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最佳導演《老狐狸》蕭雅全廚藝首公開!電影和人生的情感堆疊,都少不了吃

金馬最佳導演《老狐狸》蕭雅全廚藝首公開!電影和人生的情感堆疊,都少不了吃

《老狐狸》描寫1980年代末台股飆漲下,劉冠廷和白潤音飾演的父子,在利益與善惡間的搖擺與抉擇。片中有位在餐廳工作的阿姨,總愛為白潤音張羅茶點,順便自己也偷吃一口。電影沒交代她為何許人,但劇本寫明她叫「蕭阿姨」,原型正是導演蕭雅全,褪去蕭導身分後,是喜愛在工作室下廚請朋友吃飯的蕭阿姨。

蕭雅全每部電影的第一幕,都和吃有關。《命帶追逐》在當舖櫃檯吃麵,《第36個故事》桂綸鎂沖咖啡又做甜點,《范保德》黃仲崑一家人同桌吃飯,奪下金馬獎最佳導演的《老狐狸》,則以白潤音坐在餐廳後台開場。

因為父親擔任餐廳領班,蕭雅全記憶中的餐廳都是後台視角,而《老狐狸》白潤音飾演的廖界就經常造訪爸爸工作的餐廳後台。(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因為父親擔任餐廳領班,蕭雅全記憶中的餐廳都是後台視角,而《老狐狸》白潤音飾演的廖界就經常造訪爸爸工作的餐廳後台。(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你不講我不會注意到,我承認,但沒故意啦。」蕭雅全自己都不自覺,採訪前天剛好在錄製《老狐狸》DVD解說軌,劉奕兒也注意到白潤音在片中一直吃,不斷說著「你又在吃了」,說到最後蕭雅全都笑了。「這件事情還是有一點點隱藏的原因,在想像日常或家常的時候,不管是和朋友、家人相處,還是日子推動,『吃』在記憶中都滿關鍵。所以在發想情節的時候,很容易想到吃。」

蕭雅全經常用吃描繪劇中日常場景。(攝影:蔡耀徴)
蕭雅全經常用吃描繪劇中日常場景。(攝影:蔡耀徴)

吃飯與餐廳的家庭記憶

談到吃,通常脫不了家庭記憶。「媽媽創意十足,可是手不巧。爸爸是顛倒,沒什麼創意但手很巧。所以爸爸擅長模仿,媽媽擅長原創。」他笑說,媽媽總愛將自己發明的東西冠上流行名詞,說要招待同學喝「可口可樂」,端出來卻是自創飲料,或是做了蛋糕但沒有發,索性就當成布朗尼吃。不過蕭雅全的廚藝其實沒有特別向父母學,唯獨他口中的「蕭媽媽煎餅」,因為媽媽精算後發現麵粉比米便宜,煎餅就成了小時候每天的早餐。結婚後憶起這個味道想做給家人吃,才回頭請教媽媽,沒想到變成現今朋友來工作室聚餐,最受歡迎的料理。

蕭雅全的煎餅和媽媽有兩點不同,一是麵糰會隔夜3天,二是使用鑄鐵鍋,鑄鐵鍋溫度較高,麵粉在不同溫度下的口感也會不同。(攝影:蔡耀徴)
蕭雅全的煎餅和媽媽有兩點不同,一是麵糰會隔夜3天,二是使用鑄鐵鍋,鑄鐵鍋溫度較高,麵粉在不同溫度下的口感也會不同。(攝影:蔡耀徴)

位在撫遠街的工作室,有一整面廚房、可容納810人的木桌。「我喜歡跟人聚,最好的方法就是吃飯。」《老狐狸》有幕是白潤音放學回家,媽媽告訴他電鍋裡有包子,蕭雅全小時候就是這樣,回到家就有包子饅頭吃。或許是「人來就要弄點食物」的記憶太清晰,他出社會後也養成這個習慣,「我的舊家很怪,明明住在台北,但門幾乎不關,朋友會直接衝進來問:『欸有東西吃嗎?』」為了對付大群朋友,他形容自己做的食物「比較粗、比較大盆」,除了煎餅,還常做烤蔬菜、燉飯、滷肉、麵,不斷強調「廚藝真的沒有很厲害」,但相當自豪「鍋子很多」,數一數竟超過30支,人數多的聚會幾乎是全鍋出動。

