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專訪建築設計工作室Onion,解密融入時代的泰國建築風格

操刀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專訪建築設計工作室Onion,解密融入時代的泰國建築風格

當我們談論泰國風建築時,是在談論什麼?剛完成備受矚目的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從一系列SALA飯店設計,到金碧輝煌的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闊氣的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Onion兩位創辦人親身解密如何自泰國傳統汲取靈感,並在國際化的當代建築語彙中尋求平衡。

設計如同洋蔥,表面看似簡單,內裏卻藏有細節,「洋蔥在泰語中稱為『hua hom』,其中『hua』意味著頭部,而『hom』則表示芬芳氣味,一個簡單的物件其實包含許多層次。」Siriyot ChaiamnuayArisara Chaktranon一同分享Onion的命名由來。

兩人在朱拉隆功大學時期便是好友,其後Siriyot前往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完成碩士學位,並在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段時間;而Arisara則在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完成跨領域(室內、工業設計)碩士學位。重新在曼谷聚首,2007年兩人共同創立了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2021)主入口立面以金色鋁板突顯,靈感來自傳統佛塔「chom hae」的3D幾何造型。(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2021)主入口立面以金色鋁板突顯,靈感來自傳統佛塔「chom hae」的3D幾何造型。(圖片來源:Onion)

讓任何人都感到舒適、親密的氛圍

若要解釋Onion的風格,是建築內外所有元素之間的無縫融合。比起大多建築師熱衷在作品中添加自己的代表性風格,「在每個計畫之中,我們專注於在地環境、品牌與客戶本身的特質,以及我們當下的興趣。」SiriyotArisara說,正如同洋蔥是在世界多數家庭中都能找到的烹飪食材,是人們熟悉、容易記住的東西,Onion希冀從細節中,喚起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親密、舒適氛圍。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連接地鐵站入口的樓梯,以王后的休閒泰式黑白格紋腰布圖樣外套作為視覺靈感,是泰國鄉土風格現代化的表徵。(圖片來源:Onion)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連接地鐵站入口的樓梯,以王后的休閒泰式黑白格紋腰布圖樣外套作為視覺靈感,是泰國鄉土風格現代化的表徵。(圖片來源:Onion)

幻想和懷舊被Onion帶進家屋設計,為潮流玩具庫柏力克熊(BE@RBRICK)藏家打造的海邊度假屋Bear House2012),空間仿若超大規模展示櫃,生活其中的人正像一只玩具熊;Jerry House2014)概念來自卡通動畫《湯姆貓與傑利鼠》,房子被設計為沒有視覺盲點,是個孩子可以自由追跑的遊樂場。

詩吉麗王后國家會議中心(2022)的電扶梯隔牆之上由prajayam金葉圖樣構成,與銀葉裝飾的電梯井形成過度對比。(圖片來源:Onion)
詩吉麗王后國家會議中心(2022)的電扶梯隔牆之上由prajayam金葉圖樣構成,與銀葉裝飾的電梯井形成過度對比。(圖片來源:Onion)

他們也靈活適性打造公共空間,為IT顧問公司設計的Inteltion Office2017)配合員工彈性工作型態,不固定的座位與有趣的遊憩空間,有效舒緩久坐的辦公室症候群;為建材零售店Boonthavorn2019)打造的公眾工作空間,錯落變動的靈活空間可看見內外連通的活動,成為設計師與客戶的材料銀行;而24小時開放的共享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位於購物中心Samyan Mitrtown之中,成為鄰近學區不打烊的學習樂園。

曼谷24小時營業商場Samyan Mitrtown之中的共同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透過通透而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氛圍選擇。(圖片來源:Onion)
曼谷24小時營業商場Samyan Mitrtown之中的共同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透過通透而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氛圍選擇。(圖片來源:Onion)

