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盤點4檔表演藝術節目: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力量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盤點4檔舞迷限定節目: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力量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即將於今年2月23日至5月11日盛大展開!邀請包括愛爾蘭、挪威、西班牙、德國、日本等來自13國的頂尖團隊與藝術家,為全亞洲最大國際藝術節之一,展演節目精彩且多元,共計158場的演出,呈現國內外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節目,邀請大眾一同進入一場場漫遊故事的藝術嘉年華。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視覺。(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非是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MR混合時境作品《鏡:KAGAMI》、重返戲劇院的雲門鄭宗龍話題之作《毛月亮》、金馬影后桂綸鎂擔任說書人的臺法共製擴增實境展演《黑》等,其中2024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也特別推出限定的舞迷套票,節目包含:麥可.基根-多藍 ╳ 舞蹈之家《界》、亞倫.路西恩.奧文《一個說謊,一個說愛》、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舞蹈空間 ╳ 海德堡舞蹈劇場 《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舞迷限定」4檔節目盤點!

麥可.基根-多藍舞蹈之家《界》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界》(MÁM)在蓋爾語中的意思是「山口」,指的是凱里蓋爾塔赫特的聖山,一種想像它是通向未知、神奇和美妙的入口。

編舞兼導演麥可.基根-多藍(Michael Keegan-Dolan)和手風琴演奏家Cormac Begley是凱里蓋爾塔赫特(Kerry Gaeltacht)的居民,凱里蓋爾塔赫特是愛爾蘭文化和語言依然充滿活力的七個縣之一。2019 年,兩人在多藍的公司Teaċ Daṁsa(舞蹈之家)的工作室里相遇,萌生了這個演出《界》,並聯手歐洲當代管弦樂團s t a r g a z e,以及舞蹈之家的12位舞者一起獨舞與合奏。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凱里蓋爾塔赫特古老蓋爾村的氛圍和傳統在舞台上栩栩如生,這是一個古老與現代、本地與世界融合的地方,描述生活中的兩極如何融合在一起,並找到解決之道。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Ros Kavanagh,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界》是一個矛盾的詞:一條穿過某個地方的路線,否則無法通行,但仍然困難且危險。」——劇評家曼尚.馬根(Manchán Magan)

多藍被認為是當今最具創新性的現代舞編舞家和戲劇製作人,2016 年創立自己的舞團「舞蹈之家」,《界》為舞團第二部作品,於2019 年9月27日在都柏林劇場藝術節的首演大獲好評,獲得2020年奧利弗獎最佳新舞蹈作品提名及2021年英國國家舞蹈獎(UK National Dance Awards)兩項獎項提名。

「舞蹈之家」的舞團精神在於深化編舞家與自身文化的連結,亦即愛爾蘭原生的傳統、語言與音樂。團名Teac Damsa是「舞蹈之家」的古愛爾蘭語,不僅反映了基根-多藍持續開展的創作之路,也反映了他的作品及其起源地密不可分的關係。

亞倫.路西恩.奧文《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令人顫顫不安卻又如溜冰般流暢,如世界上賣座舞作的美學,讓我想起克莉絲朵.派特織錦畫般精密繁複的動作和語言。」—英國媒體《Bachtrack》

七名舞者、七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樣態,七個追尋擁抱卻疏離自我的靈魂,同樣在人與人的關係裡掙扎。當身體並不一定比語言誠實,言語亦非真心的載體,在這一套所有人都無法登出的說故事遊戲中,因為對愛渴望,用謊言釀一盅謎湯。這一場戲局,是否有真正的贏家?

來自挪威的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舞蹈、戲劇雙棲甚至跨足電影創作,同時是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邀請的兩位客座編舞家之一,另一位為希臘幻象劇場大師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亞倫與其團隊「冬季旅人」(winter guests)延續其反思社會的創作脈絡,《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試圖詰問對「自我呈現」的終極追求,在認同與被認同中徬徨,如何讓個體逐漸崩解。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Mats Bäcker,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跟演員或舞者(或是舞蹈演員)合作時,我總是讓彼此真誠相對,這也是我會在作品中加入個人經驗的部份原因,因為我們講的是自己『知道』的事情,要從真實出發。」— 亞倫.路西恩.奧文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英文劇名「Story, story, die」源自源自團體說故事遊戲,編舞家與七名舞者共同交付生命故事,創作有戲劇文本的舞蹈作品,取用說故事遊戲的形式,用肢體接續呈現不同人對愛的渴求,無法接續者則出局。亞倫將其轉化為當代社會的隱喻,為了博取認同、關注與關愛而營造假象,在無形的監視與評價之中迫切地追求被愛,否則邁向「社死」。

