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海之外的台東綠島隱藏行程!跟著編輯來一場內行人的體驗式旅遊

 大山大海之外的台東綠島隱藏行程!跟著編輯來一場內行人的體驗式旅遊

伯朗大道、金針花海、熱氣球嘉年華,台東難道就只有拍照打卡的行程?從富岡漁港搭船到綠島後,除了海底世界可以探索,還有什麼好玩的?當然不只是「玩」,想要完整「體驗」在地人的日常,車票、船票馬上訂起來!

延伸閱讀 ▶ 台東兩天一夜散策!無菜單法式料理、紅烏龍品茗、達魯瑪克部落等慢活之旅

1. 和蜜蜂的親密接觸-池上樂蜂場

穿上防護衣、戴上雙層手套,手持蜂刷,準備採蜜去!在池上農村屹立超過40年的「池上樂蜂場」,今年以「客家文化園區」為全新據點,以往的體驗遊程只是「觀賞」蜂場,現在真的可以化身養蜂人,打開蜂箱,體驗最完整的採蜜過程。池上樂蜂場第二代負責人江健祺在出發蜂場前給大家貼心叮嚀:「蜜蜂四竄不要慌張,如果還是很害怕蜜蜂飛撲過來,站離燻煙器近一點就好。」(編按:生煙可驅趕蜜蜂)排排站的蜂箱,一個個都是蜜蜂的小宇宙,取出裡頭的巢片,可見工蜂成群停在上頭認真工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唯一的蜂后;接著重頭戲來臨,拿起蜂刷把蜜蜂們掃進蜂箱時,請保持「快、不狠、但準」的動作,否則可是會傷到牠們的,這個步驟最為刺激,也是旅人和蜜蜂最近的距離,敬請把握。

 台東景點 池上樂蜂場

其他步驟就不再詳述,來體驗就知道,值得一提的是,江健祺會割取巢片上的封蓋蠟給大家品嚐,封蓋蠟有一種鱈魚香絲的質地,裡頭的原汁蜂蜜甜而不膩,請想像成蜂蜜口味的口香糖,大力給它嚼下去就對了;除了現場下肚的蜂蜜,體驗最後當然也可以將現採蜂蜜一滴滴裝進玻璃瓶,帶回家慢慢品味。旅人與蜜蜂道別,把片刻回憶帶走即可,但對養蜂人江健祺來說,蜜蜂是戰友、也是家人,採蜜日常始於7點,一天最多採500箱蜂蜜,採完已經傍晚並幾近虛脫,「但其實只要看蜜蜂在那進進出出就很療癒了。」這麼可愛的工作,再累,心肯定是回甘的。

 台東景點 池上樂蜂場

2. 自己的Qavai午餐自己做-拉勞蘭小米工坊

既然來到台東,買市區現成的Qavai(小米粽)太沒有新意,自己的午餐自己做才夠潮!來到位在台東南迴一帶的拉勞蘭部落,揹著山豬皮製成、一對豬耳朵垂放斜背包兩側的小米工坊主理人曾文宗迎面走來,當軍人20幾年的他,退休後和妻子曉鳳一起經營「拉勞蘭小米工坊」,提供排灣傳統料理製作、部落導覽和花圈製作體驗。Qavai料理體驗從認識月桃葉、芋頭莖等食材開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氣味,連文宗大哥都笑稱「芋頭莖味道像臭豆腐」,而發酵過的小米也不惶多讓(碰觸後洗了3次手,風味始終愛相隨),但甭擔心,水煮一小時後,它們絕對香噴噴。負責教旅人製作Qavai的曉鳳表示,Qavai備料繁瑣,光小米發酵就要近一個月的時間,且通常只在家有喜事的情況下製作,現在連同輩都少有人會做;從小就在部落長大的她,數十年來致力復育原住民傳統作物,為了保住家鄉味,認真計畫出一本食譜,「在部落每個人家裡都放一本,這樣大家就不會忘記了!」

