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北美館登場!亮點藝術家、作品一次看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Small World)於今(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本屆雙年展由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紐約作家兼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將匯聚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展出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匯聚於此的觀者們將可聆聽、沉澱並思考,乃至即興創作。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_03
2023台北雙年展策展團隊莉姆.夏迪德、周安曼、穆柏安(左至右)(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僅如此,這次更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希望與不安並存的《小世界》

全球疫情的侵襲,也衝撞出人們對個人生活更大的掌控權,然而,向自我靠攏的一步,也可能是遠離廣大群體的一步,當世界縮小了,物理距離縮短,卻讓心更疏離——這個「小世界」,在相聚與分離間不斷游移著。本屆雙年展從當前的處境出發,邀請觀眾一起探索如何善用疫情經驗描繪新的生活想像,並反思當日常愈趨緊繃與複雜時,人們對簡單和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

 亮點作品搶先看 

Pio Abad

菲律賓北部巴丹群島、巴布延群島,都與蘭嶼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分享相似的文化及語言。而擁有該區伊巴丹(Ivatan)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Pio Abad,至蘭嶼進行研究之旅,被這未知卻又熟悉的土地吸引,以陶土製的英文字母呈現伊巴丹的詩文,並搭配影像紀錄與小冊,反映著文本與土地充滿力量又交織歷史傷痕的當今處境。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6
皮歐.阿巴德,《詩,第九十七首》,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的一系列多聲道的雕塑裝置是「獻給看護者的一座反紀念碑」,融入經典華語歌曲的變奏,藉此追溯交談的話語、熟悉的記憶如何漸漸消失,人們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消融成更殘酷卻抽象的模糊形式,藉此反映看護者在照護年邁病弱者時,身心日漸耗損的狀態。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王衛

北京藝術家王衛以一道雙面馬賽克磁磚所構築的高牆,將美術館入口迴廊空間分隔為二,運用鏡像手法讓作品與兩面落地窗相互對應,改變空間配置和觀看角度,挑戰了觀者對處所(place)的體認。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1
王衛,《鏡子》,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2
王衛,《鏡子》,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賴志盛

同樣探索空間尺度的賴志盛,利用現場的既有物件,將北美館二樓205展間公廁前的廊道轉化為等候室,以過分明亮的燈光將公廁塑造為「主角」,重新配置觀者身體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3-2
賴志盛,《2B205》,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唐納天

香港藝術家唐納天以台灣引以為傲的晶片和電路板產品為靈感,委託創作出大型「沙盒」裝置作品,混淆觀眾對尺度的感受,重新認識界限與擴縮性等議題。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4-1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

藝術家藉由處理建築空間裡的聲音特質,並以物件為載體,來提升聽覺上的敏感度及感知。當裝置組件中的鼓風機開姶將環繞在展場的乙烯基軟性塑料充飽時,會發出一種特別的共振頻率,藝術家將這頻率透過揚聲器系統播放而出。在漆黑的展間裡,風扇充氟的聲音搭配黑色裝置的起伏膨脹,有如一個非人的管弦樂團,引領觀眾進大一個聲響和空間格局交錯複雜的沉浸式感官體驗。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1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2017(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4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圖片提供:吳哲夫)

▎蘇詠寶

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從自家經營的中藥行發想,將傳統中醫藥材與當代藝術進行結合,這些藥材是昆蟲的食物也是生存的棲地,牠們耗竭又重生彷彿在撰寫著自己的歷史,自成一體的小宇宙如同維繫人類和大自然的異度空間。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6-1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6-2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俊陽

人稱「廟公」的李俊陽,於雙年展期間打造一座小神壇,迷幻螢光的隧道和以拾得物與鐵絲編成的面具皆反映當代臺灣的常民文化,亦成為他面對全球政治動盪感到無能為力時的情緒出口。在展期四個月間,李俊陽將不定時與朋友於現場一同創作或彈奏自製的樂器,將自己的聲音、音樂轉化為人與物和神性之間的溝通渠道。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7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3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阿迪亞.諾瓦立 Aditya Novali

印尼藝術家阿迪亞.諾瓦立(Aditya Novali)採用房地產開發模型的手法,呈現一棟狹窄的微型公寓,發揮巧思佈置出一個個迷你的隔間,反思亞洲和全球成長中的經濟差距與所共同面對的居住問題。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3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季涓