舞作不僅由亞倫與英國劇作家/導演安卓‧魏爾領銜編寫劇作,更由七位表演者共同參與,交付自己的心,讓舞作本身成為一座心靈場域。演出形式以極簡的舞台設計,烘托舞者難度極高,結合肢體與語言的全面表達。舞者以肢體具現繁複思緒,搭配語言與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視聽體感交融,撞擊出其間之隱晦及矛盾。在赤誠與偽裝之間,有親密有疏離、有勇敢與恐懼──終結於愛與謊言。

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非凡的技藝,巧妙的變幻,舞蹈的壯麗與靈性並存。」 —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狂野之作《毛月亮》2019年於國家戲劇院首演,大獲好評,國際邀約不絕,但因疫情取消巡演計畫,延至2023年才於海外首度亮相,去年12月登上「舞蹈聖殿」之稱的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座無虛席、好評滿滿。

這場充滿奇妙與美麗的身體寓言源於天文現象「月暈」,又稱「毛月亮」。當鄭宗龍第一次看到月亮周圍泛起銀白色光暈時,深深著迷。他心中想著,有一天要為它編一支舞。古語「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睽違五年,《毛月亮》再度於舞台上映照虛實!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舞者和影像互動令人驚嘆⋯⋯是場深邃、精緻且不安的夢。」 —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鄭宗龍與冰島搖滾天團席格若斯Sigur Rós合作,將空靈既躁動的音樂橫跨在無盡舞台;獲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藝術首獎的藝術家吳耿禎和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的王奕盛,打造LED拼接的巨型螢幕,穿透在迷幻的音樂氛圍裡。八十片的螢幕像月亮牽引著浪潮般浮沉、翻轉或橫移,舞者以汗水、肌肉以及全身的力量與之對話,以原始純粹的身體動力,突顯身處這個時代的大哉問:「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螢幕上的幾次輕觸,滿足各樣需求和慾望,那麼身體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有身體本身能夠回答。

《毛月亮》仿若預言,大疫後肉體重新拓荒。這場交織人性、科技和身體的派對再次降臨。舞者化身為獸,姿態蟄伏,慾望呼之欲出,引領觀眾圍觀這座巨幅的身體地景,也藉著月光看照自身。

舞蹈空間海德堡舞蹈劇場《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舞蹈空間35周年鉅獻!史特拉汶斯基的大膽音樂✕伊凡.沛瑞茲的狂放舞蹈,臺德20位舞者與簡文彬、長榮交響樂團磅礡共譜「異」的力量。

舞蹈空間35周年三度攜手原籍西班牙,旅居荷蘭與德國的「異鄉」編舞家伊凡.沛瑞茲,串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革命性創作成為《火鳥.春之祭》,結合「異鄉人」力量與脆弱的極端衝突,從當代角度找尋「合拍順從」到「異中求變」的心路歷程,透過直指人心的調性與節奏,傳達將「異」滲入主流社會的重要。

於今年首次在臺灣呈現《火鳥》與《春之祭》的組合,舞蹈空間與海德堡舞蹈劇場總計20位舞者共同合作演出,特別邀請指揮家簡文彬,搭配國內交響樂團現場演出,在音樂與舞蹈相伴又相爭的過程中,走出每一個不從眾、不隨俗的「自由人」必經之路。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Susanne Reichardt,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火鳥》展現每個人社會化的成長歷程,藉由女性獨舞充分展現了可能基於宗教、國籍或價值體系差異所造成的偏見,因有了「不同」,也可被視為「他者」,而開始有了「刻板印象」,人性上的排除異己;而《春之祭》表現成長後的社會現況,在都會人際的聚合中,不同勢力形成更大的壓力與衝突,終自一個「被選者」在半推半就中成為平和社會的壓力出口。

《火鳥》與《春之祭》發展出新的演出型式,分別帶著革命性的觀點詮釋,帶領觀者共感音樂和舞蹈在形式與內容、編舞與戲劇性肢體語彙的交織,成為發人深省、具有意義的對話。

2024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演出期間|2024/2/23(五)~2024/5/11(六)

舞迷套票|

2023.12.8(五)起購買下列節目中3檔不同節目各1張(含)以上(不含最低票價),享85折優惠,並加送舞迷贈禮兌換券(2選1)。

麥可.基根-多藍 ╳ 舞蹈之家《界》
亞倫.路西恩.奧文《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
舞蹈空間 ╳ 海德堡舞蹈劇場 《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套票詳情與購買請洽購票網站

