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專訪建築設計工作室Onion,解密融入時代的泰國建築風格

操刀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專訪建築設計工作室Onion,解密融入時代的泰國建築風格

當我們談論泰國風建築時,是在談論什麼?剛完成備受矚目的曼谷新地標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從一系列SALA飯店設計,到金碧輝煌的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闊氣的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Onion兩位創辦人親身解密如何自泰國傳統汲取靈感,並在國際化的當代建築語彙中尋求平衡。

設計如同洋蔥,表面看似簡單,內裏卻藏有細節,「洋蔥在泰語中稱為『hua hom』,其中『hua』意味著頭部,而『hom』則表示芬芳氣味,一個簡單的物件其實包含許多層次。」Siriyot ChaiamnuayArisara Chaktranon一同分享Onion的命名由來。

兩人在朱拉隆功大學時期便是好友,其後Siriyot前往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完成碩士學位,並在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段時間;而Arisara則在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完成跨領域(室內、工業設計)碩士學位。重新在曼谷聚首,2007年兩人共同創立了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2021)主入口立面以金色鋁板突顯,靈感來自傳統佛塔「chom hae」的3D幾何造型。(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2021)主入口立面以金色鋁板突顯,靈感來自傳統佛塔「chom hae」的3D幾何造型。(圖片來源:Onion)

讓任何人都感到舒適、親密的氛圍

若要解釋Onion的風格,是建築內外所有元素之間的無縫融合。比起大多建築師熱衷在作品中添加自己的代表性風格,「在每個計畫之中,我們專注於在地環境、品牌與客戶本身的特質,以及我們當下的興趣。」SiriyotArisara說,正如同洋蔥是在世界多數家庭中都能找到的烹飪食材,是人們熟悉、容易記住的東西,Onion希冀從細節中,喚起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親密、舒適氛圍。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連接地鐵站入口的樓梯,以王后的休閒泰式黑白格紋腰布圖樣外套作為視覺靈感,是泰國鄉土風格現代化的表徵。(圖片來源:Onion)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連接地鐵站入口的樓梯,以王后的休閒泰式黑白格紋腰布圖樣外套作為視覺靈感,是泰國鄉土風格現代化的表徵。(圖片來源:Onion)

幻想和懷舊被Onion帶進家屋設計,為潮流玩具庫柏力克熊(BE@RBRICK)藏家打造的海邊度假屋Bear House2012),空間仿若超大規模展示櫃,生活其中的人正像一只玩具熊;Jerry House2014)概念來自卡通動畫《湯姆貓與傑利鼠》,房子被設計為沒有視覺盲點,是個孩子可以自由追跑的遊樂場。

詩吉麗王后國家會議中心(2022)的電扶梯隔牆之上由prajayam金葉圖樣構成,與銀葉裝飾的電梯井形成過度對比。(圖片來源:Onion)
詩吉麗王后國家會議中心(2022)的電扶梯隔牆之上由prajayam金葉圖樣構成,與銀葉裝飾的電梯井形成過度對比。(圖片來源:Onion)

他們也靈活適性打造公共空間,為IT顧問公司設計的Inteltion Office2017)配合員工彈性工作型態,不固定的座位與有趣的遊憩空間,有效舒緩久坐的辦公室症候群;為建材零售店Boonthavorn2019)打造的公眾工作空間,錯落變動的靈活空間可看見內外連通的活動,成為設計師與客戶的材料銀行;而24小時開放的共享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位於購物中心Samyan Mitrtown之中,成為鄰近學區不打烊的學習樂園。

曼谷24小時營業商場Samyan Mitrtown之中的共同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透過通透而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氛圍選擇。(圖片來源:Onion)
曼谷24小時營業商場Samyan Mitrtown之中的共同工作學習空間Samyan CO-OP(2019)透過通透而靈活變化的空間布局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氛圍選擇。(圖片來源:Onion)

「我們察覺當前有各種咖啡廳和共同工作空間,設計概念始於功能性,從疑問與調查開始了解年輕人為什麼更喜歡在家外面工作和閱讀。」有安靜的單獨空間也有共享桌位,對應不同人、不同時候專注閱讀的需求。布局也在流通與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提供夜讀者相互守望的安全感。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飯店設計更是他們的強項,最早正是為SALA飯店集團打造的一系列作品讓Onion知名度大開,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毗鄰國家公園,多數設施沒入周圍斜坡,而山頂中心的別墅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如亭子一般無形將度假村融進地景之中;sala rattanakosin2013)臨昭披耶河畔,改建由曼谷舊城區的7幢老店屋,原始磚結構偶然裸出當代建材,營造復古與現代感的交融,並能透過大片開窗與屋頂酒吧望向迷人的城景;SALA Samui Chaweng Beach Resort兩期(20182019)通透的空間分別擁抱向明亮、活躍的海岸與隱密而舒心的樹林。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多數設施藏身在山景中,山頂中心別墅如亭子般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強調其作為「公共休息室的臨時結構」概念,為訪客提供通向自然的美感體驗。(圖片來源:Onion)
sala khaoyai兩期(2009、2022)多數設施藏身在山景中,山頂中心別墅如亭子般大量開口的通透設計強調其作為「公共休息室的臨時結構」概念,為訪客提供通向自然的美感體驗。(圖片來源:Onion)

