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LV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行李箱成和紙燈籠、萬花筒藏聯名宇宙、百年工坊重現等7大亮點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2025大阪世博和鳴,Louis Vuitton品牌特展《Visionary Journeys》即日起至9/17登陸大阪中之島美術館。這是一趟回溯品牌170歷史的沈浸式旅程——OMA建築師重松象平設計的展場,邀你感受行李箱轉譯而成的和紙燈籠,走進竹編建構的歷史檔案室、乘載百年歷史的Asnières工坊,遇見來自1897年的LV Monogran原始樣布,及Louis Vuitton驚艷時尚圈的高級訂製服與草間彌生、村上隆等聯名之作,同時從中發掘品牌與日本文化的深遠聯繫。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OMA建構11大「獨立主題場景」呼應展覽敘事

Visionary Journeys》由時尚史學家Florence Müller擔任策展人,透過11個主題展間,以歷史沿革、永恆符碼、工藝製程、文化對話為切面,詮釋Louis Vuitton1821年創立以來的創意軌跡,及其與日本文化間悠久而深刻的聯繫。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本展集結上千件展品,當中包含200多件與日本相關的珍貴文物;物件之多,如何將其收束為易服用的展覽故事,同時創建引人入勝的視覺和空間體驗,是一大難題。負責展場設計的重松象平將全場11個展間,設計為策展連續敘事中的「獨立場景」,藉多變空間展現Louis Vuitton豐富的創意面貌。策劃過程中,重松象平不只著重於「物件」本身,更挖掘其象徵的「理念」,比如呈現Louis Vuitton引以為傲的行李箱(trunk)時,不只將其視為旅行時裝盛物品的容器,更把它化為想像力、故事與文化交流的載體。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以LV招牌行李箱打造迎賓裝置:和紙燈籠、硬箱之球

重松象平期待展場不只是靜態背景,更是能激發觀眾主動與展品、空間互動的環境。一踏進中之島美術館,就能看見他向觀者遞出的互動邀請——為展覽揭幕的藝術裝置「Trunkscapes」顧名思義以行李箱為靈感打造,其一部分懸掛於美術館中庭,8盞柱狀和紙燈籠自天花垂落而下,由縮小版LV Courrier Lozine 90旅行箱層層堆疊至12公尺高,凸顯場館五層樓挑高空間的氣派;覆上LV Monogram印花的和紙透出柔和光芒,溫暖迎接訪客。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Trunkscapes」另一部分則呼應Louis Vuitton於大阪世博法國館打造的裝置,以138個行李箱構築半球形穹頂結構,搭配黑色玻璃地面反射,虛實交織出一顆完整的地球。這顆「球體」全靠結構力學自我支撐,視覺上具份量感、卻又如漂浮空中般輕盈,展現Louis Vuitton與重松象平雙方對結構工藝的追求。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Louis Vuitton在大阪世博法國館與重松象平、日本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的裝置作品。(圖片提供:Louis Vuitton)

《Visionary Journeys》7大焦點展區帶逛!

⬭ LV與日本|Louis Vuitton and Japan

此區深入探討品牌與日本之間從傳統服飾、武士盔甲、茶道、可愛(kawaii)文化,深厚且全面的藝術與文化交流。展間以榻榻米為意象,利用數個方形模組建構如漂浮空中的展台,展出Louis Vuitton典藏與借展自日本各大博物館的藝術品、服飾與文物,時空跨度縱跨古今。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起源|Origins

展覽既然以「旅程」為名,當然也爬梳了Louis Vuitton百年來傳承的經典符碼,及其隨時代演變的過程。「起源」展區就像是座歷史檔案館——手工編織的大型真竹格幕上,展出上百件珍貴文物,訴說著Louis Vuitton1821年創立至今6個重要時期的故事,回溯品牌榮耀的同時亦體現日本傳統手工藝;當中也特別提到品牌經典Monogram最初的設計靈感即是來自日本家徽,更延伸展示Monogram自誕生以來的多種變奏版本。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工坊|Asnières

