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專訪建築設計工作室Onion,解密融入時代的泰國建築風格

操刀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專訪建築設計工作室Onion,解密融入時代的泰國建築風格

當我們談論泰國風建築時,是在談論什麼?剛完成備受矚目的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從一系列SALA飯店設計,到金碧輝煌的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闊氣的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Onion兩位創辦人親身解密如何自泰國傳統汲取靈感,並在國際化的當代建築語彙中尋求平衡。

設計如同洋蔥,表面看似簡單,內裏卻藏有細節,「洋蔥在泰語中稱為『hua hom』,其中『hua』意味著頭部,而『hom』則表示芬芳氣味,一個簡單的物件其實包含許多層次。」Siriyot ChaiamnuayArisara Chaktranon一同分享Onion的命名由來。

兩人在朱拉隆功大學時期便是好友,其後Siriyot前往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完成碩士學位,並在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段時間;而Arisara則在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完成跨領域(室內、工業設計)碩士學位。重新在曼谷聚首,2007年兩人共同創立了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2021)主入口立面以金色鋁板突顯,靈感來自傳統佛塔「chom hae」的3D幾何造型。(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2021)主入口立面以金色鋁板突顯,靈感來自傳統佛塔「chom hae」的3D幾何造型。(圖片來源:Onion)

讓任何人都感到舒適、親密的氛圍

若要解釋Onion的風格,是建築內外所有元素之間的無縫融合。比起大多建築師熱衷在作品中添加自己的代表性風格,「在每個計畫之中,我們專注於在地環境、品牌與客戶本身的特質,以及我們當下的興趣。」SiriyotArisara說,正如同洋蔥是在世界多數家庭中都能找到的烹飪食材,是人們熟悉、容易記住的東西,Onion希冀從細節中,喚起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親密、舒適氛圍。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連接地鐵站入口的樓梯,以王后的休閒泰式黑白格紋腰布圖樣外套作為視覺靈感,是泰國鄉土風格現代化的表徵。(圖片來源:Onion)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連接地鐵站入口的樓梯,以王后的休閒泰式黑白格紋腰布圖樣外套作為視覺靈感,是泰國鄉土風格現代化的表徵。(圖片來源:Onion)

幻想和懷舊被Onion帶進家屋設計,為潮流玩具庫柏力克熊(BE@RBRICK)藏家打造的海邊度假屋Bear House2012),空間仿若超大規模展示櫃,生活其中的人正像一只玩具熊;Jerry House2014)概念來自卡通動畫《湯姆貓與傑利鼠》,房子被設計為沒有視覺盲點,是個孩子可以自由追跑的遊樂場。

詩吉麗王后國家會議中心(2022)的電扶梯隔牆之上由prajayam金葉圖樣構成,與銀葉裝飾的電梯井形成過度對比。(圖片來源:Onion)
詩吉麗王后國家會議中心(2022)的電扶梯隔牆之上由prajayam金葉圖樣構成,與銀葉裝飾的電梯井形成過度對比。(圖片來源:Onion)

他們也靈活適性打造公共空間,為IT顧問公司設計的Inteltion Office2017)配合員工彈性工作型態,不固定的座位與有趣的遊憩空間,有效舒緩久坐的辦公室症候群;為建材零售店Boonthavorn2019)打造的公眾工作空間,錯落變動的靈活空間可看見內外連通的活動,成為設計師與客戶的材料銀行;而24小時開放的共享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位於購物中心Samyan Mitrtown之中,成為鄰近學區不打烊的學習樂園。

曼谷24小時營業商場Samyan Mitrtown之中的共同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透過通透而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氛圍選擇。(圖片來源:Onion)
曼谷24小時營業商場Samyan Mitrtown之中的共同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透過通透而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氛圍選擇。(圖片來源:Onion)

