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設計師盧奕樺的翻新老宅初開箱!打造懷舊前衛交織的經典家具宇宙

O.OO設計師盧奕樺的翻新老宅初開箱!打造懷舊前衛交織的經典家具宇宙

台北麟光站山腳下一間屋齡近半世紀的18坪老公寓,是盧奕樺(Pip)從小長大的老家。一年前痛下決心翻修,她做設計的職人魂上身,裝潢麻瓜搖身一變老件蒐集達人,徒手把家妝點成一座懷舊與前衛交織的經典家具宇宙,也這輩子第一次,對一個空間感到前所未有的歸屬。

十幾年前,爸媽搬去嘉義退休,老公寓落到了獨自在台北闖蕩的Pip手上。

無奈整個家有太多經年累月的雜物,加上傳統三房兩廳的格局之下,屬於Pip的房間只有一坪,勉強塞下一張兒時的睡床和書桌後,已沒有空隙能讓人做自己。於是許年多來,Pip寧可把整理老房的責任感也先塞到心底,在外租屋,等待一個心力和財力都足夠的時機——去年,她下定決心轉開大門,直面滿屋的壁癌、被白蟻蛀空的木地板,和漏水到凝結出一條條鐘乳石柱的天花板。

關於格局的改造,Pip沒有太多要求,只知道接下來十年應該都會是自己一人跟貓咪小幾生活。於是設計師交回一間完全扒掉皮膚、打通牆壁後通透的一房一廳空屋,而為了省下成本,除了基本的木作、泥作、鐵工和水電管線,Pip挽起袖子,決定其他乾脆都親自上陣。

Pip決心將屋況棘手的老公寓翻新,打磨出自己的模樣。(攝影:蔡耀徵)
Pip決心將屋況棘手的老公寓翻新,打磨出自己的模樣。(攝影:蔡耀徵)

身為絕對在乎美感與細節的設計師,不動則矣,認真起來就要把家當成人生的project來執行。她把放眼所及的牆面視為環環相扣的整體:先從顏色選擇最少的大門開始, 相中一款白淨俐落的米色門面後,決定油漆和窗簾也要是相呼應的麵粉色;再來,因為想要牆面有細緻的蛋殼紋理,她來回實驗、找到毛質最適合的刷具;百葉窗與紗簾,則直接找到最上游的工廠訂來十款不同的樣片,反覆比較了一個月⋯⋯。

如此厚工打底的背後,其實還藏著Pip的另一層心思,骨子裡喜愛繽紛色彩的她盤算:「空間的的分量感要盡量輕一點,這樣買軟裝時哪怕顏色多一些,整個家也不會太滿。」

當椅子不只是一張椅子

現在,環視家中錯落擺放的家具,9成都是二手老件,幾乎無一不是設計師的經典作品:Mario Botta的Seconda 602單椅、Archirivolto Design的Mambo Stool透明椅凳、Arne Jacobsen的Fritz Hansen Series 7TM七號椅⋯⋯。很難想像,Pip對軟裝布置本毫無概念,「以前最多就是逛二手書店、古著,對家具老件真的沒有感覺,怎麼講,很像女生在看車?很用力看,可是這個審美標準我真的不懂,分辨不出喜不喜歡,也覺得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但這一年來,當眼前的屋子成了一片空白的畫板,要生平第一次購入屬於自己的家私財產,Pip的職人級好奇心被徹底點燃:「不去特別了解的話,我會覺得憑什麼一張椅子需要到幾萬塊?啊不就是一些鐵?(笑)我想知道設計師到底為什麼這樣做?這些物件的價值在哪,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

淘到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的Seconda 602單椅,是Pip去年的大願望。(攝影:蔡耀徵)
淘到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的Seconda 602單椅,是Pip去年的大願望。(攝影:蔡耀徵)

她開始大量查閱資料,流連國外的二手競標網站,沒有預設風格,喜歡就大膽下單,擺在一起試試看。雖然麻煩了點,但是Pip享受靠自己尋寶的過程,何況,樂趣也從不在拆箱那一刻就終止——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具住進屋裡,主人的個性也慢慢清晰,她開始能歸納出自己審美的輪廓,譬如特別受結構方正嚴謹、同時有誇張幾何造型感的物件所吸引,常常是建築師的跨界設計,其中歐洲的又多於亞洲,年代上,則多是產自1970∼90 年代,較少千禧年後的氣息。

