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位於台中勤美草悟生活圈的「勤美術館」將於2024年12月13日正式開幕,歷經十多年的嘗試與蛻變、六年的興建工程,落成這座融入街區的地景式建築,也成為隈研吾在台首個美術館之作。

起源於十多年前的臨時性美術館

回顧勤美術館十多年的蛻變,從2012年「勤美術館」由閒置小學改造,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打破傳統展覽疆界的臨時性美術館;2019年「工家美術館」挑戰將台灣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為一座工務所美術館,成功跨越空間藩籬,讓工地成為能自在生活、交流、學習體驗的文化現場;2020年「里山一二 公共藝術」計畫則透過設計與藝術真實地走入生活,形塑草悟道獨有的創意生活面貌。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2012年「勤美術館」由閒置小學改造,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打破傳統展覽疆界。(圖片來源:勤美術館)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2019年「工家美術館」挑戰將台灣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為一座工務所美術館。(圖片來源:勤美術館)

多年來,這些計畫銜接起設計與人、人與街區、人與生活,發揮社會影響力,累積能量成為即將開幕的新一代勤美術館。未來,這座國際級地景美術館將成為長期據點,秉持「想像力是一切創新根本」出發,擁抱「大眾主題、小眾演繹;小眾主題、大眾演繹」策展精神,展開文化策展、草悟道議題計畫、兒童教育、生活選物餐飲等多元經營模式。

隈研吾團隊設計、以自然為本的地景建築

新一代勤美術館以「一處融合綠意、創意、靈感,能啟發想像力的新興藝術之境」為經營定位與硬體設施基礎,由隈研吾建築團隊設計,承襲先前的品牌特質,並考量美術館所在的勤美草悟生活圈,將整片地景與環境尺度納入思考,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花紋為設計靈感,透過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運用,由外而內圈起建築及四周彎曲林徑、戲水池等互動動線,讓勤美術館集街區、自然與藝術為一體,成為高樓大廈與草悟道森林間的城市綠洲。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建築意象。(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涵蓋地上一層、地下一層,採鋼構型式,相較傳統鋼筋混凝土工法更加柔韌輕盈,同時也能減少碳排;410坪綠屋頂以穩定的門型結構基礎發展,再慢慢拉出曲面弧度,由無數小三角鋼板串接成一個又一個點,從粒子堆疊成立體化的線與面,形塑猶如山丘般高低起伏、自然流暢的扭轉角度。

而屋頂與土地銜接處,被順暢地轉化成階梯,取代突兀內收的弧線、鋼材尾端轉折的衝突感,令其自然地成為地景一部份;此外,綠屋頂上也建置了水源循環系統,供植物永續生長維護使用,還能讓來訪民眾踏上草皮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屋頂與土地銜接處,被順暢地轉化成階梯,令其自然地成為地景一部份。(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為了與草悟道綠意質地呼應,隈研吾建築團隊也在建物外觀運用將近1,282根形狀各異的木紋格柵,加深勤美術館的溫潤氣質,並以大面積落地窗營造穿透性空間,延伸內外地景視覺,讓視野更加開闊。種種設計細節讓勤美術館自然而然隱身於大量綠意的環境中,毫不張揚的形象,與街區生活面貌相互呼應。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穿透性空間延伸內外視覺,令視野更加開闊。(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猶如山林冒險的室內觀展體驗

相較室外著重建築與環境的連結,室內設計則更關注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延續與外觀一致的律動起伏,隈研吾建築團隊以木質格柵、岩板牆、高低起伏的地面模擬大自然景象,加上天花板的舞動樑,讓行走於室內宛如一場山林冒險。觀展時,不僅能專注眼前作品,也能順著地勢抬高視覺效果,延展遠方具有立體層次感的視野。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室內設計聚焦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以建材和高低起伏的線條模擬大自然景象。(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穿過迴旋接待台,行經空橋畫廊、旋轉樓梯、地下展廳,唐草設計線條同樣運用於空間中,在水平與垂直間牽引出視覺新意。建築團隊以一片片俐落而細膩的斜切邊角,刻意流露建材線條,層層疊加出深淺有度的空間質地;而環繞空間的木質格柵,也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的光影流動,帶來更豐富的想像。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一片片俐落而細膩的斜切邊角,層層疊加出深淺有度的空間質地。(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環繞空間的木質格柵,也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的光影流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隨著公共設施進駐及首檔展覽開幕、文化教育推廣等活動,勤美術館將正式化身街區的想像力啟發之境,以多重機能性引領大家走入深層藝術探索。