「我們察覺當前有各種咖啡廳和共同工作空間,設計概念始於功能性,從疑問與調查開始了解年輕人為什麼更喜歡在家外面工作和閱讀。」有安靜的單獨空間也有共享桌位,對應不同人、不同時候專注閱讀的需求。布局也在流通與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提供夜讀者相互守望的安全感。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飯店設計更是他們的強項,最早正是為SALA飯店集團打造的一系列作品讓Onion知名度大開,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毗鄰國家公園,多數設施沒入周圍斜坡,而山頂中心的別墅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如亭子一般無形將度假村融進地景之中;sala rattanakosin2013)臨昭披耶河畔,改建由曼谷舊城區的7幢老店屋,原始磚結構偶然裸出當代建材,營造復古與現代感的交融,並能透過大片開窗與屋頂酒吧望向迷人的城景;SALA Samui Chaweng Beach Resort兩期(20182019)通透的空間分別擁抱向明亮、活躍的海岸與隱密而舒心的樹林。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多數設施藏身在山景中,山頂中心別墅如亭子般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強調其作為「公共休息室的臨時結構」概念,為訪客提供通向自然的美感體驗。(圖片來源:Onion)
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多數設施藏身在山景中,山頂中心別墅如亭子般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強調其作為「公共休息室的臨時結構」概念,為訪客提供通向自然的美感體驗。(圖片來源:Onion)

SiriyotArisara解釋奢華感不在於建造了什麼,而是在於留下的空間,如同外型像椰子殼的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採用蘇梅島的竹、木等當地建材,沿著軸線布局將人的視線引導向東北海岸,奢華的款待正來自周遭美景。

 椰肉經常成為泰式甜點的食材,因而椰子殼成為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的造型設計靈感,大量採用蘇美島在地建材。(圖片來源:Onion)
椰肉經常成為泰式甜點的食材,因而椰子殼成為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的造型設計靈感,大量採用蘇美島在地建材。(圖片來源:Onion)

自然而然深入在地工法與材料

從泰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對Onion更像自然而非刻意追求。Siriyot與Arisara說,「由於長期與(在地)工人和工程承包商密切合作,我們發現應用在地技巧和工藝非常有趣。」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便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磚。「磚自古以來就應用在泰國建築上,主要作為結構,然後再以灰泥覆蓋。如果是重要建築,則包覆飾以金箔或彩色鏡面馬賽克。」像是泰國古都大城(Ayutthaya)的歷史遺址都是磚砌而成。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次要入口的立面大量採用在地製作的手工磚,營造與主入口不同、更加在地的悠緩溫暖氛圍。(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次要入口的立面大量採用在地製作的手工磚,營造與主入口不同、更加在地的悠緩溫暖氛圍。(圖片來源:Onion)

sala ayutthaya(2014)是Onion在城區一系列作品中的首個計畫,在昭披耶河畔與有著600年歷史的普泰沙旺寺(Wat Phutthaisawan)對望,主立面和通往水岸餐廳的曲面牆壁廊道,使用與寺中佛塔相同工藝的磚塊打造。而由雙側牆面形成的陰影通常在上午11點左右在地面交會,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改變著空間氛圍。

(圖片來源:Onion)
精品飯店sala ayutthaya(2014)兩面磚墻間的通道隨著太陽位置變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產生不同的陰影效果與空間氛圍。(圖片來源:Onion)

提到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SiriyotArisara說業主正是大城當地人,「我們希望為她建造一個溫暖、友好且舒適的地方,一個讓我們想起泰國鄉間民居的地方。」4種大小各異的橙色磚塊由在地BPK磚窯製作,手控柴燒的成色質感對比於高度一致性的工業磚塊,更多了隨機性的生機與溫潤感,「這些手工磚本身就是工藝品,應用為殊異質地的牆壁彷彿在以不同方式捕捉光影。」

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應用在地磚廠手工窯燒磚塊,以4種尺寸排列成6種不同的牆壁和地板圖案,營造質樸溫馨的居家氛圍。(圖片來源:Onion)
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應用在地磚廠手工窯燒磚塊,以4種尺寸排列成6種不同的牆壁和地板圖案,營造質樸溫馨的居家氛圍。(圖片來源:Onion)

如同泰語「baan baan」所指日常不過的家居細節,磚、鐵木樓梯、浴廁手工瓷磚等等傳統親自然材料散發質樸可愛的氣息。到了近年落成的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立面(2022),主要入口是高雅的白色預製混凝土牆,局部飾以氣派的金色鋁面,靈感正來自傳統佛塔;另一入口則多了些悠緩的生活氛圍,立面由半圓形的磚交錯凹凸排列構成,看起來像極紡織品。選擇根植傳統的磚,正是希望讓建築向居民散發天然的溫暖親近感,前面的廣場正好化作週末市集。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主要入口立面是白色預製混凝土牆,與金色鋁板構成雙層結構。 (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主要入口立面是白色預製混凝土牆,與金色鋁板構成雙層結構。 (圖片來源:Onion)

泰國風格並非靜止不變

2022年重新開放的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耗時3年,是Onion至今規模最大的計畫,除了反映當代的建築新技術,同時也要向國際傳達泰國藝術、工藝的文化深度。

