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前這些扶手椅、咖啡桌與花器等物件,擁有花崗岩的紋理與質地,竟是由回收橡皮擦製作而來!
著重環境設計與文化風景的設計雙人組「Study O Portable」近期推出《Rubber Rocks》系列作品,以細緻複雜的技術,將橡皮擦雕琢成近似岩石歷經風化的表面,探索兩種材質之間極端矛盾、卻又在某些層面極其相似的特性。

用回收橡皮擦做家具?
花崗岩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材料之一,由石英、長石、雲母及其他礦物交織而成,廣泛被運用為建築材料。比起展現出強韌、穩定氣質的花崗岩,橡皮擦則是壽命相對短暫的物件,隨著頻繁使用而逐漸消磨。儘管兩者性質迥異,卻都與資訊傳遞息息相關:花崗岩見證了歷史的留存,而橡皮擦則象徵著記錄的修改與精練。

《Rubber Rocks》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展開,作品主要以矽膠、石灰粉與顏料混合。首先,製作團隊將橡膠染成花崗岩般豐富多變的色調,再經過顆粒化、混合、鑄造等步驟成形,最後以細緻的手工雕琢,打造出如歷經風化後的拱門、柱體等建築細節。

解析幕後設計概念,靈感來自古典建築與繪畫
這樣的做法,令人想起西方繪畫中的「錯視畫」(trompe-l'œil,又稱視覺陷阱)技巧,突破傳統視覺感知界線。而除了藝術性的意涵外,《Rubber Rocks》也具有實用功能,包含椅凳、扶手椅、咖啡桌、長椅與花器等作品。

提到《Rubber Rocks》的設計理念,Study O Portable表示其靈感來自許多歷史建築與概念,像是阿波羅伊比鳩斯神殿、義大利新古典主義版畫家兼建築師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所虛構的頹圮監獄、英國畫家Joseph Gandy繪製的英格蘭銀行廢墟圖等。


此外,這組作品也受到兩位思想家的理論啟發:其一為Harold Innis在1950年發表的《傳播的偏向》,其探討了不同資訊傳播形式如何在歷史中形塑社會結構;其二為Edward Nairne於1770年偶然發現橡膠能擦除鉛筆痕跡的事件,這個看似微小的發現,讓普通物質轉化為普及化書寫工具的關鍵角色。

關於Study O Portable
《Rubber Rocks》的幕後團隊Study O Portable,由Bernadette Deddens與Tetsuo Mukai兩位設計師組成,兩人以研究為設計養分,聚焦生活與物質之間的關係,並對平凡且日常的物件提出全新想像;而本次新作模糊了柔軟與堅硬、輕盈與沉重、短暫與永恆之間的界線,重新定義了觀眾對於材料的直覺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