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於2024年萬聖節推出專為台灣人打造的「精靈文」字體。「精靈文」以你我熟悉的注音符號為基礎,結合歐文書法造型元素,成為只有台灣人看得懂的神秘精靈文,開放免費下載且支援商用,詳細內容於內文介紹。

台灣人的專屬密碼——注音系統

全世界使用漢字的人很多,但只有台灣人以注音系統學習漢字拼讀,自小背誦的注音符號表、電腦手機使用的注音輸入法,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外國人來說,注音像是某種神秘符碼,如同台灣人的專屬內梗,常常在社群場合上出現,有時可以改變語氣、有時還可以當作密碼。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自小背誦的注音符號表、電腦手機使用的注音輸入法,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片提供:justfont)

以此為由,書法家「做作的Daphne」將台灣人熟悉的注音符號作為基礎,融入了神秘的「精靈文」概念,賦予注音文嶄新的視覺風貌,讓台灣人能以自己的方式書寫和表達。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書法家「做作的Daphne」結合神秘的「精靈文」概念,賦予注音文嶄新的視覺風貌。(圖片提供:justfont)

融入歐文書法造型,既在地又國際

在設計編排時,偶爾會因為漢字的方整造形,而感覺視覺疲勞;又或者想在台味設計中增添點異國風味,打造又在地又國際的風格時,就是「精靈文」派上用場的時候了!「精靈文」結合歐文書法造形,讓注音符號有了既典雅又陌生的氣質。其魔幻風格不僅適用於萬聖節,流動感造型也易於版面規劃,帶有西方視覺元素的設計更幫助「精靈文」凸顯跨文化對話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精靈文」流動感的造形,增添版面豐富性。(圖片提供:justfont)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精靈文」以歐文風格融合台灣元素。(圖片提供:justfont)

「精靈文」字體由做作的Daphne親手寫下,再經justfont完成字型化,共推出兩種造形風格,各有特色,適合不同的使用場景。

▸ 精靈文.岩

「精靈文.岩」設計靈感來自中世紀的歌德體,稜角分明、結構敦厚穩重,帶有濃厚的古典氣息。其命名取群山之島的印象,適合較為莊重的場合,豪氣與典雅並存。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精靈文.岩」稜角分明、結構敦厚穩重,適合較為莊重的場合。(圖片提供:justfont)

▸ 精靈文.蕨

「精靈文.蕨」曲線柔美,造形靈動,設計融入了卡洛林小寫體和義大利體的元素,呈現出自然的流線感。其命名源於蕨類王國的美名,輕盈且充滿活力的風格,適合用於日常貼文中,提升生活質感。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精靈文.蕨」曲線柔美,造形靈動,輕盈且充滿活力。(圖片提供:justfont)

「精靈文」兼顧視覺美觀,還可以做為台灣人的「通關密語」,也能運用在特殊設計的兒童物件,畢竟幼稚園小朋友也看得懂注音!字體開放免費使用,無須取得額外授權即可商用。下載安裝後,像平常輸入注音文那樣,即可打出精靈文;如欲用於限時動態上,則需使用第三方軟體。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精靈文」是幼稚園孩童也看得懂的字體。(圖片提供:justfont)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萬聖節限動怎麼發?「精靈文」幫你打造可愛又神秘的視覺。(圖片提供:justfont)

此外,justfont還推出精靈文字體轉換器,只要輸入漢字,即可自動轉換為精靈文,下載儲存圖片,方便製作有趣的視覺內容。字體轉換器也支援justfont過往的萬聖節與愚人節專案,如麥當勞薯條體、麥當勞雞塊體、就是不錯字(吧)、諧靈附體等。

注音符號化身「精靈文」!justfont攜手書法家「做作的Daphne」推出台灣人才懂的密碼字體
用「精靈文」排出比利時修道院風格的酒標,讓台灣精釀別具風味。(圖片提供:justfont)

