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河岸的實驗基地!孵化城市創意的「β本町橋」木材質溫潤空間

大阪河岸的實驗基地!孵化城市創意的β本町橋木材質溫潤空間

在日本,近年開始出現積極活用橋下空間的空間設計,讓原本寂靜、無人煙的城市角落,因為新設施出現而有亮眼、活力的氣息,而位於大阪中央區的實驗基地「β本町橋」就其中一個例子。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β本町橋位於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下,這裡同時也是東橫堀川經過的東横堀綠道公園内。東橫堀川流經大阪市中心的重要區域,見證了大阪城的修建、西洋文化的進入,到了2000年代大阪推動「水都大阪」的城市復興計畫後,市民開始自主提出閒置空間活用計畫,希望能在這些熟悉不過的城市空間裡,注入充滿創意的想法,讓城市生活空間充滿乾淨、令人感到舒服的氛圍。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在當地非營利社團法人水邊LAB的努力爭取之下,2021年第一個濱水實驗基地由市民、社區、企業和政府攜手建立,並與大阪市簽署為期20年的商業協議,未來創造收入時再投資回饋小鎮,為當地經濟和社區創造良性循環,這也是東橫堀川旁β本町橋的由來。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β本町橋的命名,源自於β有實驗性的、未完成的意涵,因此這個實驗基地的創立也希望能連結各領域、族群的人,打造一個可以不斷擁有創意、創造力的空間,除了一起發掘河川和城市的公共潛力,還要在串連「遊戲」、「工作」、「學習」和「生活」等主題中,提供城市居民更多活動場域。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負責β本町橋空間設計的是日本建築工作室Masahiko Inoue / MIST和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Masaru Takahashi Architects),他們觀察到這個基地周圍都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為了讓這個充滿創意的空間散發友善、溫潤的氛圍,所以他們決定利用木材質打造一個充滿自然紋理的空間。在設計上,為了符合大阪市中心的建築防火法規,整體特別注重使用防火結構,而外露框架則是使用鄰近地區的吉野雪松建成。同時為了保護河岸環境,建築師也捨棄一般建築工程中的地基開挖,改用輕鋼框架與木結構做成淺層的地基結構。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山田圭司郎)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山田圭司郎)

木結構的設計上,β本町橋採傳統木造工法進行建造,寬大的斜屋頂則賦予空間溫馨、有機的風格。結構上的網格跨度為4.35公尺、3公尺、3公尺,並在承重牆部分以斜木提供支撐重量,建築施工時更邀請當地木匠參與建造。整體建築的輕鋼架和木材質結構,創造了一處充滿溫潤氣息、通透的簡約風格場所,不僅讓視線能延伸至一旁的街道、河流和公園等,而輕盈的結構設計,也讓建築能在未來十年內可以轉作其他用途,這樣的設計也獲得2022 Japan Wood Design Award肯定。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山田圭司郎)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山田圭司郎)

目前β本町橋集結辦公室、書店、餐飲、共享空間及水上運動如動力船、人力船等,提供市民一處複合式的場所,也舉辦「東横堀川ING」邀請民眾參與SUP立槳、水上單車、水上露營等體驗。除此之外,還不定期舉辦市集、音樂表演等活動,讓原本黯淡的橋下空間充滿人氣與活力,也讓未來的河岸空間利用充滿更多創意的想像。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圖片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攝影:髙橋菜生)

β本町橋

地點:大阪市中央區本町橋 4-8(東橫堀綠道公園內)

資料來源|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由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團隊打造,位於中國杭州的全新跨河大橋「大運河門戶橋」正式完工,這座專為行人與自行車設計的橋樑,連結東、西兩邊河岸外,也為面積達80 萬平方公尺的杭州江河匯「無縫城市」計畫揭開序幕!

大運河串連北京與杭州,將黃河、長江與錢塘江接合,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河道最長的人造運河,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貿與文化命脈。如今,隨著全長390公尺,採用三拱鋼結構建造的大運河門戶橋完工,民眾將能步行上橋身,近距離欣賞令人驚嘆的自然奇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蜿蜒流動,以杭州刺繡文化為靈感的建築意象

大運河門戶橋位於錢塘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該河道以「銀龍」聞名,當潮水自杭州灣湧入,浪高可達9公尺;ZHA 以此為背景重新詮釋橋面設計,並從杭州的絲綢刺繡工藝文化汲取靈感,將穿針引線的縫合動作,轉化為建築與結構語彙。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從遠處看,蜿蜒流動的純白橋身設計,宛如絲滑繡線般,將橋與河道巧妙「縫合」在一塊;鋼構拱形結構彼此交織,形成連續循環的動線與支撐,而高架步道與開放式廣場順應地景柔和延展,既能容納大量行人流動,也以優雅曲線呼應錢塘江奔潮的動勢,描繪出具律動感的水岸景觀。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施工期間,為了降低對航運影響,ZHA 透過預製模組化施工加速搭建,精準設定於運河與錢塘江交會的軟土地基,以避免干擾每年超過 10 萬艘經過運河的船舶;大運河門戶橋也體現永續理念,透過數位建模減少材料用量,而就地取材的表面材料則支持在地工藝。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在橋身照明上,並非依賴傳統供電,而是由白天透過再生能源充電的電池供電,進而點亮設置在橋身內的LED光照系統,以柔和光線勾勒橋樑輪廓,也點亮城市水岸的美麗夜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大運河門戶橋將作為杭州江河匯區開發計畫中,面積達14.7萬平方公尺的河中公園及濱河步道核心地標,橋樑除了連結東西岸外,也將與居住、商業辦公、休閒文化等空間結合,重新定調現代水岸生活,也將城市與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重新連接。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資料來源|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