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將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選址大安區!以竹簡、五線譜為建築概念,鬧中取靜的開放藝文交流場域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1

2025.11.17更新:台北市大安區的「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於2025年11月已完成評選及決標作業,將預計於2026年3月開工,2030年底完工。

不久的未來,台北市也將迎來一座嶄新的旗艦藝文館舍!自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搬離大安區,舊址一直未投入再利用,而經多年的籌劃,新住民的面貌也終於揭曉——「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暫定,後簡稱「音圖中心」),由姚仁喜建築師主持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預計打造一充實藝文教育資源,同時串聯街區、讓市民恣意徜徉的自由場域。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總樓地板面積為27,479坪,為地下3層、地上9層之建築物,將設置1,500席次中型葡萄園式音樂廳,並作為台北市交響樂團及國樂團的常駐演出音樂廳,運用最新視聽工程技術,提供600席演奏廳,滿足眾多音樂團體專業及創新跨域展演需求。(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總樓地板面積為27,479坪,為地下3層、地上9層之建築物,將設置1,500席次中型葡萄園式音樂廳,並作為台北市交響樂團及國樂團的常駐演出音樂廳,運用最新視聽工程技術,提供600席演奏廳,滿足眾多音樂團體專業及創新跨域展演需求。(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2
音圖中心位於捷運大安站旁,有著極高的交通易達性。(圖片來源: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

座落台北市文教重鎮

音圖中心的預定基地座落於文教氛圍濃厚的大安區,隱身信義路巷弄中,鄰近師大附中、大安高工等知名學區,散步至台北市立圖書館(舊)總館亦只需十分鐘左右的路程,周圍藝文及公共場域尚包含空總文化實驗場、大安森林公園,期待未來可激發跨域共創的無限可能。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3
音圖中心基地緊鄰大安高工校園。(圖片來源: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

為街區共榮注入新活水

有別於過去美國在台協會以高大圍牆圈起的園區,音圖中心的落成,同時也將喚醒街區的活力。若談及臺北市東區的特色,莫過於風格餐飲與特色小店林立、處處暗藏驚喜的街巷,此混種且隨機的特性,恰巧成為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繆思,除了顧及場館內部的功能性,對外也必須滿足城市共享的需求,藉由廣場、綠植帶、花園及大大小小的中庭與露台,人們得以自由穿梭或駐足休憩,享受都市間片刻的寧靜。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4
圖書館與音樂廳分別以竹簡、五線譜為設計靈感。(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以竹簡、五線譜為建築靈感

圖書館與音樂廳的外觀,分別啟發自古代竹簡及西洋五線譜,洗鍊的線條構成一簡約而無贅飾的量體,言簡意賅地展現了場館代表的意象;團隊以弧形天際線減輕建築的厚重感,從都市狹縫中透出的剪影,既具識別度亦不突兀;而當夜幕低垂,一冷一暖的柔和燈光亮起,音圖中心就有如一只光盒子,於鬧中取靜,點亮著街區。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5
入夜的音圖中心彷彿城市中的光盒子。(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音圖中心外牆的構成啟發自古代竹簡書籍,與西洋五線譜的單純線條。(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音圖中心外牆的構成啟發自古代竹簡書籍,與西洋五線譜的單純線條。(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接著,讓我們深入場館內部規劃:

圖書館

團隊將其定調為「未來的圖書館」,成為資訊往來、人群交流的大客廳,致力創造寬敞舒適的使用體驗。其內部可容納70萬冊藏書量、3,000席閱覽及自修座位,以及多樣化的影音觀賞空間、兒童圖書館、500席以上國際會議廳以及可向外租借的會議/研習空間等。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6
音圖中心的入口大階梯示意。(圖片來源: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

✷ 音樂廳

「儀式性」與「隨機性」,則是音樂廳首要考量的要素。前者著重於國際水準的音效設備與場地規格,後者則強調「處處皆舞台」、「人人可參與」兩大精神,例如戶外階梯廣場、屋頂露天演出,或是樹蔭下的即興音樂會,皆可將藝術帶出既有框架,真正走入大眾的生活。此外,室內亦包含將設置1,500席次中型葡萄園式音樂廳、600席以上多媒體排練實驗空間及相關表演支援空間,演出類型以自然聲音為主,並分別規劃2套包含大、小兩種規格的合奏/個別練習室,除供常駐排練使用外,亦可對外租借予地區學生、音樂團體如臺北市交響樂團、臺北市國樂團等。

