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拿筷子,就能從中讀到劇情!作家江鵝解析食物作為戲劇潛台詞

看人拿筷子,就能從中讀到劇情!作家江鵝解析食物作為戲劇潛台詞

不論是否以餐飲為主題,每部電影或是戲劇都少不了吃東西的場景,這些飲食的細節,也許事關主角的人設、或是劇情關鍵橋段;可以是整齣戲的龍套,也可能被賦予微言大義。且讓作家江鵝透過創作的角度,為我們解析食物如何成為戲裡的潛台詞。

別說逢年過節,追劇早就是日常生活之必須,除了追劇情,劇中的食衣住行等細節,也通常會是劇迷品頭論足的談資。

《機智醫生生活》中時常出現主角群五人幫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場景。(圖片提供:Netflix)
《機智醫生生活》中時常出現主角群五人幫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場景。(圖片提供:Netflix)

「劇情緊湊流暢時,就算有吃喝場景,大家也不會記得主角吃了什麼,但當劇情節奏慢了,戲劇裡的一切鋪陳就很重要了,因為觀眾會開始仔細看細節。」

身為作品中常有食物出沒的作家,江鵝在FB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對於戲劇中飲食細節的評論也十分精彩,但回憶所及,最初留心起戲劇中的飲食細節,其實是來自一個出戲的經驗。

吃錯食物,人設就會出現破綻

「《瑯琊榜》是齣好戲,胡歌也很帥,但梅長蘇明明畏寒還一直吃橘子,這我不能忍。」主角身負宿疾,身邊還伴有通曉醫理的高人,卻吃著在漢醫理論中被認定為寒涼屬性的柑橘類食物。看似不起眼的矛盾, 卻有如難以忽視的破綻,偏偏梅長蘇還三番兩次地吃橘子,令整齣戲猶如一幅精美長卷出現兩三道裂縫,讓她為此惱恨不已。與此相反的例子則是日劇《我的姊姊》裡,黑木華飾演的姊姊千晴。

《我的姊姊》劇照。(圖片提供:KKTV©TV TOKYO)
《我的姊姊》劇照。(圖片提供:KKTV©TV TOKYO)

「導演做這部戲,簡直是在表達對黑木華的愛慕。」這部戲的兩大主題就是千晴對弟弟順平講解各種人生道理,以及兩姊弟的各種生活瑣事,但看來並不顯囉嗦無聊,因為瑣事都成了情調,例如江鵝推崇的看點,千晴拿筷子。她自陳喜歡看人拿筷子,「能夠做到優雅地夾起一塊魚肉,放進嘴裡,那必須先在幼年或少年時期花時間鍛鍊手部肌肉的靈活;手與那兩根筷子的關係,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的誠意。不論是上班還是經營感情,願意花心力琢磨,怎麼施力才會順,那都是感人的。」

從《我的姊姊》黑木華拿筷子的姿勢,可以看出角色對生活的態度。(圖片提供:KKTV©TV TOKYO)
從《我的姊姊》黑木華拿筷子的姿勢,可以看出角色對生活的態度。(圖片提供:KKTV©TV TOKYO)

順著江鵝的提示,會發現導演果真對千晴很有愛,明明是聊天場景,鏡頭卻不忘凝視她使用筷子時夾取魚肉、叉燒的流暢、精準,毫不費力,甚至宛如遊戲。這些畫面暗示著她的人設表裡如一,職場、愛情明明有那麼多煩人的事情,千晴卻總能以恰到好處的世故開解笨拙的順平(以及觀眾們),四兩撥千斤,既是她的姿態,也是她的哲學。

《我的姊姊》劇照。(圖片提供:KKTV©TV TOKYO)
《我的姊姊》劇照。(圖片提供:KKTV©TV TOKYO)

在吃吃喝喝中,看見悲歡離合

但是,拿筷子,不只能看見一個人的性情、姿態。江鵝舉例,在一般餐廳裡,有些情侶一起吃飯,A夾起自己碗裡的花椰菜,慎重地放進B碗裡;卻被B迅速夾起來,「扔回」A碗裡。「這些過程,不用講話,光是看筷子仰起的角度,就能知道他們是怎麼一回事。」從筷子的角度就能讀到劇情。見微知著,共食的樣子,也能窺見人和人之間的情感。

