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鏡:KAGAMI》製作團隊Tin Drum: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用MR科技留下永恆

專訪《鏡:KAGAMI》製作團隊Tin Drum: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用MR科技留下永恆

2023年3月,不畏挑戰電影配樂與聲音實驗、被樂迷暱稱「教授」的日本音樂巨匠坂本龍一終不敵病魔逝世。然而,他生命最後的演出卻被混合實境(MR)技術保留了下來,成為永恆。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於2月23日~5月11日登場,《鏡:KAGAMI》也即將再現坂本龍一身影,而MR藝術工作室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親自解密,如何用48台同步攝影機與MR眼鏡施下科技的魔法。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鏡:KAGAMI》宣傳海報。(圖片提供:Tin Drum )

拉丁文有一句格言Ars Longa, Vita Brevis(生命短暫,藝術恆久長存),深為坂本龍一所鍾情。他自2014年罹患咽喉癌,死亡如陰影隨行,可創作精神不滅。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回憶兩人合作機緣,或許早在2019年就展開了,那是在美國洛杉磯一場酒店的表演,坂本龍一非常有活力,演奏優雅依舊。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到了2020年初時,他正在思考自己所能留下的遺產,以及這次演出延續他與觀眾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種(生命邁向盡頭的)預感,更可能是個很實際的原因——他已經經歷過一次激烈的癌症療程,無法不意識到自己有限的生命。」

拍攝於2020年底在東京進行,第一天一早坂本龍一看了腫瘤科醫生,確認癌症復發。Todd提到演奏當下他在情感上非常投入,「我記得他變得很削瘦,那絕不是虛弱,但作為導演,我不希望讓他過度疲憊。」而他在20233月下旬去世,隨後6月在美國紐約The Shed首演的《鏡:KAGAMI》,似乎也成為坂本龍一的預知死亡紀事,一場寧靜而優美的悼念。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於2020年12月在東京參與動態立體捕捉過程的側拍。(圖片提供:Tin Drum )

不是生命盡頭,而是音樂永存的精神

坂本龍一的作曲技巧早在Todd的龐克少年時代留下印記——他當然不只聽過《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著名的電影同名配樂,最早可能是1981年的《左腕之夢》(左うでの夢)——熱愛音樂的他中學時代開始做音樂記者,接下來10年投身音樂和電影。他曾擔任英國搖滾樂隊Joy Division傳記電影《控制》(Control)的製片人,電影斬獲坎城影展、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等獎項。

「自童年以來,音樂對我就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形式,因此我一直想要與音樂藝術家建立深刻的關係。」Todd分享坂本龍一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似乎永遠活在當下,大多藝術家在拍攝空隙多會回到梳化間,可他樂於交流,與他談小時上學的故事、談自己的父母,「甚至像都會生活(urbanity)對他的意義等人生觀念,我們還談論建築家Frank Lloyd Wright的落水山莊和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簡直所有事情都聊。」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3年6月《鏡:KAGAMI》在美國紐約外百老匯劇院The Shed上演時,劇場外搭配展出。(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鏡:KAGAMI》的曲目包含著名作品〈Energy Flow〉 和〈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以及很少演奏的〈The Seed and the Sower〉等。當Todd問起坂本龍一是否有還未發表的曲子,他從包包中拿出註記為〈BB〉的樂譜,那是專為紀念精神上的父親、義大利名導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而作,只有葬禮上導演的家人聽過,而這也成為表演末曲。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觀眾將戴著MR眼鏡,浸淫在優美的環繞音效之中,或能聞到特殊的香氣,在長達1小時與大師共遊的音樂旅程中,可以坐著看表演,或可自由漫步、探索。Todd說,「環景式的呈現擴大觀眾視角的潛力很吸引人,基本上很公平,沒有人會坐到不好的位置。」這種體驗既集體,又很是個人。

而「鏡」,正意味坂本龍一不老的虛擬鏡像。要說服觀眾眼前不只是虛假的電腦CG人物,Tin Drum必須透過容積擷取技術(Volumetric Capture),以48台攝影機每秒60格高規格同步錄影。