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_大安區信義路_07
交響樂聽模擬圖。(圖片來源: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

圖、資料來源|台北市文化局臺北音樂廳與圖書總館

本文最初發佈於2023.06.29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設計:結合海鳥、台灣山海意象,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啟用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設計:結合海鳥、台灣山海意象,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啟用

預計在2027年完工的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是由英國建築事務所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RSHP)設計,攜手英國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聯合的全新機場建築,其中,「北登機廊廳」將可望搶先於2025年底啟用!

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團隊操刀設計

RSHP是由已逝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建築爵士」Richard Rogers領軍,過去曾設計多座大型機場樞紐建築,像是倫敦希斯洛機場第五航廈、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第四航廈,而桃機三航正是結合其過往大型機場設計的經驗,呈現出一座獨特、充滿活力且靈活直觀的建築。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機三航建築設計由RSHP合夥建築師Andrew Tyley主導,靈感取自台灣壯麗的山巒景觀、環繞四周的海洋,並融合自然律動與生活節奏。外觀搶眼的波浪流線屋頂,是由16根、長20公尺的「榕樹柱」沿著建築脊樑支撐,造型汲取自飛行中的海鳥姿態,從遠處看建築量體正有如大雁展翅,也有如台灣壯闊波瀾的山脈曲線。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屋頂下方則是一個輕盈通透,如雲朵般延展的「雲頂天花」,能溫柔折射自然光,讓室內呈現明暗有致的層次。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空間上,將透過彈性編排,創造出時而開闊,時而私密的大小不一場域,將可隨季節、需求或未來營運策略重新配置;在動線上,則預計搭配清晰易懂的指標與側連結系統,並以「最短轉機時間40分鐘」為目標,型塑出一座充滿有機感且靈活的機場空間。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機三航主體東西長414公尺、南北寬242公尺,相當於3座橫放的台北101大樓;地下3層、地上4層,總樓地板面積58萬平方公尺。啟用後將可新增27個機位,包括21個靠站機位及6個遠端機位,並預計能容納4500萬人次,加上結合一、二航的吞吐量,讓未來桃機整體容量可達8200萬人次。

北登機廊廳率先啟用,1488組燈具結合通透空間

隨著桃機三航逐步成形,設有D11至D18共8個登機門的「北登機廊廳」,預計於2025年底完工啟用,搶在第三航廈全面啟動前,率先帶來全新的國門體驗。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全長738公尺、挑高達 13 公尺的北登機廊廳候機室,大面積落地玻璃帷幕,讓旅客在候機時能欣賞飛機與地勤作業的空側景觀,而色彩鮮豔的8座橘紅色空橋,更讓人在視覺上眼睛為之一亮。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北登機廊廳共裝設1488組Halo燈具,並將照明、空調、廣播、消防、WIFI 基地台等5大功能集於一身,讓照明與空間搭配的效果最佳化。利用Halo燈散發柔和光影層次的特性,搭配開放廊廳引導視線向上延展,營造寬闊通透的空間感。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出

若對桃機三航建築施工程細節有興趣,目前在第二航廈南側五樓商場也展出比例尺1:200的第三航廈局部模型,透過剖面鉅細靡遺地呈現地下二樓到地上四樓的外觀特色、室內各樓層空間配置及進出道路等。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機場公司表示,本次展出模型為設計顧問所提交的細部設計成果實體剖模,採用3D列印技術及壓克力雷射切雕,歷時半年製作,成品底座長408公分、寬156.5公分,不僅展現建築宏偉氣象,透過剖面呈現,也能窺見室內配置與陳設,精確捕捉航廈細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例如鋼骨構造及玻璃帷幕等建築結構,以及旅客動線上的色彩漸變元素,從報到大廳主色黃色、電梯主色橘色到空橋主色橘紅色,皆忠實呈現於實體模型中,讓觀賞者透過模型即可預見完工後的航廈面貌。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資料來源|RSHPARUP桃園機場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