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澤維克致敬英國女王登基70週年!在白金漢宮旁用350棵大樹打造《樹中之樹》裝置

海澤維克致敬女王登基70週年!在白金漢宮旁用350棵大樹打造《樹中之樹》裝置

2022年2月6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登基滿70週年,成為英國史上唯一迎來白金禧(Platinum Jubilee)的君主。為慶祝這千載難逢的時刻,英國上下都在為即將於6月2日登場的「Jubilee Central Weekend」暖身,由海澤維克(Heatherwick)特別為女王打造的巨型裝置《樹中之樹》(Tree of Trees),也於5月25日添上最後一抹綠意,正式到位。

白金漢宮旁的巨型綠色裝置《樹中之樹》

高達21米的《樹中之樹》鄰近女王寢宮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裝置主要由鋼構與350棵樹木組成,當中包含英國當地種植的赤楊、歐榛、垂枝樺、落葉松等共9類樹種,架構部分則由約克、劍橋一帶的焊工、園藝師連線設計,運用回收鋼材打造,盡可能減少裝置建構過程中的資源浪費,裝置中約80個「枝幹」以螺旋形式堆疊而成,支撐被種在旋轉鋁盆中的樹木。

283400974_543414827193612_6902157041847523629_n
海澤維克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登基滿70週年,打造《樹中之樹》裝置

283148404_509301820941706_7242843040303448629_n
每個鋁製花盆上都印有女王皇家標誌與2022白金禧的紀念字樣

海澤維克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能實際改善街廓景觀並發揮正面效益,而在紀念女王白金禧的同時,也向世界傳達一個簡單有力的訊息:「樹木是城市中的超級英雄。」進而提醒人們,自然生態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83551817_162838782897888_3569098446602667549_n
尚未完成的《樹中之樹》

白金禧後的《樹中之樹》去往何處?

當6月Jubilee Central Weekend活動開跑,纏繞在裝置上的LED燈將點亮大樹,讓《樹中之樹》化身城市中的綠色燈塔。而在慶祝週結束後,《樹中之樹》的樹木將會被分送給英國各地的家戶、社區團體,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人投入植樹行列。

283241611_3210047125988857_4095838221925172109_n
《樹中之樹》鄰近白金漢宮

英國一同為女王白金禧「植樹」

事實上,《樹中之樹》不只是一件臨時裝置,更是The Queen’s Green Canopy(QGC)一連串活動的精神象徵。QGC是一項為慶祝女王白金禧而籌劃的全國性「植樹計畫」,號召人們「為禧年植樹」,從2021年10月至今,英國境內就有約100萬棵樹因活動而生,之所以會想透過植樹為女王道賀,是因女王在執政70年間,出訪世界各地時共種下約1,500棵樹木,QGC以此為引,希望英國人民一同響應。

283911405_2475955859201143_6698125011280793292_n
《樹中之樹》由鋼構與350棵大樹組成

學童參與《樹中之樹》建造過程

QGC也特別規劃「初階林務員」(Junior Forester)活動,讓對大自然有興趣的各年齡層學童,擁有了解林業職業所需技能的契機,更有機會在學校、社區協助林地管理業務,藉由實務經驗的累積,慢慢累積達成志向須具備的專業能力。

heatherwick-uncategorized-26-1-s
參與《樹中之樹》最後一棵樹木安裝過程的小小林務員

而在《樹中之樹》進入最後安裝程序時,第350棵樹木就是由埃賽克斯(Essex)當地小學的「小小林務員」們,將小樹植入烙有女王皇家標誌的鋁盆內,而海澤維克本人也在現場向孩子們講解《樹中之樹》的訂製澆水系統原理,並一同為裝置繞上LED燈,攜手參與這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刻。

283290871_152550930653505_511878871555733001_n
Thomas Heatherwick親自向學童們講解《樹中之樹》

資料、圖片|Heatherwick Studioroyal.uk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