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登場!今年最台味,5校教學聯盟邁向國際舞台

台灣館座落在人來人往的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一帶,擔負向國際對話的責任。

文化部長史哲曾在4月底行前記者會上期許,這是最台灣味的一次。「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帶領東海、成大、淡江、逢甲、中原五校逾60位建築師生共同參展。即日起至11月30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開放參觀,編輯也搶先大家一步踏上了水都!

台灣館座落在人來人往的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一帶,擔負向國際對話的責任。這次展場之中,一座彷彿島嶼般的大桌之上,乘載著30多組啟發自台灣田野地景的精巧模型,回應本屆雙年展大會展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關注那些日常所忽略與不見的民間智慧。本屆總策展人、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主任曾瑋透露,現在國際上流行偏向更多裝置、藝術型態的策展,但他們這次策略上反而很「建築」,透過大量模型、文件與扎實的田野調查,樸實卻也透現出「真實的日常」之中最濃厚的台灣味。

台灣館-22
開幕當日德國、法國、喬治亞、蒙特內哥羅、香港等場館策展人,以及多國媒體記者前來台灣館參觀。(攝影:吳哲夫)

 秒懂上巴士交通攻略! 

通常進入威尼斯本島,多是透過火車站Stazione di Venezia Santa Lucia(碼頭Ferrovia)或是路上巴士總站Piazzale Roma(碼頭P.le Roma),進入水都後自然就要倚賴水上巴士ACTV通勤了。與編輯一樣看路線圖到眼花撩亂嗎?這裡直接為你獻上造訪台灣館的路線!

現在Google Map都能即時看到各碼頭船班出發時間與資訊,非常方便。因為許多小碼頭沒有實體售票點,建議先在大型碼頭或透過ACTV官方App——AVM Venezia,根據個人行程先購買單日、2日、3日或7日通票,期間能無限搭乘更方便划算(但要注意App偶爾QR-code在閘門不是很好掃碼,要有點耐心嘗試)。

最推薦:水路1號Lido(麗島)方向

這條慢船路線沿著主島中央水路幹道,隨著船身輕輕搖曳,慢悠悠欣賞威尼斯城鎮中心的繁華地帶。

Ⓑ逆時鐘繞島路線:慢船水路2號Lido方向、4.1號Murano方向(前二停靠Giudecca朱代卡島)、5.1號Lido方向

往主島外圍南岸繞行又是不同風景,相對島中心的繁忙航道視野更加開闊,也可藉機眺望與造訪朱代卡島,走進當地人的寧靜生活。

*依船班在碼頭S. MARCO (Giardinetti) 下船沿岸步行5分鐘,或由碼頭S. MARCO Zaccaria下船即抵達。

台灣館-86
開幕式中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左6)、駐義大利台北辦事處大使蔡允中(左7)、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右5)、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右4)、評選委員吳光庭(左2)、策展人曾瑋(右3)、協同策展人郭聖傑(右3)、何炯德(右5)、蘇孟宗(右1)與外國貴賓包括威尼斯市政府參事暨前國會議員Alex Bazzaro(右2)、藝術家協會主席Stefano Bellato(右1)合影。(攝影:吳哲夫)

 3大關鍵認識台灣館 

 全島踏查台灣地景多元風貌

台灣擁有超過260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從海岸線到最高的玉山就有14種氣候條件,小面積卻擁有如此多元複雜的地景。策展團隊於是以「剖面」視角,從外海蚵棚、平原溫室踏查到到高山茶園,透過模型展現出台灣這種特殊性,除了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也引人思索台灣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分析,這次台灣館歸納出6個關鍵字詞:協調者(Negotiator) 、義肢(Prothesis)、濾器(Filter)、內在性(Domesticity)、二元性(Duality)及中介(Intermediary)。

➣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6大關鍵字詳解

台灣館-26
桌子此端是6種地景模式所導引探索的設計成果,地景文件與設計提案兩區互為表裡。(攝影:吳哲夫)

台灣館-55
台灣館一隅。(攝影:吳哲夫)

