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電影中的嘉義場景:8個與在地人生活形影不離的街頭場景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電影中的嘉義場景:8個與在地人生活形影不離的街頭場景

眾星雲集的臺灣電影《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是由當代電影藝術指導黃文英首次擔任導演與編劇的電影長片,他將自己的電影美術生涯結合橫跨家族三代的信仰為背景,講述一名女性的成長過程。

林依晨飾演的芙月,從小就是阿公日興的掌上明珠。阿公在1930年代時就在嘉義火車站前興建旅社,可惜好景不常,隨後遭遇地震,好不容易借了錢重新興建,二戰期間又遭到美軍空襲,成為大時代下的灰燼。芙月在劇中曾說,那個年代的空,是真的空,阿公的人生好像一直重新來過。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甲上娛樂提供】《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由林依晨(左)、周渝民主演,述說家族橫跨三代的信仰傳承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由林依晨(左)、周渝民主演,述說家族橫跨三代的信仰傳承。(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但玄天上帝的信仰成為家族安定的力量,讓黃文英導演醞釀十年後,可以把自己與阿公的故事,與對家人的思念,濃縮在一部遍滿嘉義場景的電影之中。以下場景分享,含部分劇情透露,請斟酌閱讀:

拍攝場景1:陳序廣明軒佛具店

電影剛開始提及日治時期的正廳改善運動,當時臺灣總督府為了加強臺灣人對於日本的認同感,鼓勵廢棄原有廳堂的神明與祖先牌位,改奉日本的天照大神。芙月的阿公擔心家裡代代傳承的玄天上帝會被沒收,便偷偷送去佛具店寄放。

劇中的佛具店是真實存在的店家,正是嘉義市中正路上的「陳序廣明軒佛具店」,至今依然維持以手工雕刻的業務為主。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8328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陳序廣明軒佛具店(攝影:下港女子)

拍攝場景2:嘉義火車站

若眼尖的觀眾應該可以發現,相較其他縣市火車站有明顯的招牌字,嘉義火車站外觀反而沒有太過直接「嘉義車站」這四個字,那是因為嘉義火車站近年實施了建築卸妝的微改造計畫。

依照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老照片所述,嘉義火車站約是在1933年依照第一代嘉義驛的本體改建,當時是縱貫線第一個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車站建築。外觀的建築風格被歸類在折衷樣式,為了呈現完整的山牆風貌,近期特地簡化車站裡過於繁複的資訊,讓民眾感受原有的古樸之美。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6918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嘉義火車站(攝影:下港女子)

拍攝場景3:中正路的嘉新大飯店

嘉義市中正路在日治時期時稱為「二通」,主要是臺灣人群聚的街道(另有一條大通是日本人主要活動的街道)。因二通靠近火車站的地理優勢,日治時期開始就有許多旅宿的聚集效應。

電影裡,芙月的阿公以「嘉新」作為旅館名稱。「嘉新」也是現實生活裡,導演黃文英家經營的旅館名稱。據櫃檯阿姨分享,《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拍戲期間,演員幾乎都是在嘉新大飯店完成梳化,而這間飯店的身影也時常出現在片中場景。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8377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嘉新大飯店(攝影:下港女子)

另外,芙月為了將阿公最初的旅社蓋回來,最後選擇回到家鄉買房籌建。那棟裸露出藍色牆面與鋼筋的老宅,以及另外一棟掛著「竹田電器企業社」的木屋建築,其實也在嘉新大飯店的幾步路途之差而已。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8393
竹田電器企業社(攝影:下港女子)

拍攝場景4:嘉義東市場

阿公總是騎著腳踏車,載著芙月在市場遊蕩。也許是與阿公之間的傳承牽引,又或者是對故鄉味蕾的懷念,長大後的芙月也帶著她的戀人春山一同前來。電影裡的市場是嘉義東市場,百年來看顧眾人胃囊,填補嘉義人的餐桌圓缺。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9021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嘉義東市場(攝影:下港女子)

東市場部分結構還保留原有的木構造痕跡,從氣窗滲透建築的光影成為電影的轉場風景。芙月與春山在市場啃食的春捲正是東市場家傳三代的老字號「蕭家春捲」;桌上的羊肉湯則是隔壁攤的「東市蔡家本產羊肉」。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4096 (1)
東市蔡家本產羊肉(攝影:下港女子)

拍攝場景5:嘉義樹木園

芙月在《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的感情線之一,還有阮經天飾演的富商聿先生。片中聿先生開著麥拉倫跑車來到嘉義探望芙月,雖然兩人的情節時常是吵架收尾,但芙月還是有盡地主情誼,帶領聿先生走訪家鄉景點。

他們走訪嘉義樹木園,場景特別停在單子紅豆樹旁。這種樹的結果被稱為「相思豆」,電影中的芙月說他從來沒有撿到過相思豆,彷彿象徵著始終沒有開花結果的戀情。而嘉義樹木園裡的單子紅豆樹是日本植物學家金平亮三於1923年從南洋引進,並在台北植物園、六龜扇平工作站及嘉義樹木園等三處栽種,只有種植在嘉義樹木園這棵才會開花結果,特具意義。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8006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嘉義樹木園(攝影:下港女子)