「精靈文」於2024年萬聖節正式推出,有興趣的讀者可直接點擊連結下載精靈文.岩精靈文.蕨,更多資訊請見justfont精靈文官網

資料提供|justfon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線上線下4大場域亮點搶先看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 超Q彈角色「a-We」公開,線上線下4大場域亮點搶先看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4月中正式開展,文化部延續去年巴黎文化奧運經驗,將於8月2日至8月20日策劃「We TAIWAN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再度參與國際盛會。

「We TAIWAN」主視覺、Q彈角色公開

文化部今(15)日公開主視覺及超Q彈角色「a-We」,正式宣告臺灣將以「應援未來、奇蹟之島」回應大會主題「創造閃耀著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活動更擴大涵蓋展覽、文化科技、線上遊戲、聲響、電影、文學、市集等,呈現臺灣混融多彩、跨域創新、多元包容的文化樣貌,邀請大家一起以臺灣文化應援未來。

文化部公開「We TAIWAN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主視覺及超Q彈角色「a-We」,接續將繼續展開各系列活動暖身,也讓大眾體驗a-We的療癒魔力。(圖片提供:文化部)
文化部公開「We TAIWAN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主視覺及超Q彈角色「a-We」,接續將繼續展開各系列活動暖身,也讓大眾體驗a-We的療癒魔力。(圖片提供:文化部)

方序中擔任視覺統籌

擔任此次視覺統籌的究方社設計總監方序中說,a-We是海底板塊推擠下誕生的獨特生物,擅長彈跳、變形,還會不時發出a-we~~a-we~~的異世界語,像是一個在困境中擠壓出來的希望泡泡,會透過不斷成長、變形,找尋自己舒適自在的生存之道。a-We活力滿滿、勇於挑戰,正如同臺灣這座處於不同陸地板塊、溫度洋流、季風交匯處的奇蹟之島,始終以開放姿態面對世界,並形塑成包容、彈性、適應生存的應變韌性。

究方社設計總監方序中擔任「We TAIWAN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視覺統籌。(圖片提供:文化部)
究方社設計總監方序中擔任「We TAIWAN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視覺統籌。(圖片提供:文化部)

文化部補充,「We TAIWAN」以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名義,成功申請到2025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世博協會)、大阪府及大阪市政府作為本活動的後援認證,也就是未來在主視覺海報、各宣傳平台等,都可以使用世博logo。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

而此次「We TAIWAN」強調臺灣文化在全球重組背景下的融變能力與自信未來,透過社群、結合新科技與各類型文化藝術,匯聚來自臺灣與日本的38組藝術家、超過545位團隊成員,展開129場次演出,以及兩個週末的市集活動,向國際觀眾述說臺灣的獨特。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

「We TAIWAN」將匯聚來自臺灣與日本的38組藝術家、超過545位團隊成員,展開129場次演出,以及兩個週末的市集活動,向國際觀眾述說臺灣的獨特。(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將匯聚來自臺灣與日本的38組藝術家、超過545位團隊成員,展開129場次演出,以及兩個週末的市集活動,向國際觀眾述說臺灣的獨特。(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4大場域亮點一次看

▸ 混融色彩:VS.(at GRAND GREEN OSAKA)

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當代展演場所「VS.」,將策劃「臺灣光譜」特展,以「混融色彩」為主軸,述說臺灣在獨特地理歷史的流變中孕育出的文化活力與交融特性。透過臺灣視覺藝術的演進,映照出臺灣文化融合、創造與再生的縮影。3個相互輝映的空間,橫跨視覺、工藝與聲音,是一場從地理、歷史、文化到當代藝術的感官旅程。

VS.(at GRAND GREEN OSAKA)為活動會場之一,將策劃「臺灣光譜」特展,透過臺灣視覺藝術的演進,映照出臺灣文化融合、創造與再生的縮影。©RAM KATZIR photo VS.PROJECT
VS.(at GRAND GREEN OSAKA)為活動會場之一,將策劃「臺灣光譜」特展,透過臺灣視覺藝術的演進,映照出臺灣文化融合、創造與再生的縮影。©RAM KATZIR photo VS.PROJECT

