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展覽、公共餐桌、工作坊在此發生,邀大眾共譜社區未來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在義大利,百年歷史建築新生並融入當代生活,早已不足為奇——貴族莊園辦起時尚大秀、古堡化身奢華酒店、侯爵宅邸搖身一變為Apple Store⋯⋯任何形式的轉生,在這片土地上彷彿都有可能發生。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教廷/梵蒂岡館(Holy See Pavilion)以「Opera Aperta」為題,置文化資產修復於核心,將一座12世紀宗教建築改造為社區交流空間。特別的是,這場修復並非關起門來進行,而是對外開放,邀請人們在雙年展期間一起來場「集體修復」,親身介入歷史建築的重生過程!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開放的作品,創作仍未竟

義大利文中的「Opera Aperta」意指「開放的作品」,教廷館以此為名,靈感來自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同名著作《Opera Aperta》,書中提到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應是一具備開放性、容觀眾參與並詮釋的「過程」,而不只是停止演化的「完成品」。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開放文資修復現場,邀大眾共同參與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教廷館根植於「Opera Aperta」概念,逐步將一座建於12世紀、如今已嚴重損壞的宗教建築,轉化為在地社群的交流場域。改建計畫由專業團隊策劃、並開放大眾參與,讓文資新生不再閉門進行,而是一次「有機的集體修復」——各方交流、協商、創造的進行式,將成就場域未來樣貌。在此,「修復」超越了建築本身,更進一步關注當地居民、機構、社區、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先認識這座千年宗教建築

教廷館進駐的宗教建築已有將近千年歷史,1171年為收容朝聖者而建造,後來轉型為當地歷史最悠久的醫院,18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曾作為幼兒園、學校、寄宿房屋(boarding house)等,直到2001年被威尼斯官方指定為文化活動場所,目前暫由教廷文化教育部管理,負責監督建築修復工作。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一場跨界共創、社區參與的修復行動

有別於威尼斯雙年展多數國家館由本國出身的創作者策劃,教廷館「Opera Aperta」由專業及文化背景多元的跨國團隊共創,其中兩位策展人分別是威尼斯出身的Giovanna Zabotti,及具有建築背景、來自西班牙的Marina Otero Verzier;建築團隊Tatiana Bilbao ESTUDIOMAIO Architects則分別紮根於墨西哥和西班牙。此外,當地居民、工藝職人、公益團體等也參與其中,實現真正的社區共創。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不只修復建築,更修補「關係」

Opera Aperta」團隊強調,這場修復行動不僅關於物件本身,更著眼於「關係的修補與重建」,無論是人與人、人與城市公共空間,又或是威尼斯的生態與社會環境之間。修復工作以威尼斯工匠為核心,匯集了專精石材、大理石、灰泥、木材、金屬等工藝的職人,他們不僅照料建築,也在過程中向年輕世代傳承技術。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在這棟建築內,不只修復是進行式,社區參與也正發生!公益團體nonsoloverde策劃公共餐桌,為當地居民及遊客創造一個相識交流、共享美食的空間;專注於文資修復的教育機構UIAUniversità Internazionale dell’Arte),則定期舉辦工作坊,引領訪客共同想像這座古建築的未來。再過不久,這裡也將是威尼斯音樂學院學生的排練空間,訪客將在歷史與音樂交織之間,打開感受威尼斯的新方式。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包容「缺陷」的生態設計觀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團隊在修復過程中,不將裂縫、壁癌、發霉痕跡等視為必須被滅蹤的「缺陷」,而是看作建築「代謝」過程的一部分。他們認為,生長在此的微生物是組成建築及城市的一份子,與昆蟲、鳥兒、人類……共同生活,以此為家,一同形成威尼斯的生態系統。而這些建築「代謝」的痕跡,也被轉化為設計語言,象徵代代生命的共存,隱喻著世界本是衰敗、萌生、崩潰與再生共存的複雜有機體。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打開建築,也打開大眾參與的可能