最初Todd計畫請坂本龍一演奏只有加重按鍵的鍵盤進行拍攝,盡可能簡化樂器的體積、結構避免遮擋鏡頭,「當他想以一架真正的演奏會三角平台鋼琴錄製時,技術難度倍增,超過這領域中任何人曾嘗試過的,而實際上之後也還沒有人做到。」音樂家對演出的堅持讓Todd同意了,可5個月後取回拍攝資料時,他坦言心中一冷,形容一半的畫面中坂本龍一看起來「就像一顆裂開的栗子」,不過最後還是克服了,順利重現坂本龍一風雅、充滿生命能量的身姿。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劇場空間之中,戴著耳機的觀眾圍成一圈,觀賞坂本龍一回歸人世般的身姿。(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以 MR 施下虛實交錯的幻覺魔法

技術並非一蹴可幾,在2016年創立Tin Drum之前,Todd曾在英國遊戲開發商Eutechnyx擔任北美區總監,參與美國NASCAR汽車競賽的遊戲製作。他獲取賽事許可,同時與Fox Sports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指導過場動畫、動作捕捉,就是在這時,他接觸到XR技術、產生了興趣。其後他又加入到Magic Leap的開發團隊之中,一個致力開發商用AR(擴延實境)、MR眼鏡的科技品牌——這成為Tin Drum現在使用的設備與技術基礎。

在人們印象中,ARMR技術大多是透過螢幕(如手機、平板電腦)呈現,如同風靡一時的手機Pokémon GO遊戲,可他偏好能結合耳機聽覺的MR眼鏡。「我覺得螢幕過於主導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們中介了人的體驗,讓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沉浸其中。」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The Shed的演出中,觀眾佩戴著MR眼鏡,體驗露珠般穿過雙手的MR特效。(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Tin Drum2019年英國蛇形藝廊打造的《生命》(The Life),「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表演以虛擬形象躍身展廳,一時轟動,甚至在2021年成為佳士得拍賣首部賣出的MR行為藝術作品。《生命》由32台攝影機錄製,製作自然沒有新作《鏡:KAGAMI》複雜、虛像活動範圍較小,卻也讓他們初探MR科技的表現性,奠定下基礎。

Todd也喜歡傳統電影,但觀眾並未能親自在場觀賞,2D表演影片不如在表演當下的演廳中感受即時,「MR4D電影使我們有能力感受事件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現場。」此外,傳統電影中導演能事先決定作品呈現,但這不會在現場演出中發生,而XR技術更讓觀眾能移動視角,自由選擇觀看方向,「在表演當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從前無法讓觀眾與表演影音紀錄中的那一刻建立起真正的聯繫,但MR技術讓我們有這種可能性,對我與Tin Drum是勝過一切的刺激。」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在The Shed的演出中,觀眾能在劇場中自由走動,體驗露珠般穿過雙手的MR特效。(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XR領域的眾多技術中也包含VR(虛擬實境),為什麼他獨愛融合ARVRMRTodd解釋VR全然的虛擬世界剝除與現場的關係,不太吸引他,形容是「如此孤獨的體驗」。MR技術能含納實體空間,每場演出都是當下、獨特的互動,這次《鏡:KAGAMI》就將與國家戲劇院產生新的化學效應,他興奮地說,「當表演出現在舞台上,讓我們有機會進入彼此的世界,存在於觀眾的視野中與之共舞。」

(圖片提供:Tin Drum )
坂本龍一為《鏡:KAGAMI》留影的宣傳照。(攝影:Luigi and Iango,圖片提供:Tin Drum )