 台東景點 拉勞蘭小米工坊

3. 宅在石板屋裡好好玩-南迴線嘉蘭村

點開Google Maps,嘉蘭村是一個不規則矩形,要找到村莊唯一的出入口,得導航到到右下角的「嘉蘭遊客服務中心」。嘉蘭村「多雲多霧多大樹」,由7個排灣族和一個魯凱族部落所組成,想要一探究竟,需透過嘉蘭社區發展協會預約,分成石板屋農事體驗和攀樹體驗兩種,如果選擇前者,包準被豪爽幽默的陳叁祥老師給逗樂100回。陳叁祥老師來自魯凱族,兒時舉家從屏東霧台遷移至嘉蘭村,有感於傳統文化日漸消逝,一家人協力遠從屏東載運石板,搭建出融合魯凱和排灣族風格的石板屋,至今每天都要升爐灶,以免屋頂木樑遭蟲蛀而垮掉。

 台東景點 南迴線嘉蘭村

陳叁祥老師首先帶著大夥前往石板屋附近進行採集,出發前,先揹上色彩鮮豔的特製籃子(可側揹、亦可頭掛,馬上變成另類髮帶,時尚態度信手捻來),再拿著趕鳥器,沿著農田可見小米、高粱、花生、香蕉、芋頭、洛神花等;巡禮一番後進入石板屋裡,兩人為一組「搗小米」,搗出節奏感才算達標;這一般是部落女性的工作,男性則負責出外打獵,而親自示範的陳叁祥老師,沒想到律動感爆棚!旅客越害羞,他就越喜歡製造火花,例如請大家沿牆坐下時,沒有明說其中有一處僅限未婚女子入座,一有人坐錯,馬上將對方趕去另一邊,只見他樂開懷,而大家也買單這樣的他。想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了解豐富的石板屋知識,找陳叁祥老師就對了。

4. 柴魚和花生糖的完美邂逅-綠島厝

浮潛以外,綠島還有什麼?「島嶼見學旅行社」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切入,邀請旅人來到80年歷史老屋「綠島厝」,以手作體驗的形式,認識地利貧瘠的綠島如何將花生、柴魚的價值發揮至最大,同時兼顧生態永續觀念。其中花生糖製作體驗深受大小朋友喜愛,不只成品嚐來甜滋滋(編按:怪不得綠島人的迎娶聘禮一定有花生糖),還有機會體驗全台唯一「撥土豆」的溫柔花生採收法,否則一般都是直接整株拔出;這裡的花生田也無須輔以農藥,「因為那些恣意穿梭農地的寄居蟹就是最佳安全檢驗保證」,體驗遊程負責人戴文櫻笑道。

台東綠島 綠島厝

台東民宿延伸閱讀 ▶ 台東鹿野兩天一夜輕旅行!台式洗石子民宿「永安禾居」、星空下的柴燒晚餐等4大必去散策


戴文櫻是綠島媳婦,深耕綠島已近10年,前些日子在「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的牽線下,首次跟隨老釣手搭船出海,學習源自日治時期、而今逐漸凋零的鰹竿釣法,希望將傳統漁法好好記錄與傳承。想當然爾,遊客無法親自「下海」和活跳跳的鰹魚交手,但在綠島厝練習柴魚製作也已經夠接地氣,如果夠勇敢,歡迎自告奮勇試一口現場切片的生鰹魚,絕對比想像中還要「腥鮮」。歷經1小時製作,最終成品—烘烤柴魚塊有著充滿嚼勁的口感,建議晚上回民宿後、搭配啤酒,和親友在綠島星空下小酌放鬆吧!

