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直擊墨爾本NGV三年展!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澳洲第二大城墨爾本被譽為藝文之都,更有著澳洲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美術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簡稱NGV),每隔三年都會盛大舉辦「NGV三年展」(NGV Triennial)。本次,編輯親自走訪這場藝術盛宴,帶你一起沉浸全球120組當代藝術先鋒所共同建構的廣闊世界中。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圖片提供:NGV)

NGV三年展的思考:

是什麼構成了我們的世界,它又將成為什麼樣子?

2023年NGV三年展的以三大主題「魔法」、「物質」和「記憶」策劃,分別深入探討民間信仰、寓言與精神象徵;自然和材料所塑造的人類文化;以及構成當代世界,錯綜複雜的人們和土地歷史。

「自上一屆NGV三年展以來,世界經歷了很多變化,」NGV館長Tony Ellwood AM表示,「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身與周圍世界的關係。本屆的NGV三年展,涵蓋來自全球各地新奇、令人驚喜的創作形式,反映當今世界的模樣,也同時反問我們,希望這個世界成為什麼樣子?」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2023年NGV三年展的以三大主題「魔法」、「物質」和「記憶」策劃。(圖片提供:NGV)

新舊展品並置,激發空間中的無限對話

NGV三年展的獨特之處,就是當代藝術、設計與建築間的相互對話。其展覽內容涵蓋近100件作品,分散在整個美術館的四層樓中,並與NGV原有的永久館藏並置展出;穿梭在各展間中,你可以看到十七世紀西方宮廷肖像與當代抽象畫作比鄰、雕花古董銅鏡映照著充滿前衛氣息的霓虹燈裝置⋯⋯同一個空間可以激發無數的對話與思考。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NGV三年展的近100件作品,與NGV原有的永久館藏並置展出。(圖片提供:NGV)

這次的NGV三年展中,有超過25件作品是首次問世亮相,更有許多作品成為NGV美術館的永久收藏,從機器人到人工智慧、紡織品到金屬雕塑、動畫到概念藝術,各領域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以不同的視角捕捉、講述我們所處時代的故事。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展覽內容涵蓋機器人到人工智慧、紡織品到金屬雕塑、動畫到概念藝術等領域。(圖片提供:NGV)

NGV三年展亮點作品:

⬬ Smac McCreanor|變成人體Emoji的女孩

Smac McCreanor出生於澳洲布里斯本、現居美國洛杉磯,曾接受專業舞者與喜劇演員的培訓。她將社群媒體視為表驗藝術的平台,並對其生態有著敏銳的觀察。

她在2020年起推出的影像系列《Hydraulic press girl》中,將自己打扮成為各種常見物品,以肢體模仿物品送入液壓機內扭曲、變形、毀壞的過程,至今已累積超過十億次觀看;此外本次展出的作品還有《Emoji Series》,同樣透過打扮與著裝,將自己化身為各個Emoji,在予人驚喜的同時重新詮釋當代交流溝通的微妙方式。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Smac McCreanor作品。(圖片提供:NGV)

⬬ Fernando Laposse|揭開酪梨帝國的黑暗面

藝術家Fernando Laposse的一系列作品聚焦於墨西哥作為全球最大的酪梨生產國,其產業背後的生態問題。透過家具、物件、錄像,和一條長達40公尺,以酪梨作為染劑的紡織畫,Fernando Laposse講述了當地人民為了保護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抵抗酪梨貿易的暴力,而團結起來發起的鬥爭。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Fernando Laposse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Fernando Laposse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Fernando Laposse作品。(圖片提供:NGV)

⬬ Maurizio Cattelan|那根世界上最貴的香蕉

還記得2019年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上,那根被貼在牆面的香蕉嗎?Maurizio Cattelan的《Comedian》首度於澳洲展出,同樣期望喚起觀眾對於當代生活、文化、藝術的激辯,也同樣吸引了許多為一睹話題主角而來的觀眾。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Maurizio Cattelan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Maurizio Cattelan作品。(圖片提供:NGV)

⬬ Farrokh Mahdavi|粉紅是我們的共同顏色

在波斯語中,「粉紅色」(​​صورتی)一詞源自「臉」(صورت)。伊朗藝術家Farrokh Mahdavi認為粉紅色是人類肌膚的共同顏色,超越國籍、種族、性別,也因此在畫作中大量使用粉紅色。除了展示於牆面的畫作外,他還將有缺陷、不適合、被拒絕展出的畫作鋪在地上,鼓勵觀眾走過它們,用腳底的灰塵為這些藝術品增添不一樣的筆觸。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Farrokh Mahdavi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Farrokh Mahdavi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Farrokh Mahdavi作品。(攝影:Lucinda Chen)