「工藝」是讓Louis Vuitton得以流傳百年的基石,本區帶觀眾來到象徵品牌起源的Asnières工坊,這裡曾是路易威登家族宅邸,後來改建為行李箱工坊及藝廊。展場重現Asnières工坊最具特色的建築及設計元素,包含鋸齒狀屋頂、彩繪玻璃、人字紋木地板、拱形窗戶等,並擺上工作檯與工具,還原工匠們的創作現場;天花板更特別以鏡子模擬天窗,為觀眾創造更多有趣的觀看視角。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印花帆布|Monogram Canvas

Louis Vuitton交疊字樣與花朵拼組而成的LV Monogram,是品牌深植人心的識別,在1896年由路易威登之子Georges Vuitton創作而成。「Monogram Canvas」展間以大型星圖為靈感設計,前段聚焦Monogram成形前的創意積累,後段則迎來本展最受矚目的展品——近期於巴黎檔案館尋得的一塊1897Monogram原始樣布,這件珍貴文物首次公開展出就獻給大阪;其四周如星球運轉的軌道則展出融入Monogram的上百件當代包款,展現Louis Vuitton在經典基礎上創新的功力。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 高級訂製|Atelier Rarex

雖以行李箱起家,但今日的Louis Vuitton早已發展為聞名世界的時裝屋,無論是訂製服或每季時裝設計皆影響著流行脈動。「Atelier Rarex」展區聚焦品牌設於巴黎芳登廣場的高級訂製服工坊,空間以羅紋布料模擬Louis Vuitton芳登總店的曼薩式屋頂,搭配鏡面牆延伸出富劇場效果的15公尺觀展路徑,沿途展出Rarex工坊出品、曾於Met Gala及奧斯卡金像獎亮相的經典造型。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合作|Collaborations

此區十足展現了Louis Vuitton敢於跨界、玩聯名的精神,展間以上千鏡面構築萬花筒般的迷幻空間,陳列品牌與草間彌生、村上隆、SupremeStephen Sprouse等轟動時尚界的聯名之作。遊逛其間,可見草間圓點、村上隆小花、Sprouse塗鴉……與鏡面交織出變幻萬千的視覺盛宴。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不受時間軸和單一主題所限的展場體驗

重松象平表示,《Visionary Journeys》空間敘事不循時間軸、不受限於單一主題,而是透過多元的形狀、結構、光線、材質等豐富空間變化,創造出一種「漸進式」的觀展體驗,引領觀者投入感受Louis Vuitton不斷演進的工藝美學與創意能量。看完各展區空間的設計巧思,你是否也能領悟重松象平話中含義?若近日正好有安排大阪旅行,或要啟程造訪大阪世博,不妨為《Visionary Journeys》留下一個午後潛心感受。

Louis Vuitton大阪特展《Visionary Journeys》!
(圖片提供:OMA)

Louis VuittonVisionary Journeys》大阪站

展期|即日起至2025.09.17

地點|大阪中之島美術館

地址|4 Chome-3-1 Nakanoshima, Kita Ward, Osaka

2025基隆星濱山雙年展《水啦》登場:邀集19組海內外團隊展出繪畫、影像和裝置,串連在地店家將藝術帶入在地生活

2025基隆星濱山雙年展《水啦》登場:邀集19組海內外團隊展出繪畫、影像和裝置,串連在地店家將藝術帶入在地生活

基隆靠海、多雨,並有基隆河由內陸入港,生活與水息息相關。當地青年團隊星濱山過去便通過「永晝海濱美術館」計畫沿港打造地域型展演場域,持續深化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如今進一步策劃的《水啦》年度展覽,即將在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登場。水霧氤氳中,擇一週末來趟港城之旅,兼賞海濱風光和海內外團隊從繪畫、影像到空間裝置的多媒材創作。

