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草草戲劇節《當青春》3月開演!劇場串連戶外活動,楊士慶以身體影像、手寫字演繹主視覺

2024嘉義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今年邁入第16年的嘉義春季文化盛事《草草戲劇節》,以台灣民間成年禮「做十六歲」的習俗為靈感,將主題定為「當青春」,由兩位在地創意人——阮劇團汪兆謙平凡製作黃銘彰——共同策劃,結合雙方表演藝術、編輯及設計策展專業,串連劇場、裝置藝術、街頭展演、書展、市集等多元形式,呈獻一場「致青春」的文化展演,邀請人們一起重溫青春的迷惘、甜蜜、瘋狂和無畏。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主視覺由楊士慶設計。(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當青春」以戲劇再現心緒交雜的年歲

2024《草草戲劇節》主題「當青春」回應每個人都曾有過,既徬徨又懷抱無限憧憬的年歲。策展內容將呈現「青春」的複雜性,雜揉成長的陣痛、逐步面向世界的迷惘,讓彼時的甜蜜、痛苦、狂與平凡,透過這場在地文化嘉年華再現。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主視覺:楊士慶以身體影像 X 手寫字演繹複雜青春

設計師楊士慶透過一系列聚焦於「身體」的影像,搭配不經雕琢的手寫字,表現青春的衝動和感性;水藍、嫩粉等繽紛色彩,則呼應青春的燦爛,交織出青春擁有多重面向的複雜性。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主視覺|平凡/痛苦與疼痛。(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為什麼畫面以人體局部特寫表現?對楊士慶來說,每個人從小到大、從出生到老死,都將伴隨曾有過的生命經驗,而「身體」就像成長過程中所累積的故事的容器。以此為脈絡,系列主視覺共延伸出6道子題,其中〈成長〉以脊椎的伸展為靈感,為青春劃出一道通往未知的生命曲線;〈迷惘〉則具象化為成長時光在臉上留下的情緒和眼神,複雜而難以拂去。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主視覺|成長/迷惘。(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主視覺|狂/甜蜜。(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雙策展人:汪兆謙、黃銘彰為16年文化節融入有趣變奏

由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創辦的《草草戲劇節》,誕生於2009年,當時正逢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啟用,匯聚了在地戲劇社團的青少年;經過16年演變,已然成為嘉義兼具「藝術專業」與「在地草根性」的品牌節慶。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對於今年的「雙策展人」模式,汪兆謙表示,「黃銘彰的加入,將結合他先前2021台灣設計展在嘉義、有事青年節等大型活動展策,以及編輯經驗,為整體論述、節目規劃到空間設計,帶入更多『總體策展』的思維。」勢必為《草草戲劇節》帶來有趣的變奏。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策展人汪兆謙、黃銘彰。(圖片提供:阮劇團/平凡製作)

活動亮點:劇場、戶外體驗串連,《草草戲劇節》日夜不歇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將以主場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為核心,於演藝廳、實驗劇場帶來多場戲劇售票演出,包含翁怡欣《小雪》、余品潔 ft. 神秘嘉賓、顧軒 ft. UG《相遇的五個階段Remix》、林陸傑《年少時光》ft.吳明倫《十殿》等特別企劃。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顧軒《相遇的五個階段》 劇照。(圖片提供:阮劇團)

劇場以外的園區場域也同樣精彩,除了有多件藝術裝置散落其中,還將以3大主題呈獻各式活動:〈狂與平凡〉區匯集音樂演出、藝術共創;〈甜蜜與苦疼〉區集結市集、街頭展演、對談等體驗,由嘉移人文化市集書式生活阮劇團打貓文化協會等單位串連策劃;以親子互動為主題的〈成長與迷惘〉區,將由回嘉學子擔綱特邀演出,透過親子說台語「故事三輪車」等互動和工作坊,讓小朋友也能透過戲劇學習。

從日出到日落,《草草戲劇節》不歇息,持續上演以戲劇為主軸的文化體驗。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2024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2024嘉義草草戲劇節《當青春》

時間|2024.03.15-03.24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嘉義縣民雄鄉建國路二段265號)

 

票價資訊|

❍  “當”青春票(當日遊園票)

單張 $300

↪︎ 4人同行套票 $1000

 

❍  “覺醒”青春票(當日遊園票 + 演出票)

演藝廳 $800/實驗劇場 $600

↪︎ 即日起至02.07 早鳥購票享85折優惠

↪︎ 青年席位每席優惠票價 $100

 

❍ 購票傳送門 OPENTIXKLOOK

 

演藝廳和實驗劇場演出將有更多跨界卡司,01.31(三)解鎖公開!