SiriyotArisara解釋奢華感不在於建造了什麼,而是在於留下的空間,如同外型像椰子殼的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採用蘇梅島的竹、木等當地建材,沿著軸線布局將人的視線引導向東北海岸,奢華的款待正來自周遭美景。

 椰肉經常成為泰式甜點的食材,因而椰子殼成為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的造型設計靈感,大量採用蘇美島在地建材。(圖片來源:Onion)
椰肉經常成為泰式甜點的食材,因而椰子殼成為Holiday Inn Resort Samui大廳(2022)的造型設計靈感,大量採用蘇美島在地建材。(圖片來源:Onion)

自然而然深入在地工法與材料

從泰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對Onion更像自然而非刻意追求。Siriyot與Arisara說,「由於長期與(在地)工人和工程承包商密切合作,我們發現應用在地技巧和工藝非常有趣。」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便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磚。「磚自古以來就應用在泰國建築上,主要作為結構,然後再以灰泥覆蓋。如果是重要建築,則包覆飾以金箔或彩色鏡面馬賽克。」像是泰國古都大城(Ayutthaya)的歷史遺址都是磚砌而成。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次要入口的立面大量採用在地製作的手工磚,營造與主入口不同、更加在地的悠緩溫暖氛圍。(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次要入口的立面大量採用在地製作的手工磚,營造與主入口不同、更加在地的悠緩溫暖氛圍。(圖片來源:Onion)

sala ayutthaya(2014)是Onion在城區一系列作品中的首個計畫,在昭披耶河畔與有著600年歷史的普泰沙旺寺(Wat Phutthaisawan)對望,主立面和通往水岸餐廳的曲面牆壁廊道,使用與寺中佛塔相同工藝的磚塊打造。而由雙側牆面形成的陰影通常在上午11點左右在地面交會,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改變著空間氛圍。

(圖片來源:Onion)
精品飯店sala ayutthaya(2014)兩面磚墻間的通道隨著太陽位置變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產生不同的陰影效果與空間氛圍。(圖片來源:Onion)

提到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SiriyotArisara說業主正是大城當地人,「我們希望為她建造一個溫暖、友好且舒適的地方,一個讓我們想起泰國鄉間民居的地方。」4種大小各異的橙色磚塊由在地BPK磚窯製作,手控柴燒的成色質感對比於高度一致性的工業磚塊,更多了隨機性的生機與溫潤感,「這些手工磚本身就是工藝品,應用為殊異質地的牆壁彷彿在以不同方式捕捉光影。」

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應用在地磚廠手工窯燒磚塊,以4種尺寸排列成6種不同的牆壁和地板圖案,營造質樸溫馨的居家氛圍。(圖片來源:Onion)
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2020)應用在地磚廠手工窯燒磚塊,以4種尺寸排列成6種不同的牆壁和地板圖案,營造質樸溫馨的居家氛圍。(圖片來源:Onion)

如同泰語「baan baan」所指日常不過的家居細節,磚、鐵木樓梯、浴廁手工瓷磚等等傳統親自然材料散發質樸可愛的氣息。到了近年落成的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立面(2022),主要入口是高雅的白色預製混凝土牆,局部飾以氣派的金色鋁面,靈感正來自傳統佛塔;另一入口則多了些悠緩的生活氛圍,立面由半圓形的磚交錯凹凸排列構成,看起來像極紡織品。選擇根植傳統的磚,正是希望讓建築向居民散發天然的溫暖親近感,前面的廣場正好化作週末市集。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主要入口立面是白色預製混凝土牆,與金色鋁板構成雙層結構。 (圖片來源:Onion)
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主要入口立面是白色預製混凝土牆,與金色鋁板構成雙層結構。 (圖片來源:Onion)

泰國風格並非靜止不變

2022年重新開放的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耗時3年,是Onion至今規模最大的計畫,除了反映當代的建築新技術,同時也要向國際傳達泰國藝術、工藝的文化深度。