讓觀眾與藝術的聯繫成為永恆

Todd說起創立Tin Drum的初衷,「我一直對創造藝術家和觀眾之間更深入連結的體驗感興趣,希望這些能夠長期存在於公共領域之中。」建築正是最與人們日常相關的藝術形式之一,Tin Drum導演Yoyo Munk2021年倫敦設計節中與日本建築家藤本壯介合作《梅杜莎》(Medusa),將V&A博物館的拉斐爾展廳(Raphael Court)打造成虛擬作品與實體空間、現代與古代、自然與人造建物交會的場所,「我相信這件作品之所以產生如此深刻的意涵,是因為Yoyo Munk將藤本壯介的概念並置在不同時代的視野中。」這會是Tin Drum未來繼續深入研究的領域之一。

(圖片提供:Tin Drum )
2021年倫敦藝術節中,Tin Drum與日本建築家藤本壯介合作,將V&A博物館拉斐爾展廳變換為古今虛實交錯的空間。(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談起近期,他透露團隊導演Mary Hickson正進行新作,而英國近年代表性劇作家Simon Stephens也為他們撰寫一種全新形式的敘事劇場,並由劇場名導Sarah Frankcom執導。

談到XR技術,自然聊到2021Metaverse瘋潮,那以平行虛擬時空連起一切的未來想像,因XR技術還未成熟,價高、未能普及化而暫時褪去。

Todd分享現在作品已觸及數萬人,他正步步實踐Tin Drum連結人們的心意。技術限制始終存在任何創作之中,他認為這迫使創作者必須更有創意,「幻術一直存在人們周遭,特別是在劇場中透過光的亮與暗表現,這也能輕鬆藉由精巧的程式碼實現,所以無論是什麼機制,我只希望它能讓我們的觀眾有所感受。」

(圖片提供:Tin Drum )
《鏡:KAGAMI》讓觀眾戴著MR眼鏡,感受混合實拍紀錄、虛擬特效與現場環境的畫面音效,體驗既集體又私密的觀賞經驗。(攝影:Ryan Muir,圖片提供:Tin Drum )

這也如同當今的AI,他認為面對一陣陣新科技的突破,不應恐懼,也不該過譽,「就像任何工具一樣,它們是否實用終將根據我們願意為作品付出的努力而定。」就如同《鏡:KAGAMI》之中,科技就是表演的載體,但他更重視藝術造就人們共感的作用。「所有科技的光采終將隨時間淡褪,但藝術是永恆的。」如同坂本龍一為這次表演幽默寫下:「跨越千年萬年的共情,啊!可惜電池撐不了那麼久。」

(圖片提供:Tin Drum )
(圖片提供:Tin Drum )

Todd Eckert

Tin Drum創辦人、執行長;《鏡:KAGAMI》導演。過往長年投入音樂、電影領域,2007年擔任電影《控制》(Control)製片人,獲國際殊榮無數。其後任英國遊戲製作公司Eutechnyx北美區總監,並於2012年起擔任MR科技公司Magic Leap內容創意總監。2016年成立MR藝術工作室Tim Drum,團隊代表作有2019年與Marina Abramović《生命》(The Life)、2021年與藤本壯介《梅杜莎》(Medusa)、2023年與坂本龍一《鏡:KAGAMI》。

文|吳哲夫
攝影|Luigi and Iango、Ryan Muir
圖片提供|Tin Drum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陳芯宜《雲在兩千米》再奪威尼斯影展VR最大獎!改編吳明益小說,從「雲端裂縫」踏上交織記憶、現實與神話的療癒旅程

陳芯宜《雲在兩千米》再奪威尼斯影展VR最大獎!改編吳明益小說,從「雲端裂縫」踏上交織記憶、現實與神話的療癒旅程

世界三大影展殊榮一輩子要拿一次都極其不容易,台灣導演陳芯宜卻已經從威尼斯抱回兩座!改編自小說家吳明益同名短篇的VR作品《雲在兩千米》勇奪本屆最佳沉浸體驗大獎,伴隨虛擬實境在五感真實度上的快速進化,亦不乏「這是否會成為電影可能的未來之一?」的討論——答案或許人人不同,然陳芯宜運用「空間導演」手法精密構築的走動式體驗,著實拓寬了現階段我們對觀影型態的想像。

