的虛擬自然場域在邊境52展間發生,吳克軍的作品〈禪〉用自然的繁榮與未來的美好希望,溫柔包覆城市中迷失的靈魂。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吳克軍〈禪〉。(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則在邊境54展間,以複合媒材搭配光影,細細述說寶藏巖的故事。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在此出現;1960年代兩岸情勢緩和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共築獨特的山城景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村內零星處,安筆行策、林政佑的合作讓現實與夢境交織。〈碎空夢廊〉透過燈光引導,開啟蜿蜒巷弄中如夢境般的奇異開端;〈捕夢與掙脫〉則以「捕夢網」概念於綠野地呈現生命的循環,象徵寶藏巖複雜空間中的受困與穿梭;〈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展現生猛、有機、具生命力的寶藏巖聚落,麻雀作為過去鄉愁、未來嚮往,甚至是白日夢的寄託,暫時停留於巷弄中。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捕夢與掙脫〉。(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最後,〈裂縫,斷面記憶〉不只是差事劇團的演出主題,同時也是一件燈光設計概念,其於歷史斷面探究散落各處的日光、在光影的縫隙中重拾返家的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裂縫,斷面記憶〉。(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依山的封閉劇場

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而《寶藏巖光節》正是每年都會在這座「劇場」上演的年度大戲,今年就讓我們一起做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展覽期間|2024.03.25-05.05(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參展藝術家

陳瀅如|張乃仁|詹宏祿|Salty黃晞竭|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吳克軍|suzueri鈴木英倫子|差事劇團|洪國城 & 蔡依樺 ft. 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 + 明立工程 + 好進燈光音響|安筆行策 ft. 2022北美獎得主林政佑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年屆80的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在漫長的創作生平中經歷眾多風格轉變,不變的是其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睽違十年,王懷慶再度於台灣舉辦個展,展出油畫、雕塑及紙上作品系列,呈現其近十年來在不同媒材與創作思維的深度。

關於王懷慶

王懷慶出生於1944年北京,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其漫長的創作生平中,他經歷了文革的勞動改造、在中國解放軍擔任舞臺美術設計的歲月等。這些經歷不僅成為他作品中的養分,更塑造了他對於媒材、技法和平面繪畫的獨特理解。我們始終能辨別其不同階段的創作狀態和演化,從早年人物描繪、中國南方民居建築探究、明式傢俱的解構分離,他的創作能量源源不絕,實踐屬於自己的抽象幾何。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個人照。(攝影:王田田)

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堆疊

王懷慶始終帶著對於中國,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創作。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同時看見在豐厚的感性上所建構的理性精神,以及理性畫面中的感性追求。即便如今王懷慶早已捨棄對於外在形象的追求,我們仍能從直白大度的媒材選擇、顏料與畫布所建構出的純粹和完美平衡中,窺見其厚積薄發的修養和功力。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睽違十年在台個展《游於藝》

展名《游於藝》,帶出藝術家以「游」作為藝術實踐上的指標。「游」並不是單純的放任、無序,而是更著重於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也逐漸在時間洪流中,藉由一次次的洗滌和過濾,最終回歸真我。

「如果說我的作品裡有一點點哲學的意味與影子,那只是我個人生命的感悟與藝術的隨意之想,與哲學的一種偶遇,巧遇,不期而遇,或是一種不小心的重疊。」 ——王懷慶 2022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從心所欲又不踰矩的精神境界|油畫系列

《游於藝》將展設分為一樓的油畫與雕塑系列,以及三樓的紙上作品。其中「知白+競演」系列的油畫,王懷慶以墨黑油彩在畫布上創作出敦厚而分明的矩形墨塊,看似粗獷豪放,卻又暗藏無數肌理與細節變化,表現處下不爭的處世之道。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細看空間中的光影變化|雕塑系列

本次還將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運用鋁合金的特質與個性,發揮如剪紙般的裁切,讓作品近似於浮雕的質感,趨向更純粹的抽象型態,搭配鋁合金平滑的表面與燈光投射,展現線條和平面之間的光影變幻,看見作品在空間中的運動性。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傳統水墨的不傳統呈現|紙上作品

此外,王懷慶更嘗試利用中國手工桑麻紙,運用傳統筆墨,以皴、擦、染、點等技法,建構紙上系列新作。畫面中大面的色塊,在王懷慶筆下走出了有別於當代水墨的古典韻味。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 游於藝 — 王懷慶個展 】

展期|2024/03/16–2024/05/18
地點|耿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