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日本「岡山 A&A 計畫」:建築家 ✕ 藝術家的旅宿設施,實驗性的巨大藝術空間

住進日本「岡山 A&A 計畫」:建築家 ✕ 藝術家的旅宿設施,實驗性的巨大藝術空間

A&A,是「Artist and Architect」的縮寫,由公益財團法人石川文化振興財團發起。1998年起,花了20年,他們找來了TARO NASU藝廊主理人擔任藝術總監、建築師青木淳擔任藝術顧問,提出:將旅宿設施也視為「藝術作品」,讓旅人們透過住宿的體驗,感受並享受藝術創作。因此,「建築家x藝術家」合作的旅宿設施,就這樣在岡山市區內誕生了。

-JONATHAN HASEGAWA棟

-Jonathan Monk+長谷川豪

由義大利藝術家Jonathan Monk與日本建築師長谷川豪所設計的JONATHAN HASEGAWA棟,位於岡山旭川的河岸旁,藝術家Jonathan Monk認為,要製作出「原創」的作品幾乎已經是不可能,於是他以「模仿」的手法,模仿舊有經典美術,再創造出新的藝術,這樣的生成過程使他的作品變得獨特,受到各方矚目。而日本建築師長谷川豪的作品,總會跳脫出一般常理,將空間解讀再度轉化,像是早期在「櫻台的住宅」一案,中央的大桌子空間,同時也是孩子們的遊戲場之概念,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岡山 A&A 計畫
(攝影:李昀蓁)  

JONATHAN HASEGAWA棟裡,融合了兩位作家各自獨有的特色,他們閱讀了街巷裡古民家的空間紋理,仿製素材卻轉化了既有民家的建築型態,以光的變化為題,創作出玄關與客廳裡,由大挑空的高窗灑入的溫暖天光,一旁低矮的寢室空間則玩著鏡射手法,360度旋轉的大木門另一側,有著一模一樣的配置。而呼應著空間機能,此處的光影調至最低,僅有角落的角窗引進光線。繞了一圈再回到中央客廳,面對著中央的大樓梯的是,有著不可思議的超高門扇之廁所空間。

岡山 A&A 計畫
(攝影:李昀蓁)  
岡山 A&A 計畫
(攝影:李昀蓁)  

這座只會出現在廣場上的寬樓梯,成了室內空間的最大特色,或坐或躺,又或許提供給孩子遊戲,這樣特殊的形式,反而讓生活的型態多了許多不同的模樣以及不同的可能性。往上爬接續著一座細長空間,細長盒子裡依序配置著洗臉台面,以及有著相同形狀的淋浴場兼浴缸,而面向河岸的那一面,開滿了橫長窗戶,不但可以一望岸邊風光,也是接收光的另一個手法。

岡山 A&A 計畫
(攝影:李昀蓁)  
岡山 A&A 計畫
(攝影:李昀蓁)  

Jonathan Monk跟長谷川豪一起,將舊的記憶轉化成新的空間,利用從沒有想像過的空間構成,顛覆了一般對於住居空間的想像,也成為記憶中,最具特色的一處宿泊空間。

岡山 A&A 計畫
(攝影:李昀蓁)  

-LIAM FUJI棟

-Liam Gillick+Mount Fuji Architects Studio

由英國Liam Gillick與日本日本建築團隊Mount Fuji Architects Studio所設計的「LIAM FUJI棟」,有著獨特醒目的外觀,在純樸的街巷中特別顯眼。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利用巨大集成材CLT所構成的三個田字型大框架堆疊起建築量體,建築師刻意創造如「迷宮般的空間體」,去探討這個認為「井然有序」才是穩定的現代社會,試圖在這樣複雜的空間引發人們重新去思考「混亂、迷惘」的議題,而從這樣的混雜中,重新組織出更新概念的現代社會。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爬上樓梯後進到二樓玄關,內部是以木頭為主調的複雜空間,CLT的結構材不但是外牆,也成為空間裡的隔板。一眼望過有點無法掌握整體空間的構成,只見各種挑空接續著不同空間,上下樓梯交錯、鏡射配置或者是彼此串連,有點神秘令人摸不著頭緒。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我們帶著好奇心慢慢探索著每個空間,在這個沒有「隔間門」的田字型立體空間裡面繞來繞去,從二樓的玄關爬上三樓的寢室,回到玄關下到一樓客廳,爬上另一座梯跨過平台是另一間寢室,而越過三樓的廚房,則是在田字框裡另一端的衛浴。中間偶爾遇見通往露台的樓梯,或是前往衣帽間的爬梯⋯⋯。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這樣交錯複雜的動線與區塊,構成像是迷宮般的空間,的確體現了建築師想表達的迷惘空間。空間裡點綴著藝術家Liam Gillick,受日本科學家真鍋淑郎影響所創作出的作品,房裡各處掛著可以實際計算地球溫暖化各種方程式,他希望藉由這樣的點綴,時時提醒著人們這個深刻地環境議題。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不擅長數字的我,來回體驗空間時,看到這些公式更是暈頭轉向,但或許這也是這些創作者們希望帶給體驗者的實際體驗,混亂既有的觀點、規則,提示該正視的議題,重新組織並解釋,進而成為更多新的想法與見解。這樣複雜的空間,可能在生活上會帶來許多的不便,但偶爾的一日兩日脫離日常,換到這個非日常的有趣空間,反而讓平凡生活多了許多新的刺激與體驗。