資料提供|國家兩廳院
文字整理|Sunnie Wang

不只是演出,而是「成為」角色!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帶來令人屏氣凝神的《貝芮妮絲》

囊括無數影后頭銜的「伊莎貝.雨蓓」,今年除了將在金馬影展的新片《女富豪的美麗與哀愁》中演繹,也再度重回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貝芮妮絲》,與名導羅密歐.卡士鐵路奇首度合作,飾演一位被遺棄,仍燃燒炙熱情感的女王。

經常挑戰極端情緒、性別邊界與道德模糊地帶角色的「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出道以來演出超過120部電影與戲劇作品,表演風格冷靜卻爆發力驚人,她所飾演的角色多半不易親近、甚至令人不安,無懼道德界線的情節,更讓觀眾既震驚又無法移開視線。

繼2023年的《櫻桃園》演出,伊莎貝.雨蓓將於11/14~11/16重回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名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合作《貝芮妮絲》(Bérénice),這部改編自法國劇作家拉辛的同名悲劇,將一段糾纏難解的三角戀情搬上舞台,由伊莎貝.雨蓓完美詮釋角色的內心絕望與自身演員力量的融為一體,為觀眾帶來一場令人屏息的冷冽美學,本次歌劇院獨家演出,邀請觀眾一起進劇場感受影后的強大氣場。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法國影后雨蓓獨挑大樑,以細膩的獨白詮釋承受遺棄責難的孤寂感。(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極簡冷冽的導演手法,作品如魔鬼般懾人

有劇場魔術師之稱的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劇場作品經常挑戰觀眾感官極限,他曾在戲劇中塗鴉、毀損耶穌畫像,遭宗教團體示威抗議;也曾在改編《創世紀》時加入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場景,讓一群修女演出《伊底帕斯王》;更在著名的但丁《神曲》改編三部曲之一——《地獄》,本人以穿著厚外套上台自介,隨即遭受一群狼狗凶狠的啃咬攻擊開場。卡士鐵路奇習慣減少原著對白和複雜情節,以模糊曖昧的導演手法展現獨特的劇場美學。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原著為17世紀法國劇作家拉辛的經典悲劇《貝芮妮絲》,以優美、充滿情感的亞歷山大詩體對白聞名,敘事一段充滿內心掙扎與痛苦的三角戀情,體現古典主義戲劇的語言精緻與情感深度。但卡士鐵路奇僅保留貝芮妮絲的完整台詞,將其他角色模糊化,突顯她無法透過語言溝通、獨自承受遺棄責難的孤寂感。2024年在巴黎首演時果然激怒了部分觀眾,但雨蓓獨挑大梁的演出仍大獲好評。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導演卡士鐵路奇擅長以極簡抽象畫面呈現出劇場作品獨特的感官衝擊張力。(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貝芮妮絲》角色由她而生

1978年伊莎貝.雨蓓在電影《維奧萊特.諾齊埃爾》扮演從事性交易、毒害親生父母的少女,獲得坎城影后;1995年在《儀式》中詮釋表面順從卻因階級怨恨血洗上流家庭的女傭,獲得威尼斯影后與凱薩獎影后。2001年飾演沉迷虐戀幻想、壓抑自殘的《鋼琴教師》,二度獲得坎城影后;2016年在《她的危險遊戲》中演出被性侵後展開扭曲復仇的女企業家,獲得金球獎影后。這些驚世駭俗的電影角色透過雨蓓的演繹,讓我們得以感受每個角色在勇於挑戰社會禁忌背後的內心掙扎,看見隱藏在故事裡過於真實的人性黑暗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貝芮妮絲》故事描述巴勒斯坦女王貝芮妮絲、羅馬皇帝提圖斯與友人安提歐克斯的三角戀情。貝芮妮絲與提圖斯相愛,卻因羅馬元老和人民反對而被迫分開。貝芮妮絲悲痛欲絕而起了輕生之念,最終選擇離開羅馬,放棄此生摯愛。第一幕展現政治與愛的衝突,提圖斯在象徵皇權、壯觀而空曠的舞台上,面對江山與美人選擇的兩難;第二幕呈現貝芮妮絲的孤獨與沉痛,她彷彿被封印在時光之牆中,以影像與微弱動作傳遞情感;第三幕則是安提歐克斯的沈默愛戀與犧牲。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11月14日至16日,臺中國家歌劇院獨家呈現義大利名導卡士鐵路奇與法國影后雨蓓首度合作的舞台劇《貝芮妮絲》。(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這是一齣以伊莎貝.雨蓓為焦點的《貝芮妮絲》,透過她,將呈現戲劇最熾烈的核心。」卡士鐵路奇表示,貝芮妮絲是顆恆星,她是混亂之中靜止的核心,是暴風之眼。所有角色都圍繞著她,由她而生。「我始終懷疑拉辛語言所呈現的美好光明,那勢必也有不少陰暗面,這一次,我將賦予這些陰影應有的重要性。」以經典悲劇《貝芮妮絲》為基礎改編,卡士鐵路奇希望創作一齣充滿哲思與詩意視覺的劇場作品。