蕭雅全經常做的「蕭媽媽煎餅」、「蔥油拌麵」。(攝影:蔡耀徴)
蕭雅全經常做的「蕭媽媽煎餅」、「蔥油拌麵」。(攝影:蔡耀徴)
首次公開廚藝的蕭雅全直說這次採訪非常緊張,完全不認為自己很會下廚,但自豪鍋子很多。(攝影:蔡耀徴)
首次公開廚藝的蕭雅全直說這次採訪非常緊張,完全不認為自己很會下廚,但自豪鍋子很多。(攝影:蔡耀徴)

因為偏愛麵食和餅,蕭雅全常被問及是不是北方人,但他其實來自台灣南部。雖然出生彰化,但爸爸早年在教會工作經常輪調,談起家鄉總非常失根。小學二年級全家搬到台北,爸爸當起餐廳領班,而《范保德》、《老狐狸》中的父親角色,職業也都是餐廳領班。許多人的餐廳記憶是客人視角,但蕭雅全每次上館子都待在後台,因此他描繪的餐廳總存在一條線,「廚房的前面是有錢人家、宴客華麗,後台是辛苦人,在我的描寫下,辛苦人都是互相照顧的人。」

《老狐狸》中經常「餵食」廖界的蕭阿姨(左),名字即取自蕭雅全私下的綽號。(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老狐狸》中經常「餵食」廖界的蕭阿姨(左),名字即取自蕭雅全私下的綽號。(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爸爸當餐廳領班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我不知道為什麼留下這麼深的記憶,可能畫面相對華麗吧。」事實上,他最深刻的父親職業是汽車教練,至今還未寫進劇本,僅在《命帶追逐》初版出現過。其實「車」亦是架構敘事的一環,「移動中發生故事,跟吃飯發生故事,對我來說都滿有感覺。」車子是密閉空間,會形塑出某種獨特的對話情境,自己人生中很多關鍵的談話和情緒都發生在車裡,這點在飯桌上亦然。

愛慕廖泰來的林珍珍,常常送上廖泰來最愛的蛋黃酥。(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愛慕廖泰來的林珍珍,常常送上廖泰來最愛的蛋黃酥。(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從飲食視角觀看《老狐狸》

《老狐狸》不難發現食物與角色間的連結,劉冠廷飾演的廖泰來愛吃蛋黃酥,原型並非蕭雅全愛蛋黃酥,而是音效師杜篤之很喜歡。陳慕義飾演的謝老闆吃盡豪華餐館,私下卻常出沒燒仙草路邊攤。但蕭雅全其實很不喜歡燒仙草,只吃冰的仙草凍,會有這個設定完全是為了人設,要塑造角色人前華麗宴客,人後卻流露出過去貧窮的生活背景。因為在冬天拍攝,需要路邊燈火、水氣冒煙的畫面,但如果是麵攤等正餐又太過頭,總總考量燒仙草最為合適。

陳慕義在《老狐狸》飾演謝老闆,人前於大餐廳宴客,人後鍾愛吃燒仙草路邊攤。(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陳慕義在《老狐狸》飾演謝老闆,人前於大餐廳宴客,人後鍾愛吃燒仙草路邊攤。(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片中重要場景是廖泰來工作的餐廳「寶福樓」,呈現1980年末股市收盤後,大家從號子(證券公司營業廳)到餐廳聚會討論的文化。蕭雅全說,其實由黃健瑋飾演的華哥有個飲食偏好,只是最後沒有拍出來。他解釋,當年號子結束後有兩類餐館特別流行:飲茶和江浙菜,最初劇本設定江浙菜,華哥愛吃墨魚紅燒肉;後來美術組提議改成飲茶,因為有推車會更有畫面,華哥也就改為愛吃脆皮燒肉。每次華哥出場都備有一隻小乳豬,沒想到拍攝時黃健瑋確診,剛好卡到飾演華嫂的門脇麥來台時間,只好改動劇本。「謝老闆的客人喜歡肉先上桌」的台詞保留,但多了一句「華哥怎麼沒有來?」他笑說,「因為華哥確診啊。」