夏秋交替之際,由基隆在地團隊星濱山所策劃的「永晝海濱美術館」(註),將於基隆藝術聚落共創協會協辦下,以「流動」為核心命題,正式開啟2025年度展覽《水啦 WATER LIVES HERE》序章;深入探討水、山海、生命與城市之間的共鳴,引領觀者依循水脈絡,重新感受這座先天條件上即與水共生的城市,隱而不顯卻堅定不移的呼吸節奏。

本屆雙年展共計16組團隊參展,當中包括10組藝術創作者,從與水相關的主題出發,運用多元媒材勾勒水的樣態及人們對其想像;6組實驗展演合作計畫邀集台灣本地和國際創作者,透過繪畫、影像、裝置等形式,記述基隆與水緊密牽繫的發展二三事,並串聯法國、韓國、澳門、日本展開跨國對話。另還有3組基隆市區推薦展覽分別在小獸書屋、雨島旅店、在河邊展藝空間進行,延承永晝海濱美術館街區合作理念,串連在地店家、藝術家與市民,共同打造永續藝術廊帶。

2025星賓山藝術雙年展《水啦 WATER LIVES HERE》將於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在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街區登場。(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2025星賓山藝術雙年展《水啦 WATER LIVES HERE》將於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在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街區登場。(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正濱漁港街店漫溢台灣感性。(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正濱漁港街店漫溢台灣感性。(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除核心概念展區位於星濱海港學校外,各創作者展覽分散在街巷內的店家、旅宿空間等場域。(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除核心概念展區位於星濱海港學校外,各創作者展覽分散在街巷內的店家、旅宿空間等場域。(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註:「永晝海濱美術館」為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於2021年啟動的藝術計畫,旨在讓多元創作走入街巷,構建出無牆、無邊的生活美術館。

4組插畫家、6組裝置藝術家,多媒材開展「水」敘事

4組青年插畫家深入採集城市風景與文化脈絡,進而用插畫記錄這座港城的多重面貌。張梓鈞《海窗》系列作品聚焦基隆特殊建築景觀及海鮮飲食文化,描繪遮雨棚天橋、擋風鏡機車、著名羹湯小吃等日常一隅;李振豪《燈島遊戲》系列作品結合自身旅遊經驗,刻畫燈塔5個時段的運作與情感流動;GGDOG《水燈》系列作品選題自中元普渡的「放水燈」儀式,並由好兄弟的視角揭開儀式背後細節;王妤璇《潮境生息》系列作品則取材於潮境工作站的海洋復育行動,將珊瑚、小丑魚與石花菜作為主角,嶄露生命處於逆境中的希望延續。

張梓鈞《海窗》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張梓鈞《海窗》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李振豪《燈島遊戲》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李振豪《燈島遊戲》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GGDOG《水燈》系列作品〈亮晃晃的那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GGDOG《水燈》系列作品〈亮晃晃的那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王妤璇《潮境生息》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王妤璇《潮境生息》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6組裝置藝術家利用各異的創作質材和場域,與港口記憶共振。陳宥芃、何芯源的動態漁網裝置〈0.8Hz 0.8Hz〉結合聲音與物件,捕捉港口緩慢而隱微的時間節奏;陳怡瑄經由「水霧」媒介,召喚歷史中被遺落的集體記憶,讓〈一夢如是〉虛實之間的痕跡短暫顯影;謝騆瑜藉虛構載體「孢鳴魚」進行擬生態敘事,嘗試述說雨港城市未成形的語言。

陳宥芃、何芯源〈0.8Hz 0.8Hz〉。(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陳宥芃、何芯源〈0.8Hz 0.8Hz〉。(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陳怡瑄〈一夢如是〉。(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陳怡瑄〈一夢如是〉。(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謝騆瑜〈孢鳴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謝騆瑜〈孢鳴魚〉。(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其他參展藝術家亦從不同角度詮釋主題,如編劇團體編緣人劇本農莊自「水神消失」的寓言發想,虛構出漁村面對信仰崩解與生存焦慮的故事〈水神出走中〉,映照正濱漁港的轉型歷程;動畫創作者鄭容安以「水工廠」為比喻,透過〈sorrow sorrow〉的逐格動畫細膩呈現情緒如水流般的生成與湧動;陶藝家林育澤《捏小船》系列作品則汲取陶瓷小船、建築與漁獲意象為創作語彙,承載他身為基隆人對家鄉港口的深刻觀察。