拍攝場景6、7:嘉義市立美術館,與美術館一樓的昭和J11咖啡館

芙月的地主之誼還包含嘉義市立美術館,這裡前身是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最初是1936年由梅澤捨次郎設計。近年邀請規劃設計團隊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與王銘顯建築師為舊建築進行增改建規劃,拆除部分厚重的牆面改用集成材樑柱與大量玻璃牆面以增加通透感,讓這棟在市區一角停滯許久的建築,重新以美術館之姿活化。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6862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嘉義市立美術館(攝影:下港女子)

芙月與聿先生一起喝咖啡的地方,則是美術館一樓的「昭和J11咖啡館」。許多遊客參觀完美術館會在此歇息打發時間,平常也是當地人談生意、聚會和閱讀的生活場域。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4978-HDR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昭和J11咖啡館(攝影:下港女子)

拍攝場景8:中央噴水池

中央噴水池俗稱嘉義圓環或噴水圓環,日治時期以來就是嘉義市人的集體記憶。《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透過阿公日興與孫女芙月不同時代的噴水圓環場景,呈現歲月推進的變化。

阿公時代的噴水圓環歷經地震,災後人們團結一心重建城市;後續也有城市重建後,眾人悠閒在附近散步的閒適場景。到了芙月的年代,噴水圓環已是車水馬龍的熱鬧街景,街上閃爍的霓虹燈都是緣分交疊的人生縮影。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電影裡特別採用空拍角度,讓觀眾以俯瞰的方式,觀望人潮在圓環兜轉的忙碌情景,彷彿呼應著阿公日興最後那句展現生命信念的臺詞:「『庇蔭』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有人和妳作伴。」

小檔《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DSCF6780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嘉義場景之一:中央噴水池(攝影:下港女子)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入選英國旅遊雜誌《Time Out》全球最酷40個街區的台北市中山區,終於迎來「心中山線形公園」南段、一號出口所在地帶落成揭幕,無疑使得原已人潮不斷的南京西路周邊巷弄更引市民與旅客聚集。不妨趁此煥然一新之際,跟隨誠品生活南西推出的《台灣老屋。新浪潮》風格老屋地圖來趟城市小旅行,探索區內今昔共演的百年風華。

以「跨文化生活聚場」為定位的誠品生活南西近日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邀來英國插畫家Tom Parker繪製、深耕老屋研究10年的老屋顏工作室攝影,共同推薦北市西區多處被賦予新生命的老宅。

精選內容好比日本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亦造訪過的「AKA Café」,藉咖啡香氣還原街區獨有格調之餘,其綠蔭庭院更曾獲頒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又如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的非典型茶飲空間「Wangtea Lab」,以融合花果蜜香氣的Draft系列促成香檳般的優雅口感和品飲體驗。另當然也包括前身為今日戲院的誠品生活南西5F書店和夾層,除保留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外,原來挑高的觀影空間現被改造為閱讀書區、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一切巧妙交織新舊氛圍⋯⋯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完整地圖和遊逛路線盡收《台灣老屋。新浪潮》,且除提供線上閱覽外,紙本刊物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捷運台北車站、台北101/世貿站、西門站機場捷運A1遊客中心限量贈閱。以下展開介紹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詳細路線,本週末就能約上三五好友四處走走看看。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點此隨即線上閱覽。

▶ 行程#01:大稻埕,迪化街「風格洋樓」散策

順著時光軌跡窺探百年建築——迪化街散策路線首推2016年被登錄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建築的古蹟碾米廠「大稻埕葉晋發商號」,一幢紅磚砌成的洋式立面街屋,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如今更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漫步後的小憩之地則可來到曾被《紐約時報》旅遊專欄〈36 Hours〉報導的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在洗浴空間重現台式磨石子浴缸的同時,北歐老件家具愈發彰顯中西合璧的巧思;房內皆配置一台彷彿來自1960年代的Philips 200老黑膠唱盤,裝上外殼即可如隨身聽般攜至戶外,其餘多樣勾起復古情懷的藏品亦值得細細玩味。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悉心傳承文化的「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由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裹上布幔,呼應著過往洗衣店將焙籠間借作烘衣使用的空間脈絡。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最後,藏於紅磚洋房內的「AKA Café」,運用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勾勒日治時期富貴人家生活樣貌,滿屋幽靜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行程#02:中山,赤峰街「文創空間」尋訪

走進赤峰街巷弄間的文創藝術空間「志文裝訂行・赤空間」,能一併欣賞近百年歷史的精美洋樓花瓶柱、歷經50年晴雨的樸實台式老宅鐵窗花,裡頭乘載數萬文字的鉛字牆面,更足足見證了台灣書籍與印刷品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外部同時能夠欣賞到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外部同時能夠欣賞到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作為老屋一員,續寫城市記憶

至於座落幹道、同樣延續城市記憶的誠品生活南西,不僅外觀上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4樓樓面特別注入磨石子、木窗格與百葉窗等老屋元素;裝修上化為館內餐廳Waku Waku Burger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亦可見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懷舊感和現代感未來仍並存且相成。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今日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此次邀集55組以上國內外藝術團隊,於四鄉五島展出超過50件作品,邀請大家來場跳島藝術之旅!