「寶福樓」的餐點設定完整。(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寶福樓」的餐點設定完整。(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劇本設定華哥愛吃脆皮燒肉。(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劇本設定華哥愛吃脆皮燒肉。(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而門脇麥每次上寶福樓,都會點一大桌菜,目的就是為了讓舊情人劉冠廷打包。在劇本階段,曾有過更明確的台詞,門脇麥主動問劉冠廷兒子喜歡什麼,故意點兒子愛吃的。這個源頭來自蕭雅全的經歷,小時候媽媽會從工作的育幼院打包飯菜回家,「我想像這是很大的善意,最後沒有拍出打包的細節,事後有點小小後悔,因為我對於這個生態、心意是喜歡的。」

《老狐狸》片中,門脇麥總是會點一大桌菜又故意不吃,就是想讓劉冠廷打包回家給兒子吃。(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老狐狸》片中,門脇麥總是會點一大桌菜又故意不吃,就是想讓劉冠廷打包回家給兒子吃。(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寶福樓的吃飯群戲還潛藏諸多細節,蕭雅全對指導群戲的要求是,「非得做到一個人一條命,才會生動。」意思即是,即便群戲上達百人,他會花一個小時,將臨演分組,一組一組解說每位飾演的角色是什麼人。例如3位臨演一組,來吃飯是因為其中一人考上大學;另一桌是4人,兩人在吵架,其他人當和事佬,途中誰要接電話、誰想上廁所,甚至會給到些微人設,你是慢郎中、他是急性子。「這些設定其實都來自平常對生活或人的觀察,對人的喜怒哀樂有哪些理解,拍戲的時候就大量拿出來用。」

寶福樓的吃飯群戲,蕭雅全會仔細交代群眾演員每位飾演的角色與情境。(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寶福樓的吃飯群戲,蕭雅全會仔細交代群眾演員每位飾演的角色與情境。(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吃飯聊天,與演員回到朋友與信任

導演和演員的關係建立,蕭雅全也是先回歸日常。除非扮相和場景到位,他幾乎不讓演員試戲,而是透過聊天決定演員,決定了之後會不斷邀請對方到工作室吃飯。「信任的關係很關鍵,信任會影響表演品質。每個演員都是敏感到不行的動物,不管把自己武裝得多強悍、多高姿態,內心都脆弱得不得了,這也是演員的某種特質。面對這麼玻璃心的動物,我得讓他們有安全感。」因此他不會選在外面吃飯,在餐廳吃飯存在儀式感、距離感,但在工作室吃飯,他自己下廚,演員會幫忙或閒聊,氛圍就是不同。

之所以喜愛吃餅和麵,因為麵粉是蕭雅全兒時家中重要的食物,因而養成了這樣的口味。(攝影:蔡耀徴)
之所以喜愛吃餅和麵,因為麵粉是蕭雅全兒時家中重要的食物,因而養成了這樣的口味。(攝影:蔡耀徴)

他曾在工作室和劉冠廷吃飯時,提起想改造廖泰來的角色,讓他有點小奸小惡、只是沒膽,劉冠廷卻回答:「不要啦!我已經開始投射我爸爸了耶。」蕭雅全認為,這正是在工作室吃飯才會發生的對話,如果約在外頭餐廳,劉冠廷多半會答覆:「喔,好。」因為飯局就像在談公事,演員則是被導演交付任務。而陳慕義是蕭雅全的大學學長,從做菜時就明顯感受對方不斷在打量自己,但吃了兩頓飯後,關係大有進展。蕭雅全很注重談話的拋接球,「有時候丟出一些矛盾,甚至是刻意強調彼此看法矛盾,看對方怎麼處理或回應,這種互相了解的過程很有意義。」這樣和演員的相處方法,他回想是受到侯孝賢影響,這並非指侯孝賢就是這麼做,而是觀察到他會「拿掉劇本、拿掉表演、拿掉身分,回到朋友」。