Opera Aperta」是一場「參與式文資修復」的深度實踐,不僅守護歷史建築,更試圖創造一個安定卻不僵化的場域,讓人們再次感受傳承之必要、體會主動投入社區參與的使命感。在人們習慣相約雲端的時代,線下在場更顯得珍貴,而社群的維繫,正仰賴身在其中的生命都願意投注心力。這份精神,讓教廷館在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的評選中,獲得評審團特別提名,展演過後也將延續。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Opera Aperta」打開千年建築修復現場!邀大眾共譜古老教堂的未來
(圖片來源:Opera Aperta)

Opera Aperta

地點|Venezia, Castello 450

展期|即日起至2025.11.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開放時間請見此,後續待館方公布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位於法國南部,以紅磚建築聞名的城市「阿爾比」(Albi),其興建於19世紀的紅磚鐵路高架橋,迎來全新面貌。在比利時工程與建築事務所Ney & Partners與MSA合作下,這座橫跨塔恩河(River Tarn)的鐵路高架橋,懸挑出一條長200公尺,蜿蜒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將過去與現在以優雅的姿態重新縫合。

阿爾比 以紅磚構築的城市風景

走訪阿爾比,很難不被城市街景隨處可見的紅磚建築所吸引,特別是位於塔恩河左岸、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阿爾比主教城」(Cité épiscopale d'Albi),以阿爾比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e Cécile)為中心,所到之處的街道與廣場皆由當地出產的紅磚所建,而隨著光線與時間變化呈現多層次的暖紅色調,也讓阿爾比有了「紅磚之城」(La Ville Rouge)美譽。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在這座興建於中世紀的老城之中,還包含了一座1865年建造的鐵路高架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進程。如今,老橋有了新面貌,在磚拱高架橋之間,多了一條看來輕盈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一側保持筆直,另一側則以波浪狀線條穿梭於拱門之間,讓人得以在橋面上停留,欣賞美麗的塔恩河景。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蜿蜒波浪曲線,呼應高架橋拱門的全新橋面設計

不過為什麼要在老高架橋旁增加一條景觀橋,主要是當年建造高架橋時,並未考慮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影響,其龐大結構曾粗暴地切割兩個歷史廣場。為此,阿爾比城鎮群(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l’Albigeois) 發起此項公共計畫,旨在改善市中心的交通,並重新連結Castelviel與 Pratgraussals 兩區,以及回應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的城市管理需求。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AlainSimon
©AlainSimon

建築設計團隊Ney & Partners以不規則造型打造全新景觀橋,其設計靈感則是來自高架橋的幾何結構與七道拱門,並且為了不搶走紅磚高架橋的風采,以清透粉藍色與淡黃色為主色調,巧妙地依偎在高架橋旁,在視覺上則營造出一種輕盈與飄逸的感受,與高架橋厚重而理性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景觀橋以三角形金屬箱體為基礎,並透過雙鉉接鋼製支架固定於高架橋上,讓其能在承受自重與行人荷載的同時,自由因應熱脹冷縮的位移。Ney & Partners創辦人之一 Matthieu Mallié 表示:「我們引入一條波浪狀的步行弧線,呼應拱門的韻律。當橋面向上游展開,將在每個拱門的中段形成一個提供遮蔭與休息的小陽台空間。」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當走在全新景觀橋上時,人們不僅能欣賞以紅磚為基調的城市文化,更可以近距離看見做為城市地標的老高架橋風貌,在停留與凝望之際,感受新舊建築之間交織的新想像。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資料來源|Ney & Partners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鋁格柵為建築「編織」衣裳!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摩登外觀與古樸聚落相映成趣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在中國浙江松陽縣群山間,有座被譽為「江南最後秘境」的古雅村落——松莊村。來到這裡如穿梭回古時,置身詩人筆下的桃花源——古樸的夯土民居沿著蜿蜒溪流佇立,與石拱橋、古步道交織成畫。在一片古色古香之中,新落成的「織美術館」格外引人注目,這座以編織為主題的美術館,透過紅白相間的鋁格柵,直觀將編織意象融入建築外觀。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在江南秘境,一座以編織為題的美術館誕生