2022年開展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軸,帶領人們揭開這座島嶼長年醞釀的芬芳;第2屆主題「生紅過夏」則象徵藝術島持續蓄積與蛻變,逐步孕育成一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這項以5屆10年為願景的長期計劃,如今邁入第3屆,歡迎大家今秋登島,親身感受馬祖的魅力。

→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拍楸」(pha-jiu)為本屆主題

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用藝術的力量訴說馬祖故事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另外,本屆的形象影片,也特別與創作者「國美」合作,從閩東語「逐逐日」(意指每一天)出發,以「5cm小人物」視角,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定格動畫與費納奇技法,採集四鄉五島不同身份的島民日常生活,有大廚、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燈塔守、風燈師傅、釀酒師傅及老漁夫,共同編織出每一日的島嶼風景。

展期歷屆最長、超過50件作品

此次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以下帶你搶先看有哪些精彩作品。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多元藝術創作,走入島嶼日常

藝術家甘銘源在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曾於前兩屆創作《漁火》、《漁光》的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與黃貞燕郭美君共同策劃民俗文物館主題特展「十人十海」,並在橋仔五間排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朱威龍,則於山隴澳口以風動裝置《漁夢》,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3屆藝術島也有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襄盛舉。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的策展人,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創作,並邀集4位藝術家透過攝影與錄像作品,呈現出北竿島既寫實又神祕的雙重樣貌。南竿珠螺海灣長堤,則迎來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將過往的前線風景轉化為當代島嶼的自我定位。科技藝術家黃心健以「馬祖女婿」的身分,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新竹生活美學館今年也特別邀請過往曾參與藝術游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重返馬祖探索東莒西莒的島嶼記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發電廠、軍事據點、報社、前線電影院,都是藝術展演場

擁有獨特閩東與戰地文化的馬祖,此次也將軍事據點、報社、老宅、前線電影院等場域化為藝術展演場。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將帶領人們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追尋昔日的榮光與記憶。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將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一段移動的島嶼之旅。建築師林聖峰在后沃聚落打造地景作品《海量》,重釀家屋記憶,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進馬祖日報故事館,可見吳柏葳打造的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與島民一同重返軍旅時期的全家福時光;也可造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由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的「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的訊息,也寫下自己的思念,寄給過去或未來的親朋好友。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到南竿的舊體育場——這座曾承載無數島民記憶的場域,在拆除改建前最後一次開放,迎來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代表作《哥吉拉計畫2025》。昔日的前線電影院、位於西莒的中正堂,則可以觀看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乘夜船前往東引,在1935年起造的祥記商店內,欣賞走路草農/藝團《常備記憶》,窺見國家與個體之間、台灣家庭所共有的影像記憶。還有經建築師改造完工後,首次打開的26、53與77據點,將展現軍事據點轉譯與再生的能量,讓藝術成為連結歷史、空間與未來想像的重要媒介。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首次啟動國際徵件,邀請國際藝術家登島共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首次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來自六大洲各國藝術家踴躍參與,共收到213件投稿作品。其中,加拿大的台裔創作者李佩珊,將於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透過裝置呈現權力對弈下,「棋子」們獨特的美麗與哀愁。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與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為媒材,頌揚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緊密不可分割,也說明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營區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徵件作品外,也有多位國際藝術家受邀參與本屆創作。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於北竿島設置《夢之亭》,透過潛意識的夢境,映照出馬祖島嶼的自然與歷史,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與海洋同夢共眠的空間經驗。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共創計劃,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舉辦工作坊,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透過藝術連結台日之間的跨海情誼。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也於西莒展出代表作《Big Other》,引領觀者重新觀看與反思島嶼邊界與他者的關係。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各式聯名設計,一起感受四鄉五島魅力

此外,今年藝術島也與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品牌合作,包含全家便利商店、臺虎精釀、iPASS一卡通、去趣、yoxi、iRent,以及馬祖人引以為傲的馬祖高粱,期盼藉此讓更多人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產生興趣,進而吸引人們親身前往,感受島嶼藝術的魅力。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台灣設計師WHOSMiNG,以第三屆主題「拍楸」,及由藝術家伊祐.噶照創作的第二屆續留作品「海就是我的陸」為主題,繪製一卡通圖片,透過透明卡片的設計,讓插畫與實景結合,期待大家帶著「馬祖國際藝術島」一起去世界旅行。(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X台灣插畫家WHOSMiNG、藝術家伊祐.噶照首次共同合作。(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9/5-11/16
藝術島各項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