「吃飯合得來,就代表彼此的情感流動是順暢的,很多戲劇因此安排眾人一起吃飯的場景。」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江鵝舉《宅男行不行》為例,創作團隊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為讓演員在戲裡聊天不尷尬,因此安排許多眾人吃喝的場景,「仔細看,會發現吞進去的食物很少,大家只是假裝在吃,有點可惜。」

當然也有技高一籌者,「《機智醫生生活》裡面,醫生們一起搶食燒肉、泡麵、飯捲等等食物,每個人都吃得面紅耳赤,發出唏哩呼嚕的聲音,看了真的會相信他們是好朋友。」用得更高明的,則是以食物填補台詞說不出口的情感細節。

《機智醫生生活》主角群五人幫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從飯桌上的互動就可以感覺出彼此交情很好。(圖片提供:Netflix)
《機智醫生生活》主角群五人幫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從飯桌上的互動就可以感覺出彼此交情很好。(圖片提供:Netflix)

近期最令江鵝印象深刻者,是《婚姻故事》中的橋段。原本相愛的夫妻查理和妮可,因為生活與工作步調不同,漸行漸遠,於是開始分居。某天查理回到兩人原本住處,打算探望小孩,他從後門直接進到廚房裡,看見妮可就開心地聊起最近得獎的消息,還順勢親了她一下,更直接打開冰箱,找出剩菜,毫不介意地拿起刀叉吃著冰冷的烤雞肉。就在此時,他拿到了離婚文件,震驚之餘,再看到廚房裡有胡桃派,便質問妮可:「這是為了什麼?」

《婚姻故事》海報。(圖片提供:Netflix)
《婚姻故事》海報。(圖片提供:Netflix)

「台詞沒明說『這派是用來慶祝和我離婚?』但觀眾都知道他在問什麼。」男主角在情感上還覺得自己是一家人,所以不介意吃剩菜;一旦發現自己被切割了,立刻草木皆兵,彷彿胡桃派都能驅逐他。中年夫妻感情的聯繫與斷裂,通常一言難盡,但導演用一盒吃剩的烤雞和胡桃派,就能讓觀眾看懂其中的遺憾與無奈。

《婚姻故事》中妻子要和丈夫離婚的戲碼,透過男主角「吃冰箱剩菜」的動作,就能讀出男方仍認定彼此還是家人。(圖片提供:Netflix)
《婚姻故事》中妻子要和丈夫離婚的戲碼,透過男主角「吃冰箱剩菜」的動作,就能讀出男方仍認定彼此還是家人。(圖片提供:Netflix)

食物不一定美味,卻是人生名場面

江鵝欣賞透過食物微言大義的戲劇巧思,她不是在看好不好吃,而是解讀其中有沒有意思。就如同她作品中經常出現食物,卻多半只用來當成某種龍套。

《日日是好日》中學習茶道的過程,就像是人生面臨各種事件的縮影。(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日日是好日》中學習茶道的過程,就像是人生面臨各種事件的縮影。(圖片提供:friDay影音)

「我對食物其實沒有熱情,但要透過寫作還原一段記憶時,先出場的常是食物,那不是因為愛吃,而是我的人生場景裡,總是有著食物。」

例如菜包,江鵝的書迷都知道,她寫過小時候曾因咬到菜包裡的蟑螂蛋,引發人生哲思「聽大人的話,不一定保證『無代誌』」;未來江鵝必然還有機會再寫,因為她的母親透過在冬至時親手製作菜包,懷念在台南西港長大的童年時期。「現在是我陪她做,未來就變成我做,就算不做,每逢冬至,都得買來嚐一口。」菜包不是她記憶中的美食,卻絕對是人生名場面。