劉冠廷(右)在塑造「廖泰來」角色時投射自己的父親。(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劉冠廷(右)在塑造「廖泰來」角色時投射自己的父親。(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他提起有次在美國拍片,收工後製片請他吃韓國菜,對方問他有沒有發現,事後回想每一部片,不見得記得細節,但會記得其中的某一餐?蕭雅全想來確實如此,談起有次到上海,協拍公司的邱師傅買了一籠大閘蟹,「我第一次吃大閘蟹吃得這麼豪華,吃了6隻,整晚都在啃大閘蟹。」生命大小事總少不了吃,偶爾回過神,飯桌上的悲喜笑怒都比記得的還要清晰。

《老狐狸》廖泰來家裡樓下是牛肉麵店,蕭雅全在劇本僅設定麵店,因為想要有水氣冒煙、人來人往的交流場所。(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老狐狸》廖泰來家裡樓下是牛肉麵店,蕭雅全在劇本僅設定麵店,因為想要有水氣冒煙、人來人往的交流場所。(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蕭導食譜公開1:蕭媽媽煎餅

蕭媽媽煎餅。(攝影:蔡耀徴)
蕭媽媽煎餅。(攝影:蔡耀徴)

食材

中筋麵粉、鹽、植物油、溫熱水。 

作法

1. 中筋麵粉倒入大盆,加若干鹽拌開,加入植物油,再用溫熱水(燙手)拌攪至雲絮狀,開始揉,揉到光滑。

2. 選一個密閉盒子,內面抹油,把麵糰放入,蓋上濕的紗布,蓋上蓋子,放進冰箱冷藏3天,每天換濕紗布。

3. 3天後把麵糰分成小份,每份比網球略小,成直徑約25公分左右的薄餅。平底鑄鐵鍋先預熱,倒入若干植物油,油溫夠再放餅,煎至金黃再翻面。

4. 煎好的餅三摺成長狀,上砧板切段,開動。

蕭導食譜公開2:蔥油拌麵

蔥油拌麵。(攝影:蔡耀徴)
蔥油拌麵。(攝影:蔡耀徴)

食材

麵、蔥、蒜、洋蔥、油蔥、香菜、蝦皮、老抽、生抽、冰糖、鹽。

作法

1. 先煉蔥油。

2. 將蔥切約5段,蔥白與蔥綠分開盛。蒜也切段,洋蔥切絲,油蔥拍開,香菜切段,蝦皮若干備用。

3. 600cc左右的植物油入鍋,冷油放進「除了蔥綠」以外的材料,起小火開始加熱,加熱過程持續拌攪,需要耐心,低溫熬炸出香味,大概20多分鐘,煉到材料微焦黃,蝦皮可增加鮮味。

4. 過篩瀝油,材料不留。

5. 再放蔥綠入鍋,同樣小火熬炸,大約20分鐘,至蔥綠微焦,瀝出蔥綠盛盤備用。

6. 煮醬。

7. 1瓢做好的蔥油加冰糖中大火炒出糖色,再加入生抽,煮沸轉小火再加入一點老抽上色,加一點鹽,熄火。

8. 煮麵條(圓麵),盛碗,淋上1匙蔥油、1匙醬,拌開。

9. 麵上加上1束稍早起鍋的蔥綠,開動。

做菜對蕭雅全來說很舒壓,他認為做菜的核心是勞動,而勞動是放鬆或思考很有效的方法。(攝影:蔡耀徴)
做菜對蕭雅全來說很舒壓,他認為做菜的核心是勞動,而勞動是放鬆或思考很有效的方法。(攝影:蔡耀徴)

