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建築師Thomas Coldefy專訪:結合建築與感官,引領觀眾踏上沉浸旅程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建築師Thomas Coldefy專訪:結合建築與感官,在時限內精準推進的設計心法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閃耀的螺旋階梯成為世博東門入口的醒目標誌。La Vie專訪到建築師Thomas Coldefy,分享展館的設計理念與過程,還私心推薦了如「廁所設計」等有趣世博看點!

2025大阪世博的「東門」入口,是搭乘地鐵的觀眾們入場的必經之地,順著東門走入大屋根,正面映入眼簾的就是「法國館」。由LVMH策劃展覽內容,Louis Vuitton「硬箱圖書館」、Dior經典時裝、CelineChaumet的深厚工藝⋯⋯,加上日本建築師重松象平、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的藝術創作,交織出一場融合時尚、設計與自然的絕美展演。

從世博東門入口進場,穿越大屋根即可看到「法國館」。(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從世博東門入口進場,穿越大屋根即可看到「法國館」。(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除了展覽內容,法國館的建築亦值得注目。展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與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以「自然劇場(Theatrum Naturae)」為概念,搭配展覽敘事的3個章節:先從地面步向螺旋階梯,蜿蜒而上後進入展場空間,最後通往充滿綠意的花園。觀眾將跟著建築與空間的細膩設計,感受這趟多重感官的體驗旅程。

螺旋階梯為「法國館」的醒目標誌。(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螺旋階梯為「法國館」的醒目標誌。(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La Vie專訪到Coldefy建築事務所創辦合夥人暨首席建築師Thomas Coldefy,由他分享「法國館」的設計幕後與私心亮點,以及作為建築師的他,又是怎麼看待與期待本屆大阪世博?

Coldefy建築事務所創辦合夥人暨首席建築師Thomas Coldefy(右)。(攝影:Vincent Desailly)
Coldefy建築事務所創辦合夥人暨首席建築師Thomas Coldefy(右)。(攝影:Vincent Desailly)

Q:請先分享法國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法國館的核心概念為:建築是人類生活的舞台,以及承載多元關係的場域。我們自20232月的國際競圖啟動整體發想,並於同年8月完成評選。由於本案採設計、施工合一的合約形式,初期即需與設計和施工團隊密切合作。面對世博開幕日(20254月)的既定時限,所有的設計與建造時程得在緊湊節奏中精準推進,確保能在世博會完整呈現法國館的精神。

「法國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Q: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極為緊湊的時程,在既定的開幕日期下,必須以快節奏推進各階段作業,沒有任何延遲空間。此外,這個計畫涉及眾多利害關係人,包括政府、贊助商與其他合作夥伴,也使溝通與協調的難度大幅提升。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持續採取一貫的設計共創流程,確保效率且各方理念一致。這個方法讓我們得以即時因應變動,更維持了設計的整體性。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Q:私心希望觀眾注意到的法國館亮點是?

我們特別希望觀眾能沉浸於法國館所打造的感官體驗。整座展館的設計,是要引領觀者踏上一段情感旅程,在空間中循著節奏律動——宛如心跳的脈動,緩緩前行。建築本身也參與了這段旅程:立面如水中帷幕,隨風流動;中央則設有一座雕塑裝置,以一對交纏擁抱的愛侶,象徵人與人的連結。

雕塑裝置為一對交纏擁抱的愛侶,以此象徵人與人的連結。(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雕塑裝置為一對交纏擁抱的愛侶,以此象徵人與人的連結。(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走進展館,觀眾將經歷一場感官導向的展覽,光線、聲音與動態等多重元素,交織出詩意的展場空間。展館後方的「奇蹟花園(Jardin Miraculeux)」也不容錯過,花園與自然交融,成為予人靜心沉思的場所。我們期盼來訪者能細細體會這座展館,從建築、展覽到內容之間的緊密串聯,從中感受到「連結」與「共鳴」的普世訊息。

Louis Vuitton的「行李箱球」邀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創作影像。(攝影:蔡耀徵 © La Vie)
Louis Vuitton的「行李箱球」邀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創作影像。(攝影:蔡耀徵 © La Vie)

Q:透過法國館,你想傳達給各地觀眾什麼訊息?