《俗女養成記》的書和影集均出現不少飲食橋段,但原著作者江鵝笑說自己對吃並無熱情,只因自己的人生場景總有食物身影。(圖片提供:CATCHPLAY+)
《俗女養成記》的書和影集均出現不少飲食橋段,但原著作者江鵝笑說自己對吃並無熱情,只因自己的人生場景總有食物身影。(圖片提供:CATCHPLAY+)

不過,食物沒有微言大義,食物就只是食物,當然也可以,追劇畢竟不是為了當評審。江鵝再次強調,細節鋪陳很重要,好的細節分兩種,一種強化劇情合理性,另一種則能喧賓奪主,例如《來自星星的你》,劇情極荒唐,但都敏俊夠帥,千頌伊的衣包鞋令人每個都想要,「劇情不好,但細節可以讓人滿足,好看的話,我就原諒它。」

(圖片提供:江鵝)
(圖片提供:江鵝)

江鵝

1975年生於台南。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曾經是上班族,現在是寫作者,並從事人類圖分析。曾入選台灣九歌年度散文選,獲選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著有散文集《俗女養成記》、《俗女日常》。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friDay影音、KKTV、Netflix、CATCHPLAY+、江鵝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劇《逆風行動》揭救災英雄「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高規格製作重現9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不是所有英雄都披著披風。在台灣,有支隸屬於空軍的「海鷗救護隊」在全台各地面臨重大災難時總是挺身而出,從九二一地震到八八風災等災難現場,都有他們奮力救援的身影。

「海鷗救護隊」的故事即將透過《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影集與電影計畫面向大眾,本作由張永昌(肯特)導演執導,集結《角頭》鄭人碩、《一把青》連俞涵及《聽海湧》黃冠智等實力派演員,融合真實救援事件、極限災難場景與專業職人精神,詮釋海鷗部隊前往災區執行任務的英勇故事。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是台灣首部以空中救護為題的影集和電影計畫。(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台灣重大災難救援現場,海鷗部隊不缺席

《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是台灣首部以空中救護為題的影視計畫,由肯特動畫、夢想動畫、阿榮影業共同出品。本作改編自明毓屏於2014年出版的著作《海鷗 7026》,這本奠基於實地採訪的小說作品,以海鷗救護隊近十年的重大救難任務為軸,鋪排出救護隊員面臨災難的心境,並刻畫人類與大自然對抗的頑強精神。為了如實描繪事件真貌,作者多次走訪海鷗部隊位於嘉義的基地,與現役及退役海鷗隊員對談,最終決定以1999九二一震災、2000八掌溪事件及2009八八風災為核心展開敘事。如今故事自書頁躍上螢幕,將以震撼視覺呈現於觀眾眼前。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突破台劇製作規格,虛擬棚還原災難場景

談及將《海鷗 7026》影像化的起心動念,導演肯德透露因自己曾經歷九二一大地震,當時海鷗救護隊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執行救援任務,他始終心懷感激和敬意;數年前讀到小說,被書中故事深深打動,拍攝《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的想法自那時起便在心中萌芽。然而,要還原空中救援現場,無論場景搭建或拍攝設備都需大筆資金,加上若要前進山區拍攝,還需考量劇組人員安全及天候等因素,拍攝想法要付諸實行並不容易。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所幸近年LED棚技術迅速發展,《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拍攝計畫終於在2024年底正式啟動。製作團隊與阿榮片廠、夢想動畫攜手,在虛擬攝影棚內將實景導入180° LED平面雙端弧形螢幕當中,讓演員如身臨其境,彷彿在山川之間拍攝。劇組也首次引進六軸平衡台,其不僅具備擬真的震動機制,還能乘載約2噸的重量,得以支撐拍攝用的直升機機艙,及演員在平台上移動的負重,既確保拍攝過程的安全性,也為畫面更添真實感。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鄭人碩、連俞涵等主演談拍攝幕後