邊緣人劇本農莊〈水神出走中〉。(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邊緣人劇本農莊〈水神出走中〉。(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鄭容安〈sorrow sorrow〉。(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鄭容安〈sorrow sorrow〉。(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林育澤《捏小船》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林育澤《捏小船》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遊行、市集齊登場,攜手在地店家推限定餐點

此次永晝海濱美術館仍著眼永續目標,秉持街區合作經營理念,於展期內攜手9間店家——喫茶開門、茹絲咖啡、小島走走布朗尼專賣店、閑閑、島上有冰、曙·初見咖啡/暮·相見酒廊、遊吟墟里·命運交織所、泰機車泰客蔬食、喳吧工作室、空白服飾x金派甜點,推出以展覽主題為靈感的限定餐點;搭配2大活動——花車遊行「宇宙藝術號」將藝術融入基隆中元祭街頭,讓創作隨隊伍流動,與城市和民眾共築美好回憶;「流市集 Flow Market」則結合市集與展演,匯聚在地創作者能量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藝術與生活的連結。

藝術導覽、跨國講座、周邊商品搶先看

除了以上19組豐富的展覽內容外,《水啦 WATER LIVES HERE》更預計舉辦9場美術館藝術導覽、2場跨國講座(尤其台日創生對談,將從橫濱、京都和福井邀請具藝術、設計和策展經驗的講者與會)、2場台灣造船廠深度地方導覽、1場承槳工作坊。並推出布貼、馬克杯、複製畫、招財吊飾及聯名服飾等一系列獨家周邊商品供觀眾選購收藏。

《水啦 WATER LIVES HERE》獨家周邊商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水啦 WATER LIVES HERE》獨家周邊商品。(圖片提供: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同場加映:前進日本大洲市駐村,啟動跨文化地方創生

與此同時,永晝海濱美術館更同步參與日本大洲市舉辦的「OZU ARTS and CRAFTS 2025 +TAIWAN」國際交流計畫,透過展售年度周邊商品,增進台日在藝術文化層面上的互動。

大洲市自2018年起由市政府與民間單位共推地方創生,打造出日本最大規模的分散型飯店和首創的「城泊」生活體驗,成就永續經營的創新典範。而這次藝術駐村計畫,由來自基隆星濱山的林書豪攜《街屋想像 NEW HOUSE VISION》代表台灣前往,同當地居民一起探究如何將閒置空間活化為新的社區配置與創作場域,展開一場跨文化、跨領域的對話合作。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發跡於基隆正濱漁港的青年團隊,與基隆藝術共創聚落協會共同營運永晝海濱美術館,並固定舉辦雙年展,致力透過藝術共創帶領觀者找到海港的無限可能。

2025星賓山藝術雙年展《水啦 WATER LIVES HERE

  • 時間:2025年8月9日至11月2日,週五、週六、週日、週一13:00-18:00
  • 地點: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街區

>> 購票請點此,更多資訊可至展覽官方網站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此次邀集55組以上國內外藝術團隊,於四鄉五島展出超過50件作品,邀請大家來場跳島藝術之旅!