第82屆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於台灣時間2025年9月7日凌晨揭曉,導演陳芯宜繼2022年以《無法離開的人》初在世界三大影展嶄露鋒芒後,再憑VR新作《雲在兩千米》從3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二度拿下「沉浸式內容競賽(Venice Immersive Competition)」單元最高榮譽「最佳沉浸體驗大獎(Venice Immersive Grand Prize)」。台灣觀眾也不必久候,此作同步入圍2025高雄電影節XR沉浸式影像大展「XR DREAMLAND」國際競賽單元的《雲在兩千米》,10月份就將和大家見面。

陳芯宜VR新作《雲在兩千米》(The Clouds Are Two Thousand Meters Up)獲2025威尼斯影展最佳沉浸體驗大獎。(圖片提供:公視、行者影像)
陳芯宜VR新作《雲在兩千米》(The Clouds Are Two Thousand Meters Up)獲2025威尼斯影展最佳沉浸體驗大獎。(圖片提供:公視、行者影像)
▼ 回顧陳芯宜第79屆獲獎作品《無法離開的人》(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

受公視之邀投入製作,構築多時空的複雜世界

3年前獲生涯首座威尼斯影展大獎後,陳芯宜便接到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製作人李淑屏邀其執導公視全新企劃,改編吳明益小說《苦雨之地》中的同名短篇〈雲在兩千米〉為VR創作,將台灣文學厚度、文化內涵和電影敘事轉以沉浸科技的新語彙詮釋,進而無所隔閡地向國際推展,感動更多觀眾。50分鐘VR版《雲在兩千米》由莫子儀、姚以緹和馬志翔主演,故事描述律師關,在妻子意外過世後無意間發現一處名為「雲端裂縫」之地,存有諸多妻子的雲端足跡,當中包括她遺留下來的未完成小說;因思念與好奇,關循著文字走進妻子的潛意識,也走進台灣的山林。當記憶、現實與神話交錯,界線逐漸模糊,一段重新連結、尋找與療癒的旅程就此展開。

▼ 聽主創分析故事結構&分享製作幕後

文學與科技跨域激盪,重現「失落與連結」歷程

從座席到獎台,這濃縮於直播螢幕裡短短的幾秒鐘,乘載團隊創作過程中不可計數的時間與心力,如今站上同一獎台,陳芯宜直言自己感覺非常奇妙,首先要感謝小說家吳明益創作出這麼美麗的故事,「《雲在兩千米》是一個關於悲傷、記憶、愛,以及台灣獨特文化的故事,我將自己在電影、劇場與沉浸式創作中的經驗融入這部作品,希望能讓觀眾完全走進故事之中,以全新的沉浸式體驗感受這段關於失落與連結的情感歷程。」吳明益得知團隊獲獎後也回應,「一個作品成為另一些人的作品,那意味著作品存在著生命力。謝謝陳芯宜導演的團隊,創作出啟發我的新作品。」無疑構畫出不同領域創作間互為激盪,創作者間亦惺惺相惜的美好風景。

VR有別於傳統影視,「技術」實為創作是否成形的一大關鍵,對此,陳芯宜逐一表達對出色團隊成員的感謝,「特別是製片宋沁諠、VR總監全明遠、主程式設計師黃郁傑、技術美術林依依,以及技術設計師謝潔明。他們從計畫一開始就一路陪伴著我,沒有他們的付出,這個作品根本不可能誕生。」《雲在兩千米》另獲德國FFF Fund和SLM Fund支持,並由台灣公共電視、行者影像及德國Reynard Films聯合製作出品。

陳芯宜於得獎感言中兼向原著作家及團隊成員致謝。(圖片來源:翻攝威尼斯影展官方直播)
陳芯宜於得獎感言中兼向原著作家及團隊成員致謝。(圖片來源:翻攝威尼斯影展官方直播)