家中角落也不時會冒出主人喜愛的繽紛怪怪小物。(攝影:蔡耀徵)
家中角落也不時會冒出主人喜愛的繽紛怪怪小物。(攝影:蔡耀徵)
朋友送給Pip的SWATCH MAXI系列,錶盤上另外裝飾進一張光碟片,意外契合又亮眼。(攝影:蔡耀徵)
朋友送給Pip的SWATCH MAXI系列,錶盤上另外裝飾進一張光碟片,意外契合又亮眼。(攝影:蔡耀徵)

和空間磨合的苦與甜

對Pip來說,賞心悅目之外,這個空間還有另一個魔法,「真的改變我很多生活習慣!」她形容,以往自己在工作之外都非常懶惰,住處根本是男子宿舍,「囤物、不整理、只叫外送又不愛洗碗、沒有內衣褲穿了才會洗衣服⋯⋯。」 明明,此刻眼前的空間輕透乾爽、充滿呼吸感,自她開始常有心情下廚後,大面積的開放式廚房也絲毫不凌亂。

大面積的開放式廚房是家裡的門面。(攝影:蔡耀徵)
大面積的開放式廚房是家裡的門面。(攝影:蔡耀徵)

怎麼會?Pip笑著承認,一切其實和當初預算爆掉、不得不砍掉很多收納櫃體有關,「起初還以為之後總有辦法,但一邊做就意識到,嗯,完蛋。」 有了覺悟,Pip咬牙切斷自己的退路,她認真地斷捨離,出清掉一半的衣服,只留下7套內衣褲;廚房選了更有視覺量感的黑色調,更時時督促自己維持門面的整潔,「就用各種方式逼自己 (笑),慢慢地,真的開始找回對的生活步調,也比較沒有負擔。」

意外的斷捨離,讓Pip更找到了一分清爽又舒服的生活步調。(攝影:蔡耀徵)
意外的斷捨離,讓Pip更找到了一分清爽又舒服的生活步調。(攝影:蔡耀徵)
在新家生活後,Pip 也在意起空間功用的區隔,偶爾有看大型文件的需求時才會把工作帶到客廳。(攝影:蔡耀徵)
在新家生活後,Pip 也在意起空間功用的區隔,偶爾有看大型文件的需求時才會把工作帶到客廳。(攝影:蔡耀徵)

然而,購物慾當然還是不能妥協的——只要把握好「一進一出」的準則。為此,Pip在客廳選用「優的鋼石」完全無接縫的水泥地壁,除 了和臥室木地板的溫暖氛圍做出區隔,更是讓空間能上相,「現在的軟裝是我覺得很飽和、平衡的狀態,未來如果想再買新家具調整陳列、轉換心情,我就可以挑一個同類型占地面積的物件,把它們在原地拍美美地轉售。」

開始裝修時,Pip開了Instagram帳號 「fwd_3lloqiqu」記錄老屋整修心得、生活雜記,偶也誠意轉售狀況好的家具;而這一年多來,隨著研究、收藏老件家具默默變成她的新興趣,今年3月,她正式架了網站店面,挑選、蒐集別緻老件,同時分享設計背後的脈絡與軼事,「我享受整理它們的過程,把金屬繡點磨掉、拋光,看氧化的霧面慢慢發亮,好好被送到下一位主人手上。」

Pip有一陣著迷於收集Archirivolto Design的Mambo Stool透明椅凳,此刻只留下一張藍色的,其他已被送到有緣分的買家手上。(攝影:蔡耀徵)
Pip有一陣著迷於收集Archirivolto Design的Mambo Stool透明椅凳,此刻只留下一張藍色的,其他已被送到有緣分的買家手上。(攝影:蔡耀徵)

在經歷一番預算和美感的拉扯後,Pip開始能更有意識也有熱情地生活——所以,說這裡是至今最有歸屬感的一個空間應該沒錯?「完全是!」她笑說,經歷的實在太多,現在放眼望去,天花板都不只是天花板了,「是剔到手要去針灸的天花板。」但毫無疑問,不論是對Pip自己,還是今後也有福一起尋到寶的大家來說,這樣 「折騰」一趟,都真的非常值得。