文|曾智怡 

攝影|羅正傑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特色旅遊,請見La Vie2020年11月號《街拍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中,位於鹿港公會堂的「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展區,邀請觀眾走進彰化的稻田圳流,走進如祭品如山的普度場景,也走進自己內心最虔誠的祈願,在這趟平安之行裡,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

從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

「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由創意團隊「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在地文史團隊「發落文化」、空間團隊「三分之三設計 3/3 TRIO DESIGN」攜手打造,從彰化人生活中最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帶領觀眾體會繁複厚禮中蘊含的殷切祈願與平安信念。展區位在1928年興建的縣定古蹟「鹿港公會堂」中,前身曾為奉祀蘇府王爺的「萬春宮」舊址,也曾作為鹿港八郊(指八個商會)之一的「廈郊」所在地,後轉作地方聚會場所「公會堂」,百年來始終承載著民俗與公共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地方節俗化作討喜的當代符碼

為了讓節俗以更親切的姿態走進當代人生活之中,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以寄寓濁水溪的藍色調為主色調,搭配象徵歲時流轉的圓環線條;至於畫面上彷彿一躍而出,可愛龍虎形象則脫胎自虎型端午香包「虎仔香」及端午迎龍王的「龍王頭」靈感,將地方節俗化作鮮明討喜的當代符碼,也在飽滿視覺中寄寓滿滿的平安意象。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

從此概念出發,當人們走進「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首先將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當製作供品的職人身影在眼前開展,對照現場「頂桌」與「廈桌」上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觀眾將發現,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以及為所愛之人祈求的真心實意。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循著信仰的軌跡,共行平安之路

循著信仰的軌跡走出家門,案桌旁的仙界工藝畫作,則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營造出神祇視角的仙界氛圍,也邀請觀眾將視角拉升至神祇的高度,俯瞰彰化四時節慶景象,共行平安之路。此時,映入眼簾的是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循著圓盤向外延展,八大民俗節慶自「拜天公」至「謝下元」次第展開,以物件搭配圖文講解,節俗脈絡在眼前逐漸清晰,成為可感知的文化風景。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開五感體驗,感受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除了靜態觀賞,平凡製作與發落文化更邀請觀眾在此展開五感體驗:嗅聞巨型端午「虎仔香」散發出的艾草與菖蒲香氣;聆聽由鹿港出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親自誦唸的〈鹿港普度歌〉;並在互動設計團隊「馥谷餘」打造下,踏入沉浸式遊戲,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最後,更可於馥谷餘以科技轉譯「花壇迎燈排」的互動裝置中,輸入自己的姓氏,生成專屬「字姓燈」,體驗成為頭家爐主,與家族共享神祇護佑的榮耀時刻。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體驗完饒富意趣的互動設計後,接著別忘記抬頭仰望,彰化的真實模樣在眼前展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溪流邊的人群、家戶前的香案、普度時澎湃的「普肉山」,以及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此時,耳畔同時響起彰化出身的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為展覽量身打造的音樂,聲影交織之間,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歷久不衰的習俗,至今仍緊緊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一字排開的平安小物,到鹿港童玩「葫蘆問」

最後,讓我們轉身走進「平安行」,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呈現人們如何在日常裡寄託祈願、守護平安。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來到台上,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觀眾更可在遊戲後抽取共26款獨家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在趣味互動中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從靜態凝視到身體參與,這趟涵蓋拜天公、慶上元、迎媽祖、安營、慶端午、贊中元、祭水圳、謝下元等民俗文化的彰化之旅,也在此緩緩落幕,留下平安的餘韻與祝福。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沉浸式遊戲讓人彷彿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

展期| 10月10日(五)- 10月26日(六)週日至週四10:00-18:00;週五至週六10:00-20:00
地址|鹿港公會堂(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 72 號)
音樂演出|10月11日(六)15:00 - 15:30 文開國小・南音雅月
                  10月12日(日)15:00 - 15:30 華龍國小・北管新傳
文史導覽|10月18日(六)08:00 - 10:00 民俗愛好者黃雅君老師 X 拜天公平安採買
                  10月19日(日)15:00 - 17:00 民俗愛好者李宗學老師 X 找尋鹿港平安物

資料提供|平凡製作、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