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義大利,百年歷史建築新生並融入當代生活,早已不足為奇——貴族莊園辦起時尚大秀、古堡化身奢華酒店、侯爵宅邸搖身一變為Apple Store⋯⋯任何形式的轉生,在這片土地上彷彿都有可能發生。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教廷/梵蒂岡館(Holy See Pavilion)以「Opera Aperta」為題,置文化資產修復於核心,將一座12世紀宗教建築改造為社區交流空間。特別的是,這場修復並非關起門來進行,而是對外開放,邀請人們在雙年展期間一起來場「集體修復」,親身介入歷史建築的重生過程!

開放的作品,創作仍未竟
義大利文中的「Opera Aperta」意指「開放的作品」,教廷館以此為名,靈感來自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同名著作《Opera Aperta》,書中提到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應是一具備開放性、容觀眾參與並詮釋的「過程」,而不只是停止演化的「完成品」。

開放文資修復現場,邀大眾共同參與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教廷館根植於「Opera Aperta」概念,逐步將一座建於12世紀、如今已嚴重損壞的宗教建築,轉化為在地社群的交流場域。改建計畫由專業團隊策劃、並開放大眾參與,讓文資新生不再閉門進行,而是一次「有機的集體修復」——各方交流、協商、創造的進行式,將成就場域未來樣貌。在此,「修復」超越了建築本身,更進一步關注當地居民、機構、社區、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

先認識這座千年宗教建築
教廷館進駐的宗教建築已有將近千年歷史,1171年為收容朝聖者而建造,後來轉型為當地歷史最悠久的醫院,18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曾作為幼兒園、學校、寄宿房屋(boarding house)等,直到2001年被威尼斯官方指定為文化活動場所,目前暫由教廷文化教育部管理,負責監督建築修復工作。

一場跨界共創、社區參與的修復行動
有別於威尼斯雙年展多數國家館由本國出身的創作者策劃,教廷館「Opera Aperta」由專業及文化背景多元的跨國團隊共創,其中兩位策展人分別是威尼斯出身的Giovanna Zabotti,及具有建築背景、來自西班牙的Marina Otero Verzier;建築團隊Tatiana Bilbao ESTUDIO、MAIO Architects則分別紮根於墨西哥和西班牙。此外,當地居民、工藝職人、公益團體等也參與其中,實現真正的社區共創。

不只修復建築,更修補「關係」
「Opera Aperta」團隊強調,這場修復行動不僅關於物件本身,更著眼於「關係的修補與重建」,無論是人與人、人與城市公共空間,又或是威尼斯的生態與社會環境之間。修復工作以威尼斯工匠為核心,匯集了專精石材、大理石、灰泥、木材、金屬等工藝的職人,他們不僅照料建築,也在過程中向年輕世代傳承技術。

在這棟建築內,不只修復是進行式,社區參與也正發生!公益團體nonsoloverde策劃公共餐桌,為當地居民及遊客創造一個相識交流、共享美食的空間;專注於文資修復的教育機構UIA(Università Internazionale dell’Arte),則定期舉辦工作坊,引領訪客共同想像這座古建築的未來。再過不久,這裡也將是威尼斯音樂學院學生的排練空間,訪客將在歷史與音樂交織之間,打開感受威尼斯的新方式。

包容「缺陷」的生態設計觀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團隊在修復過程中,不將裂縫、壁癌、發霉痕跡等視為必須被滅蹤的「缺陷」,而是看作建築「代謝」過程的一部分。他們認為,生長在此的微生物是組成建築及城市的一份子,與昆蟲、鳥兒、人類……共同生活,以此為家,一同形成威尼斯的生態系統。而這些建築「代謝」的痕跡,也被轉化為設計語言,象徵代代生命的共存,隱喻著世界本是衰敗、萌生、崩潰與再生共存的複雜有機體。

打開建築,也打開大眾參與的可能
「Opera Aperta」是一場「參與式文資修復」的深度實踐,不僅守護歷史建築,更試圖創造一個安定卻不僵化的場域,讓人們再次感受傳承之必要、體會主動投入社區參與的使命感。在人們習慣相約雲端的時代,線下在場更顯得珍貴,而社群的維繫,正仰賴身在其中的生命都願意投注心力。這份精神,讓教廷館在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的評選中,獲得評審團特別提名,展演過後也將延續。

Opera Aperta
地點|Venezia, Castello 450
展期|即日起至2025.11.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開放時間請見此,後續待館方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