法國館希望傳遞關於「愛」的普世訊息——對他人的愛、對地球的愛,以及對創新的熱愛。這座展館透過建築語彙與感官經驗,詮釋了法國的創意、卓越與永續。我們的設計目的,是促進文化交流與深層對話,不僅延續法國與日本之間深厚的歷史情誼,也展現法國在科技、藝術與環境責任等面向的實力。展館彰顯了法國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能力,邀請觀者進入一段詩意、多重感官的沉浸體驗,從中激發對未來的嶄新想像——一個由永續、美學與人際連結所共同構築的和諧世界。

Dior上百件的白色洋裝組成展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Dior上百件的白色洋裝組成展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Louis Vuitton「硬箱圖書館」。(攝影:蔡耀徵 © La Vie)
Louis Vuitton「硬箱圖書館」。(攝影:蔡耀徵 © La Vie)

Q:除了法國館,這次大阪世博最期待看到哪個展館?

我們特別期待體驗整體世博園區的空間架構,包括「寂靜之森(Forest of Tranquility)」與環形主構造「大屋根」等主要空間。還有,即便規模較小,但是為了服務大眾所設的公共設施,例如廁所,也值得從設計與城市機能整合的面向關注。這些不同尺度的建築與空間組成,顯現了本屆世博如何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創新企圖與永續思維。

大阪世博廁所設計相當具有特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廁所設計相當具有特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Q:世界博覽會從19世紀舉辦至今,展會本身的意義也隨時代改變,身為建築師,你如何看待2025年舉辦世博的意義?

世界博覽會已從過往以工業為核心的展覽型態,轉變為促進全球對話的平台,聚焦於創新、永續與文化交流,並共同思索我們所共享的未來。法國館的設計正回應了這樣的轉變,邀請觀者步入一座「生命劇場」,在其中你既是演員也是觀眾,走過一段人類與環境緊密共生的旅程。

「法國館」邀請觀者步入一座「生命劇場」。(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邀請觀者步入一座「生命劇場」。(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當我們探討世博會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轉變,也意味著必須重新想像自然與人為之間的關係。我們嘗試探索各種「智慧」的型態,無論是有機的還是科技的,如何共同參與、重新定義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在這樣的脈絡下,世博不再僅僅是展現進步的舞台,而更像是一座思想實驗室,引領人們重新思考自身與世界的互動方式,孕育跨越自然、科技和人類創意界線的全新解方,朝向更永續、更緊密連結的未來。

世博會現今更像是一座思想實驗室。(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會現今更像是一座思想實驗室。(攝影:蔡耀徵 © La Vie)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
時間:2025413日~1013
更多資訊可見法國館官方社群

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Julien LanooVincent Desailly
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後重返榮光: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如果你去過巴黎,一定對地鐵入口那辨識度極高的綠色鑄鐵線條、蜻蜓翅膀般的玻璃窗印象深刻。雖然如此,Hector Guimard和他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卻一直沒受到法國政府重視。如今,這位「被遺忘」的建築師,即將在這座城市重獲他應有的地位——一座獻給Hector Guimard的博物館即將誕生。

被遺忘的巴黎地鐵建築師

在20世紀初,Hector Guimard曾是巴黎最炙手可熱的建築師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巴黎地鐵的華麗入口,以流動曲線與鐵藝細節築出如昆蟲展翼般的構造,並搭配鈴蘭造型的燈飾與他親自設計的「Métropolitain」字樣,成為觀光客眼中的巴黎印象。

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Hector Guimard所設計的地鐵入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Hector Guimard和他的新藝術建築,為城市帶來前所未見的視覺語言。然而1913年後,巴黎交通局停止採用他的地鐵設計;1938年他與猶太裔妻子為躲避納粹逃往紐約時,世人幾乎已忘了這號人物,而後他的眾多作品甚至被當作廢鐵處理。

移居美國不久後,Hector Guimard於紐約去世。戰後,他的遺孀Adeline返回巴黎,試圖推廣丈夫所留下的創作遺產,包含手稿、家具等,以及約50棟住宅建築。Adeline甚至將兩人於巴黎的居所「Guimard之家(Hôtel Guimard)」贈與法國官方作為博物館使用,卻屢屢遭到婉拒。最終,該建築被當作普通民宅售出。

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Hôtel Guimard(圖片來源:Le Cercle Guimard)

巴黎人從來不喜歡新藝術風格?