列隊時間到!Pip 心愛的7件有趣收藏


▶自製磁磚畫
|磁磚來自我關注很久的荷蘭磁磚工作室Studio GdB,當初有了想要做拼貼畫的念頭,我就先在電腦中模擬好想要的圖樣組合,再直接下訂回來拼組。但為了要保護磁磚品質,他們只開放FedEx,嚇死人,運費和磁磚一樣貴,後來我說服自己好啦,就當在收藝術品(笑)。

Studio GdB磁磚。(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SUPER lamp|曾經覺得孟菲斯 (Memphis)的物件,外表之華麗幾乎是不屬於家的物件,出現在美術館、藝廊才合理。 但當細細品味「激進設計」時期的作品,會發現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賦予空間生命力和快樂,收到這盞燈、點亮的那刻,更是完全通透了這個概念,內心也被融化了。

孟菲斯 (Memphis)的SUPER lamp。(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電鈴|其實前身就是顆普通的老公寓電鈴,原本外殼是玫瑰金色,本來我想自己另做一個盒子,但拆掉一看,也太可愛?原來電鈴的本體長這樣!就乾脆讓它裸著了。

老公寓電鈴。(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櫻桃虎尾蘭|因為空間整體色感偏冷,好友建議我試試開始養植物軟化,送了我植物殺手也絕對養不死的虎尾蘭。 某天興起把它移株進另一個超級好友送的花盆中,再放到米白色的凳子上——哇!好像一顆櫻桃奶酪。

櫻桃虎尾蘭。(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水平儀|細節控少不了的糾察隊友!用來量測桌面、架體、牆面有沒有平直。一般師傅用的裡面液體會是螢光綠色,設計上沒有這麼透亮的,加上也是很好的朋友送的禮物,所以特別珍惜。

水平儀。(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Arnold Circus Stool|唯一一件還沒有這個家的時候就夢想要有的單品!現在已經默默收了4張不同顏色、2種尺寸。由Martino Gamper設計,最初是因為倫敦一座廢棄公園的再生計畫而誕生,不論是顏色、形狀和使用方式,都可以讓乾淨無機的空間瞬間活潑、有個性起來。

Arnold Circus Stool,Martino Gamper設計。(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WALKING LOAVES by Luca Trevisani|在國外書店特價區翻到的寶。內容主要是記錄一場關於鞋底觸感的各種實驗。這種只講一件事情,但把一件事研究得很徹底的內容很吸引我——或許我的個性也是這樣?體現在不論是工作上專注玩孔版印刷,還是現在開始鑽研家具。

WALKING LOAVES by Luca Trevisani。(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盧奕樺(Pip)

視覺設計師,視覺設計研究室 「O.OO」負責人,以彈性的設計模式結合對 RISOGRAPH 印刷的研究,創造出許多新型態、帶有強烈實驗性的視覺作品。亦經營二手家具轉售網站「Fwd : Obejects Forward」, 希望每個老件都能延續生命,擁有更棒的旅程。 Instagram:@3llopipu

文|李尤 攝影|蔡耀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如何「微」改造公共空間?專訪建築師陳哲生、工二建築負責人胡靖元

如何「微」改造公共空間?專訪建築師陳哲生、工二建築負責人胡靖元

從零打造新建物耗費資源,修復、改造正成為重要潮流。兩位曾獲 ADA 建築新銳獎肯定的建築人,分享他們為建築、為城市進行的「微創手術」,令空間更開放、更包容。

「我5分鐘就決定去台東了。」2018 年,陳哲生選擇讓事務所落腳在島嶼之東,或許是受自然環境的開闊以及與原住民族交融的人文氛圍影響,「台東有種自由包容的感覺,對事物的接受度較高,好像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他始終在思考建築的公共性。同樣地,這份關懷也涵納在工二建築「在地再現」的理念之中。負責人胡靖元說明,「在學術訓練中,一直強調在建築設計之外,很大一部分跟我們要盡的社會責任相關。」約莫在 2019 年,在過去實踐大學老師林聖峰的引介下,他們由新竹開始介入公共領域。

建和書屋增改建。
陳哲生投入建和書屋增改建,彷彿將鋼構輕盈織入40年老屋,西向陽台連結起與卑南Palakuan文化的對話,更開放的空間邀請整個社區參與其中。(攝影:丰宇影像)