蕭雅全

台灣中生代電影導演、編劇。1967生,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曾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多項影展殊榮。擅長捕捉細膩情感,作品具有濃厚的文學性。電影作品包括《命帶追逐》(2000)、《第36個故事》(2010)、《范保德》(2018)、《老狐狸》(2023)。IGhsiao_ya_chuan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積木影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2月號《電影&影集上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與惡2》結局即將在本週六7月5日揭曉,在台灣這些年拍攝相對大量的社會寫實題材劇集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概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對比首季,經過6年時間洗禮,本季作品又更「不戲劇」了一些,反倒像一只紀錄膠卷般,緩緩將褐色影格鋪展於觀眾眼前;其顯影並不甚清晰,還待世界上所有的「我們」,共為這只載滿生命殘跡的社會膠卷,覆上該有的顏色。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轟動一時,台灣乃至亞洲地區觀眾無不共情,隨角色之間立場的拉鋸而動盪價值判斷。然而這6年間,我們身邊又發生了很多事,卻見得社會議題所具備的和平對話空間,似乎仍顯得稀缺、尖銳而決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2》全新故事線由隨機縱火、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兩件重大事故展開,描繪6個家庭中眾多角色之間長達20年、錯綜交疊的人生軌跡。第一季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及原班團隊紛紛回歸第二季創作,除了領銜主演周渝民、薛仕凌、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5位外,更集結劉子銓、詹子萱、張軒睿、朱芷瑩、蔡振南、黃迪揚、朱宏章、陸弈靜等老中青實力派演員共同塑造劇中世界觀,帶領觀眾觸摸那些幾乎掉在「社會」這張所謂的安全網邊緣粗糙斷裂地帶,不斷摩擦出的淚水和血漬。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善惡不絕對嗎?

「善惡」這個詞彙的構成,本身即體現其二元性。無論第一、第二季,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做到打破或消弭二元對立性,就戲劇作品有限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太過宏大,更多的是讓觀眾真正看見這些難解的對立——通過將「符號」般的人物、事件和催化因子(包括創傷、疾病、經濟困窘等)組合成為一幀密密麻麻的社會寫實影像,某種程度迫觀眾直視和反思對立。簡而言之,善惡或許絕對,但我們不是非得用善惡來為每件事情立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演《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演《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劇情架構簡析

跳躍式時間線,多角度交錯敘事

相較第一季,《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整體架構更為繁複,在「每兩集一個年代」的跳躍式時間設定上,採多人物、多角度敘事:1、2集落在案件發生的2022年,3、4集倒回各角色生命線逐漸交會的2001年,5、6集邁入10年後的2011年,7、8集又再推進10年,來到2021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陰鬱時代」(本篇在此不著墨太多,不過疫情時代「集體禁閉把人逼瘋」這個論點相當有意思)。同時,各集數以不同角色題名,一面揭露該角色身世、一面由其視角觀看世界並側寫劇中他者。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儘管故事量體龐雜,周渝民飾演的主角馬亦森一句「我們以為我們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什麼都接不住」便已道盡全劇核心思維;從「接住」一念出發,整部劇集深究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我們擁有何等強度的「網」,能夠涵容受傷的人、受傷後去傷人的人、被受傷的人傷的人⋯⋯,並進一步通過加害與被害的換位思考,叩問這之中是否存在修復與理解的一線生機。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背後寓意探討

從政治與社會大題,將微光照進渺小個人的傷痛中

題材上《我們與惡的距離2》既延續首季針對社會議題的辯證,亦愈加著重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探討。特別的是,多處描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的場景,導演選擇讓第三人稱(社會共識上的客觀)鏡頭,和藉以魔幻寫實手法詮釋的主觀鏡頭交織出現,盡可能呈現罹病者本人同樣深受折磨、而非全然蓄意攻擊的兩面狀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病,不發病時甚至可能比感冒還不外顯,也因此自始至終未能被社會完全正視——總有聲音認為是藉口、是軟弱的遁逃。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比起更宏觀的社會議題,本季劇集所聚焦社會中渺小個人的精神撕裂,著實是編劇深厚觀察和描繪功力展現最淋漓盡致之處。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傾聽個別角色的娓娓道來、拾起角色之間對話流露的種種細緻的悲傷,縱使他們所遭遇的「情境」不見得那麼普世,「情感」上卻皆為旁觀的我們完全能夠映照自身的。或多或少地,大家也不免將劇情與當代社會問題連結,下意識完成了這部劇集冥冥之中交予觀眾來進行的「思辨」最後一環。以下收錄第7段編輯精選台詞,在迎向結局之前,一同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承載的重要意涵。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從7段經典台詞回顧看議題

1.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地探索自己需要什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很正常。重點是,不要討厭你自己。

——馬亦森(周渝民飾)

2.