LIAM FUJI棟
(攝影:李昀蓁)  

A&A計畫思考著「公共雕塑」的更多可能性,而這兩座極具實驗性的建築作品,同時可被視為巨大雕塑,真實地打破了過往的認知,也讓我們有了全新的觀點與體驗。

撰文・攝影|李昀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建築團隊的最新力作,位於日本岡山縣的公園內,是一座承載著災後重建意涵的竹造建築。在重創當地的「西日本豪雨」後,團隊特別選用當地特產——竹子,透過竹材的自然曲線與透明玻璃窗構成的空間,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重新定義社區與自然的連結。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圖片來源:KKAA)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該地區在2018年7月「西日本豪雨」水災中受到嚴重破壞,而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2018年「西日本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兩者以巨大的竹結構連接,就像一座大門般。其中,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歡迎居民們入內。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圖片來源:KKAA)

橫向向外延伸的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增強居民對於建築的共感。而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不僅呼應了日本傳統建築技術,同時也擁抱當代創新概念,展現公園熱情好客的姿態。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呼應日本傳統工法(圖片來源:KKAA)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另一面則能看見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兩者彷彿透過這座建築相互串連,成為完整的一體。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另一面則是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KKAA)

資料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義大利西西里島和卡拉布里亞之間,相隔著3公里的美西納海峽,長年以來居民、貨物靠著渡輪往返兩地。據說早在數千年前,羅馬人就提出在美西納海峽上建造大橋的想法,建議用船隻和木桶將兩邊連在一起,而過去幾十年間,造橋計畫更頻繁地被提起,如今終於確定將化為真實。

僅僅三公里的距離,為什麼遲遲沒有蓋起一座橋?

美西納海峽的最窄處僅有3.1公里,為什麼遲遲沒有建起跨海大橋?大眾對於這項計畫一向持有兩派意見,支持者認為跨海大橋能縮短漫長的海上航程,讓西西里成為南北向貨物運輸的轉運站,並有助於振興西西里的經濟,縮小義大利國內的貧富差距;而反對者則認為,建立陸路無形中助長黑手黨擴張勢力,而這座巨大的橋樑不僅將浪費大量公共資源、對當地生態景觀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還座落在地震帶上,是一項風險極高的工程。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美西納海峽最窄處將蓋起一座大橋。(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找到與生態環境共處的解方

前面提及反對者對於跨海大橋的諸多疑慮,也在建設計畫中一一被回應與處理。團隊針對水文地質、鹽度、潮汐影響等各方面進行仔細調查,也將海洋生態系、候鳥和築巢鳥類的棲息環境納入考量,綜合評估並制定出建築工地和未來橋樑完成後的環境友善方案。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建設計畫針對水文地質、鹽度、潮汐影響等各方面進行仔細調查,制定出環境友善方案。(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例如,鳥類學家收集大量數據,將鳥類飛行軌跡和橋樑結構高度相互比對,確保工程不會影響到既有生態節奏;至於地震帶相關的疑慮,則透過監測避開活動斷層,並加強橋樑的抗震度,預計最高可承受7.5級的強震。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終於拍板決定動工

2024年1月,在各方考量與評估下,義大利政府終於批准了跨海大橋的建設計劃,並交由美西納海峽公司(Stretto di Messina)負責設計、建設與管理,預計整體成本高達46億歐元。一旦完成,這座3.6公里長的橋樑將成為全球最長的吊橋。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跨海大橋由美西納海峽公司(Stretto di Messina)負責設計、建設與管理。(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僅距3公里的西西里與義大利內陸,即將蓋起一座橋:尋找與生態共處的解方,預計2030年代完工
這座3.6公里長的橋樑將成為全球最長的吊橋。(圖片來源:Stretto di Messina)

不過,先別急著開始規劃義大利之旅,這座橋還要好一陣子才會建成。義大利政府初步預估的完工時間落在2033年,在此之前,往返兩地仍須依靠飛機與渡輪。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