⬬ 小野洋子|一個充滿愛與溫情的展間

NGV館外張貼的巨型布幕,可不是什麼廣告看板,而是小野洋子(Yoko Ono)的作品之一。該系列先前曾在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亮相,如今首次來到澳洲,大膽宣告「I Love You Earth」。小野洋子的另一作品《My Mommy is Beautiful》,則邀請觀眾或寫或畫,在偌大的白色展間中,展示自己對於生命中母親角色的經歷和回憶。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小野洋子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小野洋子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小野洋子作品。(圖片提供:NGV)

⬬ 何采柔|人與家具的一線之隔

台灣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Heads down》將展覽空間中常見的紅龍柱倒置,創造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錯誤」。觀眾可以觸碰紅龍柱、使其搖晃,重新反思自身與物件的互動。她在本次NGV三年展中的另一件作品《VERA X diary index》,則探討了人們與居所空間的關係。在錄像中,藝術家與環境中的家具互動,並進一步讓自己融入空間中,模糊人與家具之間的界線。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何采柔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何采柔作品。(圖片提供:NGV)

⬬ Agnieszka Pilat|或許機器人才是藝術家

出生於波蘭,現居美國的藝術家Agnieszka Pilat訓練機器狗進行自主繪畫,探討科技在當代社會中的力量,並質疑人類與AI機器人的共情能力,以及AI的感知潛力。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直擊三隻機器狗在大型畫布上作畫的過程——藝術家認為,這些畫作在遙遠的未來將被視作首批由AI機器人所創作的藝術品。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Agnieszka Pilat作品。(圖片提供:NGV)
2023墨爾本NGV三年展直擊!與既有館藏並存,以空間中的無限對話叩問未來想像
Agnieszka Pilat作品。(圖片提供:NGV)

【 2023 NGV Triennial 】

日期|2023年12月3日至2024年4月7日
地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地址|180 St Kilda Rd, Melbourne VIC
官網|https://www.ngv.vic.gov.au/triennial/hom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光電獸、圓山坑道化身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整理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從日到夜不停歇,「2025台北白晝之夜」將於11/1下午2點至隔日凌晨2點回歸,以圓山一帶為據點,串連室內場館與城市街頭,帶來一場由大型裝置、表演藝術、聲音光影實驗等織就的藝術體驗。本屆以「Hi Story」為策展主題,集結超過60組藝術創作與上百場演出,號召人們當夜不眠,一起以當代藝術為路徑,探尋台北的城市記憶!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羅珮慈《板塊運動》。(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InTW舞影工作室《Narcosis》。(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1. 兒童樂園化身時光機,重拾過往神社記憶

白晝之夜當晚,曾為神社的兒童樂園將化身一座巨大的時光機,領觀者從遊樂場穿梭回日治時期的國族儀式場域,喚起跨世代的童年記憶。多位藝術家藉作品與城市中的歷史殘響對話:黃贊倫《神轎》裝置融台灣民俗信仰和日本神社意象,訴說因地緣而生關聯的文化軌跡;石孟鑫《門柱燈》取樣1980年代台灣別墅、廠區出入口常見的「球燈」,致敬昔日台灣神社表參道的石燈籠;吳聯吟融合樂園中的假山造景,透過斑斕彩燈和金屬構築《迷幻山林另存新檔》,轉譯傳統山水為虛實交織的自然幻境。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黃贊倫《神轎》。(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吳聯吟《迷幻山林—另存新檔》。(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2. 圓山坑道成環境劇場,領你潛入夢之蟲洞

圓山坑道將化身「夢的蟲洞」限時、採預約制開放,邀觀眾走進平時難以觸及的戰備管制空間,體驗交織夢境、聲響及歷史的環境劇場氛圍。在此,藝術家蔡宗勳《透明的坑》以鏡面材質搭建可反射坑道場景的牆與入口,構築穿梭歷史的路徑;何彥諺的錄像裝置《睡眠大廈》以探索睡眠腦波與潮汐間的頻率契合揭開夢境;邱馳《射線盆栽》將日常事物搬進戰備坑道,讓防空空間幻化為一場寧靜的生活實境;劇場演出則交由6組藝術輪番登場,透過肢體、當代馬戲與戲劇,重構坑道的歷史脈絡。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蔡宗勳《透明的坑》。(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3. 法國直送!酷兒舞廳文化席捲圓山