「其實,法國人從來都不怎麼喜歡新藝術風格,」Hector Guimard Diffusion公司負責人 Fabien Choné表示:「他設計的地鐵入口曾引來強烈反彈,巴黎人批評它們『不夠法國』,也無法理解為何遊客會喜歡這種花俏風格。」

一戰後,偏好簡約風格的現代主義思潮席捲歐洲,Hector Guimard的作品被視為缺乏歷史與藝術價值,其設計的141座地鐵入口被陸續拆除,如今僅存88座。「戰後每次城市施工,都會拆掉Hector Guimard的設計,直到1960、70 年代,整體觀念仍是破壞而非保存。」Choné說:「更荒謬的是,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有Hector Guimard的展覽,但巴黎這座城市卻對他隻字未提。」

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Hôtel Guimard內部實景(圖片來源:Le Cercle Guimard)

經過十年爭取,終將迎來Hector Guimard博物館

是時候讓巴黎重燃對美好年代、新藝術風格的熱情了!Hector Guimard博物館計畫由非營利組織Le Cercle Guimard推動,並由收藏機構Hector Guimard Diffusion資助。他們希望以Hector Guimard於1910年打造的四層樓建築「Hôtel Mezzara」為基地,將其轉化為新藝術風格的展覽空間,見證這位建築師帶來的影響與成就。

為了讓政府與巴黎當局重視Hector Guimard的作品,他們已奮鬥十年之久。政府2015年首次以700萬歐元標售該宅邸,團隊當時未成功標下,隔年競標仍舊失敗。第三輪競標時,政府終於接受團隊提出的資金與博物館計畫,並簽下50年期租約。

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Hôtel Guimard內部實景(圖片來源:Le Cercle Guimard)

「Hôtel Mezzara」原為Hector Guimard受好友Paul Mezzara之託興建,後來被法國教育部收購,作為學生宿舍使用,近十年來則處於閒置狀態。該建築保留了Hector Guimard招牌的鐵藝裝置細節、壯觀的玻璃天窗與吊燈等,相較於地鐵入口等作品,更加地內斂、優雅。

博物館團隊預計將展出一系列Hector Guimard的陶瓷、鐵鑄欄杆、裝飾等作品,以及相關文件、設計稿與照片等,預計將於2027年至2028年初開幕,希望喚起廣大巴黎觀眾對於這位建築師的重視。

巴黎地鐵建築師Hector Guimard將迎來專屬博物館,展出招牌新藝術風格設計
Hôtel Guimard內部實景(圖片來源:Le Cercle Guimar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世界博覽會時隔55年重返大阪,由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擔任會場設計總監,以「大屋根」為主軸,描繪此屆世博整體藍圖。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物的話題下,更引人關注他為何選擇木材?又是如何發想出此一兼具象徵意義與功能性的圓環廊道?藤本壯介接受La Vie視訊專訪,從頭談起他操刀本屆世博設計的歷程與想法。

回溯至20204月,藤本壯介收到邀請,詢問是否願意接下5年後大阪世博的會場設計總監一職。他坦言當時並沒有立刻首肯,其中之一的顧慮便是來自正準備迎接開幕的東京奧運。「東京奧運的籌備過程中傳出不少醜聞,不少參與其中的建築師、設計師或音樂家等創作者不得不辭去職責。包含空穴來風的誹謗言論,社群媒體上也有各種批判聲浪,目睹那時的狀況,我覺得參與國家規模的設計案,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他說。

夜晚打燈後的大屋根,呈現與白天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徴)
夜晚打燈後的大屋根,呈現與白天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徴)

此外,他也坦承當時不是很理解世界博覽會的歷史背景、在當代舉辦的意義。他甚至質疑,相較其他經濟高速成長中的國家,日本是否還有能量舉行這類國際級的盛會?假設答案是否定的,又該以什麼方式來呈現此次的世博?

然而,他的想法在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後改觀。在只能倚靠虛擬連結的疫情期間,藤本壯介再次體驗到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性。他說:「人們常說透過網路可以體驗一切,但在這個時代實際接觸外國文化、與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交流,反而變成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這也成為他說服自己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契機,決定親自策劃這場邀請世界各國訪客齊聚一堂的國際盛會。

2025大阪世博共有約160個國家參與。(攝影:蔡耀徴)
2025大阪世博共有約160個國家參與。(攝影:蔡耀徴)

兼具象徵意義和機能性的圓環廊道

「透過世博串聯起全世界」此一出發點,忠實地反映在今日大阪世博會場的整體設計之上。2017年日本向國際展覽局(BIE)爭取世博主辦權時,提出的場地平面圖狀似數個肥皂泡的集合體。為了和川普政權所造成的社會分裂抗衡,以「去中心」、「分散」為主題,刻意不設置地標性建築。但看著此一設計草案,藤本壯介提出質疑:「如果為了尊重多元,反而失去整體性、讓人感到零散,這不是很可惜嗎?也因此我認為需要一個媒介,可以在尊重多樣性的同時創造有機連結,並藉此向世界發聲。」

