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當代的鍊金術師!「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溶解織物 X 銅線復刻古建築,廢鋁雕塑反思消費主義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工藝家像當代的鍊金術師,傳承傳統也投注創新,試驗各種材料和工法,用雙手和親身勞動讓創意落地,傳達對美的看法,甚至包裹對不同議題的觀點。

LOEWE工藝獎」致力挖掘世界各地的新銳工藝家,2025年大獎及優異獎得主日前公布——工藝家們或藉古老的泥條盤築技法,試驗陶土材料的變異可能;或以汽車行業回收鋁材質製成金屬雕塑,傳達對消費主義的反思;或以銅線、水溶性織物的巧妙組合,為家鄉傳統編織及刺繡工藝賦予新貌。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LOEWE為什麼要辦工藝獎?

Jonathan Anderson執掌LOEWE創意十年間,用心維繫品牌流傳上百年的「工藝」血脈,除了長期與工匠和藝術家跨界合作,更受品牌以皮革工藝合作社起家的歷史啟發,於2016年創立「LOEWE工藝獎」,持續挖掘全球新銳工藝家。2025年,LOEWE工藝獎收到全球超過4,600件作品參賽,創作媒材涵蓋陶、木、紡織品、家具、紙、玻璃、金屬、珠寶、漆器等,一起來看哪些匠心獨運之作脫穎而出拿下大獎!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與「壓力」一起試驗陶土的極限

今年大獎由日本工藝家青木邦真(Kunimasa Aoki)拿下,他藉陶瓷作品《Realm of Living Things 19》探索陶土的應用極限,將古老的泥條盤築技術,與重力、時間、壓力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試驗材料在受壓時變形、破裂等不同變化可能。創作過程中,他將薄黏土條反覆堆疊、壓模、再壓縮成層狀,接著放進窯中燒製直到冒煙,出窯後為其塗上由泥土、鉛筆痕跡交織的裝飾塗層,為陶器賦予石雕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青木邦真《Realm of Living Things 19》。(圖片提供:LOEWE)

回收鋁材成雕塑,藏消費主義反思

來自尼日利亞的工藝家Nifemi Marcus-Bello,憑金屬雕塑《TM Bench with Bow》奪得其中一座優異獎。工藝家取材自汽車行業回收來的鋁材,將鋁熔化後,倒入由夾板及手邊現成物一同打造的模具當中,分區鑄造出零件,最後將其銲接在一塊,打磨成一件富尼日利亞本土家具風貌的雕塑。本作不僅展現了材料的原始美感,也藉選材思考及勞動過程,對全球化消費主義下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提出反思。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Nifemi Marcus-Bello《TM Bench with Bow》。(圖片提供:LOEWE)

織布溶解後,12世紀古老圖騰浮現

另一位優異獎得主是來自印度的Studio Sumakshi Singh,三位成員攜手以工藝復刻古老記憶。得獎作品《Monument》將德里12世紀古建築——古達明納塔(Qutb Minar)的樑柱圖案,轉化為浪漫輕盈的玫瑰色「布幔」。其所用工法非常有趣, 工匠們將純銅和尼龍纏繞為線材,結合印度傳統織辮、蕾絲與刺繡工藝,繡在水溶性織物上,接著將織物溶解,只留下繁複精緻的銅線結構,暗喻古蹟雖隨時間流逝而頹敗,但記憶不滅,存於歷史長流中的文化始終具備強韌生命力。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Studio Sumakshi Singh《Monument》。(圖片提供:LOEWE)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古達明納塔。(圖片來源:Unsplash)

本屆參賽作品趨勢:古法新創,致敬傳統

評審團觀察,本屆不少參選作品皆透過嶄新手法,重新詮釋古老工藝及傳統材料,除了前面提到的優異獎得主Studio Sumakshi Singh以銅線、水溶性織物的巧妙搭配,展現印度傳統編織及刺繡工藝的新貌,另有工藝家將織籃技術融入陶土、把織布工藝應用於金屬,又或以當代視角演繹傳統主題,向世代相傳的口述傳統、儀式和工藝致敬。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特展馬德里展出中,線上也能看

若想一睹2025 LOEWE工藝展全30件候選作品真貌,特展現正於馬德里Thyssen-Bornemisza博物館展出。線上展覽亦同步登場,數位展間中每件作品都有詳盡的創作理念與工法介紹,並輔以多角度拍攝的細膩影像,讓未能赴現場觀展的觀眾也能有同等享受。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刻啟動,廣邀設計人為花蓮玉石帶來最美的「共變之奏」!

你知道嗎,花蓮的風景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山嵐與汪洋,還有玉石經歷時間與壓力積累,沉潛於地質之中的曖曖光芒。昔日,這些礦石曾撐起島嶼東部產業的一片天地,如今則在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的「金玉良研」計畫下,成為設計人創意的起點。2025 年,第二屆「金玉良研」計畫再度展開,以當代首飾為媒介,邀請設計師走進玉石的內裡,傾聽它們的生成歷程,從地質的變質作用,重新看待生命的變動與重生。

金玉良研

漫長的地質演化,讓花蓮這片位於板塊交界的土地,孕育出各類特有玉石,像是溫潤的豐田玉、宛如山水畫般紋理交錯的玫瑰石,以及色澤唯美的紅碧玉與白玉髓等,都是此地深藏的瑰寶。過去,這些玉石曾為花東帶來一段輝煌時光;然而,進入 20 世紀下半葉後,隨著全球經濟轉變、礦產供需失衡與市場價格波動,玉石產業逐漸走向沉寂,曾經無限風光的玉市場,也逐步褪去光芒。

金玉良研

讓沉睡於地層的曖曖含光,成為設計的創意日常

為了重新切磨出花東礦石之美,花蓮縣文化局在 2024 年發起「金玉良研-2024 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具寶石設計加工、金工製作三年以上經歷的創作者,在專業師資引導下,透過思考與大量討論,按部就班地學習工藝技術,並透過實作,重新探索石材蘊含的潛力。

金玉良研

首屆計畫共有 7 位創作者完訓,在 4 個月培訓中,一步步完成兼具設計感與在地精神的作品。這些創作最終也將於 2025 台灣文博會展出,讓這些源自花蓮的結晶,在更廣闊的文化舞台上被世界看見。

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

以「共變之奏」為題,重新詮釋變動與重生

延續首屆點燃的能量,今年花蓮縣文化局再度推出「金玉良研」計畫,期待讓更多設計師在這片土地上,找回創作的節奏。

金玉良研

由於花蓮去年遭逢0403大地震,劇烈的地殼擠壓不僅改變地貌,也引發人們對於生存與變動的思索。因此,本屆便以「共變之奏」為題,即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截止徵件,邀請設計師從地質變質作用出發,以實驗性手法重新詮釋生命的變動,如何成為重生的契機,進而成就獨特的自我;也期待透過「共變之奏」牽起「金玉良研」,不只為花東礦石產業注入勃勃生命力,也為設計師開啟與材料之間更豐富的共創可能性。

金玉良研-2025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

Date/即日起至 114 年 6 月 30 日

Web/https://forms.gle/9j33tWwD7DqFb7np6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