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聲音的建築展」!融合音樂、影像與空間的震撼沉浸式展覽體驗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備受矚目的「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將於明(25)日~2021年4月6日在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由日本世界級互動設計大師中村勇吾擔任展覽總監、音樂鬼才小山田圭吾(Cornelius)替展覽創作同名歌曲、設計師北山雅和操刀主視覺,也邀來9位藝術家以自己的視角,透過影片詮釋貫穿全場的《Audio Architecture》一曲。而在這融合音樂及影像的「聲音建築」裡,是場獨特的感官體驗,必須前來親身感受,才能理解究竟有多撼動人心。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INCEPTION啟藝與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再次攜手合作

2016年時,由INCEPTION啟藝主辦、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企劃的「單位展」自日本移展台灣,在當時吸引10萬人入場觀看,而此次的「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是雙方再次攜手合作,並在今年底移展台北,同樣極具可看性。


擔任展覽總監的中村勇吾表示:「我曾在雜誌上看過一篇文章,內容是西恩藍儂(Sean Lennon,約翰藍儂之子)談論Cornelius發行的新專輯,而他用一句話形容他們的音樂『He paints a kind of audio architecture.(他繪出聲音的建築)』,我完全愛上聲音的建築這個形容,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藉由這個詞構思出一個展覽。」而AUDIO ARCHITECTURE展覽便就此誕生,並於2018年首次在東京舉辦。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直擊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現場

北山雅和操刀設計主視覺圖像

踏入全黑的空間,感官也跟著被放大,走進展間、映入眼簾的先是由設計師北山雅和替展覽操刀的主視覺圖像,而這以動畫形式呈現的主視覺,會隨著貫穿全場的歌曲節奏「擺動」,當來到音樂的斷點,圖像也會跟著靜止,讓人才剛踏進其中,就感受到聲音的魅力。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三面牆播放小山田圭吾現場表演《Audio Architecture》影像

第一個展間播放了記錄小山田圭吾在錄音室現場表演的《Audio Architecture》,而以三面牆呈現的影像,除展現不同樂手彈奏樂器的畫面,也加上其他藝術家的影像創作,強化了視覺印象之外,也讓這首5分鐘的樂曲,多了更多想像的空間;推薦走進三面牆之間欣賞影像,有種猶如置身搖滾區的感受,既震撼又迷幻。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25公尺寬巨幅投影構成的沉浸式劇院

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即是以25公尺寬巨幅投影打造的沉浸式劇院,觀展者能坐著觀看眼前由8位日本藝術家以自己的角度、詮釋《Audio Architecture》這首歌的影像;或是走到投影台上,近距離感受聽覺與視覺的完美融合。每部影片的開頭、轉場到結束,都與歌曲節奏精準對應,因此總共長達45分鐘的影像,不會讓人感到漫長,反而是期待影像會與音樂碰撞出什麼樣有趣的火花。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替音樂特製的有趣視覺效果

巨幅投影的後頭則是個別展示8位藝術家影像作品的展間,雖不像上一個投影螢幕般壯觀,但站在作品前觀賞時,仍有種被眼前畫面吸進去的沉浸感。其中,由辻川幸一郎(GLASSLOFT)x Bascule × 北千住設計打造的互動影像裝置相當有趣,當人們站在現場設置的手機螢幕前,他們為音樂特製的視覺效果便會出現在臉上,讓觀眾跟音樂MV融為一體,值得體驗。

聲音的建築展008

「Into the music/Music don't stop」貫穿全場

而這場展覽的主題歌曲即便不斷重複播放,卻不會有想按下暫停鍵的衝動,因為當你聽著耳邊傳來「Into the music/Music don't stop」,你便會了解,音樂是必須,更能在不同的藝術家的詮釋之下,有了嶄新的模樣。而如果說一首歌能構成演唱會,那麼這個聲音建築空間,絕對是最適合展演的場域。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21_21 DESIGN SIGHT 企劃展「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in Taipei 

展覽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東 2 AB 館

展覽期間: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4月6日

主辦單位:INCEPTION 啟藝

企劃單位:21_21 DESIGN SIGHT

全票:350 元 ( 一般民眾 ) 、學生票:320 元( 大專以下學生,憑證 )、愛⼼票:175 元 ( 65 歲以上長者憑證,身障者本人憑證及一名必要陪同者 ) 

免票與陪同:未滿 3 歲 ( 憑證 ) 或 90 cm ( 含 ) 以下之幼童免票,但需有一位大人購票陪同入場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INCEPTION啟藝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設計視角逛2025大阪世博!La Vie帶看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大屋根」、特色海外展館、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作品

以設計視角逛2025大阪世博!La Vie帶看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大屋根」、特色海外展館、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作品

2025大阪世博盛大舉行中,La Vie也實際走訪現場,為讀者介紹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大屋根」、三位日本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設計的展館,同時也精選極具特色的海外國家館,以及更多不容錯過的亮點。

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

由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其運用日本神社與寺廟中的傳統「貫」工法,再結合現代技術,打造出既做為會場主動線,同時兼作遮風避雨、日曬的舒適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大屋根,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夜幕低垂,大屋根也將亮起,交織出日夜截然不同的獨特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大屋根在今年3月正式獲得「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之金氏世界紀錄,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