空間設計除了參考詩麗吉王后服裝將泰國傳統現代化的造型,也有融入prajamyam等傳統圖樣,如手扶梯旁飾牆上的金葉圖紋,在佛寺中被視為神聖、正直和尊重的象徵。「這裡除了是用於多元活動的空間,我們也考量到來自國際的訪客,為了配合建築機能性,設計上採用泰式元素,但盡可能化約細節,仍保留住一定程度的泰國風格。」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內,展廳長達300公尺、由石灰華石覆層的水平接縫經常成一定的彎曲角度,反映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如詩麗吉王后Chitlada連衣裙(泰國現代服裝)所見的形狀。(圖片來源:Onion)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內,展廳長達300公尺、由石灰華石覆層的水平接縫經常成一定的彎曲角度,反映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如詩麗吉王后Chitlada連衣裙(泰國現代服裝)所見的形狀。(圖片來源:Onion)

從Sala Ayutthaya的磚牆、Baan Pomphet各種設計上的「baan baan」,到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金、銀飾牆等等,取自泰國過往文化的靈感讓Onion的設計在國際上別具一格,卻又不失與當代設計語彙的對話。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接待區由最新彎曲、包覆技術所製造的層壓板覆蓋整個外牆空間,靈感來自於詩麗吉王后服裝中現代褶皺面料,也喚起泰國本土氛圍。(圖片來源:Onion)
除了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外,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接待區由最新彎曲、包覆技術所製造的層壓板覆蓋整個外牆空間,靈感來自於詩麗吉王后服裝中現代褶皺面料,也喚起泰國本土氛圍。(圖片來源:Onion)

SiriyotArisara認為人們口中的泰國風格,即所謂泰國性(Thainess)並非永遠靜止,社會與文化變了、人變了,它也隨之改變,「泰國性要存在並發展下去,也必須融入當下的社會和時代。無論是物品、衣服甚至建築,當人們無法觸及且不再使用,就會逐漸被遺忘和消失。」對Onion來說,泰國性是不斷找尋方式回應社會、投入應用,如此設計才能持續前進。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Onion

曼谷建築設計工作室,2007年由Siriyot Chaiamnuay(圖右)、Arisara Chaktranon(圖左)創立。在現代建築設計中融入泰式建築工法,帶領當地工匠嘗試在地材料、工藝的可能,不斷探索滿足當代生活多面向的實踐。作品包括一系列SALA飯店設計、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立面、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等。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Onion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5月號《泰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長達半年的2025大阪世博於10月13日正式落幕,而會場中象徵性的「大屋根」在閉幕後又將何去何從?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全長約2公里的大屋根環中,僅預計保留東北側約200公尺的結構。然而,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今日提出完整保存大屋根的構想,隨即在日本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

從備受批評到好評不斷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除是能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事實上,當初因建設費用高達344億日圓,加上會期結束後大屋根就要拆除,一度被批評為毫無必要的浪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但在大屋根主體接近完工、世博開幕以及社群平台和現場照片流出後,大眾對於大屋根的評價也隨之提升。同時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一樣,不少人開始呼籲撤回拆除計畫,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象徵大阪世博精神的建築。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指出,大屋根的維護費用是一大問題,完全保存這點在現實上很困難。9月時,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大阪府與大阪市及經濟界達成共識,最終決定保留大屋根東北側200公尺,並將周邊規劃為公園、綠地使用。大屋根的拆除工程也預計於年底展開。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將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

而在大阪世博落幕一個月之際,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於X社群平台上提出一項構想:「想讓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在他的提案中,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將擴展至整個環型區域、轉化為一座公園;面海的一側規劃為能與世界接軌的碼頭;最具挑戰性的大屋根本身,部分將改造為飯店以強化結構,同時保留屋頂上的步道。濱渦伸次表示,這是一項希望將藤本壯介設計的世博遺產傳承至未來的提案,他也強調,NOT A HOTEL的原則是,從商業與建築角度上無法實現的事物,絕不會將它製成CG,只要交給他們,一定能落實。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同時,藤本壯介也轉發了這篇貼文,並表示:「濱渦先生提出了超棒的構想!」。這也引起許多日本網友留言支持,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屋根的保護,也是一個讓世博精神延續的創新提案。隨著討論持續發酵,也讓人好奇,這座象徵世博精神的木造建築,是否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形式再次與大眾見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