▸ 跨域創造:大阪市中央公會堂

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為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日本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臺灣的「跨域創造」精神將在百年古蹟內上演,展現臺灣藝術家擁抱科技與藝術的對話,透過舞蹈、VR、音樂、電影、文學等,在虛實之間重新定義文化的邊界,讓想像力成為永不止息的創造力。

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為活動會場之一,臺灣的「跨域創造」精神將在百年古蹟內上演,展現臺灣藝術家擁抱科技與藝術的對話。©大阪市中央公会堂
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為活動會場之一,臺灣的「跨域創造」精神將在百年古蹟內上演,展現臺灣藝術家擁抱科技與藝術的對話。©大阪市中央公会堂

▸ 萬變氣場:中之島

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大阪都市綠洲中之島地區,將聚集臺灣最生猛而流動的「萬變氣場」,無論是廟會神將、掌中戲的翻騰氛圍、市集裡的各式氣味與人聲鼎沸,又或是伴著書香朗朗閱讀的午後時光,觀眾都可見證臺灣最原生、最旺盛而又最純真的文化脈動。

中之島為活動會場之一,將聚集臺灣最生猛而流動的「萬變氣場」,觀眾可見證臺灣最原生、最旺盛而又最純真的文化脈動。©いとう写真
中之島為活動會場之一,將聚集臺灣最生猛而流動的「萬變氣場」,觀眾可見證臺灣最原生、最旺盛而又最純真的文化脈動。©いとう写真

▸ 遊戲能力:大阪城市點

首發的活動將從線上以a-We精神出發,展露臺灣人擅於轉化現實為遊戲、從限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規則及玩法的靈活精神,以「線上策展」打造「a-We冒險遊戲」,把整座大阪市轉化為文化遊戲場,以虛實融合路徑,串連活動與城市街區20多個據點,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數位引導與線上地圖,在城市中展開一場探索臺灣文化感知的冒險旅程。

超Q彈角色「a-We」為海底板塊推擠下誕生的獨特生物,擅長彈跳、變形,透過不斷成長、變化,找尋自己舒適自在的生存之道。(圖片提供:文化部)
超Q彈角色「a-We」為海底板塊推擠下誕生的獨特生物,擅長彈跳、變形,透過不斷成長、變化,找尋自己舒適自在的生存之道。(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系列活動即將開跑

另外,繼公布主視覺後,文化部也將繼續展開「We TAIWAN」各系列活動暖身,首波將在5月下旬啟動官方LINE帳號,並在臺灣、日本同步發表前導遊戲,邀請全球各地的朋友於線上比拚,體驗a-We的療癒魔力;6月上旬各項活動也將開放預約。詳細活動資訊請見「We TAIWAN」官網,並追蹤XInstagram關注最新動態。

「We TAIWAN」將在5月下旬啟動官方LINE帳號,並在臺灣、日本同步發表前導遊戲,邀請全球各地的朋友於線上比拚,體驗a-We的療癒魔力。(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將在5月下旬啟動官方LINE帳號,並在臺灣、日本同步發表前導遊戲,邀請全球各地的朋友於線上比拚,體驗a-We的療癒魔力。(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活動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活動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參與須知|免費參加 *5月下旬啟動官方LINE帳號,6月上旬各項活動將開放預約

官網:https://wetaiwan.tw
X@wetaiwan_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mazon微笑Logo煥新,時隔20年大規模品牌重塑!以「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一道從A指向Z的微笑曲線,配上明亮橙色,是全球電商巨頭Amazon(亞馬遜)深植人心的標誌,自2000年沿用至今,從線上到線下,涵蓋生活雜貨、娛樂、科技、商業、醫療保健等領域,深入消費者的生活。不過,這個經典Logo最近有了微妙的轉變——微笑線條更為豐滿,橙色更加飽和亮麗。這是Amazon時隔24年首度更新Logo,並連帶展開全球規模的品牌重塑計畫,將旗下50多個子品牌紊亂的視覺形象,整合至共一架構內。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深植人心的「亞馬遜微笑」