如同許多發展中的建築人,翻新案成為他們經常面對的挑戰。「既有空間思考的尺度源於過去的設計語言,要套入新尺度時就會很不容易。」胡靖元提到這關乎社會成本,現在許多案件提倡依循舊的建物進行反思,就如同近年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學美.美學」、「工業區再設計」計畫等。「我還滿喜歡改變舊東西,讓它好像有了不同時間的堆積,形成新舊對比的張力、創造不同的時間質感。」陳哲生坦言,打造全新建築比較容易,但「以這時代來說,過往台灣房子已經快被蓋完了,翻新的確越來越成為主流。」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外推雨庇。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外推雨庇延伸館體語彙,工二建築為觀賽民眾創造容留緩衝,平台與廣場串聯,也讓步行者自然參與活動。(攝影:丰宇影像)

陳哲生|在時間疊層上進行微創手術

「過去的時代氛圍比較拘謹,重視規律與形式,忽略人與自然的連 結。」陳哲生分享「海端鄉初來國小圖書館改建」(2023)中,當時面對由兩間教室合併而成的多功能空間,他觀察到布農族孩童非常活潑,便決定突破原有的局限感。「看到他們被關在像鴿籠般的嚴肅空間,我就想引進地景元素,創造流動性。」他融入山巒造型、運用簡約夾板設計,打造可攀爬結構與閱讀角落,小朋友可以自由延伸肢體,閱讀也成為自然輕鬆的體驗。

隨著網路資訊傳播發達,博物館開始更強調生活與體驗。像是獲ADA新銳建築獎肯定的「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計畫」(2023),這座由美國著名建築師Michael Graves設計、啟用僅 20 多年的建築,展示中庭雖想營造「城市廣場」的理念,卻因動線阻隔、光線不足而未能實現。此外,建築也不符合台東氣候與在地人的需求。陳哲生表示,「南島議題在過往設計中容易被忽略,其中蘊含許多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然而原建築是一個封閉、局限在宮廷式紀念性很強的空間。」為解決這些問題,從地面層的山之廣場、售票大廳,他設計寬達12公尺的廊道,連接地下的展示大廳、教育空間,直至後方的景觀花園,巧妙串聯起原本各自獨立的5大主空間。他重新閱讀並強化Michael Graves的設計語彙,展示大廳同時拆除坡道與裝飾性的玉玦造型裝置,採用大面光膜模擬自然光的照拂、適度引入天光,令動線更加簡明流暢,空間也少了些肅穆、多了分明亮的親近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中,陳哲生為山之廣場注入可調節微氣候的草坪,視覺延伸到卑南族眼中神聖之地的射馬干山。(攝影:丰宇影像)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
回應Michael Graves將史前博展示大廳打造為「城市廣場」理念,陳哲生適度引入自然光並應用大面光膜天花系統,令幽暗肅穆轉為明亮開放。(攝影:丰宇影像)

在朋友的引薦下,他也投入「建和書屋增改建」(2024)。「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陳俊朗)驟逝後,團隊決心延續這份使命,著手修建由部落耆老贈與、最初那棟40年的起家厝。陳哲生說明,他在這2層混凝土家屋一旁,以鋼構增建更具穿透感的空間,不僅創造新舊對比的趣味,材質也更符合迎向未來的永續理念。

新書屋整個90度翻轉開口面西,朝向130公尺外的Palakuan(卑南族青年聚會所),建立起書屋與部落成長祭儀的精神連結。老房2樓連通新棟,成為孩童活動的寬敞平面;1 樓規劃為中央廚房,新棟也遮蔭出半開放小廣場,歡迎社區民眾自由活動。「這更符合書屋未來20年的願景,小朋友之外,更要能照顧整個社區、孩子的家長與鄰居。」3樓則重新調整窗戶方向與觀景台,能夠遠眺到綠島。「我們特別在那裡留出一個小小空間,來紀念陳爸。」

建和書屋增改建。
建和書屋增改以鋼構增建、並改建一棟既有的40年二層樓混凝土建築,重新檢視孩子的活動須求,並建立書屋與社區關係。(攝影:丰宇影像)