觀眾到專業人士都盛讚,稱「這可能就是電影的未來」

《雲在兩千米》於8月27日至9月6日進行11天展映,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共同策展人Michel Reilhec親吐觀影時的震撼,「我記得,我和共同策展人Liz在選片階段第一次看完《雲在兩千米》,拿下頭顯,我們看著對方,說不出話來,不約而同地發出『哇』的讚嘆。陳芯宜所展現的創意,創造了一種處理空間、以空間來講述故事的方法,透過走動探索的形式讓觀眾從身體上就被牽動。」更進一步針對此種「空間導演」的藝術性手法盛讚,「她成功地深深觸動了我們的情感——這可能是我們看過最有力道的、關於悲傷的作品之一。」

策展人Michel Reilhec盛讚陳芯宜「用空間說故事」的導演手法。(圖片提供:文策院)
策展人Michel Reilhec盛讚陳芯宜「用空間說故事」的導演手法。(圖片提供:文策院)

受策展人喜愛之餘,此作同時造就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極高觀眾迴響,每天開館即有許多人排隊登記候補,更傳出現場餐館老闆因聽聞大家都在談論這部片而跑來一探究竟。體驗過的民眾及產業人士紛紛給出好評,「超乎想像」已不在話下,甚有觀者稱此作品「可能就是電影的未來」。

除受專業人士喜愛,《雲在兩千米》亦收穫影展觀眾的高評價。(圖片提供:文策院)
除受專業人士喜愛,《雲在兩千米》亦收穫影展觀眾的高評價。(圖片提供:文策院)

打造專屬「森林香」,將威尼斯觀眾引入台灣山間

《雲在兩千米》展場汲取台灣森林意象打造,且當體驗者摘下頭顯的那一刻,場內會播放台灣森林夜晚的聲音,並備有電影專屬香氛卡作為觀影禮,形塑從入展間到出展間的完整沉浸感。負責香氣設計的台灣原創家飾品牌「HANSCHIU瀚思」調香師Hans談及,「這張香氛片不只是嗅覺的瞬間刺激,而是一場能在展演後的2到3天內,持續與觀者對話的時間經驗。」構想將一陣台灣山林空氣「摺疊」放入香氛片中,讓影展觀眾即使身在距台灣數千公里遠的他方,也能藉由氣味的牽引,恍然潛進台灣山間。

《雲在兩千米》專屬香氛彷彿捕捉保存了台灣山林空氣。(圖片提供:公視、行者影像)
《雲在兩千米》專屬香氛彷彿捕捉保存了台灣山林空氣。(圖片提供:公視、行者影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單:法國(LA)HORDE曾為瑪丹娜編舞、澳洲「塊動舞團」構築賽博龐克舞台,5檔必看演出收錄

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單:法國(LA)HORDE曾為瑪丹娜編舞、澳洲「塊動舞團」構築賽博龐克舞台,5檔必看演出收錄

兩年一次的Camping Asia又將啟動,今年5檔分別來自法國、英國、澳洲和波蘭的精彩演出搶先曝光,全場次票券9月8日開放會員預購、15日全面啟售。從(LA)HORDE盡展激進美學的末日鉅作《崩世光景》、塊動舞團在舞台上構築的賽博龐克《機神祭》,到編舞家Noé Soulier去風格化的身體論述《動作以上以上動作》⋯⋯本篇帶來包括編舞團隊和節目內容的最完整介紹。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與香奈兒合作推出的Camping Asia,2025年預計於11月10日至21日回歸。這項集創作、教育、演出於一體的前瞻性計畫,最早由北藝中心於2019年將法國巴黎Camping計畫精髓移植至亞洲而啟動,此後便兩年一度在臺北舉辦為期12天的舞蹈營,邀集全球頂尖院校進行跨領域跨文化跨世代的對話。今年,自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法國、奧地利遠到的7校,加上臺灣本地9校,共計16所藝術院校、近150位師生將齊聚北藝中心,不僅帶來自由創作能量,助力臺北持續深化「亞洲當代舞蹈重鎮」的角色,更積極孵育領先亞太的文化表達,並促進全球性的藝術交流。