松莊村隱於海拔400多公尺的山間,來此得途經彎折道路和狹窄小徑,路途不易。雖村落已有數百年歷史,卻鮮為人知,據說連松陽在地人都鮮少踏足、甚至沒聽說過這個地方,直到近十年才逐漸躍入大眾視野,也因此當地得以保留原始、質樸的生活風貌。2024年初,建築團隊「TEAM_BLDG 間築設計」受邀將一棟屋齡近40年的民居,改造成以編織為主題的當代美術館。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格格不入的老民宅變身美術館

織美術館所在建築已閒置多年,且其尺度和外觀質地都與四周低矮的夯土屋有著明顯差異,顯得格格不入。松莊村內想翻新這棟建築的聲浪不斷,直到目前的營運單位「山風大美」提出在此建造織美術館的想法,村民們的期望才有了著落。面對這棟外觀「特立獨行」、與周圍形成鮮明對比的老屋,間築設計團隊心想:「格格不入既然已是現實,與其將建築隱藏,不如用更有記憶點的方式加強這種對比。」這想法雖然有趣,但要讓村莊風景和美術館之間的對比看上去恰如其分,是設計上的一大挑戰。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用「解構」概念打開封閉空間

以「四重奏」為概念,建築團隊著手改造老屋,第一步先是「解構」老屋,將原先格局工整、外牆密實的建築,依縱向一分為四,並在其中增設內庭院、屋頂露台及位於不同高度的露天區域,不僅讓建築一改過去封閉形象,變得更加通透且對村落開放,也為外觀營造了4個量體高低錯落、富動態感的視覺效果。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紅白鋁格柵為建築「編織」外衣

為了替建築「視覺減重」,建築團隊以傳統織布技法為靈感,選用20x40mm的鋁製方管,將其3面塗上橘紅色、1面漆上白色,接著排列成格柵包覆建築,在立面上形成如雙色「紗線」細密交錯,為建築「編織」外衣的效果;而用來固定鋁管的構件則像是織布機的梭子。這樣的手法不僅讓建築設計呼應美術館主題,也讓原先厚重的建築量體顯得輕盈許多。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鋁格柵紅白相間的塗裝,會隨一日時序和四季光影的流動,展現出多樣面貌。晴天午後會披上明亮的粉色,陰天或下雪的日子則是靜謐的白。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從序廳到天井,自然光引導參觀動線

為了將焦點留給藝術作品,建築團隊特意減少對室內空間的介入,盡可能留存老屋內部原始格局,僅重整動線,並對室內、外空間的關係進行梳理。參觀動線以比鄰美術館的夯土屋為起點,連接至靜謐昏暗的「序廳」,讓訪客即刻感受由外入內的情境轉換,為接下來的探訪沉澱身心。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來到主館,迎面而來的是貫穿三層樓的「天井中庭」,每一層的展廳皆圍繞著中庭設置,邀觀者在欣賞展品之餘,也透過這片「留白」細賞建築各處,感受場域內日光與人潮的流動。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框景與露台引入山村景致

室內與戶外的連結也體現在窗和露天空間的規劃,館內可見許多「框景」,串連室內的當代風格和窗外的鄉村景致。這些「框景」隨著動線向上逐步拓展,行至三樓擴大為大面開窗,再延伸為半戶外空間,進一步串接美術館和村落;來到屋頂則是開放式露台,在此能飽覽松莊村全景,眼觀彷彿古代詩詞所描繪的鄉野風光,領會字句間蘊藏的自在與閒適。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資料來源|間築設計、ArchDail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