全劇透過音樂、聲響和被刻意處理的扭曲獨白貫穿其中,直面貝芮妮絲在這段三角戀的心理衝突與拉扯,觀眾不只是觀看,而是被拉進一個沉思的空間,感受「說不出口的情傷」所帶來沉重壓抑與張力。

2025 NTT遇見巨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貝芮妮絲》

時間:11/14 (五) 20:00、11/15 (六) 15:00、11/16 (日) 15: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購票請點此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如何用內心的聲音跳舞?聲音,一直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重要的創作元素。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中,他不再探索外在世界的聲響,而是轉向內心更吵雜的角落——那些關不掉的自我對話、忘不掉的記憶聲音。如果心中正在喧囂,那麼就跳出來。

採訪前一天,鄭宗龍才從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回來,雲門在隱身林間的四國村博物館半開放的舞台演出《定光》。「《定光》裡舞者要發出自然的口技聲響,透過麥克風把它放大。我記得前幾天他們發出的聲響一直跟那地方格格不入,所以就花了點時間讓他們聆聽那裡的聲音,10幾分鐘後,真的就不一樣了。」他形容有舞者像從台灣飛去的蟬,有人則模仿那裡的烏鴉,「天上常有一些烏鴉飛過去『啊、啊、啊』,這樣滿可愛的。」他模仿著。

聲音與音樂始終影響著鄭宗龍的創作,像《十三聲》中林強的電子樂與民間傳統音樂、歌謠的引用;《定光》轉譯從大自然中聽見的聲音;《波》透過數據從肌肉之中找到聲響⋯⋯,他認為舞蹈跟聲音沒辦法真正分開。「有個說法是聲音振動的頻率會讓身體產生一種動能,無論聽到流行樂或街舞音樂,人有了生理上的感覺,不管是啟動情緒也好、喚起記憶也好,人們聽見時特別容易有感觸。」

聲音不像視覺可以閉眼不看,總是無孔不入,持續滲入人的感知裡,影響著身體的節拍與律動。《關不掉的耳朵》又是一次從聲音出發的創作,只是他過往作品大多探索「外在」的聲音,這次則探向更吵雜的內在。「我覺得人在獨處的時候,都有很多的自我對話,甚至是對自己的審判。」他說,《關不掉的耳朵》便是在說耳朵不知道怎麼關上。他的世界靜不下來,像風在呼嘯,沒有停下的時候。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從生活與記憶中汲取音景

這場對內心的探索,源於鄭宗龍的好奇。「在我成長的記憶中,有些比較忘不掉的聲音,很奇怪,為什麼那些聲音會一直存在記憶裡?」2024年巡演間隙,他發現台灣電影音效大師杜篤之開設聲音設計線上課程,便買了下來。「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說畫面不用說太多,就像你看見一個人站在那,一抬頭卻只聽見鳥飛去的聲音,就幫助觀眾把畫面與情境創造出來。」

他補充,舞蹈是抽象的,而聲音更加具象,就像人能辨認媽媽切菜的聲音、消防車呼嘯而過,人的聽覺可以運用記憶與經歷建立起情境。他想:用內心的聲音來跳舞有沒有可能?他寫了封信過去、聊得愉快,便開始與杜篤之、杜均堂父子打造這次作品。「過去他們都是在拍攝現場,能瞭解實際聲音的狀況,可是這次他得無中生有,完全靠我寫下連自己也看不太懂的抽象描述,把整個聲音場景建構起來。」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具體來說,鄭宗龍寫下了什麼?「腳步聲、關窗聲、關門聲、炒菜聲、風聲、下雨聲、打雷聲、狗叫聲⋯⋯,所有我腦袋裡面有的聲音都出來了,很吵雜,很多人在說話,但聽不清楚他們在講什麼。」其中,腳步聲令他回想起小時候半夜爸媽吵架,「從樓上跑到樓下然後甩門,砰!砰!砰!小朋友就是會害怕。」

