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開放於1899年的好萊塢永恆公墓(Hollywood Forever Cemetery)是許多傳奇影視人物的長眠之所,包括茱蒂・嘉蘭(Judy Garland) 和 魯道夫・瓦倫蒂諾(Rudolph Valentino),多年來它早已不是人們避之不及的場域,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不定期舉辦露天電影放映、音樂節等,每年更盛大慶祝墨西哥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

近期,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好萊塢永恆公墓著手建立「Gower Court」,以簡約的混凝土建築搭配層疊式綠植、露天花園與流水牆等設計,期望以開放式的姿態迎接這座莊嚴之所。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Gower Court(圖片來源:Lehrer Architects LA)

人口密度過高,墓園尋求創新形式

說到傳統西方墓園,印象中多半是位於教堂後方的一片廣闊草坪與一排排灰色墓碑,然而在人口稠密、地坪有限的城市裡,無論是哪種居民都面臨無處可住的難題。近年,愈來愈多「垂直墓園」興起,不僅能容納更多逝者,其建築美學與空間巧思也成為一大特色。位於巴西的「Memorial Necrópole Ecumênica」是目前全球最高的墓園建築,共有32層樓;而位於臺灣新竹的「永恆之丘」清水模納骨塔,結合天井、觀海窗設計,也試圖打破墓園既定印象,以更親民、開放的形式呈現。

延伸閱讀:新竹「永恆之丘」清水模納骨塔!無梁柱工法結合天井設計打開殯葬空間新想像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巴西Memorial Necrópole Ecumênica(圖片來源:Memorial Necrópole Ecumênica)

好萊塢永恆公墓全新區域「Gower Court」的誕生,是洛杉磯首個高樓墓園建築,找來Lehrer Architects LA建築事務所設計,攜手Arquitectura y Diseño團隊共同完成,設有22,500座棺葬穴與30,000座骨灰龕位,並善用空間資源打造開放式走廊、景觀露台與階梯花園,在緬懷先人的莊嚴、私密感與寬闊開放的景觀間取得平衡。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Gower Court是洛杉磯首個高樓墓園建築(圖片來源:Lehrer Architects LA)

在沉思空間注入綠意生機

Gower Court以混凝土為主要結構,其巨大的懸臂向外延伸,不僅能俯瞰整座洛杉磯市景,也與著名的好萊塢標誌對望,向那些曾活躍於影視產業的逝者致敬。建築共分為五層,每層皆挑高6公尺,內部設置棺葬穴骨灰龕位,外部迴廊營造開放、通透的氛圍,讓光線與空氣能流通至建築中。而露台、花園等戶外區域則設置座位區,提供生者一個沉思與弔念的處所。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Gower Court以混凝土為主要結構,露台、花園等戶外區域設置座位區(圖片來源:Lehrer Architects LA)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手法特別採用場鑄混凝土以承受棺材的重量,並運用形似蜂巢的堆疊系統,每座靈穴最多可容納八具棺材,建築也因此更為穩固。花園景觀的部分,也經過景觀設計團隊Studio MLA精心策劃,設有充滿動態感卻保持靜謐的流水牆、嚴格挑選的常綠樹木、灌木與草坪等,為水泥建築帶來綠意視覺。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迴廊營造開放、通透的氛圍,讓光線與空氣能流通至建築中(圖片來源:Lehrer Architects LA)

墓園不再被斥於城市之外

Gower Court不僅是逝者長眠的安寧之境,同時也充滿者生機與詩意。開放空間內的光影變化,就如同生命循環;從海岸邊吹拂而來的微風,也吹來了植栽的多變姿態;座落好萊塢核心的地理位置,也讓好萊塢永恆公墓多年來見證了生命與死亡的更迭,並推動墓園融入城市文化。

在長眠之地,靜謐與生機並存:加州Gower Court以綠意與光影重塑墓園印象,成為開放的城市一隅
開放空間內的光影變化暗喻著生命循環(圖片來源:Lehrer Architects LA)

參考資料|The Architect’s NewspaperArchDail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長達半年的2025大阪世博於10月13日正式落幕,而會場中象徵性的「大屋根」在閉幕後又將何去何從?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全長約2公里的大屋根環中,僅預計保留東北側約200公尺的結構。然而,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今日提出完整保存大屋根的構想,隨即在日本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

從備受批評到好評不斷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除是能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事實上,當初因建設費用高達344億日圓,加上會期結束後大屋根就要拆除,一度被批評為毫無必要的浪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但在大屋根主體接近完工、世博開幕以及社群平台和現場照片流出後,大眾對於大屋根的評價也隨之提升。同時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一樣,不少人開始呼籲撤回拆除計畫,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象徵大阪世博精神的建築。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指出,大屋根的維護費用是一大問題,完全保存這點在現實上很困難。9月時,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大阪府與大阪市及經濟界達成共識,最終決定保留大屋根東北側200公尺,並將周邊規劃為公園、綠地使用。大屋根的拆除工程也預計於年底展開。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將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

而在大阪世博落幕一個月之際,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於X社群平台上提出一項構想:「想讓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在他的提案中,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將擴展至整個環型區域、轉化為一座公園;面海的一側規劃為能與世界接軌的碼頭;最具挑戰性的大屋根本身,部分將改造為飯店以強化結構,同時保留屋頂上的步道。濱渦伸次表示,這是一項希望將藤本壯介設計的世博遺產傳承至未來的提案,他也強調,NOT A HOTEL的原則是,從商業與建築角度上無法實現的事物,絕不會將它製成CG,只要交給他們,一定能落實。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同時,藤本壯介也轉發了這篇貼文,並表示:「濱渦先生提出了超棒的構想!」。這也引起許多日本網友留言支持,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屋根的保護,也是一個讓世博精神延續的創新提案。隨著討論持續發酵,也讓人好奇,這座象徵世博精神的木造建築,是否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形式再次與大眾見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