大屋根上標示有展館方位,方便觀眾釐清位置。(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上標示有展館方位,方便觀眾釐清位置。(攝影:蔡耀徴)

隨之誕生的,便是此屆世博的地標建築——周長2,025公尺、高1222公尺的圓環廊道「大屋根」。大屋根包圍著共84座國家/國際組織展館和8座主題館,彷彿圈出了地球的縮影;步行在展館間時,也會感受到世界各國的人們正共享著圓環所框出的同一片天空。

藤本壯介提到,細看各個國家館的腹地形狀,會發現少有單純的四方體,而是各自呈現些許複雜的多角形。這也呼應了此屆世博的主題「設計一個讓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大屋根內的展館彷彿一個個細胞,讓會場看起來就像一個會呼吸的有機生命體。有趣的是,完工後大屋根周長卻奇蹟似地與今(2025)年的西元年相同。問及這是最一開始就事先規劃好的嗎?他笑說,原先只有預估周長會落在2公里左右,沒想到會這麼巧合地出現這個數字,純屬「美麗的意外」。

從大屋根上眺望的會場景色。(攝影:蔡耀徴)
從大屋根上眺望的會場景色。(攝影:蔡耀徴)
夜晚的水舞秀在此廣場上演,站在大屋跟上可清楚欣賞。(攝影:蔡耀徴)
夜晚的水舞秀在此廣場上演,站在大屋跟上可清楚欣賞。(攝影:蔡耀徴)

屋頂是日本建築最具特色的部分

大屋根扮演此屆世博的門面,除了象徵意義外,具備的功能性也不容忽視。漫步在幅寬約30公尺的大屋根之下,可以躲避日曬雨淋。若迷失方向,也可以由木造梁柱上標誌的數字立刻確認所在位置。大屋根的頂部則更兼具展望台的功能,搭乘電梯、手扶梯便可以由上方俯瞰世博會場以及夢洲的海天一色。藤本壯介說明,最初在思考如何引導人流動向時,腦海中逐漸浮現了大型環狀步道的輪廓。日後才加上「屋頂」,並賦予其串聯世界的意象。

搭乘手扶梯通往大屋根上方,可俯瞰世博會場與夢洲的海天一色。(攝影:蔡耀徴)
搭乘手扶梯通往大屋根上方,可俯瞰世博會場與夢洲的海天一色。(攝影:蔡耀徴)
有著大型環狀步道的大屋根,其下方也成為觀眾躲雨的處所。(攝影:蔡耀徴)
有著大型環狀步道的大屋根,其下方也成為觀眾躲雨的處所。(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設計,也讓人聯想起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在1970大阪世博設計的「慶典廣場的大屋頂」。藤本壯介坦言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出於日本的氣候特性,屋頂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構造。他說:「屋頂是日本建築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創造了景觀和空間。可以說在日本設計建築時,最終還是會回到屋頂這個原點。」藤本壯介也提到,他十分敬重丹下健三,很榮幸可以勝任和當年丹下健三相同的會場設計總監一職。在籌備過程中也好幾次忍不住想:「丹下先生若還在世的話,他會怎麼操刀2025年的世博呢?」

大屋根的環狀步道,編輯實測走完一圈大約40~50分鐘。(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環狀步道,編輯實測走完一圈大約40~50分鐘。(攝影:蔡耀徴)

「除了木造別無選擇」

今年3月,大屋根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物」,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也向世界宣告日本具有打造大型木構建築的高度技術。藤本壯介的建築師事務所在巴黎也設有據點,他提到,包含歐洲、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在10年前便開始關注木材的永續性、大型木構建築的可能性,活用木材吸碳、可再生的特性,透過建築讓木材和自然環境產生良性循環。然而,相較海外的積極動向,日本坐擁超過千年的木造建築歷史、豐富的山林資源,卻鮮少有相關的討論聲量。他說:「在木造這個領域上,有時甚至會被海外的人說日本有些落後。」也因此,藤本壯介在初始階段便提案要以木材作為大屋根的主要建材,「除了木造別無選擇。」

大屋根的木造結構有諸多細節值得觀賞。(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木造結構有諸多細節值得觀賞。(攝影:蔡耀徴)

然而日本國內仍少有大型木構建築的實例,包含在短時間內從國內外調度大型木材、將原木製作為集成材的加工技術,前所未見的大規模工程,在在考驗了日本工匠與工程承包商的手腕。此外,大屋根的結構採用和清水寺相同的「貫工法」,以榫接方式固定梁柱。最初因為建築體內外部的高低差,在耐震問題上碰到難關,所幸在木材接合處加裝金屬螺絲、鐵板調整之下,才終於以當代工法通過了耐震規範。受訪當下甫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返回日本的藤本壯介說,當地許多人對他說:「你居然完成了這個瘋狂壯舉。」