詳情請見 官網FacebookInstagra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古蹟再現新聲,台北最有溫度的音樂餐酒館登場,《以樂光之名》限期活動同步展開 以聲為引,以光為名──「樂光Green House」正式開幕

孫立人將軍官邸以「森林系婚禮」與「江浙宴席」聞名,如今再添新篇章「樂光」的誕生,讓百年古蹟不只延續歷史,更喚醒生活感。這不僅是一家餐酒館,而是一處讓人重新找到節奏的地方,讓夜晚回歸柔軟與真實。

【聲音計畫|聲音搜捕行動的策源地】

「樂光Green House」是一個會自己呼吸的場域,一個聲音誕生與被發現的地方。作為一間「肉搜系音樂餐酒館」,樂光不等音樂主動來,而是親自走入城市,以《樂光搜聲行動》為核心計畫,從公園、市集的演奏者、街角的獨立樂手、到地下音樂人,主動尋找那些仍在生活縫隙中閃光的聲音。每一場「搜聲」,都是一次尋找城市靈魂的旅程。

這不僅是發掘,更是一場「孵化」。被發現的音樂人將受邀登上樂光的舞台,在這座光影與音符交織的空間中,以現場能量完成創作的重生。在這裡,觀眾不只是聽眾,更是共同見證者,因為每一首曲子、每一場演出,都可能是下一個故事的起點。樂光相信:「每一個蓄勢待發的能量,都值得被看見。」這正是《樂光搜聲行動》的初衷——讓被生活掩蓋的旋律,重新被世界記起。

樂光Green House
▲電子大提琴演奏者陳省身,因在大安森林公園的一段街頭演出影片而在社群引發熱潮,也成為了「樂光Green House」的《樂光搜聲行動》首位邀請演出者。(圖片來源:雅鴿文創)

【期間限定|以樂光之名召喚你】

你的名字裡,有「樂」或「光」嗎?

1024日至1121日止,「樂光Green House」推出開幕限定活動《以樂光之名召喚你》。凡於現場達低消並出示身分證,姓名中含有「樂」或「光」者(含同音),即可獲贈啤酒一瓶。這不只是行銷活動,而是一場「名字的共鳴實驗」。因為每個名字,都藏著一段故事與氣質。我們邀請那些名字裡有「樂」的人來找回快樂,有「光」的人,來一起照亮夜晚。舉杯之間,是對生活的敬意,也是對自己的回應。

【現場亮點|弦外之音:祈願樂光浴】

走進「樂光」,不只是聽音樂,而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體驗。週一至週四提供的常設互動企劃《弦外之音》邀請每位來訪者,在心中誠摯向「樂光之神」訴說煩惱、願望,或尋找答案。接著,抽出一顆印有歌詞片段的白球那一句,就是「樂光」給你的回應。它或許溫柔、或許直白,卻總能觸及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樂籤」體驗——靈感源於詩籤的儀式感,但以音樂為語言,傳遞心的回聲。歌詞內容會不定期更新,也開放所有「樂光」的朋友投稿,讓你的故事、你的愛歌,成為他人心中的一束光。

若想延伸體驗「樂光浴」:歡迎入席這座貴妃浴缸造型的沉浸式裝置,盛滿象徵光與旋律的白球。拍照、泡進去、感受燈光與聲樂的交錯,就像被聲音輕輕擁抱,時間暫時停了下來。

樂光Green House
▲《弦外之音:祈願樂光浴》現場裝置,以貴妃浴缸盛滿象徵光與旋律的白球,邀請來訪者向「樂光之神」許願並抽取專屬歌詞。(圖片來源:雅鴿文創)

【延伸體驗|星宿派對區:在夜光中搭建自己的秘密基地】

即將登場的《星宿派對區》,將讓夜晚更浪漫、更有故事。凡現場消費達標,即可免費兌換「露營包」一組,在樂光的戶外庭園裡,親手搭建屬於自己的小帳篷,躺進星光、聽音樂、舉杯微醺,這裡不是營區,而是一座讓你暫時遠離現實的城市祕境。

在微光與音樂之間,人與人重新對話、靠近,樂光希望讓「派對」不只是熱鬧,而是一種陪伴。因為真正的浪漫,不是華麗,而是剛剛好的溫度。

樂光Green House
▲《星宿派對區》夜間體驗區,消費達標即可兌換「露營包」,在光影庭園中搭起小帳篷,聽音樂、舉杯微醺,開啟屬於自己的城市派對。(圖片來源:雅鴿文創)