「我們察覺當前有各種咖啡廳和共同工作空間,設計概念始於功能性,從疑問與調查開始了解年輕人為什麼更喜歡在家外面工作和閱讀。」有安靜的單獨空間也有共享桌位,對應不同人、不同時候專注閱讀的需求。布局也在流通與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提供夜讀者相互守望的安全感。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飯店設計更是他們的強項,最早正是為SALA飯店集團打造的一系列作品讓Onion知名度大開,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毗鄰國家公園,多數設施沒入周圍斜坡,而山頂中心的別墅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如亭子一般無形將度假村融進地景之中;sala rattanakosin2013)臨昭披耶河畔,改建由曼谷舊城區的7幢老店屋,原始磚結構偶然裸出當代建材,營造復古與現代感的交融,並能透過大片開窗與屋頂酒吧望向迷人的城景;SALA Samui Chaweng Beach Resort兩期(20182019)通透的空間分別擁抱向明亮、活躍的海岸與隱密而舒心的樹林。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多數設施藏身在山景中,山頂中心別墅如亭子般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強調其作為「公共休息室的臨時結構」概念,為訪客提供通向自然的美感體驗。(圖片來源:Onion)
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多數設施藏身在山景中,山頂中心別墅如亭子般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強調其作為「公共休息室的臨時結構」概念,為訪客提供通向自然的美感體驗。(圖片來源:Onion)

SiriyotArisara解釋奢華感不在於建造了什麼,而是在於留下的空間,如同外型像椰子殼的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採用蘇梅島的竹、木等當地建材,沿著軸線布局將人的視線引導向東北海岸,奢華的款待正來自周遭美景。

 椰肉經常成為泰式甜點的食材,因而椰子殼成為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的造型設計靈感,大量採用蘇美島在地建材。(圖片來源:Onion)
椰肉經常成為泰式甜點的食材,因而椰子殼成為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的造型設計靈感,大量採用蘇美島在地建材。(圖片來源:Onion)

自然而然深入在地工法與材料

從泰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對Onion更像自然而非刻意追求。Siriyot與Arisara說,「由於長期與(在地)工人和工程承包商密切合作,我們發現應用在地技巧和工藝非常有趣。」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便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磚。「磚自古以來就應用在泰國建築上,主要作為結構,然後再以灰泥覆蓋。如果是重要建築,則包覆飾以金箔或彩色鏡面馬賽克。」像是泰國古都大城(Ayutthaya)的歷史遺址都是磚砌而成。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次要入口的立面大量採用在地製作的手工磚,營造與主入口不同、更加在地的悠緩溫暖氛圍。(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次要入口的立面大量採用在地製作的手工磚,營造與主入口不同、更加在地的悠緩溫暖氛圍。(圖片來源:Onion)

sala ayutthaya(2014)是Onion在城區一系列作品中的首個計畫,在昭披耶河畔與有著600年歷史的普泰沙旺寺(Wat Phutthaisawan)對望,主立面和通往水岸餐廳的曲面牆壁廊道,使用與寺中佛塔相同工藝的磚塊打造。而由雙側牆面形成的陰影通常在上午11點左右在地面交會,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改變著空間氛圍。

(圖片來源:Onion)
精品飯店sala ayutthaya(2014)兩面磚墻間的通道隨著太陽位置變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產生不同的陰影效果與空間氛圍。(圖片來源:Onion)

提到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SiriyotArisara說業主正是大城當地人,「我們希望為她建造一個溫暖、友好且舒適的地方,一個讓我們想起泰國鄉間民居的地方。」4種大小各異的橙色磚塊由在地BPK磚窯製作,手控柴燒的成色質感對比於高度一致性的工業磚塊,更多了隨機性的生機與溫潤感,「這些手工磚本身就是工藝品,應用為殊異質地的牆壁彷彿在以不同方式捕捉光影。」

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應用在地磚廠手工窯燒磚塊,以4種尺寸排列成6種不同的牆壁和地板圖案,營造質樸溫馨的居家氛圍。(圖片來源:Onion)
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應用在地磚廠手工窯燒磚塊,以4種尺寸排列成6種不同的牆壁和地板圖案,營造質樸溫馨的居家氛圍。(圖片來源:Onion)

