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的鑽石高樓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座落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總行大樓」,由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從藝術、建築、自然、文化等元素汲取設計靈感,發展出鑽石造型的外觀與結構,成為周邊地區的一座璀璨地標。

危老大樓的華麗重生

上海商銀總行大樓原屬「危老重建案」,於2014年啟動重建專案,歷經七家國內外建築師事務所競圖、三階段評選後,最後由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獲選,以大樓「如鑽石般鑲於繁忙路口」為概念,將永續綠能、科技意象及人文理念,整合至設計規劃之中。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夜幕低垂時,大樓內部簡約低調的照明光線,綻放鑚石般的璀璨光芒。(攝影:JJP)

▎亮點01:扇形設計凸顯磅礴氣勢

佔地約2,333平方公尺,地上16層、地下4層的上海商銀總行大樓,坐擁聚財之象「大周天」,建築設計上也因應這樣的風水條件,將正對交叉路口的銀行入口(開口角度4.9度)和挑高三層的營業大廳,採扇形設計搭配弧形窗,營造匯集人流的氣勢;位於民權東路的大門,則藉由明快的動線設計,將造訪者引入辦公梯廳和南側花園。

上海商銀總行大樓樓層分別規劃為:1F-4F銀行營業單位、5F-12F總行部處單位、13F行史館及行員教育訓練中心、14F員工餐廳、15F-16F層峰辦公室;高樓層坐擁舒暢宏闊的視野,能飽覽中山北路上,樟樹及楓香所營造出櫛比鱗次的林蔭大道景緻。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總行大樓位於交叉路口,坐擁聚財之象「大周天」。(攝影:YHLAA)

▎亮點02:開創性鑽石結構外牆

鑽石型斜交鋼柱結構的開創性外牆,具備超耐震規格,搭配各層樓板調諧質量阻尼器(TMD)與結構健康監測系統(SHM),耐震係數是法規的1.5倍;網膜玻璃外牆延續鑽石的建築語彙,質地中隱含金屬光澤,隔熱的同時也兼顧室內採光,賦予建築外觀晶瑩剔透的視覺感。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外牆工藝不僅體現出結構的創新,更達到耐震、節能、減碳、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設計目標。(攝影:JJP)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創新的外牆框架體現工藝之美,亦烘托出位於高樓層的員工餐廳及空中花園。(攝影:YHLAA)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上海商銀總行大樓」鑽石型斜交鋼柱結構的開創性外牆,具備超耐震規格。(攝影:YHLAA)

▎亮點03:引入自然,營造開放式無柱空間

位於地面層的景觀中庭,特別設計一面水濂牆,不僅遮飾後方鄰舍,水瀑飛瀉時的嘩嘩聲,也劃開了都市嘈嚷,為中庭注入靜逸氣息,成為大樓中的心靈憩所。在辦公樓層,建築團隊將大樓內部結構柱分散與幕牆框架整合,形成室內跨距近27米無柱的開放空間,不僅提升空間效率與使用彈性,也引入自然採光,辦公時享受最佳景觀視野。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鑽石斜交的圖騰語彙自建築立面延伸入室內天花。(攝影:YHLAA)

另外,多樣化綠植也被安排在空間中,打造成活潑多元的都市生態棲地。為善用有限的空間,東側陽台及南側活力梯陽台處均設有垂直立體綠化,既與建築語彙和鳴,亦為都市增添一抹綠意。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東側陽台及南側活力梯陽台處,均設有垂直立體綠化,善用有限的空間。(攝影:JJP)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如空間藝術品般的鋼構回旋梯,為營業大廳增色。(攝影:YHLAA)

▎亮點04:從材質展現沉穩大器氛圍

上海商銀總行大樓大廳採用淺米色義大利洞石牆面與灰麻色天然崗石的地坪,傳遞大器沉穩的空間氣質,辦公室門廳的天花,則延伸建築立面鑽石斜交的圖騰語彙,嵌合了LED線型燈為整體照明。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淺米色義大利洞石的牆面與灰麻色天然崗石的地坪,散發大器沉穩的空間氣質。攝影:YHLAA(攝影:YHLAA)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鑽石斜交的圖騰語彙自建築立面延伸入騎樓天花。(攝影:YHLAA)