空間設計除了參考詩麗吉王后服裝將泰國傳統現代化的造型,也有融入prajamyam等傳統圖樣,如手扶梯旁飾牆上的金葉圖紋,在佛寺中被視為神聖、正直和尊重的象徵。「這裡除了是用於多元活動的空間,我們也考量到來自國際的訪客,為了配合建築機能性,設計上採用泰式元素,但盡可能化約細節,仍保留住一定程度的泰國風格。」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內,展廳長達300公尺、由石灰華石覆層的水平接縫經常成一定的彎曲角度,反映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如詩麗吉王后Chitlada連衣裙(泰國現代服裝)所見的形狀。(圖片來源:Onion)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內,展廳長達300公尺、由石灰華石覆層的水平接縫經常成一定的彎曲角度,反映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如詩麗吉王后Chitlada連衣裙(泰國現代服裝)所見的形狀。(圖片來源:Onion)

從Sala Ayutthaya的磚牆、Baan Pomphet各種設計上的「baan baan」,到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金、銀飾牆等等,取自泰國過往文化的靈感讓Onion的設計在國際上別具一格,卻又不失與當代設計語彙的對話。

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接待區由最新彎曲、包覆技術所製造的層壓板覆蓋整個外牆空間,靈感來自於詩麗吉王后服裝中現代褶皺面料,也喚起泰國本土氛圍。(圖片來源:Onion)
除了泰國常見的幾何圖樣外,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的接待區由最新彎曲、包覆技術所製造的層壓板覆蓋整個外牆空間,靈感來自於詩麗吉王后服裝中現代褶皺面料,也喚起泰國本土氛圍。(圖片來源:Onion)

SiriyotArisara認為人們口中的泰國風格,即所謂泰國性(Thainess)並非永遠靜止,社會與文化變了、人變了,它也隨之改變,「泰國性要存在並發展下去,也必須融入當下的社會和時代。無論是物品、衣服甚至建築,當人們無法觸及且不再使用,就會逐漸被遺忘和消失。」對Onion來說,泰國性是不斷找尋方式回應社會、投入應用,如此設計才能持續前進。

(圖片來源:Onion)
(圖片來源:Onion)

Onion

曼谷建築設計工作室,2007年由Siriyot Chaiamnuay(圖右)、Arisara Chaktranon(圖左)創立。在現代建築設計中融入泰式建築工法,帶領當地工匠嘗試在地材料、工藝的可能,不斷探索滿足當代生活多面向的實踐。作品包括一系列SALA飯店設計、餐廳暨旅宿Baan Pomphet、百貨商場Central Ayutthaya立面、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QSNCC)翻新、LV The Place Bangkok立面等。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Onion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5月號《泰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操刀「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以方、圓、三角幾何形狀,打造光影敘事的清水模博物館殿堂

安藤忠雄操刀「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以方、圓、三角幾何形狀,打造光影敘事的清水模博物館殿堂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中亞建築首作!預計於2028年3月開幕的「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Uzbekistan)正式動工,這項由烏茲別克藝術與文化發展基金會(ACDF)主導的重大博物館計畫,不僅象徵著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將迎來嶄新藝術地標,更要打造一處融合文化、教育與公共功能的國家級殿堂!

三大幾何形組成,延續大師光影敘事的清水模博物館

在2025大阪世博「烏茲別克館」中,搶先曝光了安藤忠雄為「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模型。博物館佔地約 4萬平方公尺(約1.2萬坪),座落於歷史悠久的阿布卡西姆經學院(Abulkasym Madrasah)、獨立藝術宮( Istiqlol Art Palace)與阿利謝爾・納沃伊紀念碑(Alisher Navoi Monument)之間。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安藤忠雄建築手稿(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安藤忠雄建築手稿(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安藤忠雄建築手稿(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安藤忠雄建築手稿(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安藤忠雄建築手稿(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安藤忠雄建築手稿(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博物館由方形、圓形與三角形,三個基本幾何形狀構成,彼此相連形成線性組合,延續安藤忠雄標誌性的「清水模」與「純粹形式」風格,在實與虛的交錯中,創造出光影與建築秩序的韻律。對於自己在中亞的首件建築大作,大師表示:「我希望透過這些純粹的幾何形式來建造,回到思想的起點,營造一個能向世界傳遞強大理念的空間,也盼望博物館成為面向世界的創意中心。」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博物館透過一系列橢圓形開口與玻璃窗景元素,引導自然光灑入建築,營造寧靜又充滿張力的氛圍。而三大幾何形狀屋頂,共成為公共露台並融入大面積水景,讓訪客得以欣賞周邊自然風光,更能在漫步之間,體驗建築多重尺度與比例所帶來的視覺感官震撼。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圖片來源: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 Uzbekistan Ar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面向全世界的文化殿堂