台灣藝術家楊季涓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數組陶藝雕塑和聲音元素,企圖思考人們面對焦慮、恐懼所歷經的磨難。展場中,觀眾會聽到藝術家與幾名朋友的聲音,他們似乎在對話,但又像各自喃喃自語。他們訴說對於夢魘的恐懼,並配上鋼琴的彈奏聲;輕柔的琴聲與不安的對話內容,帶著衝突卻又撫慰人心。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9-1
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9-2
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雨格特.卡蘭德 Huguette Caland1931-2019

已故黎巴嫩畫家、雕塑家兼時裝設計師Huguette Caland(1931-2019),以挑戰美與慾望既有描繪方式的情慾抽象畫和身體圖景聞名,本次展覽將精選她自1970年代後創作的自畫像。身為總統女兒,他感覺自己一輩子都是別人的女兒、妻子、母親,從未真正以「自己」的樣貌活著。為了追求自我藝術實踐和生活,她從貝魯特搬到巴黎,終得以擺脫女性於傳統文化中背負的包袱。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_07
Huguette Caland,《自畫像(Bribes de corps) #58》,1973,布面油畫,128.3 x 88.9公分(圖片提供:Huguette Caland Estate) 

赤瀬川原平(1937-2014

日本1960年代前衛派重要代表人物赤瀬川原平(1937-2014)為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高赤中」(Hi-Red Center)和「新達達組織者」(Neo-Dada Organizers)的成員之一。其觀察並紀錄下日本70年代初期,都市經社運擾動後的建築殘骸與物件,成為著名的「路上觀察學」系列。而今(2023)年年初,藝術家家屬發現了其四萬餘幅未曾發表過的照片,本展將精選數件,成為該作品系列首度於公眾美術館展示。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_08
赤瀨川原平,《無題》,1987(圖片提供:SCAI THE BATH HOUSE) 


完整參展藝術家和音樂人名單

※按姓氏首字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包含現居城市


Pio Abad 皮歐.阿巴德(倫敦)

Nadim Abbas 唐納天(香港)

Julian Abraham ‘Togar’ 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 Wok the Rock (日惹)

Genpei Akasegawa 赤瀨川原平(1937 – 2014年)

Edgar Arceneaux 艾德加.阿瑟諾(洛杉磯)

Tekla Aslanishvili 泰克拉.阿斯拉尼胥維里(柏林/第比利斯)

Patricia L. Boyd 派翠西亞.博伊(倫敦)

Huguette Caland 雨格特.卡蘭德(1931 – 2019年)

Chen Ching-Yuan  陳敬元(台北)

Dawn Chan 陳樂明(紐約)

Ju-chen Chen 陳如珍(台北)

Yin-Ju Chen  陳瀅如(台北)

dj sniff (洛杉磯/東京)

Giorgi Gago Gagoshidze 基歐吉.加葛.加葛史澤(柏林)

Nikita Gale 尼基塔.蓋爾(洛杉磯)

Jacqueline Kiyomi Gork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洛杉磯)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柏林/德黑蘭)

Samia Halaby 薩米亞.哈拉比(紐約)

Hide and Seek Audiovisual Art  害喜影音綜藝(台北)

Hu Tung-Hui 胡彤暉(密西根)

Hsu Tsun-Hsu 許村旭(台北)

Takashi Ito 伊藤高志(福岡) 

Nesrine Khodr 娜絲琳.寇德(貝魯特)

Kim Beom 金範(首爾)

Lai Chih-Sheng 賴志盛(台北)

Li Jiun-Yang 李俊陽(台中)

Li Yi-Fan 李亦凡(台北)

Kim Lim 林真金 (1936 – 1997年)

Jen Liu 劉艾真(紐約)

Wietske Maas 維茨克.麥斯(柏林)

Basim Magdy 巴辛姆.麥格迪(巴塞爾)

Jumana Manna 茱瑪納.曼納(柏林)

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 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緒(1966 – 2006年)

Artemio Narro 阿特米奧.納羅(墨西哥城)

Bahar Noorizadeh 巴赫.諾伊札德(倫敦)

Aditya Novali 阿迪亞.諾瓦立(梭羅)

Ipeh Nur 依佩.諾兒(日惹)

Arthur Ou 歐宗翰(紐約)

Ellen Pau 鮑藹倫(香港)

Alexander Provan 亞歷山大.普羅文(紐約)

Oleksiy Radynski 奧萊克西.拉丁斯基(基輔)

Riar Rizaldi 里亞.里札迪(日惹)

Massinissa Selmani 馬西尼沙.塞爾瑪尼(圖爾/提濟烏祖)