我只是想跟那兩個孩子說,世界會變好。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陪多久,誰可以保證世界會變好。

——簡齊蕙(詹子萱飾)

3.

馬:嘿,你很棒,真的。能夠同時安慰兩個受傷的孩子,一般人很難做到。

簡:我身兼被害人跟加害人的家屬,才可以辦到。

馬:哇你這有點地獄梗。

——馬亦森 x 簡齊蕙

以上3段台詞皆出自因童年創傷而深陷憂鬱的簡齊蕙,至精神科與醫師馬亦森會談時所言。在療癒內部和完善外部並進下,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增生、擴大,簡齊蕙這個角色正同時承載了這兩部分意義。幼時父親殺了母親和弟弟,唯她逃過一劫獨自存活下來,背負憤怒、悲傷和難言的愧疚,她長得多大便療傷多久,最後成為了一名學校輔導老師,以「被害人暨加害人家屬」微妙的第三種立場,嘗試治癒他人和自己。劇中她與醫師的對話尤有深意,台詞調性雖悲,卻也在絕望的黑暗中點起微小的希望之光。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4.

高:那不管怎麼說,現在總是第一步嘛,之後再慢慢來啊。

馬:你花15年才走一步要修法?真是快得可以啦大哥!

——馬亦森 x 高政光(薛仕凌飾)

馬亦森和高政光作為一對無話不談的「靈魂兄弟」,亦在彼此面對人生關卡時安靜陪伴。表面互嘴,實為激勵對方奮起至關重要的存在。高政光原效力於NGO組織,後進入體制、希望改變體制,卻逐步走進一人之力難有所為的窘境。因此,高政光有許多發牢騷或被發牢騷的你一言我一語都令人發笑,有意無意地撩撥著那本早被翻得邊角捲曲、卻始終未付諸實行的「社會停擺」項目書。稍微有別於敘寫精神疾病議題的慎重和嚴謹,編劇和導演在本劇另一大政治議題上,多以幽默中帶軟刺的台詞安排,以及微誇大的鏡頭語言「復刻」各種社會亂象,既直指現實,又不至於真拆現實的台。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5.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一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遠海(朱宏章飾)

吳遠海為劇中高政光在校攻讀法律時相當敬重的老師,後成為立法院長並邀請高政光入黨參選立委。兩人在政治之路上因「實現理念的手段」不同而心理上漸行漸遠,此話即出自高政光對老師所下的指導棋表示不理解,老師以大局說服他時所言。吳遠海這個角色以不多的戲份帶出一種「柔和的強烈象徵性」,他行事溫文爾雅,開口有條有理、頭頭是道,讓人不由地想像其人格之崇高,久而久之卻發現一切理想如空談。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6.

改革這種事情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你得有權力,你才能夠慢慢改變。

——吳遠海

追求權力的路上,是否就已經是一種對體制的妥協?而,真正擁有權力後的改變,又還能是原來所念想的那個改變嗎?《我們與惡的距離2》也透過以高政光和其母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為軸心的政治敘事,對堅持信念抑或屈從現實、孤作清流抑或與眾合汙等抉擇,不斷來回辯證。然而雞生蛋蛋生雞,雖藉政治人物之口,劇中所談的「妥協」這件事遠不止政治。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7.

馬:你覺得政光真的有變嗎?

牛:換位置總是要換腦袋吧,但我覺得政光是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變也不會變到哪吧。

——馬亦森 x 牛祐荷(孟耿如飾)