工二建築|「在地再現」為城市建築針灸

意外地,工二是從深具平面設計色彩的「指標系統」開始。這些物件看似尺度小,如建築理論中提到的都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概念,重新梳理城市的文化歷史、扮演系統性的角色,更服務新竹內外近百萬人口。他們從城市與動物園指標系統、公車站牌設計到路牌桿,學會在溝通美學與通用性之間尋求平衡。不過,從事公共案在理想與收入之間的拉扯,也迫使他們在2021年迎來重要轉折點。不同設計尺度的廣泛經驗,令他們漸漸歸納出「在地再現」的論述。胡靖元說明,「這即是用關懷的心讀懂在地精神,然後轉化成整體空間的具體表達。」即便是私人委託,他們也貫徹服務周遭環境的思考。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2021)改造前,便曾經淪為家具展場。胡靖元說明,過去建築常未細想便興建,使機能很快過時。經過討論激盪,他們逐步拓展改造的邊界,從梯廳延伸增設寬廣雨棚,並將停車場轉為人行廣場,最後增加近1/3可用面積。「原本車行空間還回人本空間後,場館又活絡起來了。」此外,他們移除室內空間冗餘的元素,打開了天花板並輕羅上擴張網,讓民眾的視線可穿透至觀眾席階梯座位下方的構造,彰顯體育空間特質。他指出,公部門場館常用貼壁紙、加層覆材等方式想快速改變空間,但這只改變了表象。關鍵在於閱讀空間原本的身分,就像體育館,「我們不需要再花10億重建,只需花幾千萬就能改善這裡的品質,讓整個新竹公園成為絕佳的城市連接體。」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由V形梁與平行四邊形板編織而成,透空設計回應風城氣候,也引導雨水流速及方向。(攝影:丰宇影像)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原先被覆蓋著的天花板拆除後,裝上金屬質地的擴張網,不僅延續雨庇的材質語言,也讓民眾的視線可以直接看到觀眾席階梯座位下方的構造。(攝影:丰宇影像)

延續當年的規劃,「富禮國中射箭場館增建工程」與「朝山國小操場工程」(2024)已完工,成為工二目前規模最大的公共領域作品。他說明增建的射箭場採用木構,不僅是環境友善的選擇,其材質特性與輕盈的視覺效果正也呼應射箭運動。圍牆外便是濱海公路與大海,他以成型金屬浪板打造棚頂,如同摺紙般飄逸,回應在地海洋與風的意象。「浪板呈現海浪般的紋理,借用了周遭環境元素,創造出整個區域的延伸感。」這設計手法連結了他過去在「山海城串聯計畫」中的「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2022),當時入口立面採用紅棕色魚鱗板,靈感便源自港口貨櫃吊車與船殼被海水鏽蝕的視覺印象。他們將信二防空洞比作市街內的燈塔,巧妙連接都市與山林的關係。

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
工二建築改造的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由暗紅魚鱗板包覆洞穴外立面,透過4層樓的電梯連結山林間的中正公園,也令70年防空記憶重新融入市民日常。(攝影:丰宇影像)

開放空間也開放社會

陳哲生注重空間的「打開」與「流動」,但他補充這些都是方法,「核心還是在於建立更開放性的社會,透過一個建築能夠對這個社會有影響、衝擊,然後邁向更好的模樣。」他自2018年開始參與火車站遷移後的「舊站特區」都市設計,包括「台東之眼」(2020)與進行中的鐵道市集、新生廣場「三部曲」,將過往被月台與草皮破碎區隔的空間與不同使用族群串聯起來。「公共性不是屬於特定族群,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其中,他正將台東大學舊校區閒置籃球場翻新為「台東原民劇場」,並在特區西南隅從零打造「臺東縣全民運動館」,作為台東公園的門戶。他透露自己對集合住宅的開放潛力很有興趣,「當居住變得有品質且容易取得時,社會才會邁向下一個階段,變得更靈活、更自由。」

台東之眼。
台東之眼(2019)重新整理台東體育館及體育場週邊6公頃的土地,形塑出以人為主、流動的實驗綠色人本街廓。(攝影:牧童攝影_羅慕昕)

談到建築的開放性,工二建築打造的「濱海加油站」(2023)雖為國營事業私人加盟站,卻具有公共性,從建物到軟裝、標語字體等視覺元素都呈現低調簡練的美學,「這裡緊鄰魚塭,旁邊又是海邊,整體的視覺要怎麼融入地景,是我們思考的重點。」胡靖元認為,「在地再現」是這世代建築人共同面對的課題,提出這想法並不特別,但令他們更能清晰思考,無論公共或私人空間,時時與地方真誠對話。