Seher Shah 薩赫.沙阿(巴塞隆納)

Hema Shironi 何瑪.史羅尼(科倫坡 )

John Smith 約翰.史密斯(倫敦)

So Wing-Po 蘇詠寶(香港)

Su Yu-Hsin 蘇郁心(台北/柏林)

Lara Tabet 拉哈.塔貝特(貝魯特/馬賽)

Ting Shuo Hear Say 聽說(台南)

Paul Virilio 保羅.維希留(1932 – 2018)

Wang Wei 王衛(北京)

Wang Ya-Hui 王雅慧(1973 – 2023年)

Yang Chi-Chuan 楊季涓(台北)

Yooyun Yang  楊裕然(首爾)

Raed Yassin 瓦以.亞辛(柏林/貝魯特)

C. Spencer Yeh 葉致甫(紐約)

Zhou Tao 周滔(廣州)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整理|Carol Chien、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吳哲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屏東看海美術館「極度日常」開展!日本木雕藝術家以貓、狗為主題,展出78件療癒作品

屏東看海美術館「極度日常」開展!日本木雕藝術家以貓、狗為主題,展出78件療癒創作

位於屏東的看海美術館邀請日本動物雕刻藝術家橋本美緒(Mio Hashimoto)與花房櫻(Sakura Hanafusa)首度來台,共同展出「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並以貓、狗為主題,傳遞「溫暖的日常生活」的態度。本次展期從4月20日至7月28日止。

日本動物雕刻藝術家作品登台

日本療癒系動物木雕藝術家花房櫻特別喜愛貓咪,所創作的貓咪,可愛又俏皮,帶著一點擬人的手法,充滿趣味性。她說,貓咪沒有國界,每一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她正在嘗試藉由貓咪的力量,讓人們變得更加快樂,因此,她的作品彷彿有種魔性,總能把觀者帶進生活的獨特想像裡。

日本療癒系貓狗木雕登陸屏東看海美術館。(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日本療癒系貓狗木雕登陸屏東看海美術館。(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花房櫻創作的貓咪,可愛又俏皮,帶著一點擬人的手法,充滿趣味性。
花房櫻創作的貓咪,可愛又俏皮,帶著一點擬人的手法,充滿趣味性。(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花房櫻的作品,充滿了詩意和想像力。她以寫實的手法,詮釋出貓咪的靈動與自由。
花房櫻的作品充滿了詩意和想像力。她以寫實的手法,詮釋出貓咪的靈動與自由。(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而在美術大學就讀期間,就已完成近千件雕塑作品的藝術家橋本美緒,創作的猫、狗木雕皆以目前或曾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日本毛孩子為縮影,刻劃著他們的情感和生命,即使從樹木變成了動物,生命依然鮮活。她表示,曾經希望當獸醫的她,對動植物生命魅力深感著迷,最喜歡與動物共度時光,作品不僅僅是雕刻,是她對動物世界的愛,希望帶給觀眾感受與動物相處時的滿足和溫暖。在創作的過程中,她喜歡留下一些不完美,這樣更能體現作品的生命力和真實感。

橋本美緒的作品,細膩而溫暖。她以精湛的刀法,刻畫出貓狗的每一根毛髮,每一絲神情。
橋本美緒的作品,細膩而溫暖。她以精湛的刀法,刻畫出貓狗的每一根毛髮,每一絲神情。(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橋本美緒的作品不僅僅是雕刻,更是她對動物世界的愛與表達
橋本美緒的作品不僅僅是雕刻,更是她對動物世界的愛與表達。(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橋本美緒以細膩而溫暖的手法刻畫出貓狗的每一根毛髮,每一絲神情
在橋本美緒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貓狗的活潑可愛,也能感受到牠們與人類之間的深厚情感。(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以療癒貓、狗為主題

此次「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共展出30組78件作品,都是首度在台灣展出,展場空間策劃也以讓觀眾能夠身歷其境地感受著兩位藝術家家中的生活情景為主,有在家門口等待著主人黑貓、悠閒躺臥在沙發上的貓咪,還有在閣樓上盡情跳舞的貓咪派對,也有7隻貓組成的歌唱偶像團體,還有繼承家業販售貓咪給人類的第二代貓商,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家中暖日常。

此次「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共展出30組78件作品。
此次「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共展出30組78件作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的作品,都是首度在台灣展出。
「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的作品,都是首度在台灣展出。(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戶外展示了將藝術家花房櫻的原型木雕轉製而成的大型作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在戶外,則展示了將藝術家原型木雕轉製而成的大型作品,比如看海美術館屋頂上懶洋洋凝視天空的貓咪、面海廣場上高達14米的擁抱貓咪,以及迴廊下躲避炙熱太陽的黑色柴犬寶寶,相當療癒。