白晝之夜源於法國,此次特邀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Kitty Hartl擔任客座策展人,串聯法國藝術家帶來精彩的「法國直送」之作:掀起Ballroom風潮的傳奇人物Lasseindra Lanvin,將帶來一場融合表演、時尚與視覺藝術的French Voguing Ball大賽,將巴黎酷兒舞廳風潮渲染至台北;視覺藝術家Pierre Delavie則將於建築立面施展「錯視」魔法,將曾於巴黎大皇宮、凡爾賽宮等地標展現的創作手法移植台北,為白晝之夜訂製奇幻新作,也替Voguing Ball大賽創造一夜限定的絢爛背景。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Lasseindra Lanvin。(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4. 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參與式藝術裝置

由藝術家姚仲涵創作的《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讓摩天輪化身巨型聲光裝置,是本屆必看亮點!現場將設置麥克風採集環境聲響,摩天輪將隨著聲音的強弱變化,展現多變的聲光效果,每個在場的人的聲音都將成為推動這件作品轉變的動能。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姚仲涵《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5. 表演藝術能量流竄街頭

環境劇場除了在圓山坑道內發生,也同步融入城市街頭。表演總監鄭伊雯以多元島嶼、觀眾參與和跨域合作為策展主軸,邀請小事製作、艸雨田舞蹈劇場、躍演、InTW舞影工作室、人米犬頁等多組團隊,藉馬戲、舞蹈、劇場、音樂等多元形式延伸藝術行動的多樣性,為白晝之夜注入豐沛的表演藝術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人米犬頁製作《蛹塚》。(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6. 露天電影院映現早期台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精心策選片單,包含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白景瑞作品《台北之晨》,以及約在1920年代拍攝、現存最早有關台灣的珍貴影像,引領觀眾在星空下重回往日,共享感動。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飲食男女》劇照。

亮點7. 走進電台廣播現場

毗鄰原山腳下、與北美館相望的臺北廣播電台,將舉辦兩場「開箱電台」導覽,邀請觀眾實地探訪播音室與錄音間,深入這處擁有60多年歷史,曾擔負台北市民防廣播的電台現場。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臺北廣播電台。(圖片來源:Wikipedia)

亮點8. 遊戲與街頭遊戲激盪

Red Bull將打造經典俄羅斯方塊遊戲Red Bull Tetris 台灣決賽舞台」,並攜手塗鴉藝術家BOUNCE帶來街頭創作,為白晝之夜注入年輕世代的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Red Bull Tetris限定版飲料包裝。(圖片來源:Red Bull)

亮點9. 藝術行動進佔晴光商圈,悍圖社聯展登場

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攜手晴光商圈與周邊店家共同呈獻,將藝術行動帶入日常生活街區,其中「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將展出台灣知名藝術團體「悍圖社」聯展,並設置「微醺映畫所」播放多位前輩藝術家的紀錄片,邀人們沈浸於輕鬆氛圍回望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另外在「藝術入店」單元中,將有19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進駐店家和公共場域,帶來鋼琴演出、調香工作坊、光雕、泥塑行為創作等展演。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悍圖社成員藝術家作品:左為郭維國《桃花郭三郎的閃亮進擊》,右為陳擎耀《俄羅斯灑鹽哥》。(圖片來源:藝術家)

白晝之夜策展活動 X 當期藝術節串聯

兒童樂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到金車藝文中心等,2025白晝之夜的藝術足跡遍及大圓山各文化據點。以「Hi Story」為題的5大展區,由藝術總監黃彥穎、表演總監鄭伊雯聯手策劃,匯聚視覺裝置、劇場行動和現場表演,串聯臺北雙年展、臺北數位藝術節、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等單元,交織成12小時不間斷的感官旅程,邀人們透過藝術參與向城市歷史致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2025白晝之夜」主視覺運用藝術家陳敬元的畫作,營造浪漫主義與超現實意象交織的神秘氛圍。標準字則由設計師江忠倫操刀,藉DNA雙股螺旋寓意歷史與記憶的延續與交織;「Story」中藏有數字「10」的輪廓,呼應台北白晝之夜迎來十週年。(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

活動日期|2025.11.01(六)14:0011.02(日)02:00

活動地點|臺北市圓山地區(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圓山園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