【品牌精神|以聲為名,向光而行】

「樂光Green House」是一種生活態度,在這裡,音樂不是背景,而是生活本身。你可以選擇放鬆、傾聽、對話、乾杯,也可以選擇靜靜坐著,被聲音療癒。

樂光GreenHouse團隊:「我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一點光。而樂光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這座城市裡,再次找到屬於自己的頻率與溫度。」

【活動與場館資訊】

● 聲音計畫:《樂光搜聲行動》(歡迎自薦/推薦)

● 期間限定:《以樂光之名召喚你》2025/10/24-11/21姓名中含有「樂」或「光」者(含同音),即可獲贈啤酒一瓶。

● 常設體驗:週一至週四《弦外之音|祈願樂光浴》(曲目不定期更新・開放投稿)

● 即將登場:《星宿派對區|露營包兌換體驗》

● 地點:樂光Green House(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36號/孫立人將軍官邸玻璃花房區)

● Instagram@yueguang_greenhouse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如何用內心的聲音跳舞?聲音,一直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重要的創作元素。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中,他不再探索外在世界的聲響,而是轉向內心更吵雜的角落——那些關不掉的自我對話、忘不掉的記憶聲音。如果心中正在喧囂,那麼就跳出來。

採訪前一天,鄭宗龍才從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回來,雲門在隱身林間的四國村博物館半開放的舞台演出《定光》。「《定光》裡舞者要發出自然的口技聲響,透過麥克風把它放大。我記得前幾天他們發出的聲響一直跟那地方格格不入,所以就花了點時間讓他們聆聽那裡的聲音,10幾分鐘後,真的就不一樣了。」他形容有舞者像從台灣飛去的蟬,有人則模仿那裡的烏鴉,「天上常有一些烏鴉飛過去『啊、啊、啊』,這樣滿可愛的。」他模仿著。

聲音與音樂始終影響著鄭宗龍的創作,像《十三聲》中林強的電子樂與民間傳統音樂、歌謠的引用;《定光》轉譯從大自然中聽見的聲音;《波》透過數據從肌肉之中找到聲響⋯⋯,他認為舞蹈跟聲音沒辦法真正分開。「有個說法是聲音振動的頻率會讓身體產生一種動能,無論聽到流行樂或街舞音樂,人有了生理上的感覺,不管是啟動情緒也好、喚起記憶也好,人們聽見時特別容易有感觸。」

聲音不像視覺可以閉眼不看,總是無孔不入,持續滲入人的感知裡,影響著身體的節拍與律動。《關不掉的耳朵》又是一次從聲音出發的創作,只是他過往作品大多探索「外在」的聲音,這次則探向更吵雜的內在。「我覺得人在獨處的時候,都有很多的自我對話,甚至是對自己的審判。」他說,《關不掉的耳朵》便是在說耳朵不知道怎麼關上。他的世界靜不下來,像風在呼嘯,沒有停下的時候。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從生活與記憶中汲取音景

這場對內心的探索,源於鄭宗龍的好奇。「在我成長的記憶中,有些比較忘不掉的聲音,很奇怪,為什麼那些聲音會一直存在記憶裡?」2024年巡演間隙,他發現台灣電影音效大師杜篤之開設聲音設計線上課程,便買了下來。「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說畫面不用說太多,就像你看見一個人站在那,一抬頭卻只聽見鳥飛去的聲音,就幫助觀眾把畫面與情境創造出來。」

他補充,舞蹈是抽象的,而聲音更加具象,就像人能辨認媽媽切菜的聲音、消防車呼嘯而過,人的聽覺可以運用記憶與經歷建立起情境。他想:用內心的聲音來跳舞有沒有可能?他寫了封信過去、聊得愉快,便開始與杜篤之、杜均堂父子打造這次作品。「過去他們都是在拍攝現場,能瞭解實際聲音的狀況,可是這次他得無中生有,完全靠我寫下連自己也看不太懂的抽象描述,把整個聲音場景建構起來。」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具體來說,鄭宗龍寫下了什麼?「腳步聲、關窗聲、關門聲、炒菜聲、風聲、下雨聲、打雷聲、狗叫聲⋯⋯,所有我腦袋裡面有的聲音都出來了,很吵雜,很多人在說話,但聽不清楚他們在講什麼。」其中,腳步聲令他回想起小時候半夜爸媽吵架,「從樓上跑到樓下然後甩門,砰!砰!砰!小朋友就是會害怕。」