看海美術館屋頂上懶洋洋凝視天空的貓咪。
看海美術館屋頂上懶洋洋凝視天空的貓咪。(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迴廊下躲避炙熱太陽的黑色柴犬寶寶。
迴廊下躲避炙熱太陽的黑色柴犬寶寶。(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推出台灣限定周邊商品

本次展覽也有配合獨家販售藝術家日本官方扭蛋,特別的是,看海美術館內橋本美緒5件貓貓木雕,將會製作成全新5款扭蛋,並於6月下旬在日本新發售,看海美術館取得獨家首賣,搶先6月中旬全球首賣,有興趣者可關注「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官網資訊。另外,現場還有台灣限定的周邊商品,及特製貓咪燒NEKO CAKE。

兩位藝術家不只帶來溫暖人心的雕刻作品,還有許多日本原版與台灣限定藝術紀念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兩位藝術家不只帶來溫暖人心的雕刻作品,還有許多日本原版與台灣限定藝術紀念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

展覽地點:看海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4.04.20-07.28,10:00-18:00 (每週二休館)
更多展覽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原物創意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集結雕塑大師羅丹作品,塞尚、莫內、雷諾瓦畫作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集結雕塑大師羅丹作品,塞尚、莫內、雷諾瓦珍稀畫作

富邦美術館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將於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23日展開。本展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策劃,該館藏品高達近15萬件,豐富收藏來自世界各地、跨時超過六千年。《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於2022年至2023年間曾在美國巡迴展出,富邦美術館為LACMA海外指定合作機構,亦是此展第一個海外巡迴展點。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精選典藏來台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覽由美國西部最大的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下稱LACMA)策劃,為LACMA藏品首度大規模來台,展出該館典藏精選100件。除了展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70餘件雕塑,同時更呈現印象派大師畫作10餘件。此次LACMA更破例出借多件每幅價值數億台幣的印象派畫作,與一幅近20億台幣的「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作品〈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

各界期待的富邦美術館將於5月4日正式開館,隆重推出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引進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塞尚、莫內、雷諾瓦等多位重量級印象派大師傑作登台。(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70餘件雕塑

羅丹,在他的時代是一位不畏世俗評論的開創性藝術家,縱使因前衛作風遭受挑戰,卻獲許多同時期印象派藝術家支持,羅丹與這些印象派藝術家一起展覽,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甚至互相收藏。此展展出羅丹印象派好友包括影響許多後印象派畫家的塞尚、印象派開山鼻祖「光和色彩的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畫中常帶溫暖與感性的「描繪幸福的大師」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稱其為老師的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以及竇加(Edgar Degas)、西斯里(Alfred Sisley)和高更(Paul Gauguin)等多位重量級印象派大師,罕見精彩傑作,不容錯過。