所有表演節目將於2025年9月8日中午12點起開放付費會員預購,並於9月15日中午12點正式啟售,優惠方案詳見北藝中心官網

2025 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5 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從臺北基地踏上頂尖舞者共學之路

超越語言,讓身體自由說話、讓世界相互理解

Camping Asia旨在以舞蹈為軸心,連結機構、藝術家和藝術院校學生,啟發年輕舞者的內在天賦,同時藉由新穎方式開展人類最本能的肢體活力,為亞洲舞蹈界引入不同視野。而北藝中心身為CN D及香奈兒在亞洲的合作夥伴,肩負推動創意永續之重任——Camping Asia打破傳統教條,透過面向專業人士與面向社會大眾並行模式推廣表演藝術的舉措,無疑和香奈兒長年來支持文化傳承、關注當下與未來的精神相當契合,因此品牌自2023年起即投以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協力至今。

本屆活動由北藝中心再度攜手香奈兒舉辦。(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本屆活動由北藝中心再度攜手香奈兒舉辦。(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5 Camping Asia活動內容沿承過往豐富設計,打造多元的共學場域。每日密集行程從早課、專業工作坊、學校馬拉松、大堂課、深度論壇到微電影展,提供參與者高強度、多面向的身體探索與實踐機會。而針對將於每日晚間上演的5檔精選表演節目,策展人林人中表示,此次在策劃上試圖讓舞蹈不再被既定語彙所框限,而是與聲音、影像、科技、哲學乃至政治現實直接碰撞,希望創作者們得透過這些作品看見舞蹈何以作為一種思考與感知的力量,在不確定的時代裡仍不斷激發對世界的想像。

策展人林人中。(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策展人林人中。(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5 Camping Asia精選表演節目

#01 《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

  • 演出時間:2025年11月14、15日
  •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 演出單位:法國|馬賽國立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狂徒((LA)HORDE)

當代電子音樂與舞蹈劇場激烈碰撞,末日烏托邦彷彿在臺北現身。前衛編舞團體「狂徒((LA)HORDE)」自2019年起接任馬賽國立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首部作品《崩世光景》延續其帶有激進政治性的美學實驗,攜手法國知名電子音樂製作人霍恩(Rone)重塑舞台為一座蘊藏憤怒的末日景觀:舞作將狂烈怒吼轉成不馴的戰歌,以脆弱肉身衝撞巨大的怪物,為年輕世代贖回直面氣候災變、父權瓦解、社群疏離和身體焦慮的勇氣;電子音場則宛如末日聖歌,領觀眾走進一場感官風暴,經受視覺、聽覺的同步震撼。

《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Cyril Moreau)
《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Cyril Moreau)
狂徒((LA)HORDE)透過舞蹈劇場為年輕世代贖回直面崩壞的勇氣。(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ia Baranova)
狂徒((LA)HORDE)透過舞蹈劇場為年輕世代贖回直面崩壞的勇氣。(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ia Baranova)

舞台意象從「大理石採石場」應運而生——白立方空間中,節奏如同機器心跳,舞者們赤裸靈魂,用肢體交織出青春的悸動與憂傷,在科技與自然、冷冽與狂喜間撕裂重生。他們時而擁抱、時而碰撞,展現親密與暴力共生的極限書寫,彷彿要從廢墟中尋得新的愛與信仰。

「大理石採石場」舞台意象。(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aëlle Astier-Perret)
「大理石採石場」舞台意象。(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aëlle Astier-Perret)
舞者們在白立方空間中進行極限身體書寫。(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ia Baranova)
舞者們在白立方空間中進行極限身體書寫。(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ia Baranova)
▼ (LA)HORDE曾與瑪丹娜(Madonna)合作其演唱會舞台;《崩世光景》作為年輕人獻給年輕人的作品,策展人林人中特別推薦必看。

#02 《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

  • 演出時間:2025年11月15、16日
  •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 演出單位:英國|班吉瑞德(Benji Reid)

