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圖書館,扮演著什麼角色?Snøhetta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你有多久沒有泡在圖書館了?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於中國北京設計的這座圖書館,將室內與室外的風景連成一線,綿延的梯田延伸為層層書架、銀杏樹化為陽光穿透的挑高屋頂,令圖書館不僅僅是當代的社區文化中心,更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圖書館在數位時代的多元角色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位於尚在開發中的通州區,是該區新建的三大文化建築之一,期望帶動當地藝文活動發展,吸引更多遊客前往。不過數位時代下,圖書館原有的角色與功能也不斷面臨挑戰。團隊將北京副中心圖書館重新定位為社區的學習與文化中心,設有展覽空間、表演場地、會議室和古籍修復室,為圖書館創造更多元的可能。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位於尚在開發中的通州區,是該區新建的三大文化建築之一。(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日前正式啟用。(圖片來源:Snøhetta)

延續遠方山巒起伏的風景

走入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是挑高16公尺的寬敞大廳。階梯式的書架與座位,沿著蜿蜒、平滑的小丘爬升如層層梯田,而館內的主要走道則像山谷間的小河般,引領訪客前往不同空間。起伏連綿的設計呼應了圖書館週遭的自然環境,串連館內與館外的遠方景觀,將大自然融入圖書館體驗。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起伏連綿的設計呼應了圖書館週遭的自然環境,串連館內與館外的遠方景觀。(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階梯式的書架與座位,沿著蜿蜒、平滑的小丘攀爬而升如層層梯田。(圖片來源:Snøhetta)

小丘階梯間以坡道連接成無障礙空間,遊客可以自在地穿越其中,除了作為書架與座位使用,也設置半私人的閱讀區與會議室,提供低聲交談討論或獨自安靜閱讀的區域。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一層又一層的階梯除了作為書架與座位使用,也設置半私人的閱讀區與會議室。(圖片來源:Snøhetta)

自然景觀成為圖書館體驗之一

與自然建立連結,不只有館內小丘與山谷的設計。曲折的落地玻璃外牆,為閱讀空間注入充足的光線,在階梯上投射光影的變化;從地面直至屋頂的細長柱子,長出銀杏葉造型的天花板構造,陽光從葉片的間隙灑下,宛如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閱讀;圖書館周圍種植的銀杏樹,再次讓館內與館外風景相互映照。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曲折的落地玻璃外牆,為閱讀空間注入充足的光線。(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細長柱子長出銀杏葉造型的天花板構造,陽光從葉片的間隙灑下,宛如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閱讀。(圖片來源:Snøhetta)

善用永續設計工法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的造型設計,除了視覺上的巧思外,還致力於為環境減低負擔,將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像是天花板的銀杏樹葉,以不同角度排列單一模板,營造豐富的外觀與高效的組裝過程;底下的柱子採用整合技術來控制室內溫度、照明與聲音,還能收集雨水,供建築重複利用;屋頂則是一體型太陽能模板建材(BIPV),保留建築外觀的同時,也能支援圖書館的能源使用。

Snøhetta操刀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把梯田帶進室內,長出一座自然光穿透的銀杏樹林
天花板的銀杏樹葉,以不同角度排列單一模板,營造豐富的外觀與高效的組裝過程。(圖片來源:Snøhetta)

資料來源|Snøhett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由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團隊打造,位於中國杭州的全新跨河大橋「大運河門戶橋」正式完工,這座專為行人與自行車設計的橋樑,連結東、西兩邊河岸外,也為面積達80 萬平方公尺的杭州江河匯「無縫城市」計畫揭開序幕!

大運河串連北京與杭州,將黃河、長江與錢塘江接合,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河道最長的人造運河,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貿與文化命脈。如今,隨著全長390公尺,採用三拱鋼結構建造的大運河門戶橋完工,民眾將能步行上橋身,近距離欣賞令人驚嘆的自然奇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蜿蜒流動,以杭州刺繡文化為靈感的建築意象

大運河門戶橋位於錢塘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該河道以「銀龍」聞名,當潮水自杭州灣湧入,浪高可達9公尺;ZHA 以此為背景重新詮釋橋面設計,並從杭州的絲綢刺繡工藝文化汲取靈感,將穿針引線的縫合動作,轉化為建築與結構語彙。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從遠處看,蜿蜒流動的純白橋身設計,宛如絲滑繡線般,將橋與河道巧妙「縫合」在一塊;鋼構拱形結構彼此交織,形成連續循環的動線與支撐,而高架步道與開放式廣場順應地景柔和延展,既能容納大量行人流動,也以優雅曲線呼應錢塘江奔潮的動勢,描繪出具律動感的水岸景觀。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施工期間,為了降低對航運影響,ZHA 透過預製模組化施工加速搭建,精準設定於運河與錢塘江交會的軟土地基,以避免干擾每年超過 10 萬艘經過運河的船舶;大運河門戶橋也體現永續理念,透過數位建模減少材料用量,而就地取材的表面材料則支持在地工藝。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在橋身照明上,並非依賴傳統供電,而是由白天透過再生能源充電的電池供電,進而點亮設置在橋身內的LED光照系統,以柔和光線勾勒橋樑輪廓,也點亮城市水岸的美麗夜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大運河門戶橋將作為杭州江河匯區開發計畫中,面積達14.7萬平方公尺的河中公園及濱河步道核心地標,橋樑除了連結東西岸外,也將與居住、商業辦公、休閒文化等空間結合,重新定調現代水岸生活,也將城市與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重新連接。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資料來源|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