馬亦森與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因案件相識並結為夫妻(牛祐荷於首集的2022年時空已因縱火案喪命,以上為兩人在2021年時空的對話)。牛祐荷一角是劇中眾多「沒被接住」的例外,也正因曾被至親接住而獲得再去接住他人的力量,角色性格具彈性和面對悲觀事物的正向態度。若將全劇比作物件,有光面和暗面的話,牛祐荷在戲劇結構上可屬光面角色。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軟教育,更可以是某個人的一面鏡子或一個出口。無論大家從《我們與惡的距離2》得到最多的是什麼,製作人林昱伶所言極是:「戲裡的某個角色,某條故事線觸動了你,那可能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改變了某些事,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以廣告成名的日本攝影師奥山由之,跨足成為電影導演的首部長片作品《長椅小情歌》日前於2025台北電影節首映,並將於7月18日正式在台上映。廣瀨鈴、仲野太賀、草彅剛、吉岡里帆等10位日本實力派演員全來助陣,共同演繹5首交織城市光景、圍繞著河畔長椅而生的日常詩篇。一系列氛圍感拉滿的絕美劇照已盡顯「攝影師」功力,那麼奥山由之「導演」做得如何?本文為大家詳解全片看點。

日本知名攝影師、廣告導演奥山由之,6月28至30日攜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アット・ザ・ベンチ)》來台宣傳,並登上2025台北電影節進行全台首映,現場座無虛席自不在話下,誠品電影院安可場特別舉辦的「奥山兄弟檔對談」映後活動,更讓奥山由之與其弟、《我心裡的太陽》導演奥山大史,將兩人首次海外電影活動合體獻給台灣粉絲。而奥山由之於29日媒體茶敘中針對此次新片創作過程的娓娓道來,再度引得萬千期待。

相信大家對這位攝影師並不陌生,要不熟悉也無妨,以下將從他轉戰電影的簡歷說起,接續揭露即將在台上映的《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及演員表演各方面必知訊息和片場趣聞。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首度跨足電影領域,執導作品《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兩年連發

1991年生的奥山由之,過去活躍於攝影、廣告與影像創作領域,曾獲「寫真新世紀」優秀賞與講談社攝影賞,憑藉寶礦力水得廣告、米津玄師〈感電〉及星野源〈創造〉等人氣MV為大眾所記憶。始終持以從日常細節中提煉詩意影像的長項,奥山由之至2024年首推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延續一貫清透溫潤的視覺風格,更邀音樂人安部勇磨操刀配樂,音畫相得益彰。其整體作品風格在真摯與怪誕之間取得獨特平衡,闢出一條有別於鬼才宮藤官九郎、大師濱口龍介等資深電影人的詩意蹊徑。2025年,亦再因接棒執導新海誠知名動畫《秒速五公分》真人版而備受矚目。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 《La Vie》雜誌曾專訪奥山由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此閱讀〈奧山由之的魔幻視覺之外!不停解構自我風格的攝影歷程〉全文。

《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解析

▍導演觀點:從一張「長椅」展開的溫柔群像電影

《長椅小情歌》集結10位日本當代一線演員,卻罕見地以「物件」為敘事主視角。電影聚焦東京某條河河岸草地上一張不起眼的長椅,並由此開展多人多篇故事——它雖沉默,卻彷彿城市潛意識的收納器,靜靜見證來來去去的人們,承載著未被說出口的牽掛與記憶。

對此奥山由之親揭,其靈感來源於自家附近的一張長椅,「我常常經過那張椅子,幾年來它都默默佇立在那。不是靠近水邊,也不是巴士站,只是突兀地存在於草地中央。沒有人坐,但也沒有人討厭它。像是對城市變遷的一種固執抵抗,它讓我意識到,若不將它留下,或許哪天它就會不見。」早已超越公共設施的存在,這張椅子成為了導演童年記憶與城市記憶的交匯點,也進一步成為他想說故事的起點。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劇本架構:全片切分5個篇章,由不同編劇共同創作

為了傳達上述情感,全片由〈那些被剩下的〉、〈不旋轉的壽司〉、〈看守的責任〉、〈最後一場戲〉、〈寂寞會延續〉5段交錯的故事鋪陳,且為不限縮於自身觀點,奥山由之找來不同編劇共同創作,展現長椅作為「城市記憶載體」的多種樣貌;希望透過不同角色與情境,讓觀眾能變換角度重新觀看與理解這張靜默的椅子。從久別重逢的青梅竹馬、為瑣事爭執的情侶、嘗試勸回離家姊姊的妹妹、意圖拆除長椅的神祕公務員,乃至以外星語演繹的奇幻片段,《長椅小情歌》從一個個圍繞這張椅子的瞬間出發,勾畫出一幅幅記憶拼圖。