作為災難救援片,《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十分考驗特效團隊的功力,導演肯特本就專精於動畫特效,此番聯手夢想動畫歷經4個月的後製細心雕琢,才完成前導片中的震撼視覺。為紀念九二一震災,前導片特別選在9/21當日發布,演員們也分享拍攝過程中的感觸。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近年以《角頭》系列電影再創事業高峰的鄭人碩,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一名因故被迫轉調到海鷗救護隊的戰鬥機飛行員,外表看似勇猛無懼,實則內心充滿矛盾。拍攝前,鄭人碩反覆觀看空拍影像,嘗試理解飛行員所見的高空視野,田調時除了向飛官們學習機械操作,也針對執行任務時心境與情緒的變化有所交流。真以飛行員身份上戲後,鄭人碩深感痛苦:「因為黑鷹直升機只有我(駕駛)在開,想要幫忙隊員卻不能做,但救難過程中所有情緒都必須收起,就像是啞巴吃黃連。」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鄭人碩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因故被迫轉調到海鷗救護隊的戰鬥機飛行員。(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在《一把青》飾演朱青一角,以精湛演技備受矚目的連俞涵,這次再度參演空軍主題作品,卸下軍眷身份,轉而飾演空軍作戰指揮部中校管制長。主角陣容還有今年以《聽海湧》及《人生清理員》雙料入圍金鐘獎男主角、男配角的新生代演員黃冠智,他在片中飾演一名在現實與夢想間拉扯的直升機副駕駛,肩負軍官家庭寄予的厚望,卻無心從軍、甚至排斥飛行,只想追求內心所願回歸創作;今年有《角頭鬥陣欸》電影作品上映的是元介,在片中則飾演一名想離開部落、展開新生活的原住民,本身也是排灣族原住民的他,對角色頗有感觸。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連俞涵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空軍作戰指揮部中校管制長。(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黃冠智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直升機副駕駛。(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演員們也分享許多有趣的拍攝幕後,是元介對1:1的直升機機艙印象深刻:「光是看到就很震撼,雖然在棚內拍攝,但也不輕鬆,記得一場戲抱傷患跳上直升機,本以為自己體力還不錯,沒想到3趟之後,我發現我手在抖、腳超酸,隔天躺了半天。但看到海報和前導片釋出後,感覺一切都值得了。」連俞涵則被虛擬棚呈現出的視覺效果震撼:「看了前導片真的覺得虛擬棚超真實,雖然大家分開拍攝,但一起在其中進入這個《逆風行動》,真的太熱血了!」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是元介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飾演想離開部落展開新生活的原住民。(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行動的下一步

《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獲文化部虛擬拍攝計畫補助,並在中華文化總會、國防部與空軍救護隊的支持和協助下,順利完成前導片拍攝。目前製作團隊正籌備後續影集和電影劇本開發,募資也同步進行中,未來將透過虛擬攝影棚技術實現更多震撼場景,如高空懸吊、暴風駕駛、夜間海上搜索等,將台灣影視製作規格推向新高度。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安乙蕎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救護士。(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蘇達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飾演海鷗救護隊隊長。(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張翰飾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空軍救護隊教官。(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如果我開一家甜點店?專訪創作歌手 LINION 將生活味道轉化為創作能量

如果我開一家甜點店?專訪創作歌手 LINION 將生活味道轉化為創作能量

以Neo-Soul、R&B融合民謠的細膩風格聞名,LINION讓華語音樂多了靈魂的Chill氛圍。他不僅經常在社群上分享烹飪美食,私底下還是不折不扣的嗜甜男子。專訪當天,我們一起前往他的私藏愛店,他說:「創作、生活、甜點,都在提醒我,別忘了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或許,這就是他想帶給聽眾的,最真實也最持久的能量。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最新創作專輯《自己自己 mi casa su casa》中有一首(原來我自作多情》,LINION 從男性視角出發,以 R&B/Neo-Soul 的絲滑律動為基底,氛圍浪漫卻帶點複雜心緒,像甜點帶來的微妙滋味,餘韻悠長。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甜點記憶——從日常開始的喜歡

LINION 從小就與甜點有著緊密連結,母親愛吃麵包與甜食,家裡常常有奶酪、蛋糕,逛百貨公司時更是少不了帶些點心回家。這些隨手可得的甜點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形塑一種不需刻意追求卻能自然獲得的快樂,這種「遇見了就好好享受!」的態度,也悄悄影響了他看待創作的方式。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理想生活場景:一間海邊甜點店