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奧古斯丁.羅丹藝術生涯代表作全蒐羅

羅丹(1840–1917)是19世紀最受推崇的雕塑家之一,在西方藝術史的論述中,他被奉為備受折難、堅毅而又才華洋溢的天才代表。羅丹在雕塑上的成就,在於其舉重若輕地跨越許多藝術界線。他可被視為一位浪漫主義者,因其雕塑以身體形式表達強烈情感;從他強調古典敘事所特有的張力來看,他也可被視為一位古典主義者;若就他透過觀察人體肌腱骨骼所深刻掌握的動作精確度來說,他則稱得上是一位自然主義者。無論就觀念或形式,羅丹的各種藝術思維都對其過往與當前的藝術提出諸多質疑和挑戰,這無疑地讓他的創作帶有一種面向未來的藝術前瞻性。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紀念像〉(Monument to Honore de Balzac),原型塑於1897年,本作翻鑄於1967年,青銅,297 x 120 x 1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紀念像〉(Monument to Honore de Balzac),原型塑於1897年,本作翻鑄於1967年,青銅,297 x 120 x 1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巴爾札克紀念像〉為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重要作品。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尚.德爾〉(Jean d'Aire),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72年,青銅,216 x 85 x 72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尚.德爾〉為羅丹最為人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尚.德爾〉(Jean d'Aire),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72年,青銅,216 x 85 x 72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尚.德爾〉為羅丹最為人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其中之一。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影子〉(The Shade),原型塑於約1880年,本作翻鑄於1969年,青銅,192 x 97 x 77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影子〉(The Shade),原型塑於約1880年,本作翻鑄於1969年,青銅,192 x 97 x 77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影子〉為位於羅丹〈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 頂部的經典作品。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是一場試圖重新建構藝術家羅丹及其雕塑的展覽,藉由重新梳理羅丹與同期藝術家作品的關係脈絡,探討這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定位。此次展覽將展出多件羅丹在學術上重要性極高的作品,其中包括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巴爾札克紀念像〉、最為人所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位於〈地獄之門〉頂部的經典作品〈影子〉,以及一系列羅丹精湛的人體表現之作,包括〈哭喊〉、〈皮耶‧德維松的左手〉等,更有羅丹早期職涯發展階段創作〈蘇珊〉,是符合當時審美主流、極受市場喜愛之作。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64年,青銅,27 x 32 x 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64年,青銅,27 x 32 x 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皮耶‧德維松的左手〉 (Left Hand of Pierre de Wissant),原型塑於約1885-1886年間,本作翻鑄時間不明,青銅,32.9 x 17.1 x 12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onymous gift, photo © Museum Associat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皮耶‧德維松的左手〉 (Left Hand of Pierre de Wissant),原型塑於約1885-1886年間,本作翻鑄時間不明,青銅,32.9 x 17.1 x 12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onymous gift,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蘇珊〉(Suzon),約作於1872年,青銅,40 x 20 x 1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Leona Cantor Palme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蘇珊〉(Suzon),約作於1872年,青銅,40 x 20 x 1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Leona Cantor Palme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集結知名印象派畫家塞尚、雷諾瓦、莫內珍稀畫作

必看印象派畫作包括兩幅塞尚經典作品〈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1885-1887) 與〈戴草帽的男孩〉(1896),塞尚改變傳統構圖、使用全新透視方式的表現,對20世紀初的前衛運動產生巨大影響,他與羅丹在創作上都有著挑戰過往與創新的視野。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作於1885-1887年,油畫畫布,50 x 61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Adele R. Levy Fund, Inc., and Mr. and Mrs. Armand S. Deutsch,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作於1885-1887年,油畫畫布,50 x 61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Adele R. Levy Fund, Inc., and Mr. and Mrs. Armand S. Deutsch,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戴草帽的男孩〉,作於1896年,油畫畫布,69 x 5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戴草帽的男孩〉,作於1896年,油畫畫布,69 x 5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1887) 是莫內1880年代搬至法國近郊吉維尼(Giverny)後的創作,標誌其創作已從完全關注光影變化,轉變至對空間深度的探索。羅丹與莫內這兩位現代藝術史上的大師,不僅生日相隔兩天,兩人的情誼更是綿長;即使莫內晚年遷移至郊區生活,他與羅丹的往來仍不間斷。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作於1887年,油畫畫布,91 x 9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作於1887年,油畫畫布,91 x 9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雷諾瓦雋永之作〈裝著玫瑰的花瓶〉(c.1890-1900) 呈現藝術家典型的用色與用筆,以快速的筆觸捕捉玫瑰花與花瓶隨光線改變的躍動色彩。羅丹與雷諾瓦晚年交往甚篤,大部分時間都與雷諾瓦一起在法國鄉下度過,雷諾瓦教羅丹畫畫,而羅丹則教雷諾瓦如何雕刻。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裝著玫瑰的花瓶〉,約作於1890-1900年,油畫畫布,58 x 43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Jean and Dido Renoi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裝著玫瑰的花瓶〉,約作於1890-1900年,油畫畫布,58 x 43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Jean and Dido Renoi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富邦典藏展.觸動》同步開展

另外,《富邦典藏展.觸動》亦將於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巨幅作品凌虛於無間隔的挑高開放空間中,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震撼人心。而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與《富邦典藏展.觸動》開幕雙展套票原價1200元,早鳥優惠880元,4月26日上午11點於富邦美術館官網開賣,早鳥套票限量兩萬張,售完為止,售完恢復原價1200元。

《富邦典藏展.觸動》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感受巨幅作品與挑高開放空間所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與震撼人心的魅力。
《富邦典藏展.觸動》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感受巨幅作品與挑高開放空間所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與震撼人心的魅力。(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 
展覽日期 | 2024.05.04(SAT)-09.23(MON)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水景展廳

《富邦典藏展.觸動》
展覽日期 | 2024年5月4日(六)至8月5日(一)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日光展廳及星光展廳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