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入夜後,大屋根也將亮起,展現日夜不同的獨特氛圍。(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入夜後,大屋根也將亮起,展現日夜不同的獨特氛圍。(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集結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作品

而在大阪世博中,除了大屋根,各式建築也是一大看點。其中,更有3座展館是由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所設計。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為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主要設施,其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構築出強烈的生命力,也讓人聯想到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成為整個會場的象徵;走進裡頭,觀眾席與舞台融為一體的圓形劇場形式,以及近乎純白的內部空間設計,也賦予演出更多可能性。

 先前在社群平台上引起討論的「彷彿天空破了個大洞」照片,圖中出現的建築物正是由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先前在社群平台上引起討論的「彷彿天空破了個大洞」照片,圖中出現的建築物正是由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EXPO HALL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讓人聯想到「太陽之塔」。(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EXPO HALL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讓人聯想到「太陽之塔」。(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以「海洋的再生」為主題,運用紙管、竹材、CFRP(碳纖維強化聚合物)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創新建築。而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輕鬆拆解、搬移與再利用,更替未來的建築打開了全新的想像。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靜靜佇立於會場中央的「靜謐之森」,摒棄傳統建築的天花板與牆壁設計、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邀請人們走進其中,展開「共鳴」體驗。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運用紙管、竹材、CFRP這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運用紙管、竹材、CFRP這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BLUE OCEAN DOME內部空間(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BLUE OCEAN DOME內部空間(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無牆、無天花板,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的設計,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無牆、無天花板,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的設計,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160個海外國家展館各有特色

而本屆世博會約有160個國家參與,各大海外展館建築同樣亮眼。比如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葡萄牙館」,以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為主要建材,打造出極具詩意、猶如白色海浪般的展館;AMDL Circl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北歐館」,以展現北歐簡約風格及實用美學的傳統北歐穀倉為建築靈感,並採用木質設計與可回收材料,體現北歐的永續發展理念;由Apropos Architects操刀的「捷克館」,為無金屬框架支撐的木造建築,並以玻璃立面致敬捷克歷史悠久的玻璃工藝,打造出看來通透、輕盈的螺旋形建築;RAU Architects團隊設計的「荷蘭館」則有著懸浮空中的巨大球體,夜晚時球體也將亮起,猶如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引領人們走進其中探索永續議題。

葡萄牙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葡萄牙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北歐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北歐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捷克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捷克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荷蘭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荷蘭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打造未知風景的有機建築

除了上述這些展館,開幕前便備受矚目、可說是「預約困難」的「null²」,為大阪世博的8大主題館之一,其由新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策劃、Noiz Architects建築師豊田啓介負責設計展館。null²外觀以鏡子為意象、覆蓋著特別的「鏡面膜」,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也創造出未知的風景;在null²展館內,將能體驗名為「數位分身」的互動內容,親自感受現實與數位世界的邊界是如何逐漸變得模糊。

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null²展館的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null²展館的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展現日本美學的美感廁所

不僅如此,此次大阪世博更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其中,建築師米澤隆操刀的「トイレ5(5號廁所)」格外吸睛,其由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構成如彩色積木般的外觀。世博會結束後,這些單元也能拆解,重新在公園或廣場等地靈活組合運用,打造出新的空間樣貌。

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建築師米澤隆利用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打造如彩色積木般的廁所。(以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建築師米澤隆利用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打造如彩色積木般的廁所。(以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攝影|蔡耀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尋常之外》以「目光」魔法翻越限制!專訪目目非營利:以眼動科技讓每個身體受限的靈魂,都有自由飛翔的權利

1995年《Elle》法國版總編輯因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喪失所有行動能力,僅剩左眼能眨動,這也成為他聯繫世界的唯一管道,在友人的協助下,他以眨眼選字母的方式寫下《潛水鐘與蝴蝶》一書,描述身體彷彿被囚禁在無法逃離的潛水鐘內,心靈卻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2025,我們找到了即使肉身困於桎梏,依然能讓內在意識高歌飛舞的方法,走進目目非營利策劃的《尋常之外》展覽,親自感受這個目光魔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程成功跨出雙北區,至北中南東部為重度身障孩童提供服務,圖為花東眼動課程紀錄。(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科技&眼動教育帶來的新世界