非洲未來主義圖像聞名的舞蹈攝影師班吉瑞德(Benji Reid),融會舞蹈、戲劇和攝影,催生引人注目的超現實圖像,反映他以黑人身分在當今英國所經歷的種種。其作品常見人物飄浮於空中,如暫時脫離現實重力的狀態,也投射出身心在困境中的掙扎與渴望。

《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我不是在拍照,而是在表演。」——班吉瑞德(Benji Reid)

英國藝術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英國藝術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出身英國霹靂舞傳奇團體「破碎玻璃(Broken Glass)」、還曾為知名樂團「靈魂靈魂(Soul II Soul)」首席舞者,班吉瑞德在歷經人生低潮後轉以攝影為表達與療癒工具,開創出結合舞台美學與攝影敘事的嶄新創作形式。此次表演節目《即席寫真》正揭示了創作幕後,舞台如化身一間真實的工作室,由班吉瑞德為3名演員進行編排,並交融自身回憶和情感於觀眾面前即興攝影。

故事主要講述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挑戰、創傷、康復及重塑自我;攝影則成了這個故事的鏡頭,通過獨特視覺語言展露班吉瑞德的藝術觀和生命哲學,同時記錄如何在生活縫隙中尋找光明和希望

班吉瑞德作品。(圖片提供: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班吉瑞德作品。(圖片提供: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觀眾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是影像發生的一部分,與角色共享同一個凝視。

班吉瑞德作品。(圖片提供: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班吉瑞德作品。(圖片提供: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Benji Reid)

#03 《機神祭》(U>N>I>T>E>D)

  • 演出時間:2025年11月20、21日
  •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 演出單位:澳洲|塊動舞團(ChunkyMove)

「在塊動舞團極端科幻的未來裡,技術異教敲響了機器人的心。」美國舞蹈專業刊物《Dance Magazine》這麼評價。以打破類型界限聞名的澳洲當代舞團「塊動舞團(Chunky Move)」成立於1995年,團名本身即指「身體動作的塊狀構成」,尤關注舞蹈與裝置、機械、科技、空間之間的互動可能,作品曾於威尼斯雙年展、愛丁堡藝術節等地演出。

《機神祭》(U>N>I>T>E>D)。(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ichael Pham)
《機神祭》(U>N>I>T>E>D)。(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ichael Pham)

受2025墨爾本藝術節Asia TOPA委託創作、方於年初首演的《機神祭》,隨即將此一沉浸式體驗帶到臺北。藝術總監安東尼漢密爾頓(Antony Hamilton)與6位頂尖舞者,於爪哇迷幻電音的激昂節拍中,穿戴著以越野機車零件回收打造的機械裝備,構築部落儀式、賽博龐克世界觀,挑戰傳統舞蹈的邊界,也挑戰人們對未來的理解。

整體視覺設計深受1980-90年代科幻電影、神話符號與峇里島儀式文化影響,約60分鐘演出挾威脅感開場,由6名舞者輪流化身半神半獸的「後人類神話生物」變形和延展,組合出巨龍般的集體身體,在霓虹光影裡探索「當代靈性如何從機械叢林中甦醒」命題;同時藉以強烈感官語彙,提出對人性與集體連結的深刻質問。

6名舞者輪流化身半神半獸的「後人類神話生物」。(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ichael Pham)
6名舞者輪流化身半神半獸的「後人類神話生物」。(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ichael Pham)

「即使身處後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環境中,人類與靈性之間的連結依然存在,只是往往被忽略。」——安東尼漢密爾頓(Antony Hamilton)

峇里島時尚品牌Future Loundry設計的機械裝備以廢棄素材再造而成,漫溢兼具野性和未來感的科技末世氛圍。(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峇里島時尚品牌Future Loundry設計的機械裝備以廢棄素材再造而成,漫溢兼具野性和未來感的科技末世氛圍。(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04 《動作以上以上動作》(Mouvement sur mouvement)

  • 演出時間:2025年11月18、19日
  •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排練場
  • 演出單位:法國|諾埃蘇利耶(Noé Soulier)