地上三層樓、地下兩層及附屬建築的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將由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博物館將有面積達8,500 平方公尺的展廳空間,並同時有公共圖書館、講堂、修復實驗室、會議廳、咖啡廳廳,以及 6,000平方公尺的典藏庫房等設施。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其中展覽將由曾操刀 2025大阪世博烏茲別克館的德國敘事建築與展示設計工作室Atelier Brückner負責;屆時將策劃一系列多元展覽、出版品、駐村與教育計畫,團隊表示,希望透過展覽語言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與情感,將烏茲別克的歷史深度與當代文化並置,向世界展示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國家形象。

落成後,博物館預計有超過10萬件館藏,涵蓋烏茲別克、中國、日本、印度以及歐洲等不同地區文化的藝術作品,將成為中亞最大規模藝術收藏空間之一;同時隨著博物館啟用,將解決過去受限於空間,僅能展出約 2% 館藏作品的困境;全新博物館啟用後,將可同時展出多達1萬件作品,讓大眾能更全面接觸烏茲別克豐富的藝術遺產。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對於博物館寄予厚望,烏茲別克藝術與文化發展基金會主席 Gayane Umerova 表示:「這座博物館反映了我們的民族身份與文化信心,並將成為啟發後世、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博物館整體造價超過 2 億美元,「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去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英國大英博物館。未來,將透過與這些機構合作,我們能引進獨特展品並舉辦展覽。」烏茲別克總統Shavkat Mirziyoyev說。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不單單只是一座文化機構,而是擁有十足野心的建造計畫,以成為中亞最先進、最具開放性的博物館為目標。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圖片來源:Atelier Brückner)

資料來源|XabarEXPO 2025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如太空戰艦降落森林!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在希臘尤比亞島(Evia)北部,有艘「太空戰艦」緩緩落地,這彷彿科幻電影的虛擬場景,其實是當地一座葡萄酒莊的實景。這座酒莊名為「Ktima Aidipsos」,由希臘建築師Fotis Zapantiotis設計,整座建築幾乎隱於地面之下,只在地表上留下一條直線、一個圓的幾何印記,神秘而引人好奇。這樣的造型並非單純追求視覺酷炫,而是考量周圍自然景觀、葡萄酒理想釀造環境後的成果。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一線一圓」涵括酒莊生產和品酒場域

Ktima Aidipsos酒莊佔地達1,500平方公尺,建築團隊為減少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同時創造適合葡萄酒釀造、熟成與保存的環境,讓建築量體近乎完全嵌入地下。自天空俯瞰,酒莊建築只在茂密樹林中留下兩個鮮明的記號:一是水平展開的直線建築,其內囊括發酵室、裝瓶生產線、酒桶儲藏室等工作空間;另外則是一座露天圓形中庭,作為整座酒莊的視覺焦點,這裡是訪客聚集品酒、交流的主要場域,還能遠眺葡萄園全景。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融於地景,為葡萄酒熟成創造理想環境

Ktima Aidipsos的外觀令人一眼難忘,但莊主和建築團隊選擇將酒莊設於地下,比起視覺導向,更主要是出於實用考量,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酒莊隱於地下,四周土壤能提供天然且穩定的溫濕度環境,讓葡萄酒得以在無人為機器的干預下熟成。此外,建築大多部分「不見天日」,低調成為葡萄園地貌的一部分,讓葡萄不只在裝罐後是瓶中的風味主線,成長的過程中也是莊園的景觀主角。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大地、建築、葡萄酒織就的參觀體驗

訪客要進入酒莊,得先穿越葡萄園,順著一條狹窄小徑走向長形建築的開口,推門入內即展開一趟參觀葡萄酒釀造的旅程,從發酵室一路延伸至熟成室、裝瓶區。過程中,葡萄酒香、木桶的質感、時暗時明的光線、從地底竄出的涼意……各種物件和環境因素交織成獨特的感官體驗。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參觀過生產區,訪客會來到外觀如洞穴般的品酒廳,這裡被拱形天花板、厚實土牆包圍,點著柔和的散射光,氛圍寧謐;在此啜飲品味葡萄酒,同時被孕育瓶中佳釀的環境所包圍,無疑是生活一大享受。最後,動線將引領訪客重回地面,走向圓形戶外廣場,將訪客再次與景觀連結,完整了大地、建築與葡萄酒織就的美好體驗。

希臘神秘葡萄酒莊Ktima Aidipsos!地下圓形建築融入地景,創造理想釀酒環境
(圖片來源:FOTIS ZAPANTIOTIS ASSOSIATED ARCHITECT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