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打開熟悉的Spotify點播音樂,你是否發現了什麼不同?歷經一年半的製作,Spotify正式推出全新品牌訂製字體「Spotify Mix」,以取代原先使用的「Circular」。「Spotify Mix」跳脫傳統排版限制,有著更大的應用彈性,風格受到不同音樂類型啟發、融合多元設計流派,並從細節中展現流動與節奏感。

混合多種設計流派、音樂風格

Spotify原先所使用的字體「Circular」並非品牌獨有字體,也沒有足夠的字重和樣式,在許多介面和用途上顯得不足。而「Spotify Mix」遠遠不只是幾個粗細選擇的常規字型,它擺脫了傳統排版的限制,擁有更多變化與可能性,可以是窄體、粗體、斜體,也可以自由縮放,跨越不同流派和美學,反映音樂文化多元發展的本質。

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上為Spotify舊版品牌標誌、下為使用「Spotify Mix」的新版標誌。(圖片來源:Spotify)
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Spotify Mix」擺脫了傳統排版的限制,擁有更多變化與可能性,可以是窄體、粗體、斜體,也可以自由縮放。(圖片來源:Spotify)

設計團隊從音樂海報、專輯封面、行銷文宣中尋找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等眾多類別。由於資料庫過於龐大,沒有一種風格能夠涵蓋、代表整個音樂產業,Spotify選擇混合不同流派的設計風格,例如「S」受到傳統人文主義字體(Humanist)啟發,而「J」和「K」則援用有稜有角的Grotesque字體。

這些特質令「Spotify Mix」不僅適合平面設計,更適合以動態形式呈現,符合當代應用需求,無論是又長又窄的手機螢幕、又寬又遠的廣告看板,都能輕鬆運用「Spotify Mix」達到視覺傳達效果。

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Spotify Mix」不僅適合平面設計,更適合以動態形式呈現,符合當代應用需求。(圖片來源:Spotify)

從細節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感

「Spotify Mix」在無襯線體中分別加入了經典與現代特徵,將尖銳幾何和平滑曲線相融,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外觀,更巧妙結合聲波圖形。

細看這套字型,還能注意到許多有趣細節。像是「p」、「b」、「d」等字母的負空間,被設計成類似水滴的形狀,模仿聲音放大的意象,象徵音樂在此被分享、傳遞;字母「t」的對角線連接充滿個性,也是為了模仿聲波線條。這些小細節堆疊出文字的流動感和節奏感,就像它們將代表的歌曲一樣。

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p」、「b」、「d」等字母的負空間,被設計成類似水滴的形狀,模仿聲音放大的意象。(圖片來源:Spotify)
Spotify打造專屬字型「Spotify Mix」!靈感橫跨爵士、嘻哈到搖滾,從字母中展現音樂的流動與節奏
字母「t」的對角線連接充滿個性,也是為了模仿聲波線條。(圖片來源:Spotify)

「Spotify Mix」幕後團隊來頭不小

「Spotify Mix」由Spotify團隊與柏林字型工作室Dinamo Typefaces合作創造。Dinamo Typeface是一群平面設計師轉行為字體設計師的團隊,致力於製作價格親民的字體。除了設計與發售字體外,Dinamo Typeface也與藝術、文化、時尚、商業領域的品牌密切合作,為其設計標準字與專屬字體,客戶包含Discord、Tumblr、RIMOWA、Snøhetta、SSENSE等。

目前,官方已為Logo換上全新字體,「Spotify Mix」也已經可以在許多使用介面中看見,並將陸續應用於大大小小的線上、線下活動,傳遞音樂產業的活力與創造力。

對於這次的改變,有些使用者認為:「與其大費周章換字體,不如加入高保真(Hi-fi)功能」、「希望不會把這筆成本加諸在消費者身上」,不過也有人覺得:「變得更有Spotify特色了」,或許等到這套字體全面上路後,才能真正感受到其效果。

資料來源|SpotifyIt's Nice ThatFast Compa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特別邀請設計師吉岡德仁打造100週年紀念Logo,並率先公開2026年的展覽陣容,其中包含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收藏展、奧賽美術館典藏展、藝術家Andrew Wyeth展等精彩企劃!