❷ 台式改裝的民間智慧回應「未來實驗室」

那麼要如何回應這屆「未來實驗室」大主題?在前次2022/11月號《小建築》的報導之中,曾瑋與La Vie分享,經歷不同時代的殖民與文化進口,台灣整個現代化的過程是一種拼裝的狀態,甚至都多經過三、四手了,那屬於台灣自己的東西呢?「未來不是一直往前看,有時要回頭看看在進步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丟下什麼東西?」未來或許就在身旁,他早在2010年首次策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就開始對於在地性的關注。他發現都會建築經常冷酷地屏除外界環境,以空調與人造光源維持室內的恆定狀態,成為一種相對「重」的狀態,但許多台灣鄉野建築卻因應周遭環境「改裝」,納入與自然條件、與生產的關係,形成一種「輕」。

台灣館-33
台灣館一隅。(攝影:吳哲夫)

台灣館-23
台灣館一隅。(攝影:吳哲夫)

這或許對應在國際論壇中,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工程研究科建築學專攻教授田路貴浩(Takahiro TAJI)分享對未來建築的想像,「20世紀的建築在追求鐵、玻璃與混凝土的混合,而21世紀可能是木、土與草的建築,與庭院的關係將更加緊密。」這些順應在地環境的「協調」與「改裝」也是台灣鄉野建築的靈活、柔軟姿態,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主任何崴則提到顯化(transfiguration)的概念,相信未來的建築在追求技術發展的同時,更多將回頭提取日常之中智慧,觀察如何去順應環境並且轉化。而這次台灣館正是重新向都會之外的鄉村學習,由「from garden to field」(從庭院到鄉野)的角度出發,找尋面對未來的養分。

台灣館-100
5月18日國際交流論壇中,協同策展人郭聖傑(右3)、何炯德(右1)與評審委員吳光庭(左1)、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工程研究科建築學專攻教授田路貴浩(左2)、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主任何崴(右2)針對台灣館理念進行交流。(攝影:吳哲夫)

台灣館-97
烏克蘭館策展人Iryna Miroshnykova(左1)、Oleksii Petrov(左3)來訪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何炯德(左2)導覽。(攝影:吳哲夫)

 5校教學聯盟,新生代邁向國際舞台

開幕時,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提到這次東海大學邀請並動員5所台灣建築學院60多位師生成立「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相當不容易。建築實踐的行動化作教學現場,這次台灣館不是單一團隊,而是5校共好,眾人集體行動產生化學反應出更大能量,合作也不會在此劃下句點,將延續下去,進一步成為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建築論壇網絡。

台灣館-101
台灣館一隅。(攝影:吳哲夫)

台灣館-54
台灣館一隅。(攝影:吳哲夫)

作為一場教學實驗,實驗就要忍受不完美,不可能每次都成功,建築學者吳光庭在國際交流論壇中提到這是一個追尋未來與自己的過程,「這次可以發現同學們的呈現不一定完全成熟,但這過程可以讓他們把想法實踐、具體化。」這讓年輕一代真正學習並且驗證想像,培植他們追求未來的能力。在開幕晚宴中,建築學者、2016年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曾成德則補充這好像某種傳承:協同策展人陳宣誠就曾是2004年第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建築師呂理煌的學生,現在他又帶著中原建築系新生代大開眼界。而這次台灣館正能看作是種期許,一個專屬台灣的「未來實驗室」:學生就是未來,中生代引領新生代前進國際舞台,大口吸收匯聚自全世界的養分,發芽、茁長,在未來開枝散葉。

台灣館-4
開幕式前兩日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陳宣誠帶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生進行展件調整。(攝影:吳哲夫)

台灣館-15
展前學生團隊紛紛抵達台灣館現場,對於展件進行最後補強與調整。(攝影:吳哲夫)

2023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展期|即日起至2023年11月26日

開放時間|

5/20~9/30,開展時間11:00~19:00

10/01~11/26,開展時間10:00~18:00

週一休館(5/22、8/14、9/4、10/16、10/30、11/20週一開館)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詳情可見大會網站:https://reurl.cc/eXyglb

文、攝影|吳哲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