如同泰語「baan baan」所指日常不過的家居細節,磚、鐵木樓梯、浴廁手工瓷磚等等傳統親自然材料散發質樸可愛的氣息。到了近年落成的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立面(2022),主要入口是高雅的白色預製混凝土牆,局部飾以氣派的金色鋁面,靈感正來自傳統佛塔;另一入口則多了些悠緩的生活氛圍,立面由半圓形的磚交錯凹凸排列構成,看起來像極紡織品。選擇根植傳統的磚,正是希望讓建築向居民散發天然的溫暖親近感,前面的廣場正好化作週末市集。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主要入口立面是白色預製混凝土牆,與金色鋁板構成雙層結構。 (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主要入口立面是白色預製混凝土牆,與金色鋁板構成雙層結構。 (圖片來源:Onion)

泰國風格並非靜止不變

2022年重新開放的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耗時3年,是Onion至今規模最大的計畫,除了反映當代的建築新技術,同時也要向國際傳達泰國藝術、工藝的文化深度。

空間設計除了參考詩麗吉王后服裝將泰國傳統現代化的造型,也有融入prajamyam等傳統圖樣,如手扶梯旁飾牆上的金葉圖紋,在佛寺中被視為神聖、正直和尊重的象徵。「這裡除了是用於多元活動的空間,我們也考量到來自國際的訪客,為了配合建築機能性,設計上採用泰式元素,但盡可能化約細節,仍保留住一定程度的泰國風格。」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內,展廳長達300公尺、由石灰華石覆層的水平接縫經常成一定的彎曲角度,反映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如詩麗吉王后Chitlada連衣裙(泰國現代服裝)所見的形狀。(圖片來源:Onion)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內,展廳長達300公尺、由石灰華石覆層的水平接縫經常成一定的彎曲角度,反映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如詩麗吉王后Chitlada連衣裙(泰國現代服裝)所見的形狀。(圖片來源:Onion)

從Sala Ayutthaya的磚牆、Baan Pomphet各種設計上的「baan baan」,到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金、銀飾牆等等,取自泰國過往文化的靈感讓Onion的設計在國際上別具一格,卻又不失與當代設計語彙的對話。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接待區由最新彎曲、包覆技術所製造的層壓板覆蓋整個外牆空間,靈感來自於詩麗吉王后服裝中現代褶皺面料,也喚起泰國本土氛圍。(圖片來源:Onion)
除了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外,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接待區由最新彎曲、包覆技術所製造的層壓板覆蓋整個外牆空間,靈感來自於詩麗吉王后服裝中現代褶皺面料,也喚起泰國本土氛圍。(圖片來源:Onion)

SiriyotArisara認為人們口中的泰國風格,即所謂泰國性(Thainess)並非永遠靜止,社會與文化變了、人變了,它也隨之改變,「泰國性要存在並發展下去,也必須融入當下的社會和時代。無論是物品、衣服甚至建築,當人們無法觸及且不再使用,就會逐漸被遺忘和消失。」對Onion來說,泰國性是不斷找尋方式回應社會、投入應用,如此設計才能持續前進。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Onion

曼谷建築設計工作室,2007年由Siriyot Chaiamnuay(圖右)、Arisara Chaktranon(圖左)創立。在現代建築設計中融入泰式建築工法,帶領當地工匠嘗試在地材料、工藝的可能,不斷探索滿足當代生活多面向的實踐。作品包括一系列SALA飯店設計、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立面、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等。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Onion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5月號《泰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地鐵作為「城市藝廊」,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

說大巴黎快線是一座「城市藝廊」,一點也不為過。每個車站都找來不同建築師設計,還攜手Sophie Calle、JR等藝術家為各站量身創作,為巴黎近郊帶來獨一無二的在地風景。

為了疏通城市裡擁擠不堪的交通狀況,繞過巴黎市區行駛、連接郊區與郊區的「大巴黎快線」因應而生。這個全新的地鐵網絡共有6條線:其中2條為延伸既有路線(巴黎地鐵11號線、巴黎地鐵14號線號線)、另外4條則是新增的(巴黎地鐵15號線、巴黎地鐵16號線、巴黎地鐵17號線、巴黎地鐵18號線)。最近,隨著2024巴黎奧運開幕的將至,大巴黎快線14號線也正式開通啟用,其中「Saint-Denis Pleyel」站位於奧運三大場館交叉路口,預計將於賽事期間迎來大量人流。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大巴黎快線」共有6條線,連接巴黎周邊的近郊。(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01 車站建築融入各地特色