台南濱海加油站。
台南濱海加油站輕盈、開放的視覺,彷彿魚塭地景間的獨立浮島。(攝影:丰宇影像)
(圖片提供:工二建築)
胡靖元肖像照。(圖片提供:工二建築)

胡靖元

工二建築負責人及軟寓旅宿創辦人。2012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2014年共同創立工二建築,目前工作室落地於台北、新竹、台南三地,以人為出發點,專注於都市景觀、建築室內及策展,設計理念強調空間與環境協同發展的「在地再現」理念。獲多項獎項,包括2022 ADA新銳建築獎、TID新銳設計師獎、金點設計獎、iF DESIGN AWARD及Good Design Award。

陳哲生肖像照。
陳哲生肖像照。(圖片提供:陳哲生建築事務所)

陳哲生

2018於台東創立陳哲生建築事務所,擔任建築師暨負責人。台北人,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紐約Cooper Union建築碩士。曾任職紐約、東京與台灣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曾參與雲門之家、羅東文化工場與新竹關埔國民小學等設計案。成立事務所後陸續完成台東之眼(2020)、海端鄉初來國小圖書館改建(2023)、建和書屋增改建(2024)等案,並以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2023)入圍2024 ADA 新銳建築獎。 

文|吳哲夫 攝影|丰宇影像、牧童攝影_羅慕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認識倫敦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攜手COS化店鋪為展廳,於全球3地呈獻從燈飾、油畫到織品的女性創作

認識倫敦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攜手COS化店鋪為展廳,於全球3地呈獻從燈飾、油畫到織品的女性創作

時尚品牌店鋪通常寬敞而別具風格,稱之為小小藝廊亦不言過。在如今這個實體店比起「商品銷售」、反愈加著眼「形象展現」的年代,將文化元素融入店鋪,對品牌本身、藝術家乃至消費者而言,無非都是拓寬眼光的絕佳途徑。這回由倫敦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將5位女性藝術家的多媒材創作帶進COS倫敦本地、巴黎及赫爾辛基門市,成就了作品與空間的3段感性對話。

有喜好,就有潮流。然潮流卻是一種集體揣想、相互仿作,總體而言粗略而曖昧的趨勢,不見得可謂為真正具備底蘊的美學。舉凡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風格乃至建築空間的設計都存在潮流,它漲得快退得也快;服飾退了流行事小,家裡的裝潢若三五年也所謂「退流行」了,那得多讓人無所適從。

不受潮流桎梏,實現豐富美學——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

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所秉承的,即是一種不受潮流桎梏、兼容並蓄的美學。由創辦人兼創意總監Sophie Ashby領銜,以「為每個設計專案注入真實感」為旨,致力打造獨特空間——其理念不僅在家具、燈具和藝術品的選擇上可見一斑,更體現在材質自然色調和紋理的運用上。無論打開Sophie Ashby私人社群抑或Studio Ashby官方社群,皆能感受到這位設計師如何通過古典和當代風格的交織、明豔和柔和色彩的相成,將多元美感帶進不同案場,並融匯自身對古董、攝影、現代主義家具和世界藝術的熱愛,為有限的室內空間做出豐富而不滿溢的鋪排。

鍾情具故事性的物品,創造富凝聚力的空間

顯而易見地,各樣藝術作品(尤其畫作),幾乎出現在了Studio Ashby所承攬的每一個場域,且都具有相當的存在感和點睛之效。2025年,工作室攜手同樣出身倫敦的時尚品牌COS,在位於倫敦攝政街、巴黎Tronchet街,以及芬蘭新開幕的赫爾辛基亞歷山大街的3間門市,推出煥然一新的店鋪設計,呈獻來自世界各地5位女性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Sophie Ashby表示:「我非常高興能與COS合作,為品牌門市策劃這次藝術展覽。支持女性藝術家一直是我的心之所向,這次能將我鍾愛的藝術家引介進COS的靈感世界,對我來說是一段珍貴的經驗。我也很期待看到作品在每個空間牆面上所呈現的效果。」當然,之於長久以來始終從當代文化中汲取靈感的COS而言,此次展出亦深化了品牌和其源泉之間的連結。同時,空間內家具和家飾,從義大利Paper Factor手工製作的微型紙材與夾板桌,到以剩餘紗線訂製的Kasthall羊毛地毯,每一項選品的點綴都與COS服裝系列相得益彰。