除此之外,建築外的公共人行空間也被納入整體設計考量,人行道、車道出入口均有順平設計,騎樓地坪及公共人行道舖面則採天然崗石,並以線型分割與建築立面的鑽石斜交結構呼應,為整體空間增添序列性及引導功能。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建築外的公共人行空間也被納入整體設計考量。(攝影:YHLAA)
台北「上海商銀總行大樓」華麗重生!潘冀建築事務所打造鑲嵌於都市中的鑽石高樓
挑高三層的營業大廳。(攝影:YHLA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由臺南市美術館與臺南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的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於臺南市美術館展出。延續2022年首度在南美館舉辦的深刻迴響,本屆再集結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MVRDV、OMA等國際知名團隊,開展空間、文化與建築的深層對話。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同世代建築師,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主題更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不斷深化,逐步拓展至國際對話,如2024年攜手日本仙台,號召全台建築師夥伴於仙台媒體中心共同展出,完成一場以建築文化實踐世界交陪(閩南語中意指「交際往來」)的集體創舉,為2025三年展奠定了愈加宏觀的策展視野。今年,展覽回歸臺南市美術館,並持續張開友誼的雙手,迎世界各地建築師前來參與盛會,再一次活絡國際對話。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以「重返起點」為策展主軸

本屆展覽題名中的「Re-turning」在「返回」的基本語義外,還象徵對家、原點、初心的再詮釋。「Home」則借鍵盤上的Home鍵為隱喻,強調人如何在時空中尋找歸屬與定位;且之於建築而言,「原點」標識了工程放樣、設計價值的起始。既然「Re-turning」帶有重新詮釋之意,「Home」亦不只是居所、更為情感的歸屬——「回家」在此所指涉的便不只是物理上的歸返,更是一場語義與感知上的雙重還原。

同時,本屆三年展恰逢臺南熱蘭遮堡建城400年和府城城垣設置300年,是臺南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之一,展覽將回首臺南「家」的文化根源,並以當代建築語言開啟嶄新的歷史篇章。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展區規劃

從個人到城市、地方到全球,建築如何持續為我們定義「回家」的路?

展覽共劃分4大主題展區,各展區都是一次對建築本質的回望、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層探問;引導著觀眾穿越不同尺度與面向的建築視野,從個人經驗延伸至社會脈絡、從在地文化連結至全球視角,一面喚起觀者對空間初識的感動與思索,一面運用建築語彙勾勒家的記憶與未來。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還。家─入厝辦桌:從家的溫度出發,覺察居所與身體、情感的連結,以空間敘事重新詮釋家的意義。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還。創─建築家–傢–揪:如同打開創作的黑盒子般,揭露設計思維的內在運作。觀者可見建築師如何在實踐中回望初心,調整並重構空間理念。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還。鄉─返鄉起厝:藉由臺南歷史脈絡,反思地方建築如何回應社會變遷,同時探求傳統與當代的融合路徑。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還。域─跨界交陪: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實踐與文化觀點,構築一個開放、共感的全球「原點」。並透過跨國對話,展現當代建築的多元面貌與未來想像。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亮點整理

亮點#01|海內外堅強陣容:展覽不僅集結多達61組台灣建築與設計團隊,亦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包括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OMA等重量級團隊都將參展,供觀者全覽在地與國際精彩作品。

亮點#02|精彩論壇與講座:展期內將舉辦多場由海內外建築師參與的論壇與講座。(*已部分開放報名)

亮點#03|展覽場域遍布全台:除主展館臺南市美術館外,另涵蓋遠至澎湖的將近30個「繁星展區」和「衛星展區」,使全台民眾皆能深入建築現場,與設計師更近距離互動。

亮點#04|周邊美食同步規劃:此次策展團隊特別與美感路徑App合作,精選展區周邊必訪店家並做好路線規劃,讓大家邊看展也能邊吃喝走跳。

協同策展人謝宗哲表示,本屆展覽期待透過跨國建築創作的集體行動,擴增社會大眾對「家」的想像,並藉由多元敘事手法,重新書寫屬於臺南和每一位參與者「家」的詩篇;也冀望激發對於詩意棲居與安適歇息場所的關注,回應臺南在臺灣文化版圖中應有的位份與角色,繼續推動尚未完成的城市建築文藝復興。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邀請大眾「回家作夥,來阮叨坐」,一同走入藝術的對話現場。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