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有5,670篇文章
-
生活2014/11/18「紙的存愛設計」台灣石虎生態公益概念展
樹火「紙」創意品牌所舉辦的「紙的存愛設計」台灣石虎生態公益概念展,首站將於10/3(五)在2014台灣設計師週Concept Show盛大開幕,10/16(四)起更將來到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接力展出。本次概念展,樹火邀請國內27組創意品牌與創意人,運用「纖維皮紙革器」,跨界創作獨一無二的「石虎創意革器」,作品將於flyingV群眾募資平台募集民眾善款,作為後續樹火與石虎保育團體推動「石虎生態藝術教育」之用。
-
時尚2014/11/18MICHAEL KORS盛大舉行 Jet Set Selma台北歡慶派對
最能代表紐約精神的奢華時尚品牌Michael Kors,以其獨樹一格的Jet Set設計概念,為現代女性創造隨時恣意揮灑、毫不費力的自信優雅風範,尤其最受明星名人喜愛的超人氣Selma包款更是充分體現Jet Set Style的完美化身。為了宣揚品牌Jet Set精神與體驗Selma包引領潮流的無限魅力,Michael Kors首度於台灣盛大舉行歡慶派對活動,邀請時尚首都台北城中最Cool, Chic與Hip的時尚人士們一同體驗「Jet Set」的無國界時尚風采。
-
![]()
-
文創1002014/11/18La Vie2014文創100報導:文創園區No.2 松菸
松山文創園區鎖定「台灣原創力的基地」為目標,制定四大創新方式打造品牌形象,期望成為台北的「創意櫥窗」、「創意合作社」、「創意學院」及「創意實驗室」。「創意櫥窗」引進國內外各式展演,讓民眾看見豐富的展演活動;「創意合作社」提供文創業者交流與合作空間,讓他們能與不同領域的業者對話,激發新的創意。
-
生活2014/11/14高8公尺「迷失小熊」PK「月兔」 2014航空城地景藝術節
還記得「月兔」嗎?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於桃園地景節展出的大型藝術作品(文章:「月兔」來了 藝術家霍夫曼最新裝置作品)。不同於桃園地景節是由政府舉辦,「2014航空城地景藝術節」則由台灣人權促進會主導,帶來了高達8公尺的裝置藝術「迷失小熊」,童趣可愛的模樣與霍夫曼的「月兔」相互較勁。
-
生活2014/11/14《大內藝術節》內湖展出 串連21家畫廊及藝術機構
第一屆「台北大內藝術節」特展開幕,以「城市精神」為主題,串連內湖區瑞光路周邊及大直區21個畫廊、藝文空間,並將捷運捷運劍南路站3號出口前廣場-中山21 號廣場,化身街頭美術館,推出「城市精神攝影展」與「Inside Out 公共影像裝置活動」等活動。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今在致詞時表示,「臺北13個街區都有著不同的特色,過去幾年文化局至少規劃了172條地圖、200條以上的導覽路線,而民眾可以靠著導覽,漫步臺北巷弄,體驗臺北的文化深度和情感溫度。大直內湖重劃區,因為文化涵養相當高,匯集了畫廊及藝文空間,形成臺北市第一個定位為藝術的國際藝術街區,未來也將希望能持續辦理活動,讓大內高手們大顯身手。」大內聯誼會長李敦朗亦表示「在紐約、東京,都有畫廊群聚產業,希望能夠在大直內湖一帶也能創造出優質的藝術舞台,能邀請更多國際知名藝術家來台展出」
-
美食2014/11/142014年份雲霧之灣白蘇維濃白酒
雲霧之灣白蘇維濃白酒向來以最能代表白蘇維濃與紐西蘭,以生動的香氣、層次分明的純粹果味與精緻結構聞名。為了讓品酩人士完整體驗2014年份的獨特風味,Cloudy Bay特別與全省十家餐廳合作推出2014最新年份專屬菜單及方案
-
2014/11/14Stella McCartney攜手Kering慈善基金會 白絲帶-反婦女暴力行為國際日
向來對環保議題與人權公益活動不遺餘力的Stella McCartney,從去年就與Kering慈善基金會(Kering Corporate Foundation)合作提倡反婦女暴力行為(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 VAW)。今年11月15日~11月29日STELLA McCARTNEY台灣第一次在新光三越A4專賣店與國外同步發送白絲帶胸章並宣導本活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與支持白絲帶(White Ribbon)婦女權益事業。
-
生活2014/11/13豚骨家拉麵 一生懸命的古都拉麵夢
就在蒸騰的熱氣裡有個忙碌而專注的身影,這是來自東京的金子秀和,神情堅毅的他是這家店的老闆。金子秀和本身是拉麵愛好者,幾年前還是物流公司外派到台灣的經理,由於對於台灣產生了濃厚的感情,而且當時有感於市面上充斥者許多價格不菲,品質卻不怎麼樣的拉麵店,因此決定在返回日本拜師學藝後,自己在台灣開一家既平價又道地美味的日式拉麵店。
-
建築2014/11/132014 ADA 新銳建築獎 特展
本次展覽呈現本屆11件入圍作品的設計圖面與模型,搭配評審解析,菁華呈現;並藉由一系列講座活動,使作品的脈絡發展能在專業看法的場域之中,獲得充分的說明並誘發討論,體現本獎創造建築交流平台的初衷。實質提供予不僅是參展入圍者、相關從業者彼此觀摩、切磋討論的空間,並給予觀眾對於台灣當今建築進一步認識的機會,開創共同價值。更做為當今台灣建築的時代切片,積累呈現台灣建築界發展成長的歷程,是為本獎的美好遠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