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

地址|403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9號
電話|04-2328-50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由臺南市美術館與臺南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的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於臺南市美術館展出。延續2022年首度在南美館舉辦的深刻迴響,本屆再集結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MVRDV、OMA等國際知名團隊,開展空間、文化與建築的深層對話。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同世代建築師,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主題更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不斷深化,逐步拓展至國際對話,如2024年攜手日本仙台,號召全台建築師夥伴於仙台媒體中心共同展出,完成一場以建築文化實踐世界交陪(閩南語中意指「交際往來」)的集體創舉,為2025三年展奠定了愈加宏觀的策展視野。今年,展覽回歸臺南市美術館,並持續張開友誼的雙手,迎世界各地建築師前來參與盛會,再一次活絡國際對話。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以「重返起點」為策展主軸

本屆展覽題名中的「Re-turning」在「返回」的基本語義外,還象徵對家、原點、初心的再詮釋。「Home」則借鍵盤上的Home鍵為隱喻,強調人如何在時空中尋找歸屬與定位;且之於建築而言,「原點」標識了工程放樣、設計價值的起始。既然「Re-turning」帶有重新詮釋之意,「Home」亦不只是居所、更為情感的歸屬——「回家」在此所指涉的便不只是物理上的歸返,更是一場語義與感知上的雙重還原。

同時,本屆三年展恰逢臺南熱蘭遮堡建城400年和府城城垣設置300年,是臺南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之一,展覽將回首臺南「家」的文化根源,並以當代建築語言開啟嶄新的歷史篇章。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展區規劃

從個人到城市、地方到全球,建築如何持續為我們定義「回家」的路?

展覽共劃分4大主題展區,各展區都是一次對建築本質的回望、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層探問;引導著觀眾穿越不同尺度與面向的建築視野,從個人經驗延伸至社會脈絡、從在地文化連結至全球視角,一面喚起觀者對空間初識的感動與思索,一面運用建築語彙勾勒家的記憶與未來。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還。家─入厝辦桌:從家的溫度出發,覺察居所與身體、情感的連結,以空間敘事重新詮釋家的意義。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還。創─建築家–傢–揪:如同打開創作的黑盒子般,揭露設計思維的內在運作。觀者可見建築師如何在實踐中回望初心,調整並重構空間理念。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還。鄉─返鄉起厝:藉由臺南歷史脈絡,反思地方建築如何回應社會變遷,同時探求傳統與當代的融合路徑。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還。域─跨界交陪: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實踐與文化觀點,構築一個開放、共感的全球「原點」。並透過跨國對話,展現當代建築的多元面貌與未來想像。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亮點整理

亮點#01|海內外堅強陣容:展覽不僅集結多達61組台灣建築與設計團隊,亦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包括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OMA等重量級團隊都將參展,供觀者全覽在地與國際精彩作品。

亮點#02|精彩論壇與講座:展期內將舉辦多場由海內外建築師參與的論壇與講座。(*已部分開放報名)

亮點#03|展覽場域遍布全台:除主展館臺南市美術館外,另涵蓋遠至澎湖的將近30個「繁星展區」和「衛星展區」,使全台民眾皆能深入建築現場,與設計師更近距離互動。

亮點#04|周邊美食同步規劃:此次策展團隊特別與美感路徑App合作,精選展區周邊必訪店家並做好路線規劃,讓大家邊看展也能邊吃喝走跳。

協同策展人謝宗哲表示,本屆展覽期待透過跨國建築創作的集體行動,擴增社會大眾對「家」的想像,並藉由多元敘事手法,重新書寫屬於臺南和每一位參與者「家」的詩篇;也冀望激發對於詩意棲居與安適歇息場所的關注,回應臺南在臺灣文化版圖中應有的位份與角色,繼續推動尚未完成的城市建築文藝復興。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邀請大眾「回家作夥,來阮叨坐」,一同走入藝術的對話現場。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