▍拍攝手法:「隱身式」攝影機一鏡到底

各約15分鐘的5段故事皆一鏡到底拍攝,營造如舞台劇般一氣呵成的觀賞體驗。攝影機全程固定不動,宛如場邊一位默默觀察的第三者,捕捉長椅周遭的人物互動與情感流動。奥山由之也特別舉其中一場廣瀨鈴的戲為例:拍攝當下演員因不小心掉了東西而短暫離開畫面,然劇組選擇保留原構圖,並未追拍補位——這些偶發的錯落與停頓,他認為反是演出中最真實動人的部分,亦讓角色與場景的關係更加自然、更加立體。

希望作品能像「有靠背的椅子」般給人力量

談到是否偏好特定的椅子類型,奥山由之笑說自己特別喜歡有靠背的椅子,「那種被支撐的感覺讓人安心。」並補充表示,自己從小就會觀察家具的「表情」,對物品有深厚情感,這也影響他對創作的想像。他比喻,與其拍出會「推你一把」的作品,他更希望自己的電影像一張有靠背的椅子,能讓人在疲憊時感受到那股默默支持的力量,彷彿輕聲說著:「你已經很努力了。」

坐上電影這張椅子的,無非是各擁不同狀態的觀眾,可能有滿心歡喜的,有悲從中來的,有自信篤定的,也有惴惴不安的——然而當電影的光亮起,該作品在那絕無僅有的一刻、之於椅子裡的觀眾而言,無論是長久的現實映照,抑或短暫的美好遁逃,若真能有股從後背隱隱而來、默默相撐的力量,其重要性之大必將難以計量。導演這看似樸實的話語,所含實為最難能可貴的創作真諦。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堅強演員陣容現身說法

將城市裡的日常光景交織成詩,讓每一個細微的故事得以延續

本片出演者廣瀨鈴、仲野太賀(第一篇及第五篇)岸井雪乃、岡山天音、荒川良良(第二篇)今田美櫻、森七菜(第三篇)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第四篇)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紛紛表達了對這次拍攝經歷的感動。主演廣瀨鈴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在拍攝中沒有明顯的『在演戲』的感覺,就像泡在溫熱的澡水中,時光充滿怦然心動。」並大讚拍攝現場幾乎看不到攝影機的自由氛圍。與她搭檔的仲野太賀亦回憶,「奥山導演曾說過,總有一天要在這張椅子上拍電影。當這願望真的實現,且邀請我一同參與,實在太開心了。」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作為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的演員,岸井雪乃對劇本給出高評價,「蓮見翔老師寫的劇本,看似無關緊要卻又極為深刻,讓我演起來非常過癮。」岡山天音則說,「這是我第一次對導演產生創作上的嫉妒心,完成品讓我對那張椅子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由今田美櫻、森七菜詮釋的第三篇〈看守的責任〉,主要描繪姊妹之間的愛恨錯綜。今田美櫻分享,「情緒像風暴一樣傾瀉而出,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愛。」森七菜有感而發道,「我開始思考,每一張椅子、每一個球,可能都連結著某個故事與某個人,這部電影讓我想成為那些故事的延續。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第四篇〈最後一場戲〉由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草彅剛表達,「這次的拍攝手法,讓我感受到影像創作全新的可能性。」吉岡里帆笑稱,「沒想到會跟草彅先生一起講外星語!這樣的荒唐,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神木隆之介感性地說,「能成為導演鏡頭下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幸福的事。」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承導演之言:「這是一部集結個人願望與友情的作品。每位工作人員都像球隊隊員一樣,抱著純粹創作的熱情聚集到這張椅子旁,一起完成了這部小小的、卻真誠的電影。」2025年7月18日,《長椅小情歌》上映在即——獨自一人也很好、找到總和你在一起編織日常之詩的夥伴那更好,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奥山由之攜手10位重量級演員呈獻的東京詩篇。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長椅小情歌》中文版電影預告

*更多《長椅小情歌》相關消息可至光年映畫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2025台北電影節現正於台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進行中,頒獎典禮則於7月5日登場,電影迷們務必鎖定。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