大巴黎快線上的每個車站都邀請到不同建築師分別設計,各自富有特色外,也更好地融入周遭社區環境。車站間的共通點是採用可持續的生態設計元素,包括耐磨地板、自然光、節能材料等。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大巴黎快線上的每個車站都邀請到不同建築師設計。(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02 藝術家量身創作作品

除了獨一無二的車站設計,大巴黎快線還集結了超過70件當代藝術作品,由各站建築師與藝術家討論、共創,形式涵蓋雕塑、壁畫、新媒體等,成為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且與建築形成對話的永久收藏。參與此計畫的藝術家包含國際知名的Sophie Calle、JR、Daniel Buren、Tatiana Trouvé等,還有新銳藝術家Noémie Goudal、Duy Anh Nhan Duc等人。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各站建築師也分別與藝術家共創獨一無二的公共藝術作品。(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03 月台壁畫也獨一無二

大巴黎快線的藝術計畫可不止於此。《描繪大巴黎》是一系列展示於月台上的壁畫作品,有些更延伸至車廂內部,邀請到30位藝術家如Enki Bilal、Rutu Modan、Roxane Lumeret、Philippine Joyeux等人共同參與,透過插畫、漫畫、動畫等媒介,將地下運輸與地面城市生活連結。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描繪大巴黎》是一系列展示於月台上的壁畫作品。(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更多巴黎地鐵美學 >>> 從巴黎地鐵站一窺現代藝術史!盤點9大特色車站,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館

奧運前夕通車的14號線

在奧運開幕一個月前通車的14號線是一條南北向的地鐵,從南方的巴黎奧利機場(Aéroport de Paris - Orly)一路延伸到北邊奧運選手村、比賽場館所在的聖但尼(Saint-Denis)地區,沿途共有8站。以下我們精選了5個車站,一探其中的設計亮點:

▸ Saint-Denis Pleyel

Saint-Denis Pleyel站位於三大奧運場館——選手村、水上運動中心和法蘭西體育場交會的十字路口,邀請到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強調木材和玻璃的運用,讓自然光穿透每個樓層;法國藝術家Prune Nourry的作品​​《維納斯》則預計於2026年登場,將懸掛在車站中庭,以108個維納斯型態的雕塑,呼應該地區的多元性。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Saint-Denis Pleyel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Saint-Denis Pleyel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Saint-Denis Pleyel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Maison Blanche

這是大巴黎快線網絡中唯一一個在巴黎市內的車站,由美國藝術家Ned Kahn與建築師Nicolas Tricard合作,在車站入口上方設計了一個可隨風移動的裝置,如面紗一般飄揚,又如河流般波光粼粼地反射陽光。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Maison Blanch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Maison Blanch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Maison Blanch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Hôpital Bicêtre

藝術家Eva Jospin與建築師Jean-Paul Viguier攜手,在Hôpital Bicêtre站的外牆上創作了巨大的浮雕作品。雕塑的靈感來自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作品《羅馬風情畫》,藝術家引用電影中「在建設地鐵過程挖掘到古代遺跡」的概念,以一層層的混凝土疊加而成,期望喚起大眾關注大巴黎快線工程中的考古發現。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Hôpital Bicêtr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Hôpital Bicêtre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Thiais-Orly

Thiais-Orly站有著幾何交織的拱頂天花板,從中心向四個方向延展開來。為了回應這個空間感的建築,藝術家Lyes Hammadoche與建築團隊Valode & Pistre合作,在大廳創作了四座雕塑,如同衛星一樣旋轉著,取代一般車站配備的傳統時鐘,運用巧思為來往車站的乘客報時。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Thiais-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Thiais-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 Aéroport d’Orly