記憶彷彿銘刻於身體之中,「它一直都在,就是有些時候聽到腳步聲就會緊張。」當他寫了一個男子腳步聲的形容給杜篤之,便被追問:男子多高?多重?場景是白天還是晚上?踩在草地上有沒有水?還是在家裡?穿靴子、雨鞋、拖鞋還是打赤腳?上樓梯還是下樓梯?走多快?心情好不好?他才意識到,一個聲音場景可以將情緒建構得多細膩。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身體與聲響的視覺對話

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在2020年便促成《十三聲》法國9城巡演,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也是鄭宗龍首度受邀跨國場館共製。當時,他也因此認識了法國作曲家Esteban FERNANDEZ,這次Esteban專程駐地雲門劇場兩週,陪伴舞團一同創作。鄭宗龍帶他品嚐豆漿飯糰、逛全聯和菜市場、喝五十嵐、踅夜市與廟宇,「讓他在觀看我們排演之前,先感受到在這個地方生活的氛圍。」

這次配樂融入東亞的聲音元素,像鑼鼓、簫與弦音,卻以雜糅電子樂的方式呈現。Esteban也從法國古典樂大師德布西的作品中汲取旋律靈感,而有趣的是,德布西過去也曾從日本音樂中獲得啟發。「他們這世代比較沒有東西方、古典與現代音樂的界線,可以從許多角度轉換,世界觀非常廣闊。」

配樂會像風一般,托起舞者動作間演繹的情緒。而排練過程中,鄭宗龍持續與12位舞者探索動態與情緒間的關聯。他解釋:「像是在家庭中常見的爭執、憤怒情緒,在那樣的情緒狀態下,舞者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動作表現。」期間,設計師何佳興觀察了舞者靜止的形態與流動的線條,並落筆成為主視覺剛勁削瘦的「朶」字。

這次鄭宗龍更想要打開所有演出劇院,去除所有布幕與遮掩。整座建築,也彷彿化身為大型樂器。他玩笑說這是在「找死」,舞台視覺高度增加近乎一倍,與舞者的視覺比例落差更大了,「舞要編得激烈一些,才有能量傳遞出去。」吳耿禎將打造與聲音、與舞蹈對話的空間與裝置;與此同時,燈光設計師沈柏宏形塑出光的牆面,其間映射著藝術家張方禹的雷射設計,他們將一同透過光影反射、光的軌跡展現聲響的律動。

鄭宗龍形容不同於夜店、演唱會中雷射光線無節制的濫炸,張方禹幽微的語言精準克制,「他賦予視覺更悠長的時間感,更讓觀眾有時間去體會其中的情緒。」時尚設計師陳劭彥則從民間生活汲取靈感,一次樣衣就像檳榔西施的服裝,讓鄭宗龍想起曾在交流道旁看見檳榔西施身穿黑衣,被路過車燈一照,布料閃閃發光。這次服裝也會呈現微微反射的光感,拖曳間放大舞者的動作姿態,形成的視覺殘影正呼應聲音在空間中的延展、迴響。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在內心聲音中尋到共鳴

鄭宗龍在找尋貼近人的共通感受。「我們對於聲音的感受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都是非常私密的,同時也是每個人的共同體驗,所以我跟藝術家、舞者們一起去探索。最棒的是每個人都從他的經驗裡提供他們的想像,我就把這些東西組合起來。」他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與情緒,「大家要帶著自己對於聲音的感受跟自信進來,去理解心裡的那風聲、腳步聲,去連結他生命歷程中可能曾有過的各種經驗。」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說到內心的聲音,這位沒想過會接下雲門藝術總監的編舞家,至今已經走過5年了。他的內心可曾因從未預料到的責任與挑戰而不寧過?他頓了一下,坦言這些聲音直到去年都比較喧囂,現在越來越好轉了。他誠實地說自己一直在摸索,「我可能就像沙漠中的一滴水,盡可能讓自己變化成各種形狀,去填滿每一個空間跟隙縫,這樣可能會舒服一些,這是我最近的體悟。」

就像在演出前密集編舞、排練的期間,有時需要處理太多事情,反而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或許走出排練場,紛擾的聲音又會回來。耳朵關不掉,但他發現,「當你專心做作品、說話的時候,那聲音就會消失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鄭宗龍
出生於台北艋舺,200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加入雲門舞集,同時開始編舞。2006年起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家,2012年任助理藝術總監,2014年任藝術總監。2020年,接續林懷民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編舞作品有《十三聲》、《毛月亮》、《定光》、《霞》、《波》、《關不掉的耳朵》等。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演出場次❶|10.23∼10.26
台北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❷|11.07、11.09
台中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❸|11.15∼11.16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文|吳哲夫 攝影|李佳曄、劉振祥 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