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創辦人兼創意總監Sophie Ashby。(圖片提供:COS)
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創辦人兼創意總監Sophie Ashby。(圖片提供:COS)

5位女性藝術家 x 3間COS店鋪的感性對話

在倫敦攝政街門市,芬蘭藝術家Milla Vaahtera帶來一件結合大膽玻璃造型與細緻黃銅材質的燈飾裝置,透過當代美學重新詮釋傳統工藝。在巴黎Tronchet街門市,英國藝術家Alice Neave的畫作探索各種材質、色彩與紋理的表現方式,南非藝術家Erin Chaplin則聚焦討論自然與人造的關係。在芬蘭赫爾辛基門市,英國藝術家Anna Ilsley深刻描繪母性複雜情感的油畫、Dalia James表現色彩與幾何動態互動的織品則各居一牆,以截然不同的題材共同為暖調空間添上一道冷色筆觸。以下讓我們逐一欣賞5位的創作。

Milla Vaahtera|倫敦攝政街店

來自芬蘭波爾沃的藝術家兼設計師Milla Vaahtera,以其《Dialogue》系列動態雕塑及雕塑燈具聞名。她熱衷於復興傳統工藝,將大膽的玻璃和細膩的黃銅進行當代演繹。Milla Vaahtera的藝術根植於對話與即興——這是她在2017年與Nuutajärvi玻璃村的玻璃吹製工匠共同開發的創作方法,而玻璃與黃銅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賦予了每件作品獨特個性。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Alice Neave|巴黎Tronchet街店

來自英國倫敦的藝術家Alice Neave,擅運用紡織品、染料與顏料創作柔軟而意象模糊的風景畫。她以棉布、帆布或回收布料作為畫布,讓材質本身成為畫面的一部分,並經由觸感與觀者建立物理上的聯繫。而其作品的多層次構圖通常始於單色印刷,再逐層疊加顏料與染料,創造出豐滿質感。

Alice Neave的虛構世界源自情感和超越日常覺知的感知——藝術家潛意識中滲透的元素,甚或創作過程中從染料裡浮現的元素,如夢境般透過一種難以言喻的內在邏輯展開,充斥朦朧的場面和敘事。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Erin Chaplin|巴黎Tronchet街店

Erin Chaplin出生於南非德班,現居開普敦。其創作富含反思性,聚焦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對比,好比描繪鮮果與花朵腐敗的過程時,藉以低飽和色彩與看似矯揉造作的色調激發視覺張力,將觀者引入令人驚喜的構圖之中,並善用厚塗技巧(Impasto)進一步強化這種張力,呈現出人類經驗中的原始與脆弱。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Dalia James|赫爾辛基店

來自倫敦的藝術家兼設計師Dalia James專注於織品創作,透過對色彩與幾何圖形的細緻探索,展現編織者與布料之間的深層連結。受英國紡織設計師William Morris和畢生致力於色彩研究的美國藝術家Josef Albers著作影響,Dalia James從20世紀初的設計風格與藝術運動中汲取靈感,融歷史元素於當代工藝。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Anna Ilsley|赫爾辛基店

來自英國薩福克的藝術家Anna Ilsley,創作除發想自各時代、各文化的神話和典故,亦經常從自身經驗的混亂和喜悅中取材,並利用畫布本身的物理限制作為結構,從而描繪出肉體豐腴,既被擁抱又受壓迫、既性感又怪異的人物。作品尤探討身為「母親」對身體與情緒的影響,並對那些塑造「女性與自身身體關係」的文化和政治力量,展現強烈的反抗意念。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這些藝術家創作從選材、用色到型態的取決,皆與門市空間和諧相扣。如Milla Vaahtera的不規則垂墜燈具吊掛在挑高的樓梯間、Anna Ilsley描繪母性的畫作飾於有鏡子倒映的試衣間,巧妙塑出時尚與藝術互為靈感的共融氛圍。5件作品現同步展示於全球3間門市,後續將成為COS店鋪收藏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