許多重度肢體障礙者無法隨自由意志行動、進食,甚至無法以言語表達最基本的需求,前身為專門研究眼球追蹤技術應用的目目非營利,即是透過研發眼動軟體與眼動教育,幫助僅存「雙眼」可靈活轉動的重度肢體障礙者打破「潛水鐘」的限制,重新建立與外界溝通的通道,進一步增加認知與重獲自主能力。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Penny分享,成立滿六年的目目,在過去幾年中一步步建立起眼動課程系統、並讓教學服務跨出雙北區,目前已提供了北中南東17個縣市的重度身障孩童,總計2,803堂眼動課程;更陸續開發了兩本世界首見結合「眼動科技」與「兒童繪本」的遊戲繪本,讓失去口語和肢體能力的孩子「動動眼」就能和故事中的情節互動,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影像夥伴以3年的時間,記錄眼動老師克力教學與日常交織的生活片段,圖為克力老師進行眼動老師培訓過程,讓這個尋常之外的職業在台灣各個角落落地。(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青年學員景維,擁有流暢的眼動操作能力,以「雙眼」打字與一根手指頭點擊輔助,累計打出十萬八千個字,完成出版《維小的我想撼動這個世界》自傳,現在也是一位生命教育講師!(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的教學總監Mandy說明,「目目已陸續培育了89位眼動老師,團隊有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特教老師等,彼此可以互相給予專業上的建議與支援。」眼動課程為個別化,會依照學員的個別需求與年齡層量身規劃,課程類型從針對學齡前孩子的早療認知、學習生活邏輯與注音符號,到青年就業培力、電腦操作應用如文書處理、平面設計等,或是協助年長者復健、表達醫病需求。眼動課程從一對一教學,延伸舉辦多元的團體課程,甚至是至戶外上課,跨專業的團隊讓目目的師資培育系統與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完善,「重度身障族群的家庭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可能會讓學習無法持續,因此我們也會提供輔導或支援介入,好讓眼動課程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值。」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從一對一發展至團體課程,圖為賦格音樂團課。(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我們只是「需求不一樣」

Penny也分享:「其實有很多家長或特教的老師都不知道有眼動科技可以協助他們,也沒有完善的專業知識,這讓我們認知到推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不再只是教育現場的事。試想如果孩子們可以在就學階段就理解『身障者只是和我們有著不一樣需求』的人,社會擁有多元樣貌的族群,當他們長大進入社會,自然沒有過多的刻板印象,未來要推行融合教育時,就更加容易了。」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老師團隊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圖為督導團隊。(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開始舉辦共讀活動,邀請目目小學員與幼兒園的孩子,一起閱讀眼動童書,發現五六歲的孩子如白紙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這份「不一樣」,「我們都共存在同一個社會裡面,當周邊的設備(輔具)、體制更完善時,『不一樣』也能自然消彌。」因此今年目目將推廣溝通的對象擴向更外圍的社會大眾,希望以輕鬆體驗的展覽形式,讓大眾更貼近、理解重度身障族群的日常狀態,特別策劃了《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展覽與一系列講座活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在2022年推出首部紀錄片《看見礙與愛》,榮獲「圓缺之間 身心障礙者影展」第三名,透過影像細膩的目光,記錄了小學員庭安與家人之間的日常溫度。(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戶外教學,小學員藉由眼動輔具在全家便利商店櫃台結帳。(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沈浸式展間設計,體驗與世隔絕&「目光」魔法

當你的身體動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受限,無法自由地表達情感與需求,只剩下「目光」能移動時,世界會變得如何?走入位於華山的展覽空間,穿過一條被雨幕包圍的廊道後,你會發現自己宛如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迷宮孤島,只能透過狹窄的透明圓罩觀看四周世界,聲音也無法傳達出去,無法與外界溝通,也無法產生任何連結。而圓罩裡出現的一句句音檔——「生活一切都需要他人協助,那時候就開始很自卑」、「覺得自己跟社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即是採樣自不同年齡層的身障者獨白,他們以吃力的發音一一訴說著其心裡深處的困境:無法逃脫卻仍然渴望被看見,被理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主視覺與展場入口設計。(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第一區,走入與周圍隔離的圓罩內,感受重度身障族群的生理困境。(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走出迷宮孤島,世界隨之豁然開朗,充滿了奇幻色彩的森林,每個角落都充滿驚喜——用眼睛控制「目光」撥開螢幕上的霧氣,欣賞這群身體受限、內心卻自由的孩子及青年們,共同創作的日常影像故事與眼動作品;再下一個展間,像是來到懷舊復古風格的Game Boy遊戲間,在這裡玩遊戲只能動眼不能動手,讓大眾以趣味的方式體驗眼動輔具設計,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為重度肢體障礙族群施展「目光魔法」,為其世界帶來全新的可能性。「在實際體驗之後,應該能拓展大眾對於數位科技輔具的想像空間。它可以做到更多事情,當通用設計更加普及,落實在日常場域中,讓重度身障族群的生活需求不再是『尋常之外』。」Penny說。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在展覽內透過玩遊戲體驗眼動教材,實際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能對數位科技輔具有更多想像。(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Mandy也回應道:「透過沈浸式體驗,希望大眾在看待身邊和自己『不一樣』的族群時,能多一些耐心,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展覽期間的每個週末也規劃了多場專家跨域公益對談、《阿目冒險旅程-勇氣的種籽》「眼動童書」共讀活動,邀請觀展大眾一同參與更深入了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的議題,讓社會能更加多元共融。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展覽第二區體驗以「目光」與光影互動的魔法。(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特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4A館

展覽日期|2025.4.18(五)-2025.5.4(日)

展覽時間|平日 11:00~20:00(最後入場時間 19:30)

     假日 11:00~21:00(最後入場時間 20:30)

更多活動與講座資訊請關注「目目非營利」官方社群,或造訪展覽網站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