「語言和動作從來不曾平行,它們總是在彼此的陰影中相互滲透。」法國編舞家諾埃蘇利耶(Noé Soulier)作為《動作以上以上動作》的編舞者和唯一表演者,將獨自站在舞台上「重現」現代芭蕾大師威廉佛賽斯(William Forsythe)示範教學影片《即興技術》中的動作序列,一面進行肢體實作、一面口述所執行的動作(表面上解釋動作的生成,實則暴露舞蹈背後的邏輯結構);其話音引領舞蹈,有時協調一致、有時完全相反,透過重疊與錯置帶來精密而詩意的身體論述。

「我不表演動作,我讓動作自己說話。」——諾埃蘇利耶(Noé Soulier)

而為建立「觀念優先」的觀看條件,《動作以上以上動作》從舞台、燈光、音效到服裝設計皆去除風格化的可能。舞台空曠乾淨,沒有布景、沒有進出口的明顯區分,徹底消除空間的敘事暗示;亮度均勻且位置固定的燈光橫亙整場演出,幾乎像排練場或實驗室;音效只剩諾埃蘇利耶本人發出的聲音,貼身上衣和長褲亦選擇刻意低調的顏色款式,使觀眾全然聚焦於動作本身——且是「怎麼看」動作,而非表演者的動作「是什麼」。

《動作以上以上動作》(Mouvement sur mouvement)。(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c Domage)
《動作以上以上動作》(Mouvement sur mouvement)。(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c Domage)

自幼接受嚴謹古典芭蕾訓練的諾埃蘇里耶,曾花費4年時間放下學院派視角,沉潛在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核心的布魯塞爾P.A.R.T.S.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多位現活躍於世界舞台的知名編舞家都至此深造),探索不同創作方法。舞蹈實踐與思辨當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他透過與觀眾共享對於已知結構的編輯,使自身作品在次次演出中不斷再生,成為持續變動的運動。

諾埃蘇里耶(Noé Soulier)的創作在紮實技術基礎上思辨舞蹈本質。(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c Domage)
諾埃蘇里耶(Noé Soulier)的創作在紮實技術基礎上思辨舞蹈本質。(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Marc Domage)

#05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Fuller: Research)

  • 演出時間:2025年11月15日
  •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排練場
  • 演出單位:波蘭|奧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

波蘭編舞家奧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作品《洛伊富勒:研究一下》既致敬19世紀末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Loïe Fuller)撼動當時大眾對女性身體審美想像的「蛇形舞(Serpentine Dance)」,更創造一場深入歷史、物質與身體之間的高張力實驗。她擅於回望現代舞史的女性脈絡,將經典拆解為動作條件、物理能量與知覺結構,再運用當代表演語彙重新詮釋。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奧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對洛伊富勒的致敬直接彰顯於作品題名上。(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奧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對洛伊富勒的致敬直接彰顯於作品題名上。(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自2011年首演後經多次演化,接下來登陸北藝中心排練場的演出,將以舞者、長絲與光束共構舞台的極簡姿態,呈獻關於「觀看與感知」的對話。形式上藉由竹筒支架和絲綢的劇烈擺動,使道具成為共演者、舞者反被推向工具化臨界——觀眾凝視著舞者,卻分不清是人推進了布,抑或布料拉動了人。這身體與布料的感官交鋒,除重新審視富勒的創新精神,亦在21世紀舞台上開啟形式革命。

其構成讓人分不清是人推進了布,抑或布料拉動了人。(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其構成讓人分不清是人推進了布,抑或布料拉動了人。(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我想讓物件不只是舞台上的道具,而是創作過程的共謀者。」——奧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

以身體與布料的感官交鋒開啟形式革命。(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以身體與布料的感官交鋒開啟形式革命。(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amping Asia是給下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苑,更是讓臺灣在國際文化版圖上保有自由能量的藝術旅程。2025年節目精彩度首屈一指,此份指南願幫大家選到喜愛的演出,11月10日至21日讓我們攜手走進劇場,共感每一場都僅此一次的極致舞台魅力。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