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 2023「臺北設計獎」頒獎典禮!

直擊 2023「臺北設計獎」頒獎典禮!

「臺北設計獎」至今已到第16個年頭,競賽類別分為「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公共空間設計」等類組,11月10日更舉辦2023「臺北設計獎」頒獎典禮,由臺北市市長蔣萬安、產業發展局局長陳俊安出席辦獎,並邀請BBDO黃禾國際廣告公司營運董事何清輝、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宏碁股份有限公司工業設計總處總處長彭學致等多位貴賓共襄盛舉,一齊揭曉2023「臺北設計獎」得獎名單,也讓人看見台北蓬勃的設計能量!

DSC_1359
臺北市長蔣萬安致詞,感謝設計師源源不絕創作能量,提供臺北城市解方

DSC_1616
臺北設計獎評審團及國內設計社團代表蒞臨頒獎典禮,共同見證榮耀時刻

以設計力創造「都市螢火蟲」,奪得「臺北市長獎」殊榮!

在眾星雲集的頒獎典禮現場,除了設計師交流熱絡,得獎作品的最終揭曉更是眾所期待的重頭戲。其中「工業設計類」金獎由來自法國的設計團隊「NATACHA POUTOUX」以可用於煮水、烹飪及蒸煮的天然材料電鍋「Smart wooden rice cooker」奪得,其在採用環保材質之外,也於蓋子上配置智慧螢幕以控制煮飯狀況,兼具永續與便利的設計,獲得評審高度青睞。「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則歸於中國大陸設計團隊張怡、溫月華及顏梅英等人所規劃的「Shenzhen's Eastern seawall reconstruction signage systems & experiential graphic design」導視系統,其在颶風後加入地方政府打造的深圳岸線海堤重建計畫,以新穎方式幫助到訪者閱讀空間,更以模組化結構來靈活應對不同場地的資訊需求。「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則由日本小野司設計師以「Sumu Yakushima ~Regenerative Life Studio~」擎下,其以「再生建築」概念重新思考人類居住與自然的關係,邀請居民發現與自然互動的新可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2d57c054-0853-4c5d-b37b-b2d69178499c
「工業設計類」金獎作品:Smart wooden rice cooker

9256ccab-f11a-4a85-bb28-42dd1435de70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作品:Shenzhen's Eastern seawall reconstruction signage systems & experiential graphic design

6e37f24a-e39f-4162-8e92-fb9faec82788
「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 Sumu Yakushima ~Regenerative Life Studio~

而在三大類別金獎之外,匯聚眾人目光的還有最高榮譽「臺北市長獎」獎落誰家。在萬眾矚目下,乘四建築師事務所與曲墨建築師事務所的程禮譽建築師、黃昱豪建築師及陳語蓁建築師一同以「都市螢火蟲 -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改造」獲此殊榮!原來,台北地下街為台灣最早的地下商店街,Y26出入口則是市民大道上28處出入口再造計畫之第一步。在此基礎下,設計團隊以周遭環境與基地故事為主軸,重新設計出入口構架、打開封閉的樓梯動線,並整合色彩材料計畫,不只一改過往地下建築的幽暗封閉感,更以微小尺度重新為市民大道添加熠熠星光,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其以新材質及工法與鐵道園區新舊共存的設計,可說是為城市生活勾勒出當代的美感想像,令評審驚豔不已,也重新書寫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c372bbe4-5ee7-4a4b-b2af-de30c5991a68
臺北市長獎得獎作品:都市螢火蟲 -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改造

8c6702f3-5728-44b7-9888-ce67fe07db17
臺北市長獎得獎作品:都市螢火蟲 -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改造

首創「臺北城市設計選拔」,述說永續共融的力量

而在三大類別金獎與「臺北市長獎」之外,今年「臺北設計獎」更首度增設「臺北城市設計選拔」,並以「永續、共融」為年度主題,由谷汩文化團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投影倒數計畫 ALL FOR ONE」、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及時境建築師事務所「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獲得「金選」肯定。產業發展局也表示,眾多獲獎作品皆表達出透過設計思考來解決與進化社會亟待改善的都市議題,在在展現臺北設計獎「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的設立願景。

624e3689-7e03-4909-810b-dcd72db20e5a
「臺北城市設計選拔」金選作品: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d742499e-2394-4733-a087-7aa485122eb9
「臺北城市設計選拔」金選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投影倒數計畫 ALL FOR ONE

aedb5d6f-935f-4e47-80fe-cc333e27012a
「臺北城市設計選拔」金選作品: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

其中谷汩文化團隊統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倒數投影計畫」主視覺、倒數動畫、社群濾鏡及計畫影片製作等,精準傳達北藝中心品牌精神;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則是以「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建築重新述說當地緊密的人情互動,不只為舊莊注入新活力,也協助新住戶適應,達到良好的互動循環;時境建築師事務所黃筠舒建築師團隊規劃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則以「歷史軸」、「生活軸」、「都市軸」三大軸線,重新整理歷史區域內的歷史建築與開放空間,並串連歷史建築群與商業行為,打造新舊交融的都市遊憩空間。而從視覺到空間的設計與擘劃,「金選」作品獲獎團隊在在讓人見到設計力如何奠基於歷史之上,注入嶄新能量,擾動台北城市生活,也為更好的明天蓄積力量。

更多精彩作品介紹可至「臺北設計獎」網站 www.taipeidaward.taipei/查詢,或加入臺北設計獎FB粉絲專頁。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廣告

文字 | 郭慧 圖片提供 |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