奧利機場所在的Aéroport d’Orly站,由葡萄牙藝術家Vhils與建築師François Tamisier共同打造。牆上名為「Strates Urbaines」的作品,使用了11,000多塊葡萄牙傳統阿茲勒赫(Azulejo)瓷磚,拼貼出數個臉孔與大巴黎的地標建築,圖案彼此重疊、融合,象徵著城市與其居民之間相互塑造的過程。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Aéroport d’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地鐵作為「城市藝廊」:一探「大巴黎快線」5個特色車站,每站都由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聯手打造
Aéroport d’Orly站。(圖片來源:Grand Paris Expres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

即使不是愛書人,這座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閱覽室也值得一看!天空藍色的巨大穹頂、雕著金色紋飾的窗框、總長40公里的書架⋯⋯,這裡是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圓頂閱覽室」(Reading Room),馬克思、列寧、王爾德、康拉德等人都曾造訪。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自2013年關閉以來,只有學術界與文學界的工作者才能申請進入「圓頂閱覽室」,不過今(2024)年館方將首度開放「圓頂閱覽室」讓大眾參觀,自7月23日起舉辦常態性導覽解說活動,上網預約便能免費參加。

19世紀中期的「鐵圖書館」

這座圓頂閱覽室於1854年開始動工,由英國建築師Sydney Smirke設計,靈感源自羅馬萬神殿的壯觀圓頂。閱覽室內部直徑為42.6公尺,採用鑄鐵、混凝土、玻璃建造,並安裝時下最新的暖氣系統,可說是19世紀中期的建築傑作。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圓頂閱覽室於1854年開始動工。(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當時,圓頂閱覽室又被稱為「鐵圖書館」(Iron Library),所有書架皆為鐵製,不僅能承受書籍的重量,也能夠隔絕火源;在那個還沒有電燈照明的時代,這些書架、層板還被穿了大大小小的洞,讓自然光線透進室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書架在空襲中遭到嚴重毀壞,1997年時,館方決定將閱覽室內的書籍全數搬移至不遠處的一座新圖書館,並將鐵架全數拆除。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鐵製書架不僅能承受書籍的重量,還能隔絕火源。(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早期的圓頂閱覽室。(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歷經Norman Foster「大中庭計畫」

1997年至2000年間,大英博物館展開「大中庭」空間改造計畫,圓頂閱覽室也隨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大中庭計畫」由Foster + Partners建築事務所創辦人Norman Foster設計,主要目標是打開過去被隱藏的空間,讓大英博物館成為一個更加開放的場域,並將服務台、書店和咖啡館等空間串連起來,成為歐洲最大的公共穹頂廣場。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1997年至2000年間,大英博物館展開「大中庭」空間改造計畫,圓頂閱覽室也隨之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修復後的圓頂閱覽室以藍色和金色為主調,搭配柔和的奶油色點綴,還原建築最初始的樣貌,老舊失修的部分也被重新建造,完工後作為大英博物館的檔案庫使用,收藏相關歷史文檔,並於2000年首次對所有參觀者開放。不過在舉辦過幾檔特展後,圓頂閱覽室又於2013年關閉,淡出大眾眼前。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圓頂閱覽室以藍色和金色為主調。(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這裡的造訪者,都是些大人物

大英博物館的圓頂閱覽室不僅擁有精彩的變遷,歷年來曾造訪此地的使用者,也個個來頭不小。過去,想入場的人都必須提出書面申請,並由首席圖書館員發放入場票,著名人士如馬克思、列寧、奧斯卡·王爾德、亞瑟·柯南·道爾、西爾維亞·潘克赫斯特、約瑟夫·康拉德等都曾在此進行研究或工作。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奧斯卡·王爾德的入館簽名。(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關閉11年後首度對外開放

雖然在關閉期間仍開放學者入內調閱館藏,但一般民眾完全無法一窺圓頂閱覽室的內部。去年,大英博物館終於首度試行圓頂閱覽室的導覽活動,希望在不打擾館內研究者的情況下,讓更多人欣賞這個壯觀的空間。正式導覽活動將從2024年7月23日開始,分別在每週二的上午11點及12點進行。每場導覽最多接受20人報名,並將持續20分鐘。更多資訊請見大英博物館官網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2023年,大英博物館首度試行圓頂閱覽室的導覽活動。(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資料來源|大英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