日本首座公立美術館邁入百年新章

作為日本第一座公立美術館的東京都美術館,自1926年開館以來,不僅是提供藝術家發表作品的舞台、與世界及日本名作相遇的場所,也是讓人們透過藝術與彼此交流的空間。而在即將迎來開館100週年的這個特別時刻,東京都美術館除了舉辦特別展與企劃展之外,還將展開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設計師吉岡德仁操刀紀念Logo

活躍於設計、建築、現代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師吉岡德仁,2011年時替東京都美術館設計識別標誌,他從前川國男於1975年設計的美術館立方體建築汲取靈感,並以「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具象徵性的意象」、「融合歷史與未來」、「展現日本形象」等關鍵字為基礎,設計出兩款版本,既展現出美術館近百年歷史所蘊含的厚重感,同時傳遞出面向未來無限可能所帶來的輕盈感。而在代表美術館本身時,使用帶有顏色的立方體Logo;代表各項事業時,則使用以線條描繪、具透明感的版本。

這次,吉岡德仁再度受邀設計Logo,他以獨特的美學視角,從「100」字樣延伸出簡潔流暢的線條,打造出兼具洗練質感與紀念意義的標誌。館方除以此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外,也同步推出特設網站,並搶先公開2026年展覽的精彩陣容。以下將介紹其中4檔展覽,完整內容可至100週年紀念官網查看。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2026年展覽4選!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

展期:2026年1月27日~4月12日

在瑞典國立美術館的協助下,本展將透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瑞典美術黃金時期的迷人繪畫,深入探討北歐特有的與自然共生、豐饒生活的獨特感性。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

展期:2026年4月28日~7月5日

本展為20世紀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2009)的回顧展。魏斯直至91歲逝世為止,持續描繪身邊的人與風景,其作品中常見窗戶、門等意象,象徵所處世界與彼岸之間的界線。本展將以這些主題為核心,探索魏斯筆下的世界。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

展期:2026年7月25日~10月18日

本展將從大英博物館約4萬件的日本美術收藏中,精選江戶時代的屏風、掛軸、繪卷,以及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8位代表性浮世繪師的版畫佳作。此外,展覽也將聚焦近年的調查成果和收藏的背景,探討該館在日本美術的收藏、研究與保存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

展期:2026年11月14日~2027年3月28日

被譽為「印象派殿堂」的奧賽美術館將以「活在當下的喜悅」為主題,展出繪畫、雕塑、工藝、攝影等約110件作品。其中包含米勒《拾穗者》、雷諾瓦、莫內、梵谷等人的名作,將帶領人們感受多樣的「喜悅」形式。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資料來源|東京都歴史文化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長期關注台灣性別議題,致力以藝術連結大眾,開啟關於「陰性」的對話空間。2024 年與獨立出版社 dmp editions 攜手出版《yyin. volume 1》,收錄多組創作,探討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在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首賣得到眾多國際讀者支持及好評,並於今年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延續相同精神,《yyin. volume 2: MONSTER》持續以創作拓展大眾對陰性與他者的想像邊界。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的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全書共收錄 8 件作品,由藝術家與平面設計師搭檔創作(完整名單詳見文末),以不同媒材及觀點回應主題。編舞家王甯與平面設計師張巧怡通過舞蹈速寫,釋放女性身體被壓抑及誤解為怪物的能量;聲音藝術家 Betty Apple 和 3D 設計師 Jia 以人魚為主題,構築後人類時代的怪物進化敘事。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 Puzu Huang 與平面設計師 Sammi 以信件和繪畫展開對話,共同直面怪物般的內在恐懼。服裝設計師 71 Su 和視覺設計師劉銳將社會化的壓力視為怪物,設計出系列服裝。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書中同時收錄作品的中英文專訪,讓讀者了解精彩的創作歷程,以及各主題背後的思考脈絡。封面設計取材台灣人最熟悉的「蚌殼精」,跳脫傳統戲謔的形象,重新塑造牠在當代的姿態。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2: MONSTER》11 月起將前往首爾藝術書展(UE17)、草率季(重本書店攤位),以及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讓台灣和世界看見來自台灣的怪物能量。台灣讀者可優先於社群預購,即日起至 11 月 16 日前享有預購限量八折優惠。

本期創作者名單(依作品順序排列):

Yagi Wang(yyin.創辦人)王甯(編舞家)、張巧怡(平面設計師)、Betty Apple(聲音藝術家)、Jia(3D設計師)、FM607嘟嘟、阿孫(Podcaster)、Kenalwayscan(平面設計師)、71 Su(服裝設計師)、劉銳(視覺設計師)、鵬栽(陶藝家)、陳文翔 (Penny)(設計工作室)、Puzu Huang(藝術家)、歐陽萱(平面設計師)、葉哲(藝術創作者)、陳亦婕(設計師)、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詩人)、謝佳芳(平面設計師)

資料提供|yyin.studio、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