聊到夢想中的甜點店,LINION的腦海浮現出一個濱海、靠近潛點的木質空間,圓弧桌腳、暖黃色的燈光,開放式廚房讓人像走進朋友家一樣自在。菜單上不會有繁複花樣,只有布丁、香蕉蛋糕、冰淇淋這些簡單卻經典的品項。店裡放著依天氣而定的音樂,下雨天是柔和的Neo-Soul,晴天則可能是帶點慵懶的R&B。「而且一定要寵物優先。」孩子也有專屬的遊戲與隔音空間。那是一個屬於LINION的烏托邦——生活與音樂都融入其中的溫暖場域。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細膩層次+完美平衡=美好生活

LINION對甜點有一套獨到的偏執與標準,如:提拉米蘇要酒香與苦韻並存,「好的提拉米蘇應該像被一層油脂感包覆,圓潤、滑順在口中延展開來,不能過酸」;布丁應綿密、入口即化,不能像果凍般Q彈;香蕉蛋糕的話,他偏愛鬆軟帶點濕潤的口感,香氣濃厚,入口有點黏稠卻不膩,「最好能帶著微微的溫熱,蛋糕體太乾的會像肉鬆,那種不行!」冰淇淋他則鍾情焦糖、開心果口味,會特地去尋找小店,目前最喜歡的是Old Bridge義式冰淇淋。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低潮後的苦與甜——學會「獨處」和「誠實」

第一張專輯帶著陰鬱氛圍,後來的作品則逐漸展現更多輕盈與自在,他說當「一定要寫出一首歌」的焦慮來襲,創作會變得痛苦。坦言自己過去曾陷入撞牆期,生活狀態混亂,連運動也無法帶來快樂,對音樂的熱情一度變成沉重壓力。「那時候很像被社會毒打,撞得滿身傷痕,才慢慢理解創作不能只靠蠻力突破,很多你以為是對的方法,只是把你榨乾。」真正幫助他走出來的,是時間、運動,以及自我和解。他允許自己停下來,去潛水、去跑步、去旅行,慢慢重新描繪生活的樣貌。「我希望LINION這個名字可以走得很久。」他開始嘗試早起和規律作息,更懂得在創作裡尋找節奏,學會用自律、耐心和自我照顧支撐長遠的音樂旅程。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尋找屬於自己的純粹節奏

LINION認為創意不是坐下來硬擠,而是在生活中慢慢積累,「靈感像冰山,浮出水面的——小塊背後,是很長的醞釀。」除了發呆、走路,他近年也開始投入潛水,甚至準備鐵人三項。這些都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新專輯《自己自己 mi casa su casa》,靈感來自蘭嶼朋友隨口的一句熱情招呼——「小梨,自己自己!(你來啦,當自己家的意思)」在那樣的氛圍裡,他感受到一種真正的放鬆與自在,成為專輯的核心精神:「就是讓自己舒服。」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在城市裡顯得難能可貴。這張專輯不再追求「被理解」,而是營造一個空間,讓聽眾能自由進出。「你不需要一定要聽懂或喜歡,舒服就好。」正如他對甜點的品味,不必複雜,只要純粹而真實,就能帶來滿足。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LINION

來自於淡水,被歌迷暱稱為「梨農」,新生代節奏藍調(R&B)唱作人,以貝斯為主奏樂器,風格融合 Neo-Soul、R&B,音樂親民且帶著都會的豐富情感。自美國洛杉磯的Musician Institute(MI)音樂學院畢業後,於2018年發行首張專輯《Me In Dat Blue》,後陸續推出《Leisurely》、《HIDEOUT》,2025年推出最新創作專輯《自己自己 mi casa su casa》,將於10月在華山Legacy 舉辦專輯同名演唱會。

 

文|張瑋涵 攝影|林科呈

Hair|Roy Yan(mindgame)Make Up|ChunHua Huang 場地協力|權泉珈琲KWON SAEM COFFEE、秋波名曲珈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