記憶彷彿銘刻於身體之中,「它一直都在,就是有些時候聽到腳步聲就會緊張。」當他寫了一個男子腳步聲的形容給杜篤之,便被追問:男子多高?多重?場景是白天還是晚上?踩在草地上有沒有水?還是在家裡?穿靴子、雨鞋、拖鞋還是打赤腳?上樓梯還是下樓梯?走多快?心情好不好?他才意識到,一個聲音場景可以將情緒建構得多細膩。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身體與聲響的視覺對話

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在2020年便促成《十三聲》法國9城巡演,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也是鄭宗龍首度受邀跨國場館共製。當時,他也因此認識了法國作曲家Esteban FERNANDEZ,這次Esteban專程駐地雲門劇場兩週,陪伴舞團一同創作。鄭宗龍帶他品嚐豆漿飯糰、逛全聯和菜市場、喝五十嵐、踅夜市與廟宇,「讓他在觀看我們排演之前,先感受到在這個地方生活的氛圍。」

這次配樂融入東亞的聲音元素,像鑼鼓、簫與弦音,卻以雜糅電子樂的方式呈現。Esteban也從法國古典樂大師德布西的作品中汲取旋律靈感,而有趣的是,德布西過去也曾從日本音樂中獲得啟發。「他們這世代比較沒有東西方、古典與現代音樂的界線,可以從許多角度轉換,世界觀非常廣闊。」

配樂會像風一般,托起舞者動作間演繹的情緒。而排練過程中,鄭宗龍持續與12位舞者探索動態與情緒間的關聯。他解釋:「像是在家庭中常見的爭執、憤怒情緒,在那樣的情緒狀態下,舞者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動作表現。」期間,設計師何佳興觀察了舞者靜止的形態與流動的線條,並落筆成為主視覺剛勁削瘦的「朶」字。

這次鄭宗龍更想要打開所有演出劇院,去除所有布幕與遮掩。整座建築,也彷彿化身為大型樂器。他玩笑說這是在「找死」,舞台視覺高度增加近乎一倍,與舞者的視覺比例落差更大了,「舞要編得激烈一些,才有能量傳遞出去。」吳耿禎將打造與聲音、與舞蹈對話的空間與裝置;與此同時,燈光設計師沈柏宏形塑出光的牆面,其間映射著藝術家張方禹的雷射設計,他們將一同透過光影反射、光的軌跡展現聲響的律動。

鄭宗龍形容不同於夜店、演唱會中雷射光線無節制的濫炸,張方禹幽微的語言精準克制,「他賦予視覺更悠長的時間感,更讓觀眾有時間去體會其中的情緒。」時尚設計師陳劭彥則從民間生活汲取靈感,一次樣衣就像檳榔西施的服裝,讓鄭宗龍想起曾在交流道旁看見檳榔西施身穿黑衣,被路過車燈一照,布料閃閃發光。這次服裝也會呈現微微反射的光感,拖曳間放大舞者的動作姿態,形成的視覺殘影正呼應聲音在空間中的延展、迴響。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在內心聲音中尋到共鳴

鄭宗龍在找尋貼近人的共通感受。「我們對於聲音的感受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都是非常私密的,同時也是每個人的共同體驗,所以我跟藝術家、舞者們一起去探索。最棒的是每個人都從他的經驗裡提供他們的想像,我就把這些東西組合起來。」他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與情緒,「大家要帶著自己對於聲音的感受跟自信進來,去理解心裡的那風聲、腳步聲,去連結他生命歷程中可能曾有過的各種經驗。」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說到內心的聲音,這位沒想過會接下雲門藝術總監的編舞家,至今已經走過5年了。他的內心可曾因從未預料到的責任與挑戰而不寧過?他頓了一下,坦言這些聲音直到去年都比較喧囂,現在越來越好轉了。他誠實地說自己一直在摸索,「我可能就像沙漠中的一滴水,盡可能讓自己變化成各種形狀,去填滿每一個空間跟隙縫,這樣可能會舒服一些,這是我最近的體悟。」

就像在演出前密集編舞、排練的期間,有時需要處理太多事情,反而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或許走出排練場,紛擾的聲音又會回來。耳朵關不掉,但他發現,「當你專心做作品、說話的時候,那聲音就會消失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鄭宗龍
出生於台北艋舺,200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加入雲門舞集,同時開始編舞。2006年起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家,2012年任助理藝術總監,2014年任藝術總監。2020年,接續林懷民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編舞作品有《十三聲》、《毛月亮》、《定光》、《霞》、《波》、《關不掉的耳朵》等。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演出場次❶|10.23∼10.26
台北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❷|11.07、11.09
台中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❸|11.15∼11.16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文|吳哲夫 攝影|李佳曄、劉振祥 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