大屋根的通透結構,是攝影畫面中優美的前景點綴。(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的通透結構,是攝影畫面中優美的前景點綴。(攝影:蔡耀徴)

值得一提的是,大屋根所使用的建材一部分來自於福島縣浪江市的木材加工廠「WOODCORE」。之所以和WOODCORE合作,除了具有災後復興的象徵意義之外,藤本壯介更肯定其技術能力。他解釋,大屋根所使用的集成材體積非常龐大,在日本國內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工廠屈指可數,而WOODCORE正是其一。「不僅止於象徵意義,更希望能透過大屋根向世界展現福島所擁有的精湛技術,促成實質的復興。」他說。

大屋根以開放式的廊道區隔出會場內外,但置身其中卻又能感受到建築所帶來的莊嚴氛圍。(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以開放式的廊道區隔出會場內外,但置身其中卻又能感受到建築所帶來的莊嚴氛圍。(攝影:蔡耀徴)

透過建築推動人們反思生活型態

而問及日本大型木構建築的可能性,藤本壯介抱持著樂觀態度。他解釋,雖然大型木構建築在日本尚未普及,但這並不代表木構不受歡迎,畢竟在日本每年皆有無數的木造個人住宅誕生。若能克服包含集成材的加工技術問題、建材相關的法律規範,再積極地活用豐富的森林資源,日本的大型木構建築十分具有潛力。藤本壯介目前進行的案件中,位於岐阜縣飛驒市的複合式設施「soranotani」也可視為大型木構建築之一。他提到「soranotani」是長寬各約100公尺、2層樓高的建築,在現今日本的建築法規中要整棟採用木造仍有困難,不得已之下只好將建築體分割,再透過外觀與配置營造出整體性。

行走在大屋根其中,可感受到建築的偌大。(攝影:蔡耀徴)
行走在大屋根其中,可感受到建築的偌大。(攝影:蔡耀徴)

對國際發聲的同時,藤本壯介也試圖在日本國內,對大型木構建築的可能性和永續性提出討論空間。世博閉幕後大屋根的存留與否,日本國內正反意見不一。但從建築工法到展期間的維護方式等過程,藤本壯介期盼大屋根的這個先例,能拋磚引玉成為後世的參考。他也指出,為了短短半年的世博展期而進行龐大的建設,最終卻幾乎都會被拆除,著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站在設計總監的立場,他認為世博未來若能更長期地進行總體規劃,在一開始討論哪些展館可以留下,或許能更永續地利用建築也說不定。

藤本壯介的建築經常模糊室內與戶外、人工與自然的界線,讓多樣元素並存其中,此一特色也呈現在大屋根之上。(攝影:蔡耀徴)
藤本壯介的建築經常模糊室內與戶外、人工與自然的界線,讓多樣元素並存其中,此一特色也呈現在大屋根之上。(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以簡單卻強而有力的造型,包容了世界各國的多樣文化。(攝影:蔡耀徴)
大屋根以簡單卻強而有力的造型,包容了世界各國的多樣文化。(攝影:蔡耀徴)

藤本壯介也說,面對永續議題,建築師的使命之一便是如何透過建築,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除了大屋根,他也以自身在南法蒙貝利耶(Montpellier)的作品「白樹(L'Arbre Blanc)」為例,設計出一座陽台如同開枝散葉向外凸出的集合住宅,讓人們的生活動線不止步於室內,更能延伸至戶外,進而發展出更為節能的生活模式。「自然與都市環境的融合」、「森林」等關鍵字,對出生於北海道的藤本壯介而言,是作品不可或缺的核心。他以大屋根向世人展示了未來建築的可能性,更令人好奇今後他會再如何以建築,帶領我們觀看都市風景。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攝影:蔡耀徴)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攝影:蔡耀徴)

藤本壯介
1971年出生於北海道。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後,於2000年成立了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2014年獲得法國蒙貝利耶國際設計競賽最佳獎,並打造了「白樹(L'Arbre Blanc)」,隨後陸續在歐洲各國的國際設計競賽中獲得最優秀獎。在日本,他擔任了2025年大阪世博的會場設計總監。近年主要建築作品包括匈牙利音樂之家(2021)、石卷市綜合文化設施(2021)、白井屋旅館(2020)等。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蔡耀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