2022年開展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軸,帶領人們揭開這座島嶼長年醞釀的芬芳;第2屆主題「生紅過夏」則象徵藝術島持續蓄積與蛻變,逐步孕育成一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這項以5屆10年為願景的長期計劃,如今邁入第3屆,歡迎大家今秋登島,親身感受馬祖的魅力。

→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拍楸」(pha-jiu)為本屆主題

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用藝術的力量訴說馬祖故事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另外,本屆的形象影片,也特別與創作者「國美」合作,從閩東語「逐逐日」(意指每一天)出發,以「5cm小人物」視角,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定格動畫與費納奇技法,採集四鄉五島不同身份的島民日常生活,有大廚、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燈塔守、風燈師傅、釀酒師傅及老漁夫,共同編織出每一日的島嶼風景。

展期歷屆最長、超過50件作品

此次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以下帶你搶先看有哪些精彩作品。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多元藝術創作,走入島嶼日常

藝術家甘銘源在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曾於前兩屆創作《漁火》、《漁光》的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與黃貞燕郭美君共同策劃民俗文物館主題特展「十人十海」,並在橋仔五間排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朱威龍,則於山隴澳口以風動裝置《漁夢》,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3屆藝術島也有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襄盛舉。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的策展人,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創作,並邀集4位藝術家透過攝影與錄像作品,呈現出北竿島既寫實又神祕的雙重樣貌。南竿珠螺海灣長堤,則迎來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將過往的前線風景轉化為當代島嶼的自我定位。科技藝術家黃心健以「馬祖女婿」的身分,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新竹生活美學館今年也特別邀請過往曾參與藝術游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重返馬祖探索東莒西莒的島嶼記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發電廠、軍事據點、報社、前線電影院,都是藝術展演場

擁有獨特閩東與戰地文化的馬祖,此次也將軍事據點、報社、老宅、前線電影院等場域化為藝術展演場。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將帶領人們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追尋昔日的榮光與記憶。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將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一段移動的島嶼之旅。建築師林聖峰在后沃聚落打造地景作品《海量》,重釀家屋記憶,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進馬祖日報故事館,可見吳柏葳打造的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與島民一同重返軍旅時期的全家福時光;也可造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由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的「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的訊息,也寫下自己的思念,寄給過去或未來的親朋好友。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到南竿的舊體育場——這座曾承載無數島民記憶的場域,在拆除改建前最後一次開放,迎來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代表作《哥吉拉計畫2025》。昔日的前線電影院、位於西莒的中正堂,則可以觀看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乘夜船前往東引,在1935年起造的祥記商店內,欣賞走路草農/藝團《常備記憶》,窺見國家與個體之間、台灣家庭所共有的影像記憶。還有經建築師改造完工後,首次打開的26、53與77據點,將展現軍事據點轉譯與再生的能量,讓藝術成為連結歷史、空間與未來想像的重要媒介。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首次啟動國際徵件,邀請國際藝術家登島共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首次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來自六大洲各國藝術家踴躍參與,共收到213件投稿作品。其中,加拿大的台裔創作者李佩珊,將於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透過裝置呈現權力對弈下,「棋子」們獨特的美麗與哀愁。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與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為媒材,頌揚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緊密不可分割,也說明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營區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徵件作品外,也有多位國際藝術家受邀參與本屆創作。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於北竿島設置《夢之亭》,透過潛意識的夢境,映照出馬祖島嶼的自然與歷史,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與海洋同夢共眠的空間經驗。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共創計劃,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舉辦工作坊,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透過藝術連結台日之間的跨海情誼。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也於西莒展出代表作《Big Other》,引領觀者重新觀看與反思島嶼邊界與他者的關係。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各式聯名設計,一起感受四鄉五島魅力

此外,今年藝術島也與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品牌合作,包含全家便利商店、臺虎精釀、iPASS一卡通、去趣、yoxi、iRent,以及馬祖人引以為傲的馬祖高粱,期盼藉此讓更多人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產生興趣,進而吸引人們親身前往,感受島嶼藝術的魅力。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台灣設計師WHOSMiNG,以第三屆主題「拍楸」,及由藝術家伊祐.噶照創作的第二屆續留作品「海就是我的陸」為主題,繪製一卡通圖片,透過透明卡片的設計,讓插畫與實景結合,期待大家帶著「馬祖國際藝術島」一起去世界旅行。(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X台灣插畫家WHOSMiNG、藝術家伊祐.噶照首次共同合作。(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9/5-11/16
藝術島各項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