我們現在熟知的Amazon標誌,由Turner Duckworth設計團隊操刀,其以20世紀末的版本為基礎,拿掉「.com」字樣,將字體修飾得更為飽滿,並加入彎弧細節。底部的下凹曲線則改為上揚,創造出微笑意象,讓視覺更為親民且人性化;再加入從A指向Z的箭頭,傳達Amazon提供的產品無所不包,及其完善服務能滿足消費者需求,收穫無數滿意笑容。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

子品牌形象繁雜破碎,Amazon著手重整

近年Amazon展開大規模的品牌重塑計畫,其由品牌內部設計團隊Amazon XCM、擅長品牌塑造的設計機構Koto共同策劃,歷時18個月才完成,於2025年正式上線。團隊不僅重新設計Logo,也針對Amazon旗下所有子品牌的標誌進行調整,將電商、智慧助理Alexa、串流媒體平台Prime Video50多個子品牌的視覺形象,整合到同一系統內。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Koto提到,這場品牌重塑計畫最大的挑戰是「規模」。Amazon業務遍及全球,且產品及服務涵蓋範圍極廣,各團隊需即時應變,好滿足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靈活對企業來說固然是優點,但也可能造成各品牌之間的分裂,整體視覺缺乏系統性和應用準則,最終變得破碎,而這也正是Amazon啟動品牌重塑的主因。以Amazon具標誌性的品牌資產為基礎,Koto整理出4大準則:更溫暖的微笑、現代化標誌、靈活的新字體、一致的色彩計畫,為龐大的Amazon品牌體系創建全球通用的視覺架構。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過去的Amazon子品牌視覺形象。(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新上線的Amazon子品牌視覺形象。(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全新Logo:微笑曲線加深、橙色更亮麗了

2025版的新Logo,相較於先前沿用20年的版本,變化相當微妙,Koto針對字體和微笑線條做了細微調整:原先「amazon」字樣中a字上揚的邊角被拉直,傳達更穩重的形象;下方曲線輪廓更為豐滿、弧度更加明顯,微笑變得更深沈有力;橙色的飽和度被提高,比從前更鮮豔亮麗,並有了「微笑橙(Smile Orange)」的專屬名稱。Koto表示,相較於舊版強調「箭頭」象徵Amazon的軟硬體實力,新版更聚焦於「微笑」,直指Amazon旗下多元品牌讓人們生活更快樂、輕鬆的使命,及它們所能帶給消費者的滿足感。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專屬字體|適用於366種語言,串連50+子品牌的靈魂

Koto也與擅長字型設計的NaN團隊合作,為Amazon訂製兩款字體:延伸自新版Logo的「Amazon Logo Sans」,及改良自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所用字體的「Ember Modern」,後者能以366種語言呈現,供全球Amazon團隊彈性運用;同時擁有7種粗細選擇,具備適用於不同情境的靈活性。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這對字體將貫穿Amazon體系,從線上到線下、從螢幕到物流紙箱,需要斗大響亮標題、或文字繁多時都能滿足;並將50多個子品牌的產品與服務特性考量在內,用在生活雜貨能親民、在娛樂串流平台能鮮活大膽、在商業科技領域能沈著冷靜,面對醫療保健類則能令人感到信賴。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色彩計畫|根據各子品牌特質,訂製配色方案

在新Logo迎接「微笑橙」之際,每個子品牌也有了專屬的色彩方案,像是專賣生鮮與農產的「Amazon Fresh」以清新的草綠色強調新鮮;醫療保健領域的「Amazon One Medical」是呼應醫師手術服的青綠色;串流影音平台「Prime Video」已為使用者熟悉的藍,則比照微笑橙的概念,調整為飽和度更高的藍色。這套全新品牌視覺識別系統,將陸續應用於Amazon各處,為品牌揭開全新篇章。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Amazon微笑Logo煥新,迎接大規模品牌重塑!用字體整合全球50+子品牌視覺形象
(